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路】潭柘寺寻宝(散文)
书法家米芾也是品石专家,对品石颇得要领,提出“四法”:皱、瘦、漏、透。得其境界不易,一个“透”字,我想绝不仅仅是通透之意,还应有“透意显趣”的含义。石摊堆宝,我只能取我读懂而中意的石宝。
人生得趣为宝,这也不是杜撰。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山当然也有爱石之意了。我相中一块奇石,蹲下赏玩,摊主瞅准机会就极尽说辞,言我眼光独到。好,难得有人与我一同瞩目一石者,莫管他本意是想卖出去,赚几个钱。
原来卖石人早就对卖石琢磨得颇有诗意。他说了么?这可是门头沟青翠谷的水晶石,来自名山峡谷,身价不菲,成型天然,不加雕饰,名赋“逐电追风”。摊主反复拂拭浮于其上的尘埃,捧着送到我的目前。黄釉质地,鹅黄淡雅。斧削成峭壁,自然连绵,远近具有醒目逼真的层次感。一侧瘦树琼枝,似被狂风吹拂,弯倒一侧,大有随风而去之意。一道霹雳,划过天云,直落于地,似又抬头追风而舞,舞姿倜傥,天上地下,恣肆浪漫。
我想起赏石痴人白居易的诗:“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石无语,人代语之。切中我意,醉吟先生因玩石而得友二三,我不贪多,得卖石人,我送一个号给他——“石友”。我是容易满足的人,也不挑剔,将石捧在怀中,石友称我是“懂石的人”。
还是白居易教我将小石看成巨石,大小之变,全凭眼界。“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我将奇石置于书桌,抬头赏石,胸有千山,原来在一握之间;千里得石,举目一瞬,成就一段完整的故事。赏石的行家说,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参悟石性,与己交融。历史变迁,宛若闪电,疾风迅影,人在其中,唯有珍惜,切莫蹉跎岁月。奇石有神,神来天成,想想如今距得石已经20载,仍有催我之力。多少人曾在潭柘寺走一遭,方丈住持不知换了几茬,在这快如闪电的历史长河,不过是一道光亮而已,但正是有过激光般的瞬间,才留名潭柘寺。人不能把握住历史,但可以不辜负历史,让历史中有自己的影子。赏石人说,人应该拜石为师,尊石敬石。石从来不老,人却衰老,生命不可与石相比,但石可告诉我们很多。
每每面石,逐电追风,永远在一个动态里,画面给我的不是昏昏欲睡,而是在风雨交加中行走的审美体验,“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事后的淡定怡然,而人在旅途,应该有的是振作,提神前行。
这方风电奇石,似乎也在诠释着潭柘寺的宝锅石鱼,剥去浮华,沉淀风骨,是真正的“仙风道骨”。潭柘寺真正的镇寺之宝,实乃我中华人文瑰宝。
我以奇石为宝,宝石生意,不事雕饰才是本真,凡是可以改变的东西,都是肤浅的,石上的影像不变,寓意深邃,还有很多我没有读出的意蕴。最起码还记录着我赏石得石友的温暖故事。
我到访潭柘寺寻宝,并非有什么挑剔的意思。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一路建筑宝典;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每处都是禅味十足的精品。一座千年古刹,处处皆宝;藏纳佛事万千,件件都可入宝典。学友则桥兄出语有据,我不能将潭柘寺宝物尽收眼底,更不能入我囊中,所以他只能告诉我“寻宝”,寻得也是偶得,偶得才有生动和惊喜。
潭柘寺宝物万千,我只寻得一二归。
2000年7月创作,2019年12月1日修改,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