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刘恪山其人其事〔散文〕

编辑推荐 【天涯】刘恪山其人其事〔散文〕 ——— 我所了解的著名艺术家刘恪山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224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263发表时间:2019-05-30 16:19:42

【天涯】刘恪山其人其事〔散文〕
   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祖国的锦绣河山,是刘恪山为之奋斗不息去追求的目标。刘恪山爱好美术,对水彩画情有独钟。他曾对我说过,他对水彩画的创作是有感而画的,是从实际生活中对景写生得来,追求形象真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他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艺术家们的赞赏,是源于他对写生对象的深厚感情和他对水彩画的形、意、光、色技法的巧妙运用,其中隐含着爱国主义情怀。
   刘恪山先生始终认为水彩艺术思想上要有灵魂,那就是用中国传统的技法,表现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认为水彩艺术在技法上一要讲透明,二要讲形体,三要讲构图,四要讲色彩和谐,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他的中国水彩画与西方水彩画在外化形式上有不同的鲜明特点。有专家评论他的水彩画是用笔的力量感和写意共融效果显著;用笔的方法上比西方人更为奔放潇洒;作画强调手随心至,提、揉、按、压,把握水、色、笔与纸的材料关系,使得水彩画成因和效果上就有明显的写意性和空灵感。
   一幅画打动人心的不是画者精湛的技巧,而是画中人走进了看画人的心。刘恪山先生留下的80幅水彩写生作品,每一幅画都呈现的如此惊艳。人物、建筑、风景、动物在画者笔下活灵活现。他心中有故事,植笔于水彩画中。
   1985年,刘恪山去了广西阳朔,那天早晨,他走近漓江的阳朔岸畔赏景,只见漓江薄薄的晨雾已经渐渐散去,一缕缕晨曦簇拥着排排秀竹,江面两边的山峦蜿蜒起伏,青峦俊逸的倒影,静静流淌在绿茵茵的水中。眼前,不远沿岸的绿草毫无雕琢,与亭亭玉立的树交相呼应,绿染成荫,捕鱼的竹筏欢快地挑开朵朵浪花向前,任由撑竹筏的捕鱼者赶着河水前行。群群白鹭飞翔在水的上面和空中,真是一幅清丽唯美的阳朔山水画,渲染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美丽景色。
   然转身,他看到了一条碧水中的长堤,堤上有农人牵着几头水牛,正赶着早在晨牧。刘恪山忽然想到他看过的许多关于漓江山水的图画,画家的眼光大都喜欢漫笔的晨捕和晚捕之中,似乎是漓江生来是和捕鱼的鱼鹰和竹筏相关。然他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创作一幅前人没有画过的,或者是说被遗忘的牧牛图。想到这里,他打开相机一阵随拍,他要把他所要的风景全部捉进相机里,从而记住这道被遗忘了的风景。
   回到宾馆后,他经过构思,兴致勃勃地创作了水彩写生画“漓江晨牧”。此画是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体现和代表了他的绘画风格。他运用了浓、淡、干、湿、泼等不同的彩色墨趣,调动了不同的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出漓江山光水影秀美和朴实迷离的晨景风光。平坦的堤外水域处,孔雀石犹如一只孔雀独立山顶,尾巴似开屏之势,在群山环抱、绿水萦绕中展示独特的美丽。他笔下的漓江春色美得通透,三个角度犹如三条串起了珍珠的线,又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天外之音。此外,他还绘有《桂林七星岩花桥》、《漓江雨后》、《广西阳朔晨曦》等风景名胜画,美不胜收。当有人问他如何取景时,他笑着说:艺术家要有一双鹰的眼睛,别人没有看到的你就要去千方百计寻找……真是艺术家说艺术家的话。
   1995年,他又一次来到了湖南的凤凰古城,创作了他所喜欢的水彩写生画“吊脚楼”。记得他以前曾对我说过,他喜欢张家界的秀山,更喜欢凤凰古城的美,那里还有一个文学大家沈丛文……
   他说:他去凤凰,不住高大全的宾馆,是住在沱江边的吊脚楼,住那里既便宜又别有情趣,枕一江碧水,推窗就能见沱江水,还有古城石板路的蜿蜒风景。
   那天,刘恪山到达凤凰后,晚上就住在江边的吊脚楼。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建筑的灵魂,也是苗族建筑的精华所在。正是由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才让苗族这一古老的民居建筑传承至今,成为各路中外游客抚摸的对象,尽管较之过去的吊脚楼,现代的有了很大改进,但古朴、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仍然无法用现代建筑的民居加以替代。
   第二天早晨,当刘恪山打开窗子,前前后后看了沱江风景后,就带着他的笔和相机去捕捉他需要创作的灵感,他所到之处,都被沱江畔的吊脚楼所迷住,吊脚楼遍布沱江两岸,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壮观景色。面对着凤凰美景,刘恪山在众多的吊脚楼中寻找他心目中原汁原味的古老的凤凰吊脚楼,他觉得找到这种吊脚楼才是在心中植满真正的感觉,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感觉就是艺术的再现。
   那天晚上,刘恪山兴致盎然,一边哼唱了悠扬的歌,一边开始了他的水彩画写生创作。他铺开纸,调上色,构思了几幢靠在沱江石桥旁的自然的带着一点点古韵色彩的吊脚楼。楼的后面是青翠带绿的远山,前面是一江平静的带清澈的沱江水,吊脚楼矗立在一座古老的石桥,很有雅韵和诗情画意。这幅画一面世,就受到众多友人的称赞和热捧,各家媒体争相发表。
   刘恪山先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乐为湖南家乡的山河立传。刘恪山的水彩画代表作还有《湘江北去》,绘写出湘江浩浩荡荡入洞庭之大气势;《张家界天门山》,则绘写出张家界天门洞开之奇绝,田园风光之胜美。他用“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观察天地间的自然之色,以及时空间的自然之态,绘写着中国式的田园牧歌。
   在山西的20年中,他寻找艺术的灵感。留下了他无数美好的回忆。刘恪山用手中的水彩画笔描绘了三晋大地遗存的古建筑群和乡村美景,水彩写生画栩栩如生。绘就的画有《山西临猗县临晋文庙》、《黄河岸上小景》、《五老峰下村景》、《临汾仙洞沟角楼》、《乡宁辽代火神庙》、。《汾河秋渚》、《吕梁秋色》、《春雨新苗》……
   他爱在霍州明代那里的鼓楼下穿行。1976年,他创作了水彩写生画“霍州明代鼓楼”。此楼建于明万历十一年,位于山西霍县城中心,是清代重修过的古楼,外观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砖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贯通。上筑木构楼阁两层,面宽进深各五间,二层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顶。四周围廊雕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瓦顶安装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建筑精巧玲珑,独具一格,为明代建筑艺术精华。为了画鼓楼,他多次从不同位置观赏古楼,寻找其中的魅力古韵,然后几易其稿,最终古楼完稿,古楼飞檐翘角,层层叠叠,精细中的色彩产生微秒变化,暗明渗透,实为一幅绘楼力作。
   他绘的黄河之滨的代表作还有《黄河河口大瀑布》、《黄河禹门口》,绘写出了中华母亲河黄河之博大之丰厚;《刘家峡水电站》,则绘写出新中国水电建设之雄姿。可以说,刘恪山用画笔宣传了祖国美丽的山河,留下了他永不停留的脚步。
   看他的水彩画,犹如不经意间耳畔飘来的一曲江南丝竹,仿佛带你进入一个幽雅的梦境,让人陶醉和遐想万千。他的多幅水彩画曾多次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晚报等报道和发表。他在七十年代创作的大型雕漆画“黄河瀑布”,“黄河不夜”两幅图,先后两次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画册,知道他的国外友人曾准备出高价多买下他的这些画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他的绘画艺术自于20余年下放农村劳动的生活历练, 使他对艺术充满了激情。他说:我的艺术是属于祖国的。
  
   五、
  
   他是一名著名书法家。刘恪山出生书香门第,小时候,他母亲经常给他讲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人小时候苦练书法终成大家的故事,使他受益一生。
   刘恪山永不忘记“二王”的故事。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时,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也还继续练习,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他练字常常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称 “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得墨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老师就是父亲王羲之。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套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王献之后来在父母的教育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18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父亲练笔用了一池子水,儿子练字用了十八缸水,年年月月又一春,持久练习梦成真!这对父子练字的故事,深深地一生扎根在刘恪山心中。
   在母亲讲的故事熏陶下,刘恪山逐渐喜欢上了书法,日积月累,他感悟出了书法的真谛:书法是一门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没有真实的本领,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天一有空就练习。他特别喜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墨贴。在一次又一次的临摹中,他就把这些字体印记在了脑子里,然后挥笔书写,有时甚至到了废寑忘食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十人九赞。
   长大后的刘恪山,除了写外,又开始研究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有王献之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以及他的传世草书墨宝《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刘恪山对“二王”的作品十分喜爱,临摹至随手能挥写出逼真大贴。《兰亭序》帖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聚合的情景。王羲之因当时天时地利的影响,书写效果发挥极致,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被宋代的书法家米芾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刘恪山反复研究,发誓要像王羲之那样,写出最美的书法作品。
   当他知道王献之行草书法名作《鸭头丸帖》真迹存放在上海博物馆时,时年近六十岁的刘恪山在路过上海时,专程抽出时间来到上海博物馆,观赏了王献之的绢本,赞不绝口。
   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努力,刘恪山写出了一手好书法,其艺术风格传承了“二王”作品的风范。他曾经告诉我:我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作品,那些行书字字有神韵,字体外柔内刚、内涵深邃、飘逸超凡的独特魅力,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刘恪山先生最喜欢写《兰亭序》。2006年12月,他应邀到绍兴兰亭风景区游览,东道主知道他的书法出众,诚邀他书写《兰亭序》作永久性纪念。刘恪山欣然命笔,仅用35分钟时间便写成了一幅2米多的长卷《兰亭序》,而且完全凭记忆一气呵成,正文324字,一字不错。随后,他又即席写了一篇精美的后记:“公元二零零六年,岁在丙戍之冬。余自京华南来古城绍兴,有幸瞻仰兰亭胜地,以了多年之夙愿。遥想当年书圣王羲之于此作《兰亭序》,至今仍可振聋发聩,启迪后世,此乃千古之雄文也。而今斯文扫地、物欲横流之际,何不来此澡身浴德,涤其污垢,还其清白也。慈恭书王羲之《兰亭序》,以表敬仰之忱!奈逸笔草草,殊不成体,唯恐贻笑大方,尚祈诸方家不吝赐正。是为记。”
   正文与后记交相辉映,墨迹行距森然,熠熠生辉,赢得一片喝彩之声。兰亭风景管理局的领导开心地说:“来这里写《兰亭集序》的书法家很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达到刘老师这种境界。” 据我所知,他写的《兰亭集序》,还送给了好几个朋友。
   在江西共青城的入口处,有一块巨大碑记,碑上“给江西共青垦殖场成立三十周年”的整封信字体就是由刘恪山撰写的,下面有胡耀邦的签字。
   1997年,刘恪山的一位朋友在江西共青城胡耀邦陵园前照了一张像,寄给了刘恪山,刘恪山端详着仔细看了起来,只见朋友的身后是一块大理石碑。碑上的字体像是自己的字体,再看内容,他终于想起了这是他当年抄写的一封信。后来,刘恪山去了江西的“胡耀邦陵园”,这才证实了朋友寄的照片是真实的。看到了自己当年书写的大碑上的信,后面是胡耀邦的签名,往事就涌上心头,他不禁浮想联翩,泪湿眼眶。
   那是1985年10月15日凌晨1点多钟,刘恪山在睡梦中突然被人敲门喊醒。是谁深更半夜了还在敲门?刘恪山赶紧开灯起床开门,原来是团中央的一位领导来了。告诉刘恪山,说团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刚开完,请刘恪山用毛笔抄写一封信,早晨8点要送到胡耀邦同志处请他签字,还告诉他:当天晚7点中央电视台要在新闻联播中全文播出。这是一封由团中央起草,以耀邦同志的名义发的一封信。刘恪山点头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定用他的拿手行书书写,通过连写两遍后才终于完成,这时东天已经探红,天已亮了。他把用毛笔抄写的共四页的信马上交到了团中央一位领导手中……该信在1985年10月15日晚7时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播报。胡耀邦同志信的内容很多人都在报刊杂志看到了,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电视上那些秀丽的字体就是出自刘恪山之手。

共 22074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读了沁香老师二万余字的记实体散文《刘恪山其人其事》,作为编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刘恪山是湖南湘阴人,被誉为湘楚英才当之无愧。1931年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950年被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录取。后来在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当编辑和摄影记者。1957年,风华正茂的他因为仗义执言,被下放到山西晋南劳动,度过20年。山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除了衷情他的绘画和书法外,他和晋南民间艺术刺绣结缘,临摹了近百幅艺术珍品。1979年,他重新调回原单位,恢复原级别。在《辅导员》杂志任美术组组长与编审。1997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和奖金。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名人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在美术界他被称为“湘楚英才,艺坛杂家”。他的画、书法、文章、摄影、篆刻在国内外知名,国内诸多名园胜迹都有刘恪山的作品,如江西共青城胡耀邦陵园、深圳锦绣中华、杭州西湖、湖北鄂州“元极碑林”、临汾河西公园、洪洞董寿平碑林、古县牡丹仙子园等处都有刻石,其书法作品有数百幅赠送日本朝野人士。好久没读到这样激励人心的文了。综览全文,一个艺术家的多面手活龙活现地站立在我们的面前,艺术因苦难而升华。他的坎坷的艺术生涯和他热爱祖国的情结,就像炽热的火焰在升腾。就像是老师在老师笔下所说的,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既是少儿摄影家,又是水彩画大家、书法家、民间文艺家,书画作品评论家。老师用优美的文笔记录了一个艺术家的闪亮风范,许多故事读来真实可信,让我们读懂了一个真实艺术家的成功和谦虚美德。刘恪山先生是一个爱与善良铸就的艺术家;是一个老骥伏枥,童心未泯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位中国少先队队徽的设计者。《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报刊都发表过他的作品。他一生在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2000多幅,尤其是为中国书画大师董寿平写了近20多万字的评论文章,在中外报刊上和书籍中发表。应邀参与《中国实用大百科辞典》中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部分的辞条编撰工作,约有30多万字出版。他出现了自己的佳作《刘恪山文集》,老师用秀美的笔叙述了他闪亮的爱国人生,对他的评价是多么的美好。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打开阅读吧!〔编辑:馨语馨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9-05-30 16:24:11
  欣赏老师大手笔美文。文笔优美,一个著名艺术家屹立在我们面前。问好老师。夏安!
馨语馨愿
回复1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5-30 19:10:50
  谢谢!辛苦了。问好!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5-30 19:09:44
  辛苦馨儿了。写了长长的美按,添了一朵花。问好,祝编创快乐!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3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9-06-01 06:58:04
  学习大手笔回忆录式的人物传记文章,血肉丰满,令人感动。
馨语馨愿
回复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6-01 09:22:32
  再次谢啦。问好!
4 楼        文友:张璞        2019-06-11 21:28:58
  只读了两页,就感到文章写得很好。学习美文,赞扬主人公。向作者学习。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回复4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6-12 10:41:35
  谢谢张璞。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