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游十笏园记(散文)

精品 【柳岸】游十笏园记(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045发表时间:2019-09-16 01:14:52
摘要:1985年我游历潍坊的十笏园,1989年写下这篇游记文章,一直沉在箱底。过些日子,朋友说要我和他一起去潍坊,舍了“富华游乐城”,直扑十笏园。我找出这篇文章,算作一个旅游攻略吧,希望再看十笏园还有新意。

【柳岸】游十笏园记(散文)
   一
   我们或许还记得郑板桥当年扬州卖画的苦涩经历,可是山东人更不能忘记的是他为官山东潍县与修竹有关的那段传奇。郑板桥从潍县令上卸任,持一根瘦竹,端一盆兰花,挑一箱旧书,回归故里江苏。如此,难用“落魄”两个字解释。任上空银,囊不怀草,卖画为生。鲁苏两地,一起一落,勾勒出他的因果人生。踏进十笏园,我生出缅怀的情绪,仿佛看见郑板桥持了竹板击石而歌。读郑板桥当入十笏园,他击板飞弦吟唱的精神音符就珍藏在潍坊的“十笏园”里,十笏园不大,但却浩气盈荡,板桥忧民情怀依然充满竹园,令人百转回肠,竹声萧萧,麻袍凌风。肃穆令人屏气,敬仰使人垂泪。
   潍坊也称鸢都,是世界“风筝之都”,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不要以为郑板桥到鸢都为官,必然是“鸢”为心声,可以放飞政治理想,其实,风筝在郑板桥眼中也就是一种处理完官务之后的消遣,“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郑板桥《怀潍县》)为人崇拜的郑板桥在潍县做过县令,倒是官衙周围的竹子,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与诗意,也可以说竹是他的诗友文伴,更是他借以传达人生情怀的寄托。园中玉竹千竿,竿竿都是诗句。
   到潍坊,不能不到十笏园,进十笏园不能不看郑板桥,郑板桥端伫园中,一袭长袍,白衣装束,两袖清风,竹风吹过,只见衣袂微动。雕塑连官冠都摘除了,闪亮的脑门,晃着落入园中的日光,素面岁月,波澜不惊。看板桥不能只看附着尘埃的陈迹,最好就是站在园中的翠竹旁,与郑板桥并列,静听竹在风中吟声……
   有些遗像,只能让我们缅怀,而郑板桥的遗像,让我们从他的襟袖处看到他的清廉朴素,听到他拂袖的凛然之声。所谓肉身不腐,是给佛禅的赞誉,我看板桥遗像,便生出这般崇敬。至于是石雕还是铜造,都不能影响我这个判断。
   十笏园,这名字足够我们解释一会的。天下园林名字没有如此蹊跷的了,开始我疑为皇家园林,一个“笏”字取名奇而雅,真可把玩一阵子的,“笏”字与我们普通人无关,我们的顶上没有那顶官帽子,更没有一块木板握在胸前。“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所持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当年园主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确有典,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方丈之室而已,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面积局促的建筑。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素有“南苏北潍”之美誉,南国有苏州园林,北地潍坊十笏也不逊色,莫嫌其园小,凡存世之物不在大小,恢弘是一种气势,决不以大小论,正如池小可容天上月,园小未必少气韵。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我觉得这番话是园林的经典之论,但没有跳出专业的拘囿。当年的郑板桥临园赏竹,胸怀的可是天下,听到的可是民生疾苦,大小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可盈袖,大也可盈袖,清风之大,一袖藏之。
  
   二
   潍坊名人太多,与潍坊有过流连和交集的更不少,郑板桥为官没有独居之宅,也许他本来就无宅,有竹便是他的宅舍书斋,他对住处不会要求富丽堂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站在园内的修竹之前,我低吟他的竹诗,仿佛觉得他依然还在园内这片竹木前,背着手,摇着头,踱着步……在没有录音的年代,唯有高雅可以留声;一隅虽偏僻,唯有关怀民生者不会被人忘记。
   富有不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十笏园,有些寒酸了,可板桥连也没有刻匾门楣“理庵”(郑板桥的号),他却世代拥有这座园林。
   十笏园的灵性与历史地位,堪与任何一座园林媲美。明之前,并未有此园,但位于胡家牌坊街一带曾经繁华炙手,地灵人杰,名流闻人,纷至沓来。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公冶长独选此地读书修行,据说他通晓鸟语,该不是十笏园旧地百鸟翔集吧?春秋齐相晏婴故地潍坊,当年“使楚”是不是从此启程,我们不得知了。以“让梨”闻名的孔融曾在此做过北海相,他能诗善文,是否是十笏园所在的这块土地早就蕴含了太多的诗意?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一部《齐民要术》就在这里写成,似乎依然指点着蔬菜之乡寿光昔胜今荣。潍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奠定了他画坛的鼻祖地位,据说构思这幅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十笏园”落址处度过,园林特色在他的画作上有了更多的写意。连李清照也在此受了启发,创作出的婉词千年不衰,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镂刻之音还在铮铮回响,学者的遗风犹在。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庸“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明志警句据说也是游览这十笏园而得到灵感。与潍坊沾边的更是不胜数,北宋宰相寇准、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更是可以数出一串,可潍坊人谁都不记得了,谁都不提,只说郑板桥,因为郑板桥是潍坊的骄傲。要人人建馆留遗实在不易,所以潍坊人聪明,一个“十笏园”纳名人无数,成众星捧月姿态,让郑板桥独立竹边,面竹风吟竹诗,顾唤前人相继走出。风流绝代,在这里有了别解。过往的风流人物,到了郑板桥这里,是否是画上了一个句号?我历来认为“断代”的历史笔法都是没有眼光的,画卷的轴心永远不会露出,十笏园要铭记的人物还会迤逦而来,我们不难期待。
   或许是因群雕给人的感觉是杂乱,而选择让人从历史的册页里去唤醒,一本书简的雕塑就放在郑板桥的身边。潍坊人从众多翘楚名流里独钟郑板桥,是因他给了十笏园精神集成吧?一处精美的古迹总是会给人更多的遐想。
   站在园中板桥陈列馆,可摸碑板刻石,凹凸逼真,很多石刻,其上有竹,读不懂每支竹的含义,那就摸竹,我以为这便是完全读懂了,因为板桥精神都化为一把竹,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了。板桥绘画书法真迹,感觉也怪,“扬州八怪”味怪弥天下,板桥字怪,背离常规间架结构,笔划如风中之竹,竹节显出筋骨,化竹形于文字,我想,如果仅仅归于书法风格还是很肤浅的理解,应该是“取象寄意”的书法理论的应用。也许是他不喜与那个时代的正统为伍而独辟蹊径,也许是他以古拙表达着最底层的声音。在书法理论中有“宁拙勿媚”的说法,拙意源于生活,媚态起于奉承,当然郑板桥的书法人格不会媚于当世。园中有碑壁可驻足观赏,壁上有文可仰观,廊侧悬挂可流连,镜框、柜橱之中有板桥遗风可端详,板桥不死,可与板桥握手十笏,板桥不会嫌我们层次不够,你看他清削的脸庞,慈祥的眉目,不做神采飞扬,不故做挺胸袒腹,两袖清风无些许礼物,只留诗书画与后人。如此亲民感,足以解释为何园中游人如织了。我还知道,这些游人并非都通晓书法理论,看字未必解意,但字字生出板桥风,就足以让人喜欢了。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而冠于“三绝”之上的,应该是他悯生的温暖情怀。胸无黔黎之心,诗无味,书丑陋,画少韵。所谓风格的形成,我以为并非都是师承,还有一个流派,是将民心民风民情入诗入字入画,郑板桥当推为祖。
  
   三
   郑板桥临风塑像和断竹数茎就静静在伫在园中。塑像背景墙上,悬有郑板桥手书诗作版刻《怀潍县》:“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这首诗,是他弃官潍县十年之后的71岁时写就的。潍县的春光迟迟不肯去,原来静待板桥来,多情的郑板桥足以让潍县人感动。他的相思情,已经超越了那种卿卿我我的仄境了,官与民,念念不忘,难怪潍坊人独爱郑板桥。我想,当年郑板桥作这首诗时,可能饿殍遍野的惨象已经过去,再踏为令地,看民间人福,抑制不住兴奋,捋着苍白的胡须,笑呵呵地道出民俗的淳朴。也许是他的胜景玄远的构想,无力的板桥只能寄美好于理想了。这与他的悯民情怀有关,任何揣想都是成立的。
   园中修竹或成片或成簇,与那石刻碑铭之上的画竹相映成趣,真假难辨,也构成了竹满园的瑰丽,一点也不见得单调,因为唯有竹可表达十笏园的诗意,任何物象入园,可能都是别扭的。婆娑有声的是竹,摇曳迎风的是竹,浓荫斑驳是竹影洒落的意境,笔直参天是竹神风范的意蕴,在微风吹袭的瞬间,这些因竹而成的境界就会訇然而出。板桥一生爱竹成癖,也许满园的绿竹还为板桥栽,为之绿。如今读竹诗,依然风骨如刀,萧萧似诉,飕飕如泣。
   在十笏园面竹吟诗,与在书房捧书诵读,感觉是不同的,我于十笏园理解了“诗画同源”的另一种意思,竹成画,风吟着诗在竹画上流响,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谁还会说“清风不识字”。“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语言都是多余的,为官“高节清风”无忧,板桥精神可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不惧风,板桥玉立临风!“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为官归去如清风一缕,只携瘦竹一杆,秋风江心任我钓。“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板桥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但见清瘦,都是东风乱吹,我仿佛见他卖画的时候,无人询价而垂头丧气。“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看竹的枝叶不是枝叶了,情洒枝叶纷纷滴,动枝摇叶都是“疾苦声”。“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板桥高吟“碎空玉”,是爱好偏狭?是其志不得意的写真?“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倔强的心必有所属,一生都给了翠竹!“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心境出品格,光怪陆离不属于我,无情才是真情在,这份境界羞煞了多少情迷之人!“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怪不得你情淡如竹,因为美人如竹!“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板桥早已作古,但翠色依然,十笏园中竹还在,印证了板桥的君子之思!“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至此,我终于看见了板桥精神的原动力,板桥精神万古,原本是扎根土地的。多少诗成于十笏园,园小可藏博大,博大在于胸怀,于是才得古今情调,悟事理卓识。
   板桥思想依然光辉璀璨,我伫立像前默念:为人精神性格是一世风范铸就,有诗为证,诗立存照。“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归去,这是何等的富有!“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这样的经验只有在板桥亲身体验下才有了启发的意味。“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板桥文思真谛藏于此,岂是一本文学创作理论可以道尽!我默念着这些千古警句,想自己写诗,有种挤出来的感觉。十笏园是藏诗藏情的博物馆,摄下珍贵的镜头,按图索诗,我想开列一张读郑板桥的课程表。
   人文也是风景,是随着岁月沉淀而不能褪色的风景。在十笏园,人文精神已经注入到了精致的自然风景中,竹有神韵,石藏精神,园有了内涵,人也最容易受到濡染。我生出一份特别之意,唯十笏园之竹可生香,此香需心纳。
  
   四
   板桥精神都藏在四个字里,“难得糊涂”成为开启板桥为人作诗描画的金钥匙,想到此,我掏钱15元,在板桥陈列馆买一面书写“难得糊涂”四字的镜框揣在怀里,如宝!出了十笏园,门前小摊上也卖,问价3元。随游的朋友笑我,我口占两句:板桥家中求“难得”,十笏门外需“糊涂”。本来就难得糊涂,何吝几文钱给了吃板桥饭的后人,板桥看了也会笑对我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糊涂,就是莫在乎。我在十笏园外求得了真解。
   十笏园中有名景亭台楼榭三十余处,我以为都做了板桥与竹的陪衬,不能错过这些精品的铺垫,板桥清矍的面容带着微笑看人闲游。“十笏草堂”前山石点头,花木摇曳,“无数青山拜草庐”,自古楼宇难留名,唯有草堂被独钟,杜甫草堂传千古,依然成都夕照里。阳光普照的“四照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看着对联更惬意:“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此亭最值得流连,旷远心动。“蔚秀亭”坐于假山之巅,名取《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小沧浪亭”是一座四角攒尖顶、覆以茅草之亭,淡雅古朴,特富野趣。沧浪,取意于《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边有大石一块,正可濯缨濯足。用典简约,不难理解,到这里,岂是“濯足”,意在洗心。园中亭多,你尽可盘桓,“落霞亭”、“漪岚亭”……目游这名字也是十足的享受。这里纳天下建筑之妙,楼房馆舍堂屋斋阁,蔚为大观。你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到“春雨楼”;你若闻墨香,“砚香楼”前可驻足。还觉得不过瘾,“静如山房”可放卧一歇;“秋声馆”里听蝉鸣,欧阳大赋伴你眠;“深柳读书堂”似有琅琅书声传出;“颂芬书屋”藏书巢,足够你翻阅天下书卷;“碧云斋”碧色天空,晴穹万里,天下可装于心胸……十笏园里碑刻连连,随手可抚,“鸢飞鱼跃”亭上的这四字石刻,急于把我带到潍坊的风筝园里,“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听园中竹做声,风起了,赶紧趁风看天空,五彩物象漫天舞,别了十笏园,怀揣板桥“难得糊涂”袖珍小品,直奔潍坊风筝博物馆。
   情趣这东西最生事,可我还是喜欢。当年我看板桥以后,凡与板桥有缘的都要收入家中,购得《郑板桥评传》一册,但觉瘙痒而已;当年喝酒,唯“板桥酒”不喝,明知板桥不嗜酒,只因商家借了板桥之名。板桥书画真品难寻,可网上书画我经常流连,我喜书法,板桥书法之拙入我创作,多了一份意趣的追索,虽不得真髓,但在名宿面前,我持笔手抖都觉得幸福了。
   十笏园是历代名人佳士才华的神奇聚集地,正如康有为在园中居住三个晚上后写《十笏园留题》所言:“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高朋满座,文士竞骚。昔日不再,将来不衰就很不错了,遗产都是不能再生的,精神也不能演化成当年风貌,我们只能做着最热情的拥抱。我到十笏园并非要沾点文气,而是洗俗之旅,很久没有这样的拂面清风了,多少古人站在竹风里,我只想得一个精气神。
   也许是爱屋及乌,我每过潍坊都不空手,买几件风筝作品,回家送与孩童。潍坊萝卜好吃,多次不远百里背回一些,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或叫符号,或叫名片,天空里有风也引为潍城的特色,此风扶摇,可载得动风筝翔飞,留下一个“鸢都”的美名。风筝,翼下有牵绳,郑板桥的政治抱负或许就不在于升官晋爵,不在乎将胸前的补子换一个高级的图案,他忠于那个不为人熟知的“鸂鶒”鸟图,鸂鶒非鸢,没有苍鹰的矫健,在郑板桥的胸前,却有着胜过苍鹰的心地与气魄,他手中的牵绳始终系在百姓的疾苦上,其志如鹰,只盘旋在潍坊这片天空。鸢都有板桥,放飞的是沉重的人文思想,尽管沉重,但不落,我为鸢都而着迷。潍坊这个城市要有形象大使,就要板桥充当;要有名花植物,萧萧竹甚好;要有一座园林,“纳精咀华”,非十笏园莫属。
   旅游,是和陌生碰面,而走进十笏园则如探亲,一切仿佛是熟稔的感觉。旅游,是希冀遇到有缘的人,而在十笏园,是有缘人在等待着与我们会面。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接受风景教育。厚重的人文风景藏在十笏园,这里是精神的采摘园,也是寄情的人生驿站。
  
   2019年9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9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潍坊也称鸢都,鸢都有板桥,读郑板桥当入十笏园。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公冶长独选此地读书修行,以“让梨”闻名的孔融曾在此做过北海相,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一部《齐民要术》就在这里写成,潍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也是在这里构思的。连李清照也在此受了启发,创作出的婉词千年不衰,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庸“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联对据说也是游览这十笏园而得到灵感。与潍坊沾边的名人更是可以数出一串。可见潍坊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古城了。作者知识渊博,用一系列历史名人事迹佐证十笏园的灵性与历史地位,乃是巧妙至极。“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十笏园是历代名人佳士才华的神奇聚集地,吸引着数万游客。但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能够参透园中历史文化内涵者能有几人? 十笏园亭台楼阁,而作者侧重园中竹,与郑板桥的字画,精神联系起来,深刻剖析,精准解析其园中景之蕴含的意味,使人受到感染与熏陶。“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高风亮节的板桥精神,君子之风,忧国忧民之情思。作者由眼前翠竹展开联想:“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站在园内的修竹之前,我低吟他的竹诗,仿佛觉得他依然还在园内这片竹木前,背着手,摇着头,踱着步……“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园内十笏园是藏诗藏情的博物馆。人文也是风景,是随着岁月沉淀而不能褪色的风景。而这些美妙的意境,唯有用心者方能体会得到。板桥一生爱竹成癖,也许满园的绿竹还为板桥栽,为之绿。如今读竹诗,依然风骨如刀,萧萧似诉,飕飕如泣。作者的这些绝妙好辞,丰富的想象,美得让人感动。 在十笏园,人文精神已经注入到了精致的自然风景中,竹有神韵,石藏精神,园有了内涵,人也最容易受到濡染。而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墨,游园未尽,就已经陶醉得一塌糊涂了。这只能怪作者,妙笔生花,让读者如临其境,情不自禁被带入,入文太深,入境太深,不能自拔了。好文,力荐文友共赏!【编辑:我是一片云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91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我是一片云儿        2019-09-16 01:26:34
  每次编辑怀才老师的文章,都是一次学习与促进。这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游记,作者挖掘十笏园其内涵,写就了这篇内容丰富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并举的美文,非常具有可读性,让人情不自禁受到感染与熏陶,相信那些专业导游也没有老师的知识渊博。拜读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06:06:25
  感谢云儿老师倾情编辑小文,给了这么多的美赞。当年游览十笏园,如今还有竹的萧萧声,郑板桥的高品始终是园中之魂,难忘。但愿可以给读者一点新鲜感,特别是时在今日,我们更应该有板桥的情怀,清廉旷达,不腐不死的是初心。谢谢云儿老师精彩的编按。遥握,问候秋祺!
2 楼        文友:我是一片云儿        2019-09-16 01:28:13
  问安老师,祝福常在。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06:06:56
  得言如玉,彼此保重!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09-16 09:23:04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名片,这个名片就是当地著名的历史建筑。十笏园算是潍坊的名片了。不错,跟着怀才总编游览一遍,眼界开阔,大饱眼福了!欣赏,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11:09:36
  谢谢刘社地方留墨。一处风景小园林,深藏着的是板桥精神的名片。怀才抱器多少年前所见,依然在眼前闪现,于是成篇。谢谢刘社拨冗到访,留下雅评。遥握,问候秋祺!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9-16 10:00:01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11:09:55
  感谢柳岸花明编辑部认可推荐。
5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19-09-16 10:52:19
  好的文章在读完后能够引起人的诸多思考,我在读怀才老师的文章时总有这种感觉!欣赏学习,问候致敬!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11:11:06
  感谢清风社长到访留墨鼓励,多年前小文,修改了再看那时的情调,感觉自己还没有变。多谢雅评,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老百        2019-09-16 11:22:03
  在郑板桥的胸前,却有着胜过苍鹰的心地与气魄,他手中的牵绳始终系在百姓的疾苦上,其志如鹰,只盘旋在潍坊这片天空。
   鸢都有板桥,放飞的是沉重的人文思想,尽管沉重,但不落,我为鸢都而着迷。
   潍坊这个城市要有形象大使,就要板桥充当;要有名花植物,萧萧竹甚好;要有一座园林,“纳精咀华”,非十笏园莫属。
  
   以上文字写的真好,妙语连珠,佩服!推荐共赏!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11:26:19
  谢谢老百社长读怀才小文。是的,一个人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到底应该放在上面上,郑板桥给我们早做出了回答,关心民生疾苦,心向百姓,死后才流芳。板桥的字、书、画,并非在艺术性独成大家,而是人品为他的艺术添加了不能搬动的砝码。遥握,问候老百社长秋祺!
7 楼        文友:邑侬        2019-09-16 11:47:23
  道贺怀才老师又一借古讽今大作!作者怀汪洋之气,赞涓流之壮美,观林木之盛,羡篁竹之清廉,用典信手拈来,说事妙语连珠,学习欣赏。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11:52:12
  感谢邑侬老师到访留墨,谢谢雅评鼓励。怀才小文,写一园精神也,所言谬赞,以为桴鼓催征吧。谨祝邑侬老师创丰笔健!
8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19-09-16 16:07:45
  不落俗套的游记,非同凡响的文字!欣赏不已!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16:13:38
  很感谢东风第一枝老师到访留墨。潍坊,距离东营太近,是否有一种亲切感?这是怀才抱器30多年前写的东西,昨天拿出来做了简单的修改。当年的生涩还在文中,唯一让我们安慰的是,我将喜欢的郑板桥的东西把摸过,有了崇拜,至今秋不变。遥握,谨祝老师创作丰收。
9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19-09-16 17:16:22
  怀才老师说的极是!我们东营与潍坊是近邻,本就亲近,更欣喜与怀才总编也是山东老乡,更更欣喜咱山东的一些名胜古迹经您这位才情卓越的文学高手的描写更为炫目多彩。值得我仰慕学习不已!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6 17:18:40
  对家乡的爱总是我们维系情感的最本色的因素。就像我去东营湿地和黄河入海口,所见震撼,也爱得一塌糊涂了。很多风景蕴藏着人文的东西,怀才抱器十分喜欢去挖掘。谢谢东风第一枝老师再度留言鼓励,遥握!
10 楼        文友:东辰        2019-09-17 05:27:35
  老师笔下郑板桥正是我仰慕的,清风,忘不了他这亲民风气,此时醉蟹图正在眼前闪耀,从此一个小酒的墙壁上多了一幅图卷……
   当我点开这篇美文,老师博才震撼了每一个赏者,温馨的文字拉开岁月烟雾,好文不仅欣赏而又得到更好学习,此类文墨最受欢迎。精神在不断上升,唇齿留香在漫延,好文如春风暖透心胸。
   一一再赞美按,珠联璧合。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7 06:04:42
  每得东辰老师鼓励,心中除了感激还有愧疚了,因为很多的谬赞,让怀才不安了。谢谢。倒是东辰老师的“醉蟹”二字给了我回忆的出发点。有一年,我去潍坊,当地朋友请宴,席间上的是“卤蟹”(生的蟹子,在卤水里腌制的),很特别,但不敢嘴咬。哈哈,潍坊美食的味道太特别。郑板桥的味道可能也特别,但我没有找到联系的蛛丝马迹。谢谢雅评,遥握!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