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少年的秧苗(散文)

精品 【浪花】少年的秧苗(散文)


作者:岚亮 探花,12327.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8发表时间:2020-07-01 06:03:05


   一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每到蛙雨插秧时,一幅久违而清新的画面总是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山野桐花皓皓,阡陌烟雨蒙蒙,水田涟漪漾漾。一个青葱少年卷起高高的裤腿,把袖子捋到手肘上,赤足走下开花的田埂,与一群青箬笠、绿蓑衣的农人比试插秧。他的秧苗分得很匀,根须插得很正,速度插得很快,纵横插得很直。很快,他超过了一个人,又超过了一个人。六行碧绿的秧苗,随着他不断后退的脚步,恰似一个诗人在初夏的田野上写下了美妙的诗行。
   站在田埂上观看的麻子队长当场宣布:嘿!比正劳力还正劳力,评工分时给这娒儿记上十分。大家都说,佩服,值!
   那个少年就是我。那一年,我才十五岁。
   那时候,还处在大集体年代,一年到头,生产队有干不完的农活。什么摧芽播种、犁田平田、掘园种麦、拔秧插田、耘田除虫、铲草翻藤、挑肥担灰、夏抢秋收、冬种积肥……例不胜数。但这些多为劳力活,惟插秧与众不同。
   也许,在乡间众多的农活中,就属犁田和插秧的技术含量最高了。技术活,就具有专业性质,这点在生产队评工分的时候就体现得十分明显。当时生产队评工分很有意思。一个生产队约五六十个劳力,队里像评职称一样先把这些劳力分成三等,把身强力壮,挑粪、打稻、掘园等重活样样都吃得消的曰为“正劳力”,略逊一筹的曰为“次劳力”,只配打下手的曰为“半劳力”。正劳力一天的基准工分是十分,次劳力得八分,半劳力得五分。往往,半劳力又会被人们称之为“五分头”。但到插秧时,评工分就不再以劳力论英雄了,得凭各人的技术水准。
   我父亲是村里插秧的一号高手,他一天可以附加三分。老右派日康公是半劳力,平时上山掘番薯园,正劳力都抡着大锄头,一锄下去,“哧”地一声,锄头深入地里只露一个锄头蒂,然后“哧啦”一声把缠满“千斤拔”草根的泥土翻起,一日可掘一千藤。日康公则抡着一把锄头儿,一锄下去,也“哧”地一声,锄头儿仍露出地面半截,然后“哧啦哧啦”地一通摇,才能把泥土翻上来,一天只能掘五百藤。但一到插秧,他遂从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变成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天可得十二分。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也是一个插秧高手,因为插秧是一门技术活。
   大家对我父亲是心服口服的,但对日康公就不那么服气。一次,秧地鸭和玉生叔在评工分时公开跳了出来,说一个五分头都可以得附加分,他俩也要加。
   麻子队长说,不服是吧,明天到田里比试去,是马是骡子拉出来遛遛。
  
   二
   次日,斜风细雨天,全队的人来到“九石”。
   “石”是舟浦人计量田地面积的俗称,三石相当于一亩。九石是生产队最大的一坵田,形状酷似两个串起的葫茹瓜,田埂不直,多湾。平时,为了避免把直距插弯,人们在插秧时,都用尼龙线拉着先打好格子插,但今天是比试,就不打格了,凭身手。
   我父亲第一个下田“开头支苗”。父亲手拿秧把,站在田头先设计好插秧的走向,便面朝田尾,对准水田的湾角,成直线插六株秧苗,然后转身后退着开插。一支苗每人插六行,父亲插到一米远左右,日康公第二个下田,依次下来的是玉生叔和秧地鸭。大约过去两个小时,父亲第一个直起腰,走上了田埂。过了一会,日康公和玉生叔也插好了,而秧地鸭还扑在田里插。麻子队长连抽了三简旱烟,秧地鸭终于插好了,一上来就捶着腰,“哎哟喂”地哼个不停。
   大家站在田头上作现场评判。父亲的头支苗,行行似木匠用墨斗弹的墨线般直,而且不偏不倚地穿过水田的每个湾角,像六行站得笔挺的士兵,从田头齐刷刷地伸向田尾。日康公插的那支苗,也是锭般直。玉生叔的勉强过得去,秧地鸭的则如六条蜿蜒的长虫在田里游,弯来曲去的,而且间距不一,密的田圈难过,宽的可通小舟。秧地鸭的脸色红得似鸡冠,不吭声了。玉生叔甚是得意,说与日康公相比,绰绰有余。麻子队长眼一瞪,说,你还敢吹,就你插的那个“烟斗秧”,我得费多少时间才能把它扶正补好。大家细一瞧,玉生叔插的秧,歪歪斜斜的,许多都浮在水面上了。
   我十岁开始就跟父亲学插秧。父亲是一个标本似的农民,庄稼活件件精通,信手便可掂来。他对我说,插秧是门细活,不能靠蛮力,不仅心要灵、手要巧,而且眼要明、腰要韧。他的秘诀是:要插好秧,首先要根据毎坵田的形状,设计好如何把秧苗的纵横间距插得美观,该直插的就直插,该掐弯的就掐弯,该顺插的就顺插。其次是人要站得正,站正了,步子才能退得正,如果站歪了,不是把直行插弯了,就是把秧老插到脚窝里,这秧就难插了。三是分秧时,不能眼睛老往秧把上看,得凭感觉,否则速度就不快……
   记得我刚学插秧时,左手拿着绿油油的秧把,用右手抓来几棵,往水田里“咚”地一插。父亲说,不能这样插的,你这种插法,犯了两个大忌。一是插成了“烟斗秧”,插秧最忌烟斗秧,烟斗秧容易浮水,而且返青很慢,得尽量把秧苗和根须插直插正了。二是秧苗插得太多了,有道是“又大又密,当头三粒”,每株以四五根秧苗为宜,太多,会减产的。
   我根据父亲的指导把眼睛盯在面前插。父亲说,你不能老是盯住眼前头插,要不时地看看前方,这样秧行才能插得直。我弯着腰,把头贴在水面上刚插了一会就挺腰。父亲问,怎么了?我说,我的腰酸了。父亲笑笑说,你们娒儿哪来的腰,插秧拼的是耐力,要坚持,一支苗没插好之前,不要伸腰歇力。
   就这样,到了每年的插秧时节,不管晴天和落雨,我就戴上竹箬笠,赤足走在阡陌上,先是在自家的自留地上插,接着帮小婶家插。到了十四岁,我也可以开头支苗了。我大公有坵形状似S型的田,父亲叫我去帮忙,我拎把秧苗下水去“开头支”。大公说,大孙子,你可不要把秧插弯到下坵田里去。我笑而不语,选好直行的路径,“噌噌噌”地就开插。头支苗插好,大公看傻了,捋把白胡子哈哈地说,大孙子,要是朝廷评插秧状元,非你莫属。
   十五岁那年,我正式到生产队里插秧赚工分。麻子队长以为我是去拔秧,当他看到我在九石插完头支苗时,差点把昏浊的眼珠子瞪出眼眶外,露出黄溜溜的大板牙说,哦唷!直看横看斜看三线都笔恁直,比正劳力还厉害,评工分时算十分。
  
   三
   少年不经事,那时候我去插秧,除了赚工分、赚饭吃,更多的是为了刷成就感。
   长大后,才知这插秧,包含着太多的哲理。与其说父亲当初是在教我插秧,还不如说他是在给我灌输做人的道理。
   我父亲是个地道的庄稼汉,更是一个大地诗人。他一肚子装着的全是农谚,唐诗宋词几乎一窍不通,但他却给我讲过一首《插秧歌》。
   那一年,我们到黄垄的自留地插秧,老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父亲领着我到黄垄宫去避雨。俩人闲着无事,父亲点上一竹筒旱烟,吸了一口,说,娒,阿爸给你讲个故事。
   他说,五代时期,有一个弥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他嘻嘻哈哈,喜欢开玩笑和插秧。一日,布袋和尚一人插一坵田,隔坵有四个后生插一坵田。布袋和尚说,你们四人插二亩田,我一人插二亩田,咱们比一比,看谁先把田插好。四个后生马上答应,遂放开手脚像公鸡啄米、车水般插得飞快。布袋和尚见状,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就化作了一条大鲤鱼。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的脚边,后生遂丢掉秧把,动手去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了第二个后生的面前,第二个后生又丢掉秧苗去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田跳,四个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半未插好,而布袋和尚的那坵田,已经齐刷刷地插上了秧苗。
   四个后生傻呆了,布袋和尚笑哈哈地唱起了《插秧歌》。诗曰:“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宫外,哗啦啦地落着雨。宫内,父亲一边“巴哒巴哒”地吸着烟,一边娓娓地给我讲着故事,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之所以要给我讲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
   插秧是一种集规划、美学、技巧、眼光、毅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活,并非是毎个人想当然的就可以干好的事。
   人生又何尝不像插秧。
   人生于世,要想成功,须有规划目标。胸中有理想,才会有前进动力。人立于世,必须要站直了,才能走上正道,避免误入歧途。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一味挺胸横冲直撞是不明智的,一味地眼睛向上也不可取。人哪,须弯腰时则弯腰,该后退时则后退,把眼睛贴近水面,用心与大地亲近才是至理。有时候,“后退原来是向前”。啊!人生经风历雨遭遇挫折是难免的,但人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韧不拔朝前走的人,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人生亦如稻。
   春天浸种摧芽,夏天插秧分蘗拔节,其间只有不时地耕耘拔草,除虫施肥,精心管理,才会换来一秋的芬芳和收获。
   稻老一夜,人老一时。现在,我已进入了夕阳黄昏。每当想起年少时与父亲一起插秧的情景,我的眼前就会泛出清绿一片,仿佛心田里又长满了青青的秧苗。
  

共 35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岚亮先生这文章写得精彩自如,怀才抱器无法企及,于是怀才抱器相信,本篇敢于插秧的事,15岁少年绝没有吹牛,这牛不是吹的,往地里一站,手持秧苗,看的就是本事啊。于此说来,先得题外话说了,怀才抱器13岁出过蛮力挣过10分,那也不是吹牛。还有一绝就是当小队会计估生猪,那是上下不差三五斤,不服就称称,结果有的斤两不差,于是我被称为“一眼准”。我想,应该应了“英雄出少年”的话吧。蛙雨插秧的画面,唯美生动,我想,这应该也是催生少年插秧本领的一个因素!干农活,犁田插秧是技术活,尽管我在北方,这两样活我也都拿手,犁过地,插过秧,至今难忘。少年的技术来自他的父亲,言传身教,才是成长的基因,非一生下来就会的。生产队插秧评分,是按照水平来的,所以就有了会不会到田间的比赛。那是技术大比武,自然分出个子丑寅卯了。插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年的收成,我想也如读书上学差不多吧,基础打好,那就会取得好成绩。耳濡目染,少年也学会了插秧,且很有天赋,连老庄稼把式大公也不得不赞叹!一个审美的人,不仅仅有浪漫的情怀,也有更诗意的分享与精湛手艺的养成。作者的父亲的一个故事蓄含了太多的人生道理,插秧的道理,不再插秧本身,而在于人生感悟。作者水到渠成,很贴切地感悟人生,也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人生如稻,这话耐人寻味啊。言尽而意不穷,这是本篇的一个特色。血肉丰满,历来是散文的标准,这篇散文,有生动的故事,也有深刻的悟性,所谓形与神,我想也应该包含这一点。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想说的是,少年成则人生成。我不知作者人生的路子走得到底怎么样,但从他的文章我约略知道几许,他事业有成,性情有温,文章有味。足够了,这就是值得骄傲的人生啊。文章恣肆无碍,气贯始终,转折与顺序自如,衔接有法,表现无痕。特别是人生悟性,使得插秧有了更精粹的内涵。好文章,不可错过,有幸编辑岚亮老师的佳作,濡染了情怀,还学无止境有得,甚幸!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篇文章发表于七一,我想,我与作者都是生在新社会之初,幸福地长在红旗下的人,且都是一名党员,以少年的成长,来为党99岁生日奉上当年少年的礼物,也是这篇文章延迟到今日发表的理由。少年,我们遇到了大集体,我们投身熔炉,才有了提炼成钢的今日。岚亮与怀才抱器在此谨祝党的生日快乐,蓬勃的事业永远!【浪花诗语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70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岚亮        2020-07-01 09:33:02
  谢谢老妹子,你一留言,文章就会生香。我猜你一定拔过秧吧,那是打下手,插秧才是技术活。你千万别说你插过秧,不然,老哥没一点吹牛的资本了,哈哈。祝节日快乐!
12 楼        文友:岚亮        2020-07-01 09:36:06
  罗莲香老师来访,让我惊喜。拜读你的文章,隽永清新,甚是喜欢。多谢鼓励,祝节日快乐!
1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7-01 10:08:38
  老哥,我插过秧,就是我家田坎上长了块磁铁,老吸引我去那躺会,我妈妈拿我也没辙,不让我去躺会,我就来一个中暑晕倒,吓她。插秧,我妈妈牛,九岁参加劳动,12岁带队,从来都是开头支苗。你们那说“石”,我们这说“箩”,五箩为一亩。我们这一坵最大的“18箩”,分到我家,我妈妈带着我一天要插完,那一次,我晕过一回。
14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0-07-01 10:40:49
  太阳没有看过秧苗,基本上在温室里长大,只能看岚亮老师的"青青秧苗,青涩少年"的精彩故事。但有一句话是名言,太阳记住了:人立于世,须站直才能走正道!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15 楼        文友:岚亮        2020-07-01 12:51:10
  哈哈,果然被我猜中了。看来老妹子的妈妈是位插秧神手,三亩半,插秧机的速度哦。有机会咱兄妹比试一下,为你自豪!
16 楼        文友:岚亮        2020-07-01 12:55:47
  太阳老师是城市人,没见过插秧是自然的。那活看似斯文,其实很累,腿软腰酸眼黑是常态,你看,湘莉就晕了过去。多谢你的鼓励,祝青春永远!
17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7-02 11:42:41
  付出才会有收获,没有哪项看起来甜美的收获是不劳而得的。从插秧联系到做人,新颖,实在。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感悟之美。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18 楼        文友:岚亮        2020-07-02 12:23:55
  多谢圆圈老师的留评,问好了!
1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7-03 20:44:49
  乡土的气息,少年的无忌,美妙的水田旋律,改成了一篇诗的长短句。祝贺岚亮老师文章摘精。
怀才抱器
20 楼        文友:岚亮        2020-07-03 21:07:50
  拙作获精,归功于兄长精彩强力的编按,敬茶敬茶!
共 20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