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振兴祖业(小说)
春风浩荡,万物复苏,一个营造绿色环境、呼唤人们爱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特别日子——植树节即将来临。刚被选举上任的岗坊村村委主任郑时风望着荒山秃岭,直挠头皮。先辈创业多艰难,锦绣田园世代传,村里能够外出的人们都去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镇打工去了,只剩下老幼病残留守在村里,土地荒了,山岭秃了,年年种树不见活,砍的要比种的多,这样下去,若不改变,村将不村,三百多年的祖宗基业眼看就要毁在这一代人的手里了。五十三岁的郑时风原在深圳经营电子工厂,腰缠万贯,回乡探亲看到这种境况,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改变故乡的面貌,于是就将自家的电子工厂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回到故乡的县里、乡里向有关领导提出改革建议,归根岗坊村向村民宣传施政纲领,发表竞选演说,最后得到了村民的热烈拥护,竞选上了岗坊村新一届的村委主任。
一.
郑时风在小时候听爷爷常讲,地处太行山区的岗坊村原名杠房村,后来为了字面上好看,才按照谐音改成了岗坊村。提起村名的由来,还蕴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哩。
他爷爷的爷爷口传,在明朝末年,河南省郑家庄的郑英拜千载寺太极宫道长董秉乾为师,学得一身武艺,投奔闯王李自成当兵造反,进北京过了四十二天的高兴日子。不料好景不长,大部队撤离北京的时候,郑英患上了痢疾,浑身无力,不能行走,就暗藏在棺材铺的一口棺材里三天三夜。棺材铺的一位老木匠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郑英,将他抢救了过来,为他治好病后,又介绍他到一家杠房当上了一名杠夫。
在那个年代,北京的杠房相当于现代的红白喜事服务公司,包办红白喜事,提供人力和鼓乐,出租红白喜事使用的轿子、抬杠、棺罩、彩衣、丧服和婚礼、葬礼仪仗用的开道锣、伞、扇、旗、牌、车、硬器等设备。
杠房平时都有一班杠夫,杠夫专管抬杠,抬杠是言传身教、严格训练、集体合力、步调一致的技术活,规矩和要求是极高的。一个花轿要有八个人抬,除抬轿外,备上一副旗、锣、伞、扇,两只纱灯,几名吹鼓手就可以了。一个棺材也至少要有八个人抬,一般百姓最多用十六个人抬的“罗汉杠”。富贵人家,杠夫就可能有二十四杠、三十二杠、四十八杠、六十四杠、八十杠之多,至于一百零八人抬的“大独龙杠”,那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规格。虽然杠夫人多,但绝对要保证棺材丝毫不能有半点震荡。抬棺材时,抬后面的人根本看不清脚下的路,一不留神,要是磕了绊了,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就这杠夫而言,也是门道极多。一班杠夫里都会有个“杠头”,抬棺时,一切都听杠头的命令,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撂肩”。因为棺材抬起后,中途不能落地,落一次地,就算是下一次葬,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凡是杠夫,每人必须自备一根形如“Y”字的杈棒,便于中途歇气时,把杠子放在“Y”杈上,不必把棺材放下地。同时,还要自备一个垫肩包,以免擦痛磨破肩头。杠夫在抬棺材时必须配合默契,行动一致。抬最前面的人称为“尖子”,不但要身架桩子稳,而且要负责报路,对路面上的各种情况见景生情,及时报出,前呼后应。抬后面的人视线被遮,看不见路,其行动完全听从前面的报路指挥,前面说了上句,后面就知是什么路况、怎么搭步。比如,前面的杠夫高呼“满天星”,是指脚下石头乱,后面的杠夫就要齐声回应“长眼睛”,表示听到了。前呼:龙抬头(上坡)后应:往上游。前呼:黒一堆(路上有牛粪,小心打滑)后应:脚下稳。前呼:两边空;后应:走当中。前呼:之字拐;后应:两头甩。前呼:头顶宝(指头顶上有物)后应:弯下腰。前呼:脚下毛(指有刺)后应:小心瞧……正所谓行行有道,这里面的门道外人难以知哓。
杠夫要将杠抬得十分平稳,在过台阶、窄门时也要保持灵柩的平稳。上下台阶时,前后的杠夫还要下肩用双手捧着杠走,有时过窄门还要有杠夫钻到灵柩下边用背驮着灵柩走。到了目的地,杠头响尺横打,大家一齐下肩落地,然后将灵柩抬起进墓穴下葬。抬杠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部用杠绳捆绑,不论路程多远,始终不会松散或开结。在棺材进入墓穴放稳之后,只要拉动绳头,就会全部解开,所有结扣,没有一个是死疙瘩,行话叫做“进穴下葬抖绳散”。
杠夫头戴黑红平毡帽上插一鸡翎,米黄套裤,穿的上衣称为“驾衣”,是将及膝盖的小大褂,衣服是深绿色的,如果出大殡用两班杠夫,为了区分,一班用深绿色的,另一班则用深蓝。如果用三班,就再添用青色驾衣。驾衣上均印着车轮形的图案,象征着车轱辘。这是因为古代为素车白马驾灵。后来,为了礼仪隆重才改用杠抬,所以就在杠夫的衣服上画上车轮,表示代替灵车。
杠头为杠夫的行动指挥,名为“响尺头目”。“响尺”是杠头发号施令的工具,选用两块檀木制成,厚的叫“响尺”,有二尺长,一寸多宽、厚,还有一根一尺多长、直径一寸左右的圆檀木棍,把它和响尺用绒绳联接在一起,用短的打长的,响声清脆高昂。尺上的一丈二尺长的绒绳叫尺绳,是用来测量灵柩大小和门口宽窄、墓穴大小的,不论事主家的屋门口高低或宽窄,门外、门里有多少台阶,都能从容通过,而且始终让棺木保持平衡,不斜不倾。这一切动作,全靠杠头指挥得当。
“响尺”在指挥全体杠夫的行动时,起杠前乱打响尺,作为全体人员集合的信号。杠夫听到响尺信号,便各拿各人的工具,各就各位。杠头在每个杠夫都做好准备后,再敲一声响尺,杠夫便一齐上肩将杠抬起开始走步。走动时不准互相说话。响尺打一声长、两声短的尺声,是平稳向前移动的信号。如用尺横打几下,杠夫一齐调换肩膀。连打数声,杠夫便同时加快步伐。到达目的地,则又横打响尺,全体一齐下肩落地。
郑英相貌英俊,浓眉大眼,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练武练出了一身好力气,天生聪明,感觉灵敏,手脚快捷,无论是抬前杠,还是抬后杠,都成了杠夫中的拔尖人物。他争抢重活,为人厚道,深受同伴们喜爱,两年后被大家公推为了这班人的杠头,掌握了这班杠夫队伍的“响尺”。
那年腊月的一天夜晚,北风呼啸,大雪飘飞,郑英被一个高官的管家在半夜里带到了一处深宅大院的柴房之内,地上躺着一个被打死了的小主人的通房丫鬟,因为她拒不迎合老主人的逼奸,被打得遍体鳞伤,没了气息。这个管家给了郑英五两银子的封口费,逼他严守秘密,独自一个人把这个死尸偷偷背到乱葬岗埋掉。郑英想回杠房叫杠夫帮忙,管家不准。郑英想推辞不干,管家以“灭口”相威胁。郑英为了保存性命,只好被逼照办。
郑英用一床毯子包裹住死尸,扛在肩上,趁着夜色的掩护,来到了乱葬岗上。他放下死尸,正准备挖坑埋人,没想到死尸经过一路的颠簸,竟然又活了过来,发出了凄惨的叫声。
郑英将这个丫鬟背回了自己的住处,喂了一碗热汤,又给她清洁治伤。待到这个丫鬟能够下床行走之后,就准备把这个丫鬟还送回那处深宅大院。那个丫鬟却死活不肯再回,跪在地上感谢郑英的救命之恩,愿意以身相许,当牛做马,伺候终生。她说她叫马小翠,父母双亡,跟着本家婶子生活,被婶子卖给了这家高官当了小主人的通房丫鬟,今年她十六岁了,小主人才刚刚九岁,老主人看她长得俊俏,就在夜间逼她顺从。她宁死不从,就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这个宅院她是再也不敢回了,回去就没有命了,还会连累救命恩人也要丢了性命,不如远走高飞,逃个活命吧!
二.
郑英很留恋杠房这个饭碗,舍不得“杠头”这个职位。但杠房老板惹不起那个高官,非常害怕连累自家的性命和生意,就逼着郑英将这个丫鬟赶出门去。郑英左右为难,不忍心让马小翠死于非命,思来想去,就横下了一条心,趁着夜黑风狂,身背着随身物品、多年积蓄和那把“响尺”,手拉着马小翠,逃出了北京,一路餐风宿露,来到了太行山区。他为了严防有人追踪,发生不测,就多了个心眼,没敢回河南省的老家郑家庄,就在这个后靠青山、前临河滩的荒坡野地搭了间茅屋住了下来。郑英和马小翠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五年过后,马小翠生了二男一女,家庭负担日益加重。郑英考虑到时过境迁,无人前来寻事,胆子就大了起来,于是就抛头露面,重操旧业,插了杆“车轮旗”,挂了块“杠房牌”,做起了“帮办红白喜事”的生意。刚开始没人问津,也招不来杠夫,郑英就让马小翠看守店铺,自己到附近乡村广告宣传,帮助各村的家族祠堂培训轿夫与杠夫,组织指挥轿夫办理红事抬花轿,言传身教杠夫承办白事抬棺材。他非凡的组织才能和高超的杠房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杠夫对他感到特别的敬佩和信任。一年过后,他用优厚的工酬作为号召,优中选优,选拔了一班轿夫和一班杠夫,终于成功地开办起了“郑英大杠房”,代理婚丧嫁娶的相关事宜,并且承办殡葬服务。红事业务比较简单,一顶花轿,配上一班轿夫就可以了。至于白事业务,那就比较复杂了。
郑英大杠房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因陋就简,置办了一套适应农村使用的龙杠,它前宽后窄,和棺木形状相似,只是比棺材宽些。碗口粗的圆木做底,人抬的木棍稍细,中间用铁链和铁环相连。龙杠的一前一后有两个矮的长凳,主要是为了不让棺材落地用的,同时也方便人抬。办理丧事根据主家的社会地位、家境和财力而繁简不同,杠有八杠、十六杠、二十四杠不等,富裕人家多用三十二杠。
郑英大杠房经营和出租婚丧嫁娶所用的轿子和仪仗,并提供杠夫。平常只需马小翠看守门市,等候顾客,所以开支不大。一旦有事,就由郑英临时召集各村的杠夫前来为主顾服务,完工后再负责把工钱发给每个杠夫。如果杠房遇到达官显贵的主顾,就来了赚大钱的机会,给有钱人家抬大棺椁,出殡用人很多,收费很高,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郑英大杠房训练的杠夫技术过硬,接到活后,就要提前到客户家里踩线路、搞演练,同时也是给客户展示一下服务水平。在抬棺的杠子上前后左右分别放十几个瓷碗,碗里倒满清水。杠夫无论起抬、疾走,还是换班、落地,都要确保这十几个瓷碗里的清水,不溢半点出来。如果演练时杠子上有了水渍,杠房就要向主家交一部分罚款,以示服务水平没有到位。
郑英大杠房在方圆百里的名气越来越大,业务兴隆,供不应求。娶亲要提前打招呼,预定日期,否则就要耽误吉日。哪家死了人就得立即派人通知杠房出殡日期,有时还要按顺序排班。需用的杠夫越来越多,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差事。为了不耽误生意,很多杠夫就自搭茅屋,拖家带口,住到了杠房的周围,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村落。当地老百姓约定俗成,就把这个地方叫成了“杠房村”。后来,杠房村的子孙们为了字面上好看,就按照谐音改成了岗坊村。郑英这个杠夫总指挥的那把“响尺”,就成了岗坊村世代相传的“镇村之宝”。
岗坊村经过十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背靠巍巍绿山林,面临潺潺清溪水,怀抱石房青石路,脚踏千顷肥沃田,林茂粮丰,家家富裕。春风吹来,百花盛开。到了收获季节,核桃、山楂、柿子漫山遍野。树上的鸟儿喳喳地唱着,地上的牛群哞哞地叫着,村里的人们哈哈地笑着,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空中悠悠地飘荡,岗坊村俨然成了神话的世界。
三.
岗坊村村委主任郑时风回顾过去,心潮激荡;正视现在,感慨万千。他为了让岗坊村恢复往日的辉煌,发展村里经济,大搞植树造林,把家乡变成青山绿水、金山银山,就在村委的会议室里召开了新一届的村委会。
村委会还有两名委员,一名委员叫胡正声,六十一岁,从县民政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休回村,政策性强,积极性高,热心为村民服务,要求改变村貌迫切。另一位女委员叫高艳青,三十九岁,高中毕业,是老郑家的儿媳妇。她快人快语,讲究实际,还喜欢经常在网站上发表个小文章,是一个在全村拔了尖的务实派,敢于为群众发声。这两个人在村民选举中票数过半,就被选进了新一届的村委会。
郑时风首先来了个开场白:“我很荣幸能被选上村主任,绝不辜负村民对我的认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兢兢业业,为全体村民做实事,做好事。为了尽快改变如今的村貌,恢复往日的辉煌,咱们搞个任期目标及规划,主要干好三件大事:一是成立种植合作社,组织群众种好庄稼、果树和蔬菜;二是开办果品深加工企业,生产山楂汁、核桃露,行销全国;三是恢复祖业,开办代理红白喜事的服务公司。咱们三个先统一下思想,再形成村委会决议。”
胡正声和高艳青异口同声地说,这些年为啥地荒了,山秃了,就是因为村穷了,人走了,归根结底就是没钱惹的祸。如果干好这三件大事,在村里就能挣到比在外还要多的钱,谁还会傻乎乎往外跑?
郑时风说:“既然您俩没意见,咱就这样定下了。”
胡正声赶紧摆摆手说:“我对前两件事没什么意见,对于开办代理红白喜事的公司,根据我多年从事民政的经验,还有些具体意见,就是一定要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对于婚礼,一定要适应新的潮流,跟上流行的步伐,要办得比现有的婚庆公司还好,这样才能得到青年男女的欢迎。”

细品后文,让我眼前突然放光,对于几十年的殡葬改革,立刻有了强烈的反思!看来,对于几千年来老祖宗长期总结的各种风俗习惯,我等该当学习孙夫子慧眼识珠的独到思维,不该改、不能改的,可不能随心所欲乱改一通啊,弄得不好,就是折腾来折腾去,到头来面目全非,祖宗业改没了,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不应该的骂名!这一点十分值得看官深思慎行啊!
学习佳作,受益匪浅。文以载道,开卷有益——应当成为我们写作者的座佑铭,至于后边豆豆的颜色,全当一笑耳呗!
人生难得一知音,唯有贤弟懂我心。我的心思不便明说,但贤弟慧眼识珠,一语中的。我为得到了贤弟的赏识而感到非常荣幸,感谢茆屋闲客贤弟的跟评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