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那些年走过的青春(小说)
一
从民政局里出来,小县城上空投下的一抹橘黄色夕阳光懒洋洋地拥向了小雅。小雅将紫红色的离婚证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挎包,然后惬意地伸伸胳膊,使劲深呼吸着,在这个瞬间,她如释重负,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冬天的暖意。
直觉告诉小雅,小刚一直跟随在她身后,因为他发出的沉重脚步声和喘息声是那样的清晰可闻。小雅扭转身,冲着小刚微微一笑,并大方地伸出手:“小刚,祝以后我们各自安好吧,再见!”
小刚紧盯着小雅,眼神无助而绝望,这让小雅有些害怕而恐慌。突然,小刚上前伸出双手使劲按着小雅的双肩摇晃:“小雅,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看到你像现在这样开心地笑过,你和我离了婚真的就这样开心吗?”
“是的,此时我就是开心!好开心,好开心!去成都整整十年了,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笑过。此刻,我是真正由衷地为自己笑了……”
“小刚,你的手把我捏得太疼了,怎么,你还想像以前那样打我吗?我们现在没有一点关系了,再对我动手我就要报警了……”
在小雅的呼喊声中,小刚慢慢恢复了平静,他拽着小雅的双手慢慢无力地滑落下来。接下来,他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瘫软在地上。小刚抱着小雅的双腿,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小雅,我突然后悔离婚了,别离开我好吗?我真的好爱你!我一定痛改前非和你好好过日子!小雅,别离开我,求求你……”
“爱我?真可笑!你爱的一直是我的身份吧!只是当初你不知道我这样的身份却一直是一个笑话,对吧……哈哈!”小雅笑凄然而心酸。
而对于小刚的这些招把式,小雅也已经司空见惯了。以前只要犯了错,他都是用这样可怜巴巴的祈求。心软的小雅一次次地原谅他,可是事后,小刚又是一次次的犯错。是的,犯错。他不仅嗜赌月月输光了工资,他还凭着自己高大英俊的外表,经常出轨背叛了当初对小雅许下的誓言。一次次的伤心绝望后,小雅越来越看不到与小刚以后生活的未来,于是小雅一次次提出与他分手,可是小刚坚持提出只有小雅弥补他十万块钱才同意离婚。
十万元,对于小雅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她知道,能借出这笔钱的只有自己的二姨,二姨父钱宝和小姨小凤。二姨的日子这么多年一直过得暗无天日,小雅不想让她再为自己的事情烦心。接下来是小雅的二姨父钱宝,他是成都市某建筑企业的董事长,要拿出十万块钱是小菜一碟,而小姨小凤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板,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可是,这两个人都被小雅狠毒地大骂甚至诅咒过,他们会借给自己钱吗?不过小雅知道,除了向他们开口,在成都没有谁能借她十万块钱了。
曾经,小雅在二姨父面前赌咒发誓不迈那个地方的门槛。可是,为了借到十万块钱离婚摆脱小刚,那晚,她像往常一样在二姨家里料理完一切家务,准备回出租屋的时候,小雅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二姨夫钱宝的住处。
开门的却是穿着睡衣敷着面膜的小姨,在二姨父的住处碰见小凤,小雅也是见怪不怪了。见是小雅,小凤很意外也很尴尬,讪笑着问:“小雅,你怎么来了,有啥事情吗?”
“我找……二姨父有点事情……”
两个人的话虽然很轻,但是显然被里屋的人听见了,就听一个男人的声音传来:“小凤,是谁来了?”说话间,一个穿着睡衣,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门口:“哦,是小雅。你几年不登门了,登门肯定有啥难事情,说吧?”
钱宝口口声声的“我们”在小雅听起来就特别讽刺。二姨父,你和小姨是“我们”,那可怜的二姨算啥呢?在法律上,二姨与你至少还是合法的夫妻。原来时间真的无法淡忘一切,这一刻小雅终于明白,她真的无法面对他们,也无法原谅他们。
小雅打消了借钱的念头,不再言语,转身离去了,只留下钱宝和小凤在门口面面相觑。
二
小雅没有筹到十万块钱,也就无法满足小刚提出的离婚要求。这一拖,就是三年。三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变了。钱宝因为偷税漏税和贿赂被人检举锒铛入狱,二姨闻讯遭受打击瞬间苍老了许多。赢家最大的是小姨小凤,她凭借姐夫钱宝的关系,利用这十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了自己的事业,而且在钱宝事件发生后还做到了独善其身。
唯一不变的,就是小雅和小刚离婚,她还是支付了他十万块钱的青春损失费。在成都十年,她洗衣拖地买菜做饭,伺候了二姨差不多十年,可是小雅从来就没有看到过自己的工资。因为她的工资都让二姨寄给老家的母亲了。母亲用这些钱家庭开销,用这些钱修了一幢小洋楼……母亲时常在电话里提醒小雅家里用钱的地方还很多:父亲的身体远不如从前,时常毛病缠身要花钱看病;弟弟在读高中成绩优异,考个名牌大学没有问题,读书也得花上一大笔钱;后面,弟弟就是成家,哪家讨个媳妇不给一大笔彩礼,这又是很大一笔钱……
十年前,小雅背着一个行李包走出了家乡的小县城。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宛如一朵芙蓉出水的青春少女。那个年代的她,爱扎着一条粗黑的马尾辫子,爱跳爱笑。那时候,子墨最爱给小雅唱李春波的那首歌《小芳》,他经常夸小雅,她的辫子像小芳,她的朴实更像小芳。当初两个人在读大学的时候同班,因为有对文学共同的爱好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随着了解的深入,原来两个人的家乡竟然是同县不同镇,也算是老乡了。因为志趣相投,青春爱恋的种子在两个人心里开始生根发芽,最后肯定水到渠成谈起了恋爱。假期的时候,两个人还带着对方见了各自的家长,两边的老人都十分喜欢。
一段恩爱的恋情能得到家人的认可和祝福,那走向和谐美满的婚姻想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吧?可偏偏就在两个人大学毕业的前几个月节外生枝了。
有一天,远在一千多里之外的二姨和钱宝坐着一辆越野宝马回来老家祭祖,还带着随从司机和保姆,那个风光啊!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出现这样的豪车,瞬间小山村就炸开了锅。
二姨和钱宝都是本村人,两个人是青梅竹马的同学,二姨长得水灵灵的漂亮,钱宝长得英俊魁梧。小雅听母亲讲过,当时二姨和钱宝的成绩都非常好,可是作为农民家庭,两边的家境都很困难。后来,二姨为了供钱宝读书,高中读了两年就辍学去深州打工了。可能时运不济,一向成绩优异的钱宝高考居然落榜了,在二姨的鼓励下,钱宝又复读一年,居然还是落榜了,钱宝再无斗志。那时候,钱宝也算得上一介书生,细皮嫩肉的他既承受不了农村土地上的辛苦劳作,也不愿随二姨去深州打工,他就窝在家里待着,他难得上山下田帮父母干农活,即使偶尔去帮忙一下,因为畏手畏脚磨磨蹭蹭难免时不时受到父母的责骂。平时,钱宝衣冠不整,头发也不理,乱糟糟的。钱宝经常睡到半晌午才起床,不洗脸不刷牙,拿上一本书一边埋头翻看一边围着田埂和山路转圈圈。有时候呢,钱宝也去村口的刘大娘店里买上一两块豌豆酥饼或称几两花生,打上一杯烧酒一坐就是半天消磨时光。他也不和谁说话,就独处着发呆,谁也不知道钱宝的脑子里在想什么。那花销的钱哪里来呢?当然是二姨寄回来的。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多,突然有一天,钱宝收拾了些衣物装进一个背包就离开了村子,谁也不知道他要去哪里。钱宝从此销声匿迹了,连钱宝的父母,包括小雅的母亲也得不到钱宝和二姨的一点点消息。
约莫过了五六年,钱宝家突然放出消息要大摆宴席请客举办钱宝和二姨的婚礼,家家户户都无需送礼。全村的妇幼老少都去了,整整摆了八十桌,那个场面才壮观哟。后来母亲才从二姨口里得知,钱宝当年去了外地辅助他的一个同学做工程,颇有头脑的钱宝从小管理做到了小包工头,再从小包工头一步步扎扎实实做大了自己的事业,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当事业稳定下来了,钱宝和二姨才商量好回老家完婚,举办了这场隆重的婚礼。
三
小雅拉上了所有的窗帘,依然能在酒店的房间里听到楼下那些人来人往说话的嘈杂声音,这些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令人沉醉,让小雅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觉到了踏实和心安,她的内心异常地疲惫,就这样昏沉沉地睡着了。
睡梦中,小雅仿佛置身于当年这座小县城的火车站。她背着行李在检票口外徘徊,焦急地四处张望,她盯着人群,搜寻着目之所及的角落。小雅从来没有怀疑过子墨对的她承诺,子墨要到车站接她,然后他们去深圳、广州或上海,哪里都行,就是不去成都二姨那里。可是,本该早到的子墨一直没有出现。小雅在一步一回头中,走向了检票口。那个入口,就是通往成都的起点……
夜幕降临了,醒来的小雅拉开窗帘,一阵凉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算算时间,冬月即将过去很快迈入腊月了,距离春节已然不远了。
县城的街头巷尾都亮起来了明亮的路灯,家家户户的窗户也陆陆续续透出来了无比柔和的亮光。小雅觉得,十年后的县城比之十年前已经脱胎换骨,到处都是新楼林立。此时的大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到处华灯溢彩,到处霓虹灯闪烁,街道的各种美食香味伴随夜风飘散,空气里氤氲着刺激着鼻子无比的香味,那些KTV扯着喉咙唱歌的,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将这座县城折腾得太不安宁。
小雅知道,自己站立窗户的前方,一直一直向前延伸,穿过这座县城的大路和楼房,然后再穿过几座山峦和几条小河就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生在那里、长在那里的地方。前几年,父母修了新楼房,可是它是什么样子的,小雅不知道,对于家,小雅还停留在以前。记忆中的家是清贫的,几间土墙茅草屋,父母仅靠耕种几亩田地养家糊口。虽然自己有个弟弟,可是父母从来不重男轻女,只要弟弟有吃有穿,小雅就有一份。小雅读书成绩好,父母表示砸锅卖铁也要供养她。小雅的父母能做到这些,在这样封闭落后的农村已经很难得了。可是随着弟弟长大入学自己又进入高中开销也越来越大,捉襟见肘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紧急关头,远在深圳打工的二姨慷慨解囊,她表示愿意支助小雅当前读高中的一切费用,如果能考上大学还得继续帮助。小雅的父母当然是感激涕零,母亲不止一次告诫小雅:”二姨就是你的再生父母啊,这个恩情你不能忘,以后一定要报答!”
只是这份报答小雅还没有想好,二姨就已经为她安排了。就在小雅快毕业的前几个月,二姨和钱宝带着司机和保姆开着越野宝马衣锦还乡祭祖,那场声势浩大的新闻也传到了在校读书的小雅耳里。只是她不知道,那次二姨回来还和父母做了一次交谈,说是交谈,其实二姨就是告知父母她的安排。二姨的意思是,希望小雅大学毕业了就去成都发展,他们现在的事业蒸蒸日上,可是那边没有什么亲人,小雅有文化,过去可以在生意上帮助他们。对于妹妹和妹夫的要求,小雅的父母当然喜出望外。其实原本是小雅父母想开口的,不曾想他们倒先说出来了。等妹妹妹夫走后,老俩口抑制不住心中喜悦,迫不及待给小雅打去了电话。
“什么?毕业了去二姨那里,他们给我安排工作?妈,我不想去,毕业了我就在我们县城找个工作吧,这样离家近,有空回家照顾你们也方便……”
“我和你爸要你照顾啥?只要你有前途挣得到钱,走再远都行。守到我们再近挣不到钱有屁用,还不是只有喝西北风!小雅呀,听话,现在你的二姨父飞黄腾达了,你只要攀上他们肯定一片前程……”母亲依然在苦口婆心地劝。
还在小雅头脑蒙圈的时候,电话那端又传来了父亲的声音:“还有哈,小雅!你去成都了,算是凤凰落在高枝上了。你和那个子墨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了,你得赶紧和他分手!”
父亲的话倒像一锤子敲得小雅一激灵,她赶紧争辩带着嗔怪:“爸,你咋这样啊!……”
电话那端的父亲打断了小雅的话:“为了你过得好,爸就是这样的人!赶紧和子墨说清楚,没得商量!”
……
去成都十年,小雅过得特别漫长,那种牢狱之灾的感觉一直桎梏着她的身子,甚至是灵魂。当初离开这座小县城,她正值风华正茂,带走的是一个塞满衣物的背包;十年后她又回到这座县城,和小刚办理离婚成了一个离异女人。她甚至连十年前的两手空空都不如,为了离婚背负了十万块钱的沉重债务。
小雅至今还那么刻骨铭心地记得,那个早晨,为了不去成都小雅哭红肿了双眼。可是,小雅的哀求是那么无力,父亲铁青着脸不为所动,冷冷重复着那句话:“你虽是一个大学生,可是在这鸟不拉屎的破县城有什么出路?成都是四川的省城多好,那么大个城市,现在你的二姨那么有钱,他哪怕给你一点点照顾你以后的日子都一片亮堂!你去了那里有了前程,我们才能真正的享福。我和你妈辛辛苦苦一辈子,全家人都指望你了,不要让我和你妈失望……”可是,在父亲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情况下,小雅依然倔强地不断流泪、摇头。父亲终于发飙了,小雅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看到父亲发那么大的火,父亲将手里的烟斗使劲拍打在桌上,一下子就折断了。他扔掉残存的半截烟斗,将母亲手里沉重的行李包夺过来塞进小雅的怀里,使劲把她往门外推。一边推搡父亲一边骂骂咧咧,摆出了一副毅然决绝:“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否则你就不是我的女儿。你哪怕要死,也去成都死吧!”父亲一副铁石心肠的态度严重刺伤了小雅。他狰狞的面孔还是那个曾经疼爱自己的父亲吗?还是那个,自己小时候犯了错误,总要被母亲训斥,他总是站出来不分理由和对错都要维护自己的父亲吗?怎么一切都变了?那个瞬间,小雅心如死灰,恍恍惚惚中,她失魂落魄地背着行李离开了家。这一走到至今,小雅就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地方。
这篇小说去年春节前就提笔了,其间构思遇到了坎一直难以逾越,就放了好久,拖拖拉拉到至今。后来,小说的第二个章节千余字全部推翻重新改写,才得以小说后面的内容继续。如今投稿江山文学网,经过审核也加上了精品。
从写作技巧和语言来说,我不是很满意。但从故事性来说,我觉得是精彩的。当然,我不是善于杜撰的人,我是觉得,写作的素材永远来源于生活。
因为这篇小说里的,小雅、二姨、二姨夫、小姨的原型,都是现实中真真实实存在的人,他们其实还是我的亲戚,而且他们的故事就那么真实。小说里的那个钱宝其实还远没有现实中的原型厉害,现实中的那个他是某市的房管局局长,因为经济问题锒铛入狱多年,去年才刑满释放重新获得了自由。
——《那些年我们走过的青春》读后
孙丹木
因琐事缠绕,久未拜访江山文学网,是朋友向我推荐一篇刊于江山的小说——《那些年走过的青春》,读着就随文中故事的步步展开而有了忙于看下文的兴趣,读完掩卷而思,更觉获益非浅,仿若炎热夏季饮了一杯清茶,浑身清爽,于是写出以下数语,算是我的读后感吧。
这是一篇写在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的以年青人爱情为主线的人生故事,因作者在立意和写法有其独到之处,便将一个已反复出现的并不新鲜的题材,写成一篇曲折生动、新奇感人的故事,似给文坛带来一缕清凉惠风。
从小说的思想意义来看,作者通过故事的演绎,场景的展现,人物的刻画,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新时期农村发展变化的画卷,画卷中以小雅、子墨为主角,以二姨、丽丽(小雅同学闺密)、小刚(小雅前夫)、小雅小姨、钱宝(小雅二姨父)为配角等各色人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从不同侧面诠释作者想要表达的“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主题,印证作者“人本善”的人性认知。他们的本性多是善良朴实、奋发进取的。尤其上小雅的二姨,作为第一代外出闯荡的女青年,当时怀着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憧憬,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去打拼,改变了穷苦命运。其自强不息、追求真爱、助人为乐的曲折故事处处焕发出大爱大善的人性光辉。作为鞭笞对象的小刚、钱宝等人,也并非大奸大恶,其人生轨迹也不无闪光点。小雅和小刚、二姨和钱宝,即使婚姻破裂或名存实亡,也并未表现出狭隘的“非爱即仇”的极端行为,她们选择的或是悔过自新或是抛弃前嫌和平相处——这些性格鲜明、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实就是当今农村社会年轻一代的主流。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在进步与落后的冲突、交织中前行,人在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其实就是作者的创作主旨所在。
回过头来,我们从作品的标题就可看出:“那些年走过的青春”,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是将自身置入作品中的,虽然作品中并没有他的角色,但似乎处处都能看到他若稳若现的影子,或许是他的感情、或许是他的经历。文如其人,这是我赞赏此文重要原因。
作品要影响和吸引读者,除了好的思想意义,还得要有艺术魅力。《那些年走过的青春》从将作者自身置于标题开始,就有了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吸引力。文章开门见山,采用倒叙的手法,推出一个引人关注的故事,这样的开头引读者“上钩”后,他才通过回忆、对话、现场描绘展示等多种手法的交织运用,不露痕迹地、不急不燥地将跨越十年的曲折感人故事,像层层剥笋,娓娓道来,引导读者随着故事中人物的轨迹,情景的转换,或悲或喜,或恨或爱,逐步了解剧情、融入剧情。
行文中有时会让你感到写得太繁冗、太啰嗦,但细品又能品出人生真实况味。有时你会觉得有的情节、人物与故事主干无关,但一转念,你又感到这才显得真实可信。这大概也可说明一种艺术观:有时一种艺术残缺、瑕疵,也会成为一种美。
当故事讲完,你的精神受到震撼、得到享受,你的灵魂受到洗礼、得到升华。这种交织运用多种手法来讲述一个头绪复杂的故事,能做到故事脉络清晰,引导读者从头到尾畅游其故事情节中,这就证明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作品的艺术魅力。
从粗糙的阅读中,我还发现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这种手法用得自然用得恰当,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事物变化是很有帮助的。这里有人物性格行为的对比,有同一事物前后变化的对比。人物的对比最明显的是小雅的二姨和小姨的对比。同母所生的两姊妹都漂亮可人、聪明伶俐,但性情人格上却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对待亲情、爱情问题上更有云泥之别。二姨善良仁慈,有爱心、有担当,对待亲人关爱备至,对待爱情忠贞不二。小姨却自私、任性,放荡不羁。不仅对小姨对小雅虚情假意,以利益为前提,就是对有恩于自己的亲姐姐二姨,也冷酷无情,甚至横刀夺爱。作者正是用对比手法刻画她们,让她们各自的形象得到鲜活真实的显现。小雅和丽丽是同学加闺密,她们也都聪明、漂亮、善良,不同的是丽丽开朗大方,重情重义,却学习让其头疼;小雅内敛执着,追求真爱,且学业让人羡慕。作者写这对闺密主要是用了衬托手法,让其绿叶红花相互映衬,让双方美好形象更为突出显现。写家乡的柳叶镇,则是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写的,寥寥数语,便将柳叶镇昔日和当今不同面貌勾勒出来,让人看到农村乡镇面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该文写作上可圈可点之处还较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当然,文学作品几乎都不是十全十美,没有瑕疵。要说本文的瑕疵,本人能指出的主要是:个别语句、词语不够精炼准确,个别情节和人物的确显得有点多余,这当然是瑕不掩瑜。总之,《那些年走过的青春》,不失为一篇难得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