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胶东海鲜打卤面(散文)

精品 【东篱】胶东海鲜打卤面(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90发表时间:2022-06-09 05:20:02
摘要:立夏,入伏,出伏,甚至不分时日,动不动就来一碗海鲜打卤面,这是胶东人的面食情结。武汉人喜欢热干面,北京人钟爱炸酱面,山西人独宠刀削面,兰州人炫耀拉面,我最爱胶东海鲜打卤面。这篇小文,没想到赶在今年高考过程中发表,那就献给千万考生吧,权作金榜题名面。

【东篱】胶东海鲜打卤面(散文)
   胶东的饭菜必须突出一个主题——鲜。沿海之民,鲜味至上,一碗海鲜打卤面,一定要抓点海鲜进去,那才叫“出味”,那才是“鲜度主义”的最生动的体现。
   “吃家”汪曾祺的散文精选书的第一章题目就叫“人间滋味”,如果我来回答,胶东海鲜打卤面应该开篇。这是有道理可言的。我是不怕人损我“夜郎自大”的,汪曾祺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我独爱胶东海鲜打卤面,称霸一方,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胶东海鲜打卤面对于节令的意义应该说是仅次于饺子。别的季节就不说了,但就一个夏季,那打卤面的出镜率绝对高。立夏日要喝打卤面,不知为什么,只说应该。三伏天之头伏要喝打卤面,人称“入伏面”,据说这个是有道理的,哗啦啦下肚,感觉痛快,这个伏天就好过。在东北,打卤面似乎还没有被重视,他们的谚语说,“头伏饺子二伏面”,感觉东北的二伏大概才是最热的时候吧。三国时期的《魏氏春秋》记何晏这个人物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看来这个习俗很早就有了。开镰割麦时要喝打卤面,我琢磨,理由当是期望夏收顺顺当当,长长的面条可以承载着这个功能吧。甚至,三伏尾声要送走热伏也要喝打卤面。什么样的愿望和讲究,都可以寄予在一碗打卤面里,不怕瓷碗承重,打卤面全都下肚了。对时令,对农事的虔敬之心,全在一碗打卤面里。
  
   二
   特别是迎来送往上,只要有亲属亲戚往来,海鲜打卤面也要担当重要的饮食角色。胶东素来就有“出门饺子进门面”的说法。从外归家,拿什么洗尘?过去没有去大饭店凑一桌,名曰“接风宴”,最暖的方式就是进门喝几碗海鲜打卤面,自家人不要客气,三碗下肚,旅途的疲劳尽释,人家水浒梁山是“三碗不过岗”,胶东人则是三碗才算回家了。胶东半岛,男女相亲叫“过目”,好理解,就是用眼看看,多么直白!但不能只是看看,还要吃面,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中叫“过目”,要喝面。这是考验主妇母亲功夫的时刻,不知看上还是看不上,心中是忐忑的,但都要准备擀面,有时候主妇母亲的手艺不行,那就聘门口的邻居代劳,谁都乐意为之,这是喜事登门,岂有拒绝之理。如果女方看中了男方和男方的家庭,那就要“喝面”,但不能这样说普通话,要说“哈面”,怎么知道女方首肯了呢?主妇母亲是要有灵犀一点通的功夫的,要拉紧了媳妇的手,臀要从炕边欠起来,说一句“闺女,您坐着,我擀面去!”眉眼全笑,不能让人从眉眼间看出一点点不情愿。如果人家女方不愿意,都是要提前使眼色给媒人,若媒人不在场,女方会握住了手不放松,嘴里说“不了,以后走上了门再来哈面吧”,这话是很委婉的,哪有什么“以后”。女方真的坐在了炕头哈面,一定要端几碗放在女方的桌边,但女方不会都喝下,一般就喝一碗,中碗最合适。即使是半饱,也不能放不下筷子,要说“饱了”,会说话的女方要给男方留个希望:“就怕以后天天哈面。”展示的是一个吃了定心丸的表态,至于婚事,那就双方再商定,一般不出大问题,变不了卦。“那感情好,那感情好!”男方母亲要眉开眼笑,这场相亲节目就算大圆满了。如果“过目”定亲了,对外则说“已经哈面了”,这打卤面啊,太吉利,承载了成双的美事。这面条有一个功能,那就也把媳妇拴住,也充满了自信:跑不了!
   海鲜打卤面,听着名字就有诱惑力,胶东人有时候就称“手擀面”,来碗手擀面!这话一定要有海鲜卤。手擀面的功夫决定了打卤面的口感。“软面饺子硬面汤”,这是胶东人包饺子擀面条对和面的要求,“汤”就指面条。一团面,少量的水,试着加,边加边収,抓一把松开,面落下会散开,然后揉成团,醒着,二三个小时后,不必加水,反复揉収,若感觉干燥,就用手沾水少许,继续揉,再醒着。如果觉得米粉不够劲道,就加少量的食盐,增添面团的韧度。如果喜欢让面条喝起来有一种面香,可加少许面碱,色感微黄,色味正好。切面最考验刀工,厚薄和下刀的尺度要把握好,切出的面条的横截面是一个正方体。看功夫好的人切面,那就是一种魔术效果,菜刀起舞,面条翻飞,刀声如鼓,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袭而来的效果。
   做面的时候,可以下面条和做卤子一起进行。面条在锅里翻滚三五个跟头就好了,准备一盆凉水,面条倒入,经过温差的起落,使面条获得一种物理性的劲道,面条的淀粉急速凝聚,不再牵牵连连,抄起一筷子来,那才叫“条理分明”,但不是写文章,而获得的美感是一样的。
  
   三
   打卤面的好坏关键在卤子。鲜蛤是必不可少,洗净下锅,稍微加点食盐,鲜蛤张口即好,去壳取蛤肉,鲜蛤的汤汁泛白而清澈,这汤汁叫高汤,那是打卤面的灵魂。卤子不必加水,就用高汤做卤汤,纯粹而精致。相同的饮食习惯往往意味着相同的集体记忆。地道的胶东人,一口就尝出了卤子纯不纯粹。卤子可以骗过眼睛,但绝对躲不过舌尖的体验。
   如果手头没有鲜蛤,那也不打紧,胶东人家里备有大海米,温水浸泡十几分钟,以此替代鲜蛤,也别有风味。大海米经过太阳的历练,显出一种弗肯红色,掺杂着黄褐色,于是色感便胜一筹。景色中最为丰富的元素就是灿烂的阳光。阳光的味道收归于海米,最喜夏日菜蔬的鲜嫩,这种混合的搭配,可以将普通的卤子提升一个档次。海鲜,无论干品还是新鲜的,在胶东人眼中,都是一种善待口欲的实惠。南方人的饮食信念里,凡是包起来的才叫“鲜”,就像把几粒大米包在芦叶里,才有了粽子的味儿。而是胶东人心中,是要把实惠放进一碗打卤面里,看得见,闻着鲜,吃着美。这是饮食的特色,更是饮食的智慧,这种智慧让胶东人对“鲜”更敏感了。
   凡夏令的时蔬,一旦配搭上海鲜,都可以做卤菜。最好的当然是四季豆、芸豆,这属于一品。切片入锅,稍微炒作,再做卤料。次之是西葫芦、黄瓜,切片打丝均可,胶东人觉得最“喜腥”(腥,海鲜;喜腥,出味)。当然,如果想吃一口特别的滋味,可以用西红柿做卤料,那是酸甜咸鲜的混合体,吃起来无法停口,难以拒绝其诱惑。所有的卤菜,都需要一种点缀,看似是点缀,却是激活了卤菜的灵魂。这种点缀就是韭菜,汤卤出锅,一把韭菜碎子砸向卤菜,立即可以唤起卤菜的鲜度。如果想让打卤面的口味更为复杂,什么食材都可以放入,豆腐、香菇、木耳等等,不一而足,各得食趣。如果喜欢吃辣,红辣椒切碎撒入,色香味全有了,人言“无辣不欢”,在打卤面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一碗打卤面端上来,呼噜入喉下肚,得到的是痛快淋漓的口舌体验,虽不说话,但那神态完全可用“过瘾”来形容。即便是没有喝到打卤面,提及,便会口水满溢。味蕾是刁钻的,一旦遇到美食,刁钻就不再了,只需要习惯。胶东人,习惯那碗海鲜打卤面,是记忆,也是现实,无法抗拒。打卤面是共同的记忆和喜欢,无法颠覆。若没有了花,我们就要寂寞了;若没有了打卤面,我们就失去了欢畅的感觉,一切似乎就变得迟钝起来了。
   打卤面里可以没有肉,但不能没有鸡蛋。胶东人讲究鸡蛋在打卤面里的花色,蛋清和淡黄要分开搅拌,然后分别洒在汤卤上,这样颜色更分明。其实也不是不能放入肉丁肉沫,只是贫穷年代日子过得紧巴点,舍不得而已。
   即使是在最贫穷的年代,胶东人对打卤面的情结依然不减。老家邻居六母家,那年给儿子盖新房上梁这天,三四十号人占满了他们家的院子,六母把我母亲和家里的盆盆罐罐一并借了去。那打卤面是地瓜面条。做地瓜面条是极有难度的一件事。地瓜面的粘合度极差,弄不好就一塌糊涂,擀面杖在地瓜面上几乎不听使唤,一大早开始,终于蒸成12大锅地瓜面条。这种面条是置于玉米叶中,在锅中汽蒸可得。出锅看,褐黑色的面条上就像秋日下了一层霜,就凭这一点美化,地瓜面马上摇身一变,成为吃饭人眼中的宠儿。扔几叶地瓜面入碗,舀上两勺卤子,哪顾得说话,狼吞虎咽,杯碗尽空。这场胶东海鲜打卤面成了那时老街人最甜美的舌尖记忆。不必有酒,一碗打卤面也醉人。凡人醉处,皆非他乡。凡吃得饱,一定是家乡的味道,尤其是从贫穷日子里创新而得的口味。钟鸣鼎食,那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已。即使是一只陶碗,只要盛着生活的精品和满腔的热情,一定会被记忆筛选而留下。
  
   四
   胶东海鲜打卤面的诱惑我是根本无法抵御的,在我的老家曾听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门口邻居有个叫“九碗叔”的,这雅号就来自他喝打卤面的一段经历。夏日,艳阳高照,闷热难耐,他见厢房的磨顶上还有玉米没有打磨好,便赤膊上阵,转圈推起石磨来,妻子见状,只好把一盆打卤面端到厢房,妻子抄一碗浇上海鲜卤子,他推磨一圈喝一碗,连喝九大碗,便得“九碗叔”的外号。胶东人对这个“抄”字特别有好感,似乎一起把“爽”放进了打卤面里。那是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过来,农民的肚子油水不多,能吃,遇到海鲜打卤面更是不知饥饱了。一次吃个够,撑破肚皮,也在所不惜。在胶东半岛,有人曾列出一份“上瘾清单”,包括这些美食——胶东大饽饽,海鲜水饺,海鲜打卤面……这是一种难舍的情怀,打卤面成为美食也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其实喝打卤面也是要试探性地喝,那感觉就像是舔舐了一口电池,有了无数的电流在舌尖上乱窜的感觉,马上就有了按捺不住的冲动。胶东人早知打卤面的风味难以抵御,一上来就纵情,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我依然保持一个习惯,无“鲜”不喝打卤面。有时候为一顿面,趁着退潮,驱车往海滩,挖上半小时,得鲜蛤三两斤,一顿海鲜打卤面的原料就有了。一把芸豆,一碗鲜蛤,成全了一碗面。简单而风情,实惠而丰盈。退休了,也想去女儿在济南的家,但几次想去,就是不肯动身,女儿问为何,我说没有海鲜打卤面。女儿笑我没出息。记得毛泽东主席回老家长沙,曾在火宫殿里吃臭豆腐,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的。”我想主席一定是忍住了激动的情绪的,谁都无法躲过一道家乡的风味,因为风味中有一种特别的东西,叫乡愁。
   武汉人喜欢热干面,北京人钟爱炸酱面,山西人独宠刀削面,兰州人炫耀拉面,我最爱胶东海鲜打卤面。
  
   2022年6月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写美食的文,小编读得不少,但感觉《胶东海鲜打卤面》写得最出味!胶东饭菜必须突出一个主题——鲜。一碗海鲜打卤面突出了鲜味。胶东打卤面对于节令的意义应该说是仅次于饺子。立夏要吃打卤面,三伏天头伏要吃打卤面,开镰割麦时要吃打卤面,三伏尾声也要吃打卤面。什么样的愿望和讲究,都可以寄予在一碗打卤面里。在迎来送往上,海鲜打卤面也要担当重要的饮食角色。从外归家,进门吃几碗打卤面给自己“洗尘”。女方去男方家相亲要吃面,相上了就吃面,若女方没相上,就说不了,以后走上门再吃。如果相亲相上了,对外则说,“已经哈面了”。可见,打卤面在胶东人心目中的地位与意义。打卤面的好坏关键在卤子。鲜蛤必不可少,如没鲜蛤用大黄米也可替代,加些鲜嫩菜蔬,也可将普通的卤子提升一个档次。也可用西红柿做卤料,出锅用韭菜点缀。如果想让打卤面的味更为复杂,什么食材都可放入,不一而足,各得食趣。打卤面里可以没有肉,但不能没有鸡蛋,其实也可以放肉,只是在穷困年代,舍不得而已。即使在最贫困的年代,胶东人对卤面情结不减。老家邻居六母盖房上梁那天,家里几十号人,把“我”母亲和家里盆盆罐罐一并借了去,那天打卤面是地瓜面条,做这种面条是极有难度的一件事,一不小心就会一塌糊涂。可那场胶东海鲜打卤面成了那时老街人最甜美的舌尖记忆。不必有酒,一碗打卤面也醉人。胶东海鲜打卤面的诱惑,根本无法抵御的,“我”现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谁都无法躲过一道家乡风味,因为风味中有一种特别的东西,叫乡愁。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写得生动真切,表现得惟妙惟肖,在朴实中蕴含着优美,给人亲切与愉悦。文章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具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温暖而优美动人的意境。作者善于在生活和日常见闻中撷取题材,把知识、趣味和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中,并做到亲切自然,舒展流畅,感情随笔流出。文中不仅仅写了一道美食打卤面,还塑造了一群纯朴善良的乡亲和一位聪明能干的母亲形象。读罢此文,唇齿留香,如饮香醇美酒,再没有胃口的人也想来一碗胶东海鲜打卤面。好文,绝品,力荐品读!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609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6-09 05:39:52
  很喜欢读此篇文章,读来挑起了味蕾,唇齿留香,恨不能立马来一碗胶东海鲜打卤面。老师文中所说的那地瓜面,不知是不是我们南方所说的薯粉,用薯粉做这道面皮知见功夫,可见怀才老师的母亲是位智慧能干的好母亲。我妈妈偶尔也会来一道,和鱼一起下锅,味道确实鲜极。深谢怀才老师为我们带来一篇篇佳作绝品,是读者福气!遥握问侯,谨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到时小编来胶东,一定要吃怀才老师做的打卤面,放鲜蛤的那种,哈哈。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08:03:04
  谢谢湘莉老师的编辑,编按很美,喜欢。你来胶东半岛吧,我先请你哈胶东海鲜打卤面,再吃胶东锅贴鱼,一样也不糊弄,必须让你沉浸沉醉在胶东的特色美食里。我是很喜欢喝面的,主要是鲜和爽快。遥握,期待你的到来,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2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6-09 06:41:16
  一种民俗的传承,一是刻了几代人的记忆。出门绞子,进门面,酣畅三碗才算回家。这种爽性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入伏面吃得取巾试汗,真是痛快。怀才老师,让我们真领略胶东的人文了!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08:04:44
  谢谢鸿雁老师美评。胶东人很热爱,一半的热情是在海鲜打卤面里的,另一半在饺子里。来吧,怀才抱器请你哈海鲜打卤面,怎么样?管够的。遥握,期待你来。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2-06-09 06:48:51
  哈面!绝对的胶东特色,海鲜做卤,这碗面就真的不会差了。民俗民风,吃食于普通之中,见到不普通,老师的文笔,显得游刃有余,灿然生辉。哈一碗面吧!声在耳边,香入心魂!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08:06:52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谢谢鼓励。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美食,爱美食,在一定程度上是爱家乡,所以太多的人,只因一道美食就感动涕零,乡愁于其中。枫桦老师有时间来胶东吧,我请你哈海鲜打卤面,再吃胶东的水饺,鲅鱼馅的,绝对是口福。遥握,期待你的到来,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4 楼        文友:瘦马        2022-06-09 10:04:16
  一碗海鲜打卤面,妙笔生花好文章。海鲜打卤面听来便口舌生津,细细读来更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一碗面条从历史写到现实,又面条的美味,写到乡愁的悠长。好文章!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10:42:55
  非常感谢瘦马关注怀才抱器,并给小文如此美评。邀请您到胶东半岛,先喝海鲜打卤面,再品胶东锅贴鱼,怎么样?特色美食待远客,一颗好心给瘦马!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2-06-09 10:23:06
  怀老师的一碗打卤面,让我口齿生津呀,恨不生羽翼,一尝以了夙愿!更让我享受了一场胶东民俗风情的饕餮盛宴:小麦开镰,要吃打卤面;接风洗尘要吃打卤面;迎亲嫁娶要吃打卤面……生活里处处浸润着打卤面的香气与烟火味。一碗打卤面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胶东老百姓的衣食父母。这其中浸润了他们的历史记忆,深植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也凝结了怀才老师那一份对家乡的热爱与讴歌,读来酣畅淋漓。期待明早的餐桌上也有一碗胶东海鲜打卤面!我就盼啊盼啊……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10:44:52
  谢谢太阳老师的美评,先邀请放出,来吧,胶东海鲜打卤面等着您!现在“过目”似乎没有这个讲究了,但在农村可能还有遗存,我觉得放出美,是一种含蓄的美,更有一种家人的亲切美。问候太阳老师夏祺,谨祝快乐。
6 楼        文友:白玄        2022-06-09 10:50:56
  在中国可以说大多数人喜欢吃面食,各地的面食花样不同、配料不同,制作程序大同小异,但都有地方特色,人人喜爱。怀才老师详细介绍了胶东海鲜打卤面的含意、食材、配料、制作工艺流程以及风俗习惯,主食材面不可少,最主要的是要有海鲜——鲜蛤等海味,味道自然与众不同。文章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描写细致,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感情浓烈,一碗海鲜打卤面,就蕴含着深情、厚谊、乡愁、抚慰、犒劳、款待、感恩等情愫,写得渗透、独特、奇崛,令人回味!有机会真的很想去吃一碗海鲜打卤面解解馋。问候作者,拜读欣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11:10:48
  怀才抱器首先力邀白玄老师临胶东半岛,品海鲜打卤面,我请客,做各种海鲜打卤面,饱口福。我对吃面情有独钟,赶上伏季了,打卤面就是主角了,所以得弄点文章纪念一下。回想往事,美食所承载的东西太多,也有东西可写了。谢谢美评。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6-09 11:00:03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饮食,饮食也是一种文化, 体现的是当地的风俗文化。怀才老师这篇《胶东海鲜打卤面》很有地域特色,当地人对时令对农事的虔诚之心,都融入在了打卤面里。胶东半岛离大海近,海鲜是打卤面的灵魂,鲜蛤提鲜,没有鲜蛤就用大海米替代 ,这就是住在海边的居民的口味,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很有趣,一碗打卤面还有接风洗尘和相亲时承载着成双的美意。正如怀才老师文中所言,一道家乡美食,牵系着一种乡愁。怀才老师笔下的“胶东海鲜打卤面”太诱人了,如果有机会去山东,一定要好好品尝。这篇文章把胶东海鲜打卤面的特色写的淋漓尽致,不仅体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也详尽描绘了打卤面的具体做法,还有打卤面蕴含的深意,感佩老师才情。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祝夏日安怡 ,吉祥如意!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11:14:59
  盛情邀请如菊老师来胶东半岛我的家乡哈海鲜打卤面,来三大碗吧,海鲜打卤面,虽没有什么辣子面啊,热干面啊,拉面啊,炸酱面啊出名,但我觉得远胜那些,不仅仅是家乡的美食,口味使然,重要的是,那种精粹,无与伦比。胶东的炸酱面也是最富特色的,我觉得比北京的炸酱面好,北京人听了不应该生气,因为据说北京的炸酱面宗源胶东。哈哈。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6-09 11:04:33
  看着文章,把我的馋虫都引来了,隔空品尝了一次胶东的海鲜打卤面,爽歪歪哦,哈哈!什么东西在老师的笔下都是那么出神入化,这碗打卤面,也是如此多的知识与文化,真是长见识了!打卤面,也是这么多的讲究。好文,学习点赞!祝福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11:17:02
  邀请红花草老师来胶东哈海鲜打卤面,滋味决胜所有的面,不信你来!我好好请你你。尤其是夏天,一碗打卤面,简直胜过一冰箱雪糕,一车大西瓜。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9 楼        文友:简柔        2022-06-09 12:26:22
  胶东海鲜打卤面,清爽而厚重,清新而绚丽,是胶东人舌尖上的喜爱,是日子里的暖。岁月流逝,那碗海鲜打卤面是胶东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怀才老师的这碗面,好诱人,活色生香,读着读着,那鲜美的味道不仅从舌尖冒出,还出骨子里,从心间上。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15:29:34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写美食,怀才抱器需要向你学习啊,你的美食文章,读感特别,很容易被征服。简柔老师若来胶东半岛,怀才抱器请你哈海鲜打卤面,外加鲅鱼饺子,怎么样?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6-09 12:48:38
  怀才老师为我们盛上了一道家乡的饕餮盛宴——胶东海鲜打卤面,这面太诱人,色香味形俱全啊,我读着读着已是唇齿生津,艳羡不已。一种美食文化的形成,一定是当地人都喜欢都推崇的,也凝聚着美食制作者的智慧和深情,那擀面的功夫、各种作料的比例、火候的控制……都是学问呢。日日见,顿顿吃,却从不生厌,这种感觉真好!作者居于胶东半岛,真的太有口福了,无辣不欢,无面不尽兴。胶东的风俗民情也有趣得很,相亲时是否食面看缘分深浅,不同的时令节气食面有说法含不同的吉祥寓意,远道归来食面算是给自己“洗尘”,作者不愿去济南的女儿家久住,只因吃不到现挖的海鲜制成的打卤面。那位“九碗叔”的故事真的太有意思了,食量之大、干活的热情之高涨,都拜打卤面所赐,若不是够劲道,哪吃得下九碗?此篇文字,描写打卤面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极尽细腻,其味怎一个“酣畅淋漓”了得?作者厉害了,妥妥的美食达人,不仅会吃,还把那么美的好滋味流淌于笔端,跃然纸上,读者可观面之形,嗅面之香,食面之味,久久徜徉在胶东打卤面的美味里,直呼痛快过瘾。读文,也能深切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缕缕乡愁萦绕不散。正因为爱家乡爱得深沉,所以家乡的水最甜,家乡的饮食最有味。拜读美文,字字灵动,句句风趣,文采斐然,引人入胜,感佩才情,问好怀才老师,谨祝夏安清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09 15:45:29
  谢谢罗老师美评。九碗叔是真的,那时在农村队上干活,很年轻,碗是一般生动大,一圈一碗,遂为佳话。农村人,食量之大,并不丢人,反而可成为炫耀的长处。不过,那个能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食而精,不求多了。罗老师来胶东,怀才抱器请客哈海鲜打卤面,期待着。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