
【柳岸•春】红尘佛性(随笔)
我也有人生不解的东西,都在四句诗上,我抄录给他:
天降何福予蛾眉。(龚自珍)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
琴能得趣任无弦。(许有壬)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
出门的时候,我说道,树木的影子在光线下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根,千万别砍倒这棵树,否则在这个世界上连自己的影子也找不到了。我不管他懂不懂,我称赞他是一棵树,要树立人生的标杆。
一周后,他带着儿子,提着礼物来看我。
我不允许他先说话,我先说一个意思:真正得到佛性,不必计较在什么场合,台湾的林清玄在书中成佛了,你父亲也不能把“佛”看成毁掉儿子的罪魁。
我不听想成佛的儿子的解释,再送一个本子,让他先写自己关照万物所得佛性,这算是入门考试。他欣然接受了。他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咄咄逼人,也从来没有听到这样的人生大课。我岂敢贪功,林清玄先生的佛性是普惠的,我笑道:“书中自有佛光照。”我们时常碰面,只谈佛性,他也由浅入深,再没有提到要离家出走的事,妻子也不用为签字许可他出家而整日垂泪了。他妻子告诉我,之前我必须抵制那个佛,现在我跟他一起看佛,人生的事儿拿佛性来看,释然轻松,佛是个好东西,原来只是觉得佛要带走自己的老公,太粗暴,太无情,现在看看佛,尘世有佛,只是过去我们架空了佛,佛是宽容的,不会带人走另一条路,而是让人平稳地走好尘路。
一个人的幸福首先挂在眉宇间,佛性是眉宇的青黛之色;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入胜的境界和滋味,才算得到了佛性;一个人身在世俗却听得出世俗的清音,才算得到佛境;宠辱不惊,任由风雨,安身立命,才是佛性的意义。我和这个朋友探讨了那些诗句里的佛性,彼此点头,有了一次正儿八经的妙悟人生的对坐促膝。
一个人想走向极端,很容易。红尘与真空是两个极端,尘埃遮天蔽日而不得喘息,于是就寻一片净土消遁。可往往忘记了一点没有空气也难以生存,心跳平静了,但不得佛理大义也会窒息。
红尘与净界在人间历来就是相伴,何须羡慕啊!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有了佛性的人,便会从这人与月相随的意境里抓住难得的人生境界和幸福。一个人连欢喜之心都没有了,厌恶红尘,就是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也无欢愉之心。
我的书桌上一摞林清玄的书,堆叠地放着,这是他在红尘里的最后遗留,每一页纸张都滋漫着佛性的柔水,掬水入口,就不仅仅是润喉,还可洗心;风从窗入,翻书几页,页页都闪烁着佛性的光辉。
1月23日,惊闻林清玄先生驾鹤仙往了,反而没有多少悲怆,我记得他有一本书《人生幸好有别离》,我还没有看,他就走了。我已经知道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了,佛性别解而已。他说起自己的红尘生活,有两句话: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白天是生活,晚上是精神。我想再补充一句:地下是沉默的红尘的继续。
穿行在红尘与佛性人生的夹缝里,林清玄反而不觉得憋屈和压抑,我想,一定是有着佛性的缩身术。
仅以此文痛悼林清玄先生,并冥告先生,你的一本书温暖了一个仍爱着红尘中人的心。我们最好的纪念应该是读读书,林清玄说,在生命找不到出口时,要后退一步,关照全局,或者在静心关照的时候,生命的出口就显现了。我想,其中所言有一个关键,就是读书培养佛性,佛性会发现人生的出口,即使不在十字路口,惶惶择路,更会看见前面很远的路。
他留给了我们红尘禅语,教我们心生佛性,尽享红尘趣味。
2019年4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