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游十笏园记(散文)

精品 【柳岸】游十笏园记(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2.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042发表时间:2019-09-16 01:14:52
摘要:1985年我游历潍坊的十笏园,1989年写下这篇游记文章,一直沉在箱底。过些日子,朋友说要我和他一起去潍坊,舍了“富华游乐城”,直扑十笏园。我找出这篇文章,算作一个旅游攻略吧,希望再看十笏园还有新意。

【柳岸】游十笏园记(散文)
   一
   我们或许还记得郑板桥当年扬州卖画的苦涩经历,可是山东人更不能忘记的是他为官山东潍县与修竹有关的那段传奇。郑板桥从潍县令上卸任,持一根瘦竹,端一盆兰花,挑一箱旧书,回归故里江苏。如此,难用“落魄”两个字解释。任上空银,囊不怀草,卖画为生。鲁苏两地,一起一落,勾勒出他的因果人生。踏进十笏园,我生出缅怀的情绪,仿佛看见郑板桥持了竹板击石而歌。读郑板桥当入十笏园,他击板飞弦吟唱的精神音符就珍藏在潍坊的“十笏园”里,十笏园不大,但却浩气盈荡,板桥忧民情怀依然充满竹园,令人百转回肠,竹声萧萧,麻袍凌风。肃穆令人屏气,敬仰使人垂泪。
   潍坊也称鸢都,是世界“风筝之都”,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不要以为郑板桥到鸢都为官,必然是“鸢”为心声,可以放飞政治理想,其实,风筝在郑板桥眼中也就是一种处理完官务之后的消遣,“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郑板桥《怀潍县》)为人崇拜的郑板桥在潍县做过县令,倒是官衙周围的竹子,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与诗意,也可以说竹是他的诗友文伴,更是他借以传达人生情怀的寄托。园中玉竹千竿,竿竿都是诗句。
   到潍坊,不能不到十笏园,进十笏园不能不看郑板桥,郑板桥端伫园中,一袭长袍,白衣装束,两袖清风,竹风吹过,只见衣袂微动。雕塑连官冠都摘除了,闪亮的脑门,晃着落入园中的日光,素面岁月,波澜不惊。看板桥不能只看附着尘埃的陈迹,最好就是站在园中的翠竹旁,与郑板桥并列,静听竹在风中吟声……
   有些遗像,只能让我们缅怀,而郑板桥的遗像,让我们从他的襟袖处看到他的清廉朴素,听到他拂袖的凛然之声。所谓肉身不腐,是给佛禅的赞誉,我看板桥遗像,便生出这般崇敬。至于是石雕还是铜造,都不能影响我这个判断。
   十笏园,这名字足够我们解释一会的。天下园林名字没有如此蹊跷的了,开始我疑为皇家园林,一个“笏”字取名奇而雅,真可把玩一阵子的,“笏”字与我们普通人无关,我们的顶上没有那顶官帽子,更没有一块木板握在胸前。“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所持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当年园主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确有典,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方丈之室而已,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面积局促的建筑。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素有“南苏北潍”之美誉,南国有苏州园林,北地潍坊十笏也不逊色,莫嫌其园小,凡存世之物不在大小,恢弘是一种气势,决不以大小论,正如池小可容天上月,园小未必少气韵。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我觉得这番话是园林的经典之论,但没有跳出专业的拘囿。当年的郑板桥临园赏竹,胸怀的可是天下,听到的可是民生疾苦,大小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可盈袖,大也可盈袖,清风之大,一袖藏之。
  
   二
   潍坊名人太多,与潍坊有过流连和交集的更不少,郑板桥为官没有独居之宅,也许他本来就无宅,有竹便是他的宅舍书斋,他对住处不会要求富丽堂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站在园内的修竹之前,我低吟他的竹诗,仿佛觉得他依然还在园内这片竹木前,背着手,摇着头,踱着步……在没有录音的年代,唯有高雅可以留声;一隅虽偏僻,唯有关怀民生者不会被人忘记。
   富有不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十笏园,有些寒酸了,可板桥连也没有刻匾门楣“理庵”(郑板桥的号),他却世代拥有这座园林。
   十笏园的灵性与历史地位,堪与任何一座园林媲美。明之前,并未有此园,但位于胡家牌坊街一带曾经繁华炙手,地灵人杰,名流闻人,纷至沓来。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公冶长独选此地读书修行,据说他通晓鸟语,该不是十笏园旧地百鸟翔集吧?春秋齐相晏婴故地潍坊,当年“使楚”是不是从此启程,我们不得知了。以“让梨”闻名的孔融曾在此做过北海相,他能诗善文,是否是十笏园所在的这块土地早就蕴含了太多的诗意?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一部《齐民要术》就在这里写成,似乎依然指点着蔬菜之乡寿光昔胜今荣。潍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奠定了他画坛的鼻祖地位,据说构思这幅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十笏园”落址处度过,园林特色在他的画作上有了更多的写意。连李清照也在此受了启发,创作出的婉词千年不衰,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镂刻之音还在铮铮回响,学者的遗风犹在。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庸“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明志警句据说也是游览这十笏园而得到灵感。与潍坊沾边的更是不胜数,北宋宰相寇准、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更是可以数出一串,可潍坊人谁都不记得了,谁都不提,只说郑板桥,因为郑板桥是潍坊的骄傲。要人人建馆留遗实在不易,所以潍坊人聪明,一个“十笏园”纳名人无数,成众星捧月姿态,让郑板桥独立竹边,面竹风吟竹诗,顾唤前人相继走出。风流绝代,在这里有了别解。过往的风流人物,到了郑板桥这里,是否是画上了一个句号?我历来认为“断代”的历史笔法都是没有眼光的,画卷的轴心永远不会露出,十笏园要铭记的人物还会迤逦而来,我们不难期待。
   或许是因群雕给人的感觉是杂乱,而选择让人从历史的册页里去唤醒,一本书简的雕塑就放在郑板桥的身边。潍坊人从众多翘楚名流里独钟郑板桥,是因他给了十笏园精神集成吧?一处精美的古迹总是会给人更多的遐想。
   站在园中板桥陈列馆,可摸碑板刻石,凹凸逼真,很多石刻,其上有竹,读不懂每支竹的含义,那就摸竹,我以为这便是完全读懂了,因为板桥精神都化为一把竹,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了。板桥绘画书法真迹,感觉也怪,“扬州八怪”味怪弥天下,板桥字怪,背离常规间架结构,笔划如风中之竹,竹节显出筋骨,化竹形于文字,我想,如果仅仅归于书法风格还是很肤浅的理解,应该是“取象寄意”的书法理论的应用。也许是他不喜与那个时代的正统为伍而独辟蹊径,也许是他以古拙表达着最底层的声音。在书法理论中有“宁拙勿媚”的说法,拙意源于生活,媚态起于奉承,当然郑板桥的书法人格不会媚于当世。园中有碑壁可驻足观赏,壁上有文可仰观,廊侧悬挂可流连,镜框、柜橱之中有板桥遗风可端详,板桥不死,可与板桥握手十笏,板桥不会嫌我们层次不够,你看他清削的脸庞,慈祥的眉目,不做神采飞扬,不故做挺胸袒腹,两袖清风无些许礼物,只留诗书画与后人。如此亲民感,足以解释为何园中游人如织了。我还知道,这些游人并非都通晓书法理论,看字未必解意,但字字生出板桥风,就足以让人喜欢了。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而冠于“三绝”之上的,应该是他悯生的温暖情怀。胸无黔黎之心,诗无味,书丑陋,画少韵。所谓风格的形成,我以为并非都是师承,还有一个流派,是将民心民风民情入诗入字入画,郑板桥当推为祖。
  
   三
   郑板桥临风塑像和断竹数茎就静静在伫在园中。塑像背景墙上,悬有郑板桥手书诗作版刻《怀潍县》:“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这首诗,是他弃官潍县十年之后的71岁时写就的。潍县的春光迟迟不肯去,原来静待板桥来,多情的郑板桥足以让潍县人感动。他的相思情,已经超越了那种卿卿我我的仄境了,官与民,念念不忘,难怪潍坊人独爱郑板桥。我想,当年郑板桥作这首诗时,可能饿殍遍野的惨象已经过去,再踏为令地,看民间人福,抑制不住兴奋,捋着苍白的胡须,笑呵呵地道出民俗的淳朴。也许是他的胜景玄远的构想,无力的板桥只能寄美好于理想了。这与他的悯民情怀有关,任何揣想都是成立的。
   园中修竹或成片或成簇,与那石刻碑铭之上的画竹相映成趣,真假难辨,也构成了竹满园的瑰丽,一点也不见得单调,因为唯有竹可表达十笏园的诗意,任何物象入园,可能都是别扭的。婆娑有声的是竹,摇曳迎风的是竹,浓荫斑驳是竹影洒落的意境,笔直参天是竹神风范的意蕴,在微风吹袭的瞬间,这些因竹而成的境界就会訇然而出。板桥一生爱竹成癖,也许满园的绿竹还为板桥栽,为之绿。如今读竹诗,依然风骨如刀,萧萧似诉,飕飕如泣。
   在十笏园面竹吟诗,与在书房捧书诵读,感觉是不同的,我于十笏园理解了“诗画同源”的另一种意思,竹成画,风吟着诗在竹画上流响,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谁还会说“清风不识字”。“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语言都是多余的,为官“高节清风”无忧,板桥精神可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不惧风,板桥玉立临风!“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为官归去如清风一缕,只携瘦竹一杆,秋风江心任我钓。“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板桥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但见清瘦,都是东风乱吹,我仿佛见他卖画的时候,无人询价而垂头丧气。“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看竹的枝叶不是枝叶了,情洒枝叶纷纷滴,动枝摇叶都是“疾苦声”。“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板桥高吟“碎空玉”,是爱好偏狭?是其志不得意的写真?“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倔强的心必有所属,一生都给了翠竹!“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心境出品格,光怪陆离不属于我,无情才是真情在,这份境界羞煞了多少情迷之人!“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怪不得你情淡如竹,因为美人如竹!“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板桥早已作古,但翠色依然,十笏园中竹还在,印证了板桥的君子之思!“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至此,我终于看见了板桥精神的原动力,板桥精神万古,原本是扎根土地的。多少诗成于十笏园,园小可藏博大,博大在于胸怀,于是才得古今情调,悟事理卓识。
   板桥思想依然光辉璀璨,我伫立像前默念:为人精神性格是一世风范铸就,有诗为证,诗立存照。“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归去,这是何等的富有!“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这样的经验只有在板桥亲身体验下才有了启发的意味。“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板桥文思真谛藏于此,岂是一本文学创作理论可以道尽!我默念着这些千古警句,想自己写诗,有种挤出来的感觉。十笏园是藏诗藏情的博物馆,摄下珍贵的镜头,按图索诗,我想开列一张读郑板桥的课程表。
   人文也是风景,是随着岁月沉淀而不能褪色的风景。在十笏园,人文精神已经注入到了精致的自然风景中,竹有神韵,石藏精神,园有了内涵,人也最容易受到濡染。我生出一份特别之意,唯十笏园之竹可生香,此香需心纳。
  
   四
   板桥精神都藏在四个字里,“难得糊涂”成为开启板桥为人作诗描画的金钥匙,想到此,我掏钱15元,在板桥陈列馆买一面书写“难得糊涂”四字的镜框揣在怀里,如宝!出了十笏园,门前小摊上也卖,问价3元。随游的朋友笑我,我口占两句:板桥家中求“难得”,十笏门外需“糊涂”。本来就难得糊涂,何吝几文钱给了吃板桥饭的后人,板桥看了也会笑对我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糊涂,就是莫在乎。我在十笏园外求得了真解。
   十笏园中有名景亭台楼榭三十余处,我以为都做了板桥与竹的陪衬,不能错过这些精品的铺垫,板桥清矍的面容带着微笑看人闲游。“十笏草堂”前山石点头,花木摇曳,“无数青山拜草庐”,自古楼宇难留名,唯有草堂被独钟,杜甫草堂传千古,依然成都夕照里。阳光普照的“四照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看着对联更惬意:“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此亭最值得流连,旷远心动。“蔚秀亭”坐于假山之巅,名取《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小沧浪亭”是一座四角攒尖顶、覆以茅草之亭,淡雅古朴,特富野趣。沧浪,取意于《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边有大石一块,正可濯缨濯足。用典简约,不难理解,到这里,岂是“濯足”,意在洗心。园中亭多,你尽可盘桓,“落霞亭”、“漪岚亭”……目游这名字也是十足的享受。这里纳天下建筑之妙,楼房馆舍堂屋斋阁,蔚为大观。你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到“春雨楼”;你若闻墨香,“砚香楼”前可驻足。还觉得不过瘾,“静如山房”可放卧一歇;“秋声馆”里听蝉鸣,欧阳大赋伴你眠;“深柳读书堂”似有琅琅书声传出;“颂芬书屋”藏书巢,足够你翻阅天下书卷;“碧云斋”碧色天空,晴穹万里,天下可装于心胸……十笏园里碑刻连连,随手可抚,“鸢飞鱼跃”亭上的这四字石刻,急于把我带到潍坊的风筝园里,“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听园中竹做声,风起了,赶紧趁风看天空,五彩物象漫天舞,别了十笏园,怀揣板桥“难得糊涂”袖珍小品,直奔潍坊风筝博物馆。
   情趣这东西最生事,可我还是喜欢。当年我看板桥以后,凡与板桥有缘的都要收入家中,购得《郑板桥评传》一册,但觉瘙痒而已;当年喝酒,唯“板桥酒”不喝,明知板桥不嗜酒,只因商家借了板桥之名。板桥书画真品难寻,可网上书画我经常流连,我喜书法,板桥书法之拙入我创作,多了一份意趣的追索,虽不得真髓,但在名宿面前,我持笔手抖都觉得幸福了。
   十笏园是历代名人佳士才华的神奇聚集地,正如康有为在园中居住三个晚上后写《十笏园留题》所言:“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高朋满座,文士竞骚。昔日不再,将来不衰就很不错了,遗产都是不能再生的,精神也不能演化成当年风貌,我们只能做着最热情的拥抱。我到十笏园并非要沾点文气,而是洗俗之旅,很久没有这样的拂面清风了,多少古人站在竹风里,我只想得一个精气神。
   也许是爱屋及乌,我每过潍坊都不空手,买几件风筝作品,回家送与孩童。潍坊萝卜好吃,多次不远百里背回一些,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或叫符号,或叫名片,天空里有风也引为潍城的特色,此风扶摇,可载得动风筝翔飞,留下一个“鸢都”的美名。风筝,翼下有牵绳,郑板桥的政治抱负或许就不在于升官晋爵,不在乎将胸前的补子换一个高级的图案,他忠于那个不为人熟知的“鸂鶒”鸟图,鸂鶒非鸢,没有苍鹰的矫健,在郑板桥的胸前,却有着胜过苍鹰的心地与气魄,他手中的牵绳始终系在百姓的疾苦上,其志如鹰,只盘旋在潍坊这片天空。鸢都有板桥,放飞的是沉重的人文思想,尽管沉重,但不落,我为鸢都而着迷。潍坊这个城市要有形象大使,就要板桥充当;要有名花植物,萧萧竹甚好;要有一座园林,“纳精咀华”,非十笏园莫属。
   旅游,是和陌生碰面,而走进十笏园则如探亲,一切仿佛是熟稔的感觉。旅游,是希冀遇到有缘的人,而在十笏园,是有缘人在等待着与我们会面。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接受风景教育。厚重的人文风景藏在十笏园,这里是精神的采摘园,也是寄情的人生驿站。
  
   2019年9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9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潍坊也称鸢都,鸢都有板桥,读郑板桥当入十笏园。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公冶长独选此地读书修行,以“让梨”闻名的孔融曾在此做过北海相,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一部《齐民要术》就在这里写成,潍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也是在这里构思的。连李清照也在此受了启发,创作出的婉词千年不衰,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庸“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联对据说也是游览这十笏园而得到灵感。与潍坊沾边的名人更是可以数出一串。可见潍坊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古城了。作者知识渊博,用一系列历史名人事迹佐证十笏园的灵性与历史地位,乃是巧妙至极。“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十笏园是历代名人佳士才华的神奇聚集地,吸引着数万游客。但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能够参透园中历史文化内涵者能有几人? 十笏园亭台楼阁,而作者侧重园中竹,与郑板桥的字画,精神联系起来,深刻剖析,精准解析其园中景之蕴含的意味,使人受到感染与熏陶。“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高风亮节的板桥精神,君子之风,忧国忧民之情思。作者由眼前翠竹展开联想:“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站在园内的修竹之前,我低吟他的竹诗,仿佛觉得他依然还在园内这片竹木前,背着手,摇着头,踱着步……“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园内十笏园是藏诗藏情的博物馆。人文也是风景,是随着岁月沉淀而不能褪色的风景。而这些美妙的意境,唯有用心者方能体会得到。板桥一生爱竹成癖,也许满园的绿竹还为板桥栽,为之绿。如今读竹诗,依然风骨如刀,萧萧似诉,飕飕如泣。作者的这些绝妙好辞,丰富的想象,美得让人感动。 在十笏园,人文精神已经注入到了精致的自然风景中,竹有神韵,石藏精神,园有了内涵,人也最容易受到濡染。而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墨,游园未尽,就已经陶醉得一塌糊涂了。这只能怪作者,妙笔生花,让读者如临其境,情不自禁被带入,入文太深,入境太深,不能自拔了。好文,力荐文友共赏!【编辑:我是一片云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91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晓文        2019-09-17 12:30:55
  难得糊涂,是人生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关乎心胸和修为。惟愿难得糊涂。
恰好你来,恰好我在。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7 14:51:12
  遥握,感谢晓文老师到访留墨鼓励。是啊,“难得糊涂”几个字中的哲学思辨很深刻,脱口而出容易,做起来甚难。人生需要感悟之处太多。晓文老师留墨暖意,谢谢,问候秋安!
12 楼        文友:东辰        2019-09-17 13:31:33
  我有郑板桥给这小酒馆画醉蟹一文书,这个县令很清贪,一壶酒,一碟小菜,有时还要下次付清酒钱,他为了感谢这位酒家,是丹青,一个个醉蟹形体是用足跟画好。
   当读到郑板桥时,此书立刻自出。
   你的文章就是一本好教材一一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7 14:53:35
  东辰老师过誉了,怀才抱器写这些小文就是为了暖意暖心,将人生的滋味写出,算是没有白来世上一遭,没有流芳的想法啊。但愿读了的人能够喜欢。太冷了,记得加衣哦……
13 楼        文友:前进        2019-09-17 14:02:59
  文学方面样样行,篇篇精彩显奇功,欣赏学习眼晴亮,再盼老师文创新,以饱眼福学跟近!
农民,以种地和打工为生。爱好文学,休闲时搞点业佘创作,望多加批评指导。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7 14:54:40
  很感谢前进老师精彩留言鼓励。努力写出自己的味儿,希望读者喜欢。遥握,问候秋祺。
14 楼        文友:阳光彩虹年琪        2019-09-17 16:23:47
  读怀才老师的文章,就是一种学习,佩服老师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7 16:26:54
  感谢阳光老师留墨鼓励。怀才也很喜欢阳光老师很清新的文章的。遥握,问安!
15 楼        文友:晓雪        2019-09-18 15:42:55
  读老师佳作,仿佛身临其境,情不自禁的被带入“十笏园”,似与板桥共吟,似与群儒共饮,谈笑风生间,心已醉,心已碎,思板桥乎,念群儒亦,惊作者之妙笔生花是也!向老师问好,学习经典之作,祝金安!
一个人的夜晚,梦里都是荒芜,雨中的蝴蝶振着淋湿了的翅膀,奋力挣脱泥泞的羁绊,向往自由自在的飞翔,寻觅一方净土,静静地疗伤,慢慢变老……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18 15:55:02
  非常感谢晓雪老师拨冗到访倾情留墨。但愿这篇小文可以给读者很美的读感,十笏园风景美,与园同在的人物也美,精神传承,濯洗着我们的灵魂。遥握,深谢晓雪老师雅评,遥握问候秋安!
16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9-09-24 11:27:43
  我在潍坊呆了十年,如今算是真正的潍坊人了,一直想些一篇关于潍坊的文章,但借口于时间,借口于心情,借口于文思,借口于~~说到底,主要是因为对这一片土地的文化不够理解,担心写出来反而贻笑大方,因此一直挂在心头,如今被怀才老师这么一写,我也不用再费神了,足够足够!先拿去朋友圈晒几天,呵呵!!问好先生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9-24 11:33:14
  贻笑大方了啊。怀才抱器只是当年走马观花,写下一点隐约的记忆,潍坊的文化底蕴,岂是怀才这等水平的作者可以写透啊。谢谢雪凌老师美评。期待雪凌老师椽笔书潍都的佳作。遥握,祝安!
17 楼        文友:罗莲香        2019-10-01 12:28:33
  字字沁诗意,句句绕清音!拜读怀才老师佳作,感受园中妙趣,体悟万千意境。读之若清风拂面,秀竹空灵舞姿娑,板桥精神入人心。感谢老师辛苦创作,精彩纷呈!祝生活如诗、如歌、如画!
回复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10-01 16:27:54
  很感谢罗老师拨冗到访留墨鼓励,美评留页,翻动悦目,时时以为鼓励。游览一处古迹,接受的是人文的教育,所以记下所感。遥握,谨祝秋祺!
18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11-11 11:37:06
  读过老师不少游记散文《游十笏园》再次证明怀才老师是一以贯之的浪漫主义者,他将文字的诗性推到极致。在每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里,淡雅与浓烈两种审美品格并存其间,相辅相成,构成了文本的纯净与张力。情景交融,淡雅清丽的文笔如绢画般还原了周庄的往事,而浓烈动人的情感让这个诗意绽放出美好人性的光华。通篇充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这是一种博爱的抒情。是历史的激荡远去后的天高云淡,是岁月所有经历后的深沉岑静,更是地域风情紧密相牵的永恒与安然。拜读学习!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1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11-11 12:27:04
  若雪老师从美学的角度给怀才这篇小文以深度解读。这是很深刻的鞭策。说起来,很多挫折与摩擦可能都不会消弭我们的浪漫情怀的,反而一帆风顺可能感觉不到生命里的浪漫因子的可贵啊,怀才抱器此时再看那些风景,心存幸运。所以想尽情敞怀,不想掩饰什么。谢谢若雪老师赏读解读,是对怀才创作的理论导引。遥握!
共 18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