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愿】转动岁月里的故事(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愿】转动岁月里的故事(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7730.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15发表时间:2021-07-28 09:08:00

【流年·愿】转动岁月里的故事(征文·散文) 小镇的夏夜是静谧的,来自海上的风,带来淡淡的咸味。我一个人睡在救护车大院一侧头间的小床上,小小的蚊帐罩住了我的视野,从高高的窗洞吹进来的风,将蚊帐四角上挂的小小铜铃吹得叮当作响,里间是母亲的卧室,在不值夜班的日子里,常常有母亲踩踏的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伴和着风声、铃声,像是一曲天籁,发自母亲的心中。儿时,当我居住在小镇上的时候,常常在这样的响声里睡去,又在这样的响声里梦醒。
   缝纫机是母亲生活的帮手,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她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是一群孩子的娘亲。和那个时代,嫁给了军人的所有妻子一样,她要无怨无悔地独立挑起家庭的重担。缝纫机的哒哒哒声,在我儿时,那是母亲伴唱的摇篮曲,长大后,那是母亲爱的心声。母亲就在一阵阵的哒哒哒声里,将一头青丝,踩踏成了满头白发,直到儿媳接过她的踏板,继续踩下去。
   孙媳妇好命,等她嫁过来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仿佛将天上的锦霞都剪裁成了衣裳,大大小小的商场,琳琅满目、款式新颖。家里的橱柜里,也都衣满为患,多得还没上身,就被淘汰了,哪里还需自己裁剪衣裳?缝纫机被丢进老太太住屋的角落里。孙媳妇晓得香奈儿、兰蔻、星巴克、海澜之家、红豆,却不晓得缝纫机为何物。这大概就是历史吧,在三代人中,缝纫机就完成了传承,望着母亲家角落里的缝纫机,我不由得感叹,历史的脚步快得就像一阵风。
   六十年代初,缝纫机还是个稀罕物,家里有台缝纫机总让普通的工薪阶级羡慕,记得那天缝纫机抬进家时,邻居还有母亲的女同事们,叽叽喳喳地兴奋了好久。晚上,小护士们还逼着母亲办了个小小酒会,给她们打牙祭。母亲的缝纫机是在西山市场淘来的二手货,上海产的蜜蜂牌。那年月,常常有不知什么人家,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就被赶去乡下劳动改造,丢下的物件都挺便宜的。那个黄昏,母亲带着我在旧货市场转了好久,掏尽了兜里所有的钱,买下了这台看起来还算新的缝纫机。好心的卖主,见我们母子如此窘迫,动了恻隐之心,用他的小推车走了五里路,将缝纫机一直送到我们家门口。那个年代人的善良,让我一生难忘。
   母亲有了缝纫机,开始并不会踩踏。她原本是金陵城里教会女校的学生,家中虽说不上优渥,却不用动手去做家务女红。十六岁,她跟着陈毅将军的队伍来到胶东滨海,作为一个女战士,她精通业务,射击的本领也很高,曾经五发子弹打出49环的成绩,但对于做衣烧饭,却是一窍不通,甚至有些笨拙。
   或许是独立的个性,或许是军旅生涯的锤炼,母亲好学也好强,她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自打缝纫机被抬回家,这个夏夜,我总是被或紧或慢的哒哒哒声踏醒。母亲白天在急救室值班,晚上则熬夜练习缝纫机的踩踏。这个夜里,我再次醒来,不敢打搅母亲,就像小狗一样,悄悄地爬下床,又悄悄地爬过去,掀起门帘从缝隙里看向母亲。昏黄的煤油灯摇曳着,母亲低着头认真地一圈圈踩踏,她的身影在墙上忽长忽短,像是我们家乡的皮影戏。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发现了我,走过来,像拎小狗一样,拽着耳朵将我拎起来。我小大人一样地对母亲说:娘,你一个人学不好的,你要跟有机器的阿姨们一起学,才能学得快。小璇和玲玲的妈妈也都会缝纫机呢。母亲盯着我看了一会儿,说,儿子你真得长大了。娘学会了,给你做新衣。不知是高兴,还是怜悯,我眼里流下了泪水。
   秋天,我回了乡下。夜里不再听见母亲脚踏缝纫机的哒哒哒声,听的是老祖母喳喳喳的纺车响。大山深处的祖母,没见过缝纫机,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给家人剪裁、缝补衣裳。她和千年前的老祖宗们一样,用自造的纺车与织机,纺线、织布,过着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我没告诉她,我的母亲有了缝纫机,我小小的心中想着,告诉她,她也听不懂。
   从乡下回来,已经是1966年的夏天,我跟着母亲要去河北的山城求学,母亲的家当实在寒酸,就一个装换洗衣服的小皮箱,一只带我去旧货市场新买的槐木箱子,再就是她的缝纫机。
   母亲学会缝纫机后,我们兄妹无论冬装夏衣就都由她亲手制作。后来,她还为我们的堂表兄弟姊妹们做衣服,做好了天南地北地邮寄过去。每当夜晚,母亲常常坐在缝纫机前,戴了眼镜,认真仔细地踏起机器,一块块布料,在她的手下变成衣服、裙子。听得出那哒哒哒的声音里响着欢快,母亲是真的喜欢这门手艺。除了衣服,我们家里的灯罩、椅套、甚至电扇的罩子,都是母亲的手艺。
   母亲开始并不会剪裁,但她是个爱学习的人。不懂不会,她就买来一大堆书学习,买来衣服片子的纸样仔细琢磨,到了周末,她还去裁缝铺义务打工,为的就是能学到手艺。母亲学到了手艺,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到了春节,自家的孩子、大人要穿新衣。就算是邻里孩子、大人的新衣,母亲也来者不拒。那时,我们和来自山东老家的建筑工人一起住在工棚里,母亲总是帮别人家做好了衣服,再做自家的。为邻居们做衣裳,母亲从来都是义务劳动,不收分文。有时候碰到邻居有特殊要求,母亲不会做,就倒贴了钱,去买了纸样,比葫芦画瓢,也因此,母亲的人缘好得很。有一次,母亲上班不在家,我少不更事的小弟弟,无意中得罪了两个小流氓,他们满街巷地追打小弟弟,邻居们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喊小弟弟去他们家躲藏,最后一起合力将两个小流氓扭送去了派出所。乡邻们知道我父亲远在海防前线,我家有了什么重活累活,大家也都自觉自愿地帮上一把。
   母亲老了,回到江南老家。踩踏缝纫机的活,就交到了儿媳手里。
   我妻虎妞嫁过来的时候,娘家陪过来一架缝纫机。那个时候江南人家结婚,要所谓“三转一响”——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两转一响是要由男方出的,唯有缝纫机这一“转”要女方陪嫁。我当时穷啊,一个月才挣四十来块钱,勉强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给妻,算是一“转”,那个“一响”是虎妞拿了自己的私房钱“倒贴”给我的,至于手表,干脆赖了。缝纫机在我们结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算是值得在人家门前炫耀的大宗财产,不管姑娘会不会做衣裳,娘家都得想办法买来当陪嫁。那年头,买架缝纫机不是个简单事,别说没有钱,有钱也买不到,要凭工业券,像我们单位上千人,一年也只有五张券。不过这事倒难不倒虎妞,她爹是缝纫机厂的后勤主任,在她还穿开裆裤时,就给她准备好了。她陪嫁过来的缝纫机是响当当的上海蝴蝶牌。
   只不过这么好的缝纫机,却没露过脸,直到她当了奶奶,还在油纸包里没开封。因为,那时住房实在太小,单位分给我俩的窝,只有14平米,还包括了厨房和卫生间,所谓卫生间就是一米见方围着个坑。于是,虎妞就接过了母亲的缝纫机,哒哒哒地续接起母亲曾唱过的生活之歌。
   虎妞是个缝纫好手,她的外婆曾是无锡一代有名的裁缝,从小耳濡目染,她也心灵手巧。那年的夏天,我们要到杭州去玩,女孩子们爱美,没有漂亮的衣服怎么行?我在绢纺厂买了十几条府绸大手绢,虎妞巧手一裁,立马用缝纫机踏出几件花衬衫,家中的女孩们都觉得美极了,配上彩色丝巾,撑起纸油伞,在西湖边上招摇,都快玩疯了。后来,我们有了儿子,儿子的小衣服,也都由虎妞自己剪裁。独生子女,没有女儿,虎妞就裁了小裙子给儿子穿上拍照,打扮个假闺女过过瘾。在上海长大的虎妞,做出来的女装,都很洋气,闺蜜们都感到很拉风,她也愿意在女伴们面前露一手,那得意的神情,仿佛志得意满的女王。
   改革开放到了本世纪初,收入多了,生活好了,时装店里日益丰富多彩,时装几乎日日翻新,我每次出差回来,都给虎妞带回时髦的新衣。虎妞的手艺在新时代,渐渐赶不上趟了,找她的女伴日渐少了,再也难得看到闺蜜们羡慕的眼光,于是缝纫机渐渐地没有了用武之地,像是个半老徐娘,不再受人待见。又在缝缝补补挣扎了几年之后,这台曾经备受宠爱的缝纫机,像是个容颜不再的老妃子,被打入了冷宫。
   母亲去世后,曾经为我们家三代人服务过的蜜蜂牌老缝纫机,跟虎妞陪嫁过来,从未拆封的蝴蝶牌缝纫机一起,被送进了储物室。这只老蜜蜂曾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甜蜜啊,现在,它只能永久地休息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缝纫机的辉煌不再。
   儿子与儿媳结婚时,江南人家又有了新的“三转一响”的要求,那是电冰箱、洗衣机、小轿车和家庭影院。缝纫机就算是九转一响也上不了名单了,它早已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视野,成了落伍商品、老古董。想来,它在人类生活史上的地位,从来都离主流很远,至多是个婢女,如果在城市的工业博物馆里能占个位置,那也是它不幸中的万幸了。
   家庭里已经见不到缝纫机的身影了,但缝纫机的故事还在,爷爷还会讲给孙女听。
  

共 33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台老式缝纫机见证了三代人的成长,它曾是家里的大功臣。在贫穷的年代,母亲用它踩踏出细密的针脚,承载着一家人的温暖,“我”正因亲眼目睹母亲与缝纫机的朝夕相处,才有了今天情感的回想与延续。母亲的热情与善良,让缝纫机的温暖传递到亲友、相邻和身边一切熟悉的人。这份情感延续至“我”妻后,回忆里同样溢满幸福。缝纫机就像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两个优秀的女人,在各执自己角色的使命中,诠释得令人敬佩。文章多处细节描写生动感人,旧时岁月里的贫苦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那份善良和热心是所有现代人都渴望拥有的,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缝纫机退出历史的舞台,人与人之间却是越来越冷漠了。文章颇有深有,背后带来的沉思和警醒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729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1-07-28 09:14:55
  文章多处内容非常亲切,当年,我结婚时母亲非要婆家买一台缝纫机,我就想啊,要那个干啥呢?结婚后,发现缝缝补补的地方还真有,我就自己买了一台电动缝纫机,脚一点,哧溜一下到头了,又快又省力。现在读了二哥的文,才明白,那是一种情结,一种美好的传承。读二哥的文,学会做人,做有深度的人。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清鸟        2021-07-28 09:20:52
  二哥的文我轻易不敢点,怕曲解文中大意,二哥的文一向沉稳,主旨深厚,编按不当,看在老乡的份上,你就忍了吧!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01 13:54:12
  鸟,按语写得真好。谢谢,辛苦了。
3 楼        文友:风逝        2021-07-28 10:40:37
  昨晚看到二哥的美文,已经脑子糊涂,怕愧对二哥厚重的文字,就想等着清醒时再来用心品读。今天看到小鸟儿的精彩美按,庆幸没点。二哥丰厚的生活底蕴,总在不经意的思绪中呈现,将那个困苦时代人性的美好一一描绘出来,带给人阅读的快感。母亲,能干,勤劳,善良,热情,二哥的妻子亦然,美好品格一代代传承,尽管今天缝纫机已经见不到身影,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会持久传承。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01 13:52:23
  谢谢风逝美评。这都过去的老故事了,偶然看见这老古董,勾起了过去的回忆。
4 楼        文友:康心        2021-07-29 13:53:15
  一台缝纫机,缝起生活的破洞,连起生活的辛苦成幸福。无人能忘却,它曾经的风光,温暖一代人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01 13:48:44
  康心,这段美评真好,美丽的像是诗歌一样。
5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1-07-29 16:00:17
  母亲的坚忍与善良,妻子的聪慧与热情,融入到一台缝纫机里,就是一个时代的特写。
   听二哥的哒哒哒的缝纫机的声音,就会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母亲认真踩踏缝纫机,为我们缝补衣衫的情景,只是当时不懂母亲的艰辛,和所包含的希望与那种勤劳的精神。
   拜读二哥佳作,听雪来学习了!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01 13:47:44
  一篇关于缝纫机的故事,引起了听雪的共鸣,折让我感到欣慰,感到没有白写。谢谢美评哈。
6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7-29 19:54:4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7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7-30 16:16:55
  我们依稀可以从旧物中看见过往的痕迹。缝纫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只是记忆中奶奶和妈妈辈最心爱的老物件,这个老物件就像变魔术一样,哒哒哒,一件新衣服就出现在了童年的记忆里。今天读这篇诗意文字里,跟随二哥为我们拉近的镜头,又看到这些记忆中的老物件,听到关于缝纫机的老故事。读到了一位善良母亲的温暖与霍达。一个时代的纯朴与个谐。我们依然渴望淳朴的回归与传承。一些善良与真诚久远的时光,温馨的岁月,困苦的年代,只能在回忆里想起时光不远。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01 13:44:17
  说起来,从我看到缝纫机已经有五十多年了,一台缝纫机的变迁,就是我们国家发展变化的轨迹呀。其实,第一次见到缝纫机是在乡下看露天电影《列宁在十月》,是瓦西里妻子的那台缝纫机。对八零后来说,缝纫机就算是老古董了,或者就是一个故事和传说。谢谢若雪的美评!
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07-31 18:38:28
  二哥的缝纫机也把我记忆里哒哒哒的歌声唤醒了,母亲的那台缝纫机上还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字样,它到现在居然还能用。父母离开老家是哪里,唯独舍不得它,便把它搬到了我家里,可我怎么也学不会,父母在德州安家后,又把它搬去了,现在偶尔还用。
   打捞岁月里的故事,为自己为他人留下珍贵的回忆。二哥好文,点赞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01 13:40:24
  能够唤起落雪的记忆,俺这文也算找到了共鸣点。谢谢美评哈。
9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1-08-01 11:01:00
  凤鸣老弟心思一动,打起了缝纫机的主意,眉头一皱,文上心来,三串两串,串起了缝纫机的前世今生,串起了三代人与缝纫机的亲疏远近。老弟裁剪高手啊!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01 13:38:55
  哈哈哈,轻舟老哥,你太幽默了。谢谢关注哈。
10 楼        文友:夏云泥        2021-08-02 07:54:18
  儿时,我家有台缝纫机,过年的衣服、平时衣服的修补都是靠它完成的。后来分家分给了我家大哥。现在在我记忆里已经很模糊了。读了二哥这篇文,又激起了我的记忆。二哥家的洗衣机承载了一代代的亲情和无私的爱。
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8-11 12:00:30
  云泥,谢谢美评。缝纫机那是咱老百姓当年居家过日子的必备,咱们这个年纪的人,都会有记忆。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些老物件也就走进了博物馆。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