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京剧很悦耳(散文)

精品 【东篱】京剧很悦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87发表时间:2022-06-14 05:21:47
摘要:五音不全的人,也可以喜欢京剧。这是什么道理?不能唱,而可以听。 京剧很专业,不敢妄言,但我敢说我是一个对京剧很虔诚的人,也觉得京剧与我缘分不浅。所以就把遇到京剧那些事写出来,给京剧一个好感。

【东篱】京剧很悦耳(散文)
   喜欢看汪曾祺的《人间有戏》,也将一枚写着林清玄“无浊意,有清音”的书签放进书页。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给京剧最恰切的评价,切中肯綮,六字中的。
   不知是否是林清玄的书法,是返童体,但笔力遒劲,一看,仿佛有京剧唱腔那种极度超拔而又婉曲缠绵的意味。觉得,那字的气韵当从心底跃出,就像当初我学几句京剧唱腔,京戏老师告诉我,必须气运丹田,吐纳归心。
   先要声明,我对京剧是绝对的门外汉,但圈外的人谈京剧,可能更有意思,所以,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吧。
   少年时,因为父母给村里捐了戏台上的大幕和侧幕,父母便有了特权,来了京剧,村里会给父母留出很好的位子,感觉父母像皇上一样,享受着演出专场。
   其实,我是被拉去看戏听剧的,一点也不情愿,月亮升起在村中央,挂在树梢,夜晚湿润了,所有的东西都沉浸在京剧的唱段里,仿佛觉得四周的房屋墙壁都会唱戏,那是回音。新鲜够了,也就瞌睡了,便倒头在母亲的腿上,在咿呀咿呀的声响里,进入梦乡。记得那句“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呀”,这一句最催眠,拖腔无限悠长,谁也不知戏中人“言”的什么,尤其是那苏三也低贱得很,一跪不起,一唱大半天,我总觉得会跪到天亮,等不得的。后来知道,有了怨,是要跪求的。听到咿呀的京剧我就想睡觉,一点也不悦耳,享受是他们的,受罪的是我。
   本来,我这个年龄,对京剧应该是情有独钟的。文革期间,样板戏风靡中国,我也会来几句“红灯高高挂”,“朝也盼晚也盼”,但都只能跟着一群人唱,属于滥竽充数的那种。京剧里的唱段也有什么“西皮流水”的,儿伴告诉我,流水曲调就是迅捷的节奏,最过瘾,就像雨后站在小溪里任水冲击,但似乎于我还是老牛拉车的节奏。儿伴说我性子发急,就是不会唱京剧引起的。这种因果推断,我是无力反驳的。那时,最时兴“接唱”,一人唱了一句,第二人要接续得上,轮我就卡壳,很败兴,慢慢也就失却了哼京剧段子的兴致了。
  
   二
   教书近四十载,退休了。耳无学子躁杂声,身处无限静寂里,蓦然喜欢上有一点声音了,声音可以对抗寂寞。从前很不喜欢的东西反而慢慢回来了,还落在心上了,并不反感。例如,过年看见门上的红对联,感觉世上的喜庆都在门楣上。有时候还参与到写对联的老年人行列中,连我都不能理解现在的自己了。看见还有人买几张年画,买几本月份牌,十分新鲜刺激,俗气有时候是新鲜的,我们越是离开得久了,越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兴奋感。京剧也如是,也在我的新鲜感里。
   好几年为何能够坚守在我们喜欢的那个茶舍,除了品茶闲聊打发时间,还有重要的是,隔着几个屋的一间房叫“京剧屋”,每天都会唱得人如醉如痴,茶气氤氲,乐声袅娜,这是一种超慢的节奏,不喜欢日子仓促溜走,便期待茶香乐声可以挽留住。我特别觉得,日子在悠悠的京剧唱腔里会放慢脚步的。
   有时候,手握着茶壶,忘记了斟茶,茶水也像京剧的拖腔,慢吞吞地,想涌出,却如鲠在喉,或者是珠玉含在龙嘴里,玲珑圆润。玉音缭绕,演绎着曼妙的沧桑,让人马上闲静下来,反而觉得京剧是最夺人心魄的艺术,明丽着,但不招摇,雅致着,但不矜持,缓缓而出的韵律,收束的是听者的心情,慢下来,我们的节奏就对上了,无关乎唱腔的缓与疾。原来我发现,内心中早就潜伏了一种东西——希望最美的时光来慰问。京剧是可以演绎出最美的时光氛围的,我如今这样去看京剧的品性了,甚至也跟着那些京剧迷们,说出几个京剧艺术家大腕的名字,表明自己也略知点滴,我觉得这是喜欢的表示。
   入境的感觉真好。那丝乐的弦儿如箭,嗖嗖地飞,将心跳挑起,嘚嘚的,如马踏飞燕;啾啾的,若天雀横空。尤其是胡琴弦儿弹出的音儿,将那些悲欢离合的情绪,带入了夸张的境界,人或醉或痴,或癫或狂,不胜自主。艺术可以传递着比真实的东西还要美的东西,那是过滤的美,即使是悲怆凄婉的,也有着清心滤俗的美感。
   有时候,不知自己是去品茶还是去听京剧了。手中端着一杯茶,不喝也不放,仿佛是在等一段京剧唱腔的尾声,唱京剧的,就像是我们茶舍里的人花钱雇来的,身份立马入了富贵一栏。窗外是茵茵的草坪,园中还有芍药月季蔷薇等各种花,瞄瞟一眼,和着京剧的调门,都沉醉着。窗外的光阴,轻轻入侵着我的爱好,改变着我的喜欢。窗外可以是春雨潸然,可以是春风得意,也可以是炎夏热气游荡,也可以是秋黄飞叶,还可以是白雪问窗,有了京剧,景色就灵动了,不必在乎什么段子,段子是否唱得正宗,只要一个腔调,咿咿呀呀也好,铿铿锵锵也罢,都湿润了心情,加上茶香润喉,滋润的人生,哪怕只是一个上午,都觉得曼妙起来。
  
   三
   想起一个人。他是老家近邻六母的大儿子,我叫他“才哥”,他有音乐天才,吹拉弹唱都会点,在农村是才气逼人,在城里属末流了。他那年眼睛因糖尿病瞎了,拄着一根拐,每日总是蹒跚地到京剧屋唱京剧。嗓音沙哑,但有一股沧桑气韵,他的最后人生是被京剧缠上的,每天都唱,到了尿毒症晚期,他要拄棍探路两个小时赶到,也要唱一曲,京剧如绝症,缠身不去,痴痴地爱着。没过几天,再也没有听到才哥的唱,回想起那些唱段,我记得住的是《搜孤救孤》的段子,前世的奇怨,生死的抉择,都沧桑倾颓。后来听唱京剧的人说,才哥是用痛苦来给痛苦止痛的。如此说来,那段人生最后的痛苦,也就变成了平静,他用苦涩的京剧段子给自己送行了,不留下呻吟,不留下遗恨,我脑海重复着那个段子,很悦耳,用京剧给自己送行,他是第一人。他用一生最爱的娱乐方式给自己送行,悲切的追亡之乐,入耳悦耳,不失高雅。
   我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坎坷和波折,对遭遇都是隔着一层纱去感受的,所以我更理解作家雪小禅的那个说法:“我爱那一把胡琴下的悲欢离合。”一经演绎和着色,悲欢离合就有了质感,当然更深的理解和启示是珍惜当下的岁月静好了。年轻时很难理解唱京剧的角儿动不动就真的落泪,还滂沱恣肆地,入戏了,情感投入了,那颗慈悲心就被打动了,所以,我听我们这里的一个老戏骨说,看京剧,如果看到令人眼角处滚着泪花,那才是沧桑荒蛮,嬉笑苦痛,都会浸润着那个境界。一场京剧,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从千年走来,说京剧演唱的是夸张的人生,一点不假。
   我四十多岁时受过一次隆重的京剧艺术的熏陶。那是在北京进修时,学院组织去北京的“湖广会馆”听京戏。我跟辅导员说,是不是因为沾了一个“京”字,我们就要来人染上一点“京味”,因为北京人很自恋,有文化的自信,首都嘛,我也向往那里的文化氛围。京剧是家珍,辅导员如是说。
   是唱选段,并非专唱一出戏。据说都是京城名角儿,我不认识。但那场子里的味道我喜欢。几张古色的八仙桌置于戏场,空间足够宽敞,四围也装着古色的红木,镂窗华柱,灯光也调成昏黄色,仿佛退回了三千,我蓦然觉得京剧很老了,我也老了,老了的东西却是更有味道。古老的氛围有助于我去理解台上那一招一式,现今的传承,可能只有京剧的招式还是正统的,纯粹的,于是我觉得,敢称“国粹第一”的,唯京剧也。
   在老住处时认识一位在地方京剧团的女角儿,闲聊,她说话带着悲怆的味儿,她做过声带手术,不能唱戏了,一直在剧团打杂,最多的感叹是:“不走运,不能唱了,心疼!”一个“疼”字,让我心惊,疼的应该是声带,怎么是唱戏呢?一个“疼”字,就像一段钢丝儿绷起刺向天空,尖利,嘶哑,天空一下子暗淡了。在她的媚眼间流露出的是缱绻缠绵,我显然不是她的知音,但她难找一个懂她的人,她说,你也会喜欢的。这是一句武断的话,怎么断定?毫无根据。哪知老了以后,居然有点喜欢了,被她言中。
  
   四
   或许因为京剧有着一种难以拒绝的情绪节奏,人到老时,心跳渐趋吻合于京剧节拍,悠扬而缠绵,间或激越而顿挫。并非为了推广京剧,我觉得这种国粹不会因年轻人太少喜欢就渐次式微,莫非就是为了留给如我年龄的人一个情感摇篮,老了也需要哄的,京剧是会哄着人好好享受的艺术。
   我自己都不能相信,四月的春天,我去赤山集团拜访玉春总裁,居然他就守在他用心打造的“赤山剧院”等我。一壶茶,两个杯,两个人,不说话,只听台上的角儿轮番唱。一点不累,居然我可以在剧场坐一个上午,我都不信。京剧很深,深似一口深井,时而品尝几滴,也甘甜清冽,我连皮毛也难懂,我觉得不懂无所谓,因为爱就足够了,听得人可以软,也可以振作,竟然自己也在心中迈着台步,打着手势,花架子早就摆上了。我以为我最听得懂的是京胡,我还真出了洋相。戏间,剧团的刘书记下来坐在我身边,他是我的老邻居,见面不寒暄,我总要表示,便道,你拉京胡怎么开小差?他笑道,我是二胡,没了花脸段子,我就失业了。哦,原来二胡是为花脸准备的。我还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不懂无所谓,爱就足够了。爱上了,声音才悦耳,否则是“呕哑嘲哳难为听”,怎会享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
   同楼住的龙老师是个京剧迷,唱功一般,只是“迷”而已。但他迷出了门道。他的腿走不动山和路了,告诉我一个锻炼方法就是唱京剧。京剧是给喉咙和心肺散步的,甚至比散步运动还有益。夏日开窗,午休总是传来他的京剧选段,显然,唱腔的高度是有所压抑的,居然我可以睡得着,我告诉他,京剧是催眠曲。他说,喜欢了,连鸡叫也可以催眠。
   老了,我的功课又加上一节,从电脑上下载一段,每日一段,也听“过往的君子听我言”,我把自己当成了君子,且听西皮二黄,流水摇板。京剧不能治愈什么,但可以抚慰一颗心,让心跳悠然,令耳根美妙。
   我总觉得,京剧一直熏陶着我,一直没有好好地爱着。尘世里有缘分,有过缘分的是不一定是某个人,京剧也可以与人有缘分。
   我是有缘人,京剧不舍我去。古书上说,“耳目之欲”是浅福,我且享受这浅浅的福分吧。
   《论语·为政》里说:“六十而耳顺。”我到了这个年纪,听京剧悦耳,应了古训。
  
   2022年6月1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将记忆中多个片段进行剪辑,以对京剧开始的反感到对京剧有了新鲜感再到对京剧听得悦耳入境为线索连缀成文。少年时,因父母给村里捐了戏台上的大幕和侧幕,来了京剧,村里会给父母留出很好的位子,感觉父母像皇上一样,享受着演出专场。“我”被拉去看戏听剧,一点也不情愿,听到咿咿呀呀的京剧,就想睡觉,一点也不悦耳,享受是他们的,受罪的是“我”。文革期间,样板戏风扉中国,“我”也会来几句,那是一群人唱,“我”是属于滥竽充数的那种。那时最时兴“接唱”,轮到“我”就卡壳,很败兴,慢慢就失却了哼京剧段子的兴致。退休了,从前很不喜欢的东西反而慢慢回来了,并不反感,甚至有了新鲜感。好几年坚守在那个茶舍里,除了品茶,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一个“京剧屋”,不必在乎什么段子,段子是否唱得正宗,只要一个腔调,咿咿呀呀也好,铿铿锵锵也罢,都湿润了心情,加上茶香润喉,整个上午,都觉得曼妙起来。怪不得老家近邻六母的大儿子,因糖尿病眼睛瞎了,也要拄拐探路去京剧屋唱京剧,到癌症晚期照样走两个小时赶到唱一曲,他用一生最爱的娱乐方式给自己送行。“我”在四十多岁时受过一次京剧艺术的熏陶,那是在北京进修时,学院组识去北京的“胡广会馆”听京戏,据说都是名角,“我”不认识,但那场子里的味道“我”喜欢,都是古老的氛围,仿佛退回了三千年。“我”自己都不能相信,四月的春天,“我”去赤山集团拜访玉春总裁,居然在“赤山剧院”坐一个上午。同楼住的龙老师是京剧迷,他迷出了门道,告诉我走不动山路了,锻炼的方法就是唱京剧。老了,“我”的功课又加上一节,从电脑上下载一段,每日一段。京剧不能治愈什么,但可以抚慰一颗心,让心跳悠然,令耳根美妙。文章大气脱俗,洋溢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虽跨度宽广,但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情感饱满而真切,渲染着一种或明丽或恬淡的意境。语言凝练而优美,描写细腻灵动,如文中描写被大人拉去看剧听戏那里,虽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小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令人读罢,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妙感。 体现了作者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文章内蕴丰富而多彩,但每处都是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可见作者真正进入了文章“无法”的自由境地,在文学成就上少有人企及!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614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辰        2022-06-14 05:48:32
  入心文章!晨启读来如红日东方而出。欣赏,赞美老师文章似天籁震人魂魄,甘露淋淋。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07:35:46
  谢谢东辰老师留墨。你谬赞了,小文只是对京剧的一点感悟而已,不懂得京剧,又怕人笑话,所以就写了些外围的东西,表达自己的一点意思。问候东辰老师夏祺。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6-14 05:54:37
  读罢此文,令人产生共鸣!确实是如此,以前反感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却有了新鲜感,甚至是喜欢或迷恋。这也许是一种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象征吧。很喜欢此篇文章,读罢,有一种余音绕梁感,有一种妥帖的温暖舒适感。收藏了!遥握问候老师,辛苦了!谨祝生活愉快,一切都好!如果有一天,小编来胶东了,怀才老师可要带我去茶舍坐坐,听听那咿咿呀呀的京剧段子。哈哈!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07:39:14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按,辛苦了!怀才抱器对京剧的理解肤浅得就像石子从水面上掠过,没根基,也无灵性,但却知京剧可愉悦心情,可打发时光,所以还是喜欢了,各取所需吧,未必懂得才可以热爱,是吧?想听京剧,湘莉老师来我肯定要陪你,茶舍的不正宗,先去赤山京剧剧院,周围还有京剧社团,认识不少的京剧迷,介绍你去,他们一定欢迎。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遥握。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6-14 07:24:36
  很有同感的文,年轻时不在意不喜欢的东西,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甚至还会有点执着,世上许多都是动态的存在,有着不少的变数。我一直不喜欢京剧,咿咿呀呀的看着都累,一个字哼哼半天,不知道哼些啥明堂,可有一次我却心血来潮花几天时间学唱《脸谱》,学唱《红灯记》片段,也是觉得奇了怪了。看老师的文,更是有些明白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07:41:21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我也有同感,只是你底子好,所以学唱快,我五音不全,京剧只能放在心底去唱了。我习惯的是听,所以,这篇文章写的都是京剧外围的东西,明白人一看就觉得无滋味了啊,哈哈,好在自娱自乐。遥握,谢谢留墨,问候夏祺,谨祝快乐。期待佳作。
4 楼        文友:白玄        2022-06-14 09:28:45
  读初中时,没有音乐老师,我的语文老师赵老师有时自己拉二胡教我们唱京剧,如《红灯记》里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智取威虎山》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苏三离了洪洞县……”有时快得令人上气不接下气,有时一个字“啊”了半天,就有点烦,我就觉得京剧不好听,真的有点想睡觉。随着年龄的增大,觉得京剧也很有“味”,节奏感强,配上手势动作,很有力度,铿锵悦耳……怀才老师的文章具体生动地写出独特的体验感受,从不喜欢到逐渐喜欢在逐渐爱上甚至迷恋。感悟深刻,京剧不能治愈什么,但可以抚慰一颗心,让心跳悠然,令耳根曼妙。唱京剧是给喉咙和心肺散步,听京剧悦耳。问候作者,拜读欣赏。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11:16:17
  白玄老师对京剧和我一样也有同感的啊,京剧是伴随有的人成长的,尤其的经历过文革,样板戏很普及,就是不会唱歌的人,也会哼几句,跑调常见,我就是那样的人。但这份情怀没有变,依然更爱了。岁月里总是愿我们喜欢的,这些喜欢给生活增添了趣味,还是值得喜欢的。谢谢白玄老师真心真意的点评。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6-14 09:29:07
  很久以前,我听过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泰斗的演唱片段,以前在看电视时不时也能看到、听到京剧的演出选段,说实话,我听不懂也不太喜欢京剧,但我喜欢听越剧和黄梅戏,更喜欢的则是听古风歌曲。不过,今天读了怀才老师的这篇美文后,自然而然地回想起那些生旦净末丑的扮相及京剧唱腔,突然觉得有不一样的感觉了,那夸张的拖腔其实挺悦耳挺耐人寻味的,而且顿悟能驾驭京剧的人很了不起,功夫非凡。曾看过穆桂英挂帅的戏不知是哪位演员扮演的了,只记得扮相俊美,大有睥睨天下的女侠之风,且唱功了得,珠圆玉润,真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天籁绕梁,久久不散。本文作者着重写了不同时期听京剧的感觉,而且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陈旧的东西也有了新鲜感。说在茶室里听京剧,茶香袅袅,音律款款,有荡气回肠之效。去赤山集团,作者受到隆重接待,那么富丽堂皇的环境,浓烈的听戏氛围,入耳音色似有九曲回肠之动感,真是妙不可言,作者坐了那么久却觉得不累,俨然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种精神、心灵的享受无关其他,只关乎悦心怡情,痴迷其间,痛快淋漓了!该文用词婉约,情感深挚,如叙家常般地娓娓道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笔触朴实而灵动,语句缤纷摇曳,读来亲切有味,濡染心怀,陶冶情操。大赞才情,问好怀才老师,谨祝夏安心怡!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11:22:23
  谢谢罗老师美评鼓励。说实在的,怀才抱器真不是一个为京剧痴迷的人,从不喜欢到接受,到喜欢,到觉得生活因有了京剧而惬意,情感的变化,给岁月划出了一道曲线。我在文章里有一个重要的看法,就是京剧艺术不会因为年轻人不喜欢或不待见而式微,人总是有老的时候,老了就喜欢了,那种极度的慢节奏和突然的快拔高,可能适合年纪大的人,是享受。所以,国粹还是国粹,岁月会沉淀国粹的力量。写这篇文谈京剧,真的是班门弄斧啊,好在脸皮厚,不怕人责备,也不是睚眦必报的人,所以就欣然地写,愉快地听。遥握,谢谢罗老师美评。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白玄        2022-06-14 09:32:29
  欲扬先抑,欲纵故擒手法运用得恰如其分,令人叫绝!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11:17:17
  欲扬先抑,本没有想那样,只是那段不喜欢到喜欢的情感,就是那样,如实表达而已。谢谢白玄老师再度美评,谢谢。致敬。
7 楼        文友:枫桦        2022-06-14 11:17:59
  入静的时候,是思维最为宽泛的时候,老师所想的东西,常常和我能挂上钩。写作人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这京剧的命题真的好,集中表现出的姿态,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所不同的是,老师可以形成文字,我却难,只是心中积淀的深厚在起着反应,不是谁都可以完成的。关于京剧,我懂得不多,可是却耳熟能详。与朋友小聚,酒酣胸胆之时,还可以来一段《红灯记》,李玉和的《狱警传》,别人都说好,我还一直把它当成了保留节目。京剧深入人心,不愧为国粹。老师的文章布局有序,叙述得当,给人无限的回味。拜读!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11:30:40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谢谢您的赏识,难得知己人,因为京剧已经不是年轻能够懂得的了,很多艺术属于曾经的时代,现在传承实在是困难重重的,但是国粹,虽暂时的式微,但不会消亡,因为像我我说的那样,人老了,可能更喜欢京剧,那种调门,那种节奏,那种舒缓夸张的情态,正适合年龄大的人。我曾经想,看国外的那些老年人,就坐在公园的椅子上,无精打采的,而中国的老年人,有所快乐,聚集一起,品茶,唱 2,好不惬意,不对比,不伤害,如此,国外的老头老太太会心生悲哀的,他们少京剧,我们有。枫桦老师多才多艺,饮酒而歌,京剧也够味,那相聚的品位就很好了。遥握,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6-14 12:24:05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我的妈妈非常喜欢京剧,小时候乡村如果有来唱戏的,哪怕走五里十里,妈妈都会带着我去看,虽然那时候年龄太小,不懂京剧,但京剧给我留下的记忆却是美好而深刻的,我对京剧虽然没有妈妈那么痴迷,但我喜欢京剧,京剧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喜欢张火丁唱的《锁麟囊》,听着真是一种享受。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也会如怀才老师一样,对京剧越来越喜欢,越来越痴迷,因为京剧需要细品,越品越会品出味道。京剧既然被称为“国粹”,就是因为京剧有超凡的艺术魅力,怀才老师的邻居六母的儿子之所以那么痴迷京剧,是因为他走进了京剧美的意境,别人看来他唱的那场戏演绎的是痛,而他感受到的却是抚慰心灵的良药。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灵动,内容丰厚,蕴意深远,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怀才老师对京剧的喜爱与日俱增,感受到了京剧之美,逐渐进入了一种妙境。京剧确实有着神奇的魅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京剧,尤其那舞台上的青衣,身材袅娜,舒展水袖,曼舞翩跹,妩媚动人,再加上婉转悠扬的唱腔,会把人带回三千年前……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祝老师夏日安怡,一切顺心如意!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12:29:38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欢吧,老一代人可能那时的文艺生活很单调,只有样板戏,所以也培养了热爱京剧的情感。现代人喜欢手机了,把手机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和寄托,不知是高雅还是俗气了一点,我觉得手机是个形式主义,内涵不能丢掉,京剧或者是什么,才是手机的内涵。但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欢,不虚度,不浮躁,沉下心,真正喜欢点什么。遥握,谢谢留墨。问候夏祺,谨祝快乐。
9 楼        文友:简柔        2022-06-14 19:47:06
  京剧,让生活有了新鲜感,让日子曼妙,让景色有了灵气,慰藉时光和心灵。可见京剧的魅力。文采飞扬的语言让人跌入京剧的大美中。对京剧不一定要多懂,能够去喜爱就是一种能力和艺术修养。文字有香气的气息,让人沉浸其间。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20:29:58
  简柔老师的点评甚合我的心,我是属于五音不全一类的人,但我还是喜欢欣赏音乐,特别是对京剧有着一种很深的因缘吧,所以爱,文章里说,不必说什么原因,其实是因为我实在唱不出完整的段子。也谈不上是爱了,算喜欢吧。因为哦,期待你的佳作,问候夏祺。
10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6-14 20:45:16
  两百年前,徽班进京,于是徽剧就变成了京剧 。都说京剧是国粹 ,可年轻人那依依呀呀的声音,你总是听不懂 ,当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慢慢欣赏的时 ,那对韵味的悠长, 是人生的积淀吧。听不懂京剧的人 一定阅历不够丰富。六十耳顺。更进一步说明京剧所富含的那种底蕴是无法比拟 。感谢怀才老师的分享 。问候老师 !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6-14 21:14:26
  问候鸿雁老师好,谢谢你的认真。遥握,谨祝编创快乐。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