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笑谈京油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笑谈京油子(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09发表时间:2022-10-21 15:12:59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上初中。父亲从北京寄来一封信,让我领着妹妹到北京去度暑假。放下信,我这个乐呀,梦里笑醒了好几回。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父亲战友牛叔叔的一对儿女,晓霞、晓刚姐弟。
   自从父亲调到北京工作,我就心心念念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去到北京,那可是祖国的首都,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我要去看看北京天安门,要去爬爬万里长城,有机会的话,还要进故宫去瞧瞧皇帝住的金銮殿。
   自从我懂事以来,一直就在山沟沟里转,还没有去过真正的大城市,北京在我的心里,那是天堂一样的地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我是吹着口琴,一路奔到北京的。那时的北京,没有现在那么多车,那么多人,也没有雾霾。初夏,天是醉人的温暖,媚人的光景使人流连。湛蓝的天,洁白的云,风很柔和,空气非常清新,天安门广场上,似乎到处都弥漫着醉人的气息。
   那时的北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日日由仪仗队升国旗。伴随万朵锦霞升起的是广场上高音大喇叭唱出的男高音:“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歌声激荡而抒情。
   我们四个来自山城的土包子,在天安门前合了影。每个人都咧着嘴笑,笑得傻傻的。等进了故宫,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目的亭台楼阁,满眼的金碧辉煌,两只眼睛来不及看,恨不得满头满脸都长满眼睛。四个人像是四只画眉鸟儿,吱吱喳喳地到处乱跳、乱蹦,嘴里说个不停,父亲和牛叔叔笑着说,这些孩子疯了。
   从北海公园回到住地,我们几个意犹未尽,借着疯劲玩起了乡下人土咔咔的“地雷——爆炸”游戏。我和晓刚两个小子,扮演地雷,喊一声“地雷”站着不动,喊一声“爆炸”拔腿就跑,让两个女孩来追。如果追上了,我们就对换角色。我们在晚霞的余晖里,玩的非常投入,一边跑,一边笑。引来好多当地的孩子看热闹。
   正当我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疯牛一般滚来一个圆滚滚的胖女人,她个头不高,四肢短小,脑袋滚圆,肚子圆滚,那个身材,像是一个小球垛在一个大球上。她一路狂奔,一路狂喊:小兔崽子,竟敢骂我,让你们知道、知道老娘的厉害。她像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捡软的捏。一下子老鹰抓小鸡般逮住了妹妹,妹妹哪见过这个架势,一下惊得哭了起来。我们三个大孩子,那可是山乡里的野孩子,不懂城里人的礼数。发一声喊,一起冲过去,用脑袋将这个肉球,顶了个四脚朝天。晓霞带着妹妹跑了,我和晓刚还不解气,每人向肉球的屁股上狠狠地踹了两脚。然后,追着晓霞姐姐跑远了。
   肉球大概从来没有受过这等窝囊气,竟然被四个小孩子给耍了一顿。她从地上弹起来,跳着脚儿骂大街,把能够想到的都骂了出来。事后,人家告诉我们说,她的绰号就叫“地雷”。我们四个小孩子,稀里糊涂地将地雷给弄“爆炸了”。
   我们四个人因为闯了祸,回到宿舍,谁也不吭气儿,假装什么都不曾发生。不过正如老话说的那样: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刚吃过晚饭,“地雷”拎着一网兜苹果来了。令我们想不到的是,笑吟吟走来的“地雷”,早没了母夜叉的恶相,她穿一件蓝色“布拉吉”连衣裙,油头粉面的圆脸,带着些许妩媚,带着三分慈悲。一进门就自来熟地说,哎呦,好俊俏的小哥哥,好水灵的小大姐,刚才,我吓到你们没有啊?她先自降低了辈分,然后对父亲和牛叔叔说:队长、政委,我今天是来赔罪的呀,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了一家人。回到家我这个悔呀,我这个悔。我那个疯呀,就不是个人。两个小哥哥,真是好身手啊,活该我得受这份教训。
   没谁招呼,她一屁股坐下来,就开始“嘚吧嘚吧”地说,令谁也插不上嘴。父亲和牛叔叔听闻我们在外闯了祸。在“地雷”换气的功夫,批评了我们几句,并代我们向她道歉。这下不知抻了“地雷”哪根筋,她从椅子上一滚,“噗通”跪倒在地上,很快就挤出了眼泪。她一边哭,一边喊:队长呀,政委呀,全是我的错,千万别归罪小哥哥、小姐姐。我见状,差点没“扑哧”一声笑出来。刚才她还眉飞色舞的,咋突然间就哭爹喊娘了呢。这功夫比演员还来得熟练。
   父亲和牛叔叔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建国后,也都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风雨,他们不动声色地看她表演。在又“嘚吧”了一阵后,“地雷”终于进入了角色:队长、政委,您们大人不计小人过,就饶了我这个疯婆子吧。我家那口子,已经给关进“学习班”了,要是我再进去了,这家人就没法活了。“地雷”说到这儿,开始在地上打滚。
   等“地雷”喊累了,哭乏了,闹不动了。牛叔叔削了只苹果给她吃,并将网兜里剩下的苹果还给她,笑着说:你说的意思,我们都听明白了。是孩子们淘气,我们怎么会为难你?你丈夫有没有事,我们新来乍到的也不是很清楚,若是没啥事,是可以放他回去的。“地雷”听牛叔叔如此说,不哭也不闹了。忽地从地上爬起来,满脸堆了笑。朝父亲和牛叔叔分别鞠个躬,欢天喜地地去了。
   第二天,满世界都听到“地雷”说,他爱人要放出来了,牛政委还赏了个苹果给她吃。其实,那个苹果是她自己带去的。
   长大了,我才知道,父亲和牛叔叔那时都是军代表,在当年的那场运动里,有着很大的权力。正是权力之下,“地雷”才演出了那么一场悲喜剧。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见识了“京油子”。
  
   二
   如果说,“地雷”就代表了“京油子”,那可真就埋汰了北京人。“京油子”一个“油”字,从字面上看,有油滑、浮滑的意思。很多人由此将“京油子”理解成“油嘴滑舌”“油腔滑调”“油头粉面”“油光闪亮”,那也就太肤浅了。北京人,确有“油头粉面”的一类。早年,你走进北京的小胡同里,垃圾就丢在街上,用过的水就往家门外一泼,弄得胡同里乌烟瘴气,蚊蝇乱飞。但走出门的北京人,不论男女,一定是头上梳了头油,脸上擦了脂粉或是雪花膏之类。人物穿戴的齐齐整整,蚊蝇落在头上,一准儿的会自己滑下来。
   八十年代初,我随母亲回到江南。后来单位班子分工,我一度负责起京津唐地区的产品营销。单位在北京建国门外的赛特大厦建了办事处,与北京人的交往逐渐多起来,时常听北京人操着京片子侃大山,也就对“京油子”有了新的了解。
   江南地方,也将能说会道却不靠谱的人叫做“油子”、或说是“老油条”,通常指的是那些嘴皮子抹油,吊不郎当,八面玲珑,玩世不恭的“阿混”。这些人说话不过脑子,出口成章,却浅薄得很,给人一听,就是胡扯乱吹。跟“京油子”一比,高低立判,根本就不是一个层级。
   “京油子”久居天子脚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他们的见识与层次自然比江南不懂政治的“阿混”高得多。他们重身份、讲背景,懂大局。就算是开出租车的司机,卖大碗茶的大妈,也会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微言大义的气势,一边喷着唾沫星子,一边指手画脚地为外地人点评朝野大事,讲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铺排政治、经济、文化明星的绯闻野史。初到北京,我不得不感慨:毕竟是天子脚下啊,北京人个个都是政治家。在北京呆了些日子后,我回去述职,报告我的上司说,“京油子”真是名不虚传,随便你在酒店吧台找个女服务员,或者在大马路上碰到个站街的老大爷,那个政策水平和演讲能力,都堪比咱这个小地方的市委书记。
   老舍先生说到“京油子”,曾经揭示说,北京这个地方的普通市民,大多亦是大大小小的“官迷”。有人戏称为“肝昏迷”。外地人是“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就算你是一方诸侯,在北京人眼里也就算个屁。“京油子”世代居住在皇城根下,吃的是天子粮,沾的是皇家气。有个当地朋友对我说,他家从“山顶洞人”那会儿,就住在北京这地儿。他祖爷爷见过皇上骑马,他祖奶奶见过公主出嫁,他曾祖父为当朝的进士抬过轿子,他爷爷为北洋大臣当过差。那份自得溢于言表。
   正是因为有这份本钱,这种自豪,“京油子”看不起外地人,但跟上海人自认自己是城里人,外地人一律是乡下人,且野蛮难教化的冷漠不同。北京人都是热心肠,他们在鄙视外地人闭塞无知的同时,又生出许多的同情心,他们要教导外地人,要开化外地人,要教导外地人跟自己一样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他们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份责任,因此,一旦遇上进京的外地人,往往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滔滔不绝。操起京片子,就像黄河决了口。这样也就渐渐形成了一旦开口,就一泻千里的“京油子”。
   其实,“京油子”们的祖上,不仅与“山顶洞人”无涉,也很多说不上是什么土著。北京就是个标准的移民城市。就连元明清三代的皇帝,也都是远离北京的江南安徽人,草原上的蒙古人和更远处的关外东北人。我想“京油子”不会是近代的产物,早在元明清时代,这七百多年里,北京作为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来此做官,来自山南海北的商人到此经商,还有各等混混、闲人来此混饭吃,自然就有了交流、摩擦、碰撞、竞争,面对现实,人们不得不在语言上下功夫,在嘴皮上多投入,久而久之,形成了仿佛抻不直舌头的京片子,造就了说话婉转又模棱两可的“京油子”。
   著名学者萧乾先生久居京城,对“京油子”颇有研究。他说,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京油子”的,“京油子”的语言,有很多是高雅又通人情的。比方问人的年龄。我们江南地方,往往直呛呛地问:侬几岁了。北京人就不这样。中学生,他会问:十几啦?中年人,他会问:贵庚啊?老年人,他会问:您高寿?让人听得温暖舒心。当然,“京油子”骂人也够损的,曹禺先生的名剧《日出》中,写妓女翠喜骂人:你明儿要不来,你养出个孩子可没屁眼儿。萧乾先生不由得感叹:咒得多狠啊。
  
   三
   来去北京多年,我结识了一个自称是满族皇室远亲的哥们,他说祖上是富察氏。说起人们戏称北京人为“京油子”,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总结一下,就一个“大”字:动嘴说大话,走路迈大步,穿衣要大码,吃饭挑大碗,买单付大帐,吹牛侃大山。前边几条我没有异议,后边两条,我多少有点意见。前年,我去北京开会,见了个文友叫霍点兵,是不是霍元甲的后代,我没问,他也没说。他这个人的确是爱说大话,那天走过来的时候,穿一件风衣大氅,步大而快,他说,他吃饭能吃满噗噗的三大碗,如果对面是个美女的话,还能再多撑一碗。我为啥对后边两条有意见呢?那是因为,我在北京期间,无论去投标谈生意,或者会后朋友聚餐,基本都是我去汇钞,“京油子”们,嘴上喊得响亮:我来,我来,却没有一个挪屁股的。还有吹牛就吹牛吧,却要称作侃大山。我就有点弄不明白了,难不成北京周边没有大山,全是给“京油子”们给侃矮了的?
   其实,“富察氏”还有一个“大”漏说了。“京油子”也不是只会吹牛,他们也有男人的豪气,学着山东大汉,嚷嚷着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过那个肉是十多个人围着个火锅涮羊肉片,或者三五成群地在街上撸串儿。说到大碗喝酒就更寒碜,喝的是地产的燕京啤酒,顶多不过是牛栏山或者五星二锅头。那些个酒,被山东大汉讥笑为能淡出个鸟的清汤寡水,虽然说在山东,那都是娘们喝的,但咋说它也是个酒呀。
   “富察氏”还告诉我,“京油子”还有一特点:走出去是个爷们,倒下去是条汉子,一张嘴就是侃爷,一闭嘴就是哥们。我觉得北京人还是闭着嘴时帅气,个头高挑,皮肤白皙,无论男女,都神闲气定,端庄儒雅。可就是一张嘴,原本文文静静的小姑娘,一下嗓门大得惊人,一双睥睨天下的斜眼,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能让人把隔夜饭呕出来。
   “京油子”能侃,一方面是他们见多识广,另一方面得益于“京片子”¬——京韵京腔。北京方言那个儿化的腔调,特别适合侃大山,特别能让“京油子”们巧舌如簧。比方说很顺利,北京说成“倍顺儿”,非常好,说成“盖了帽儿了”,特得意说成“倍儿爽”。就算说时间,普通话的“今天”,北京人说成“今儿个儿”,“傍晚”,说成“晚么晌儿”。这北京方言,用江南的吴语,咋说咋别扭,可是用北京方言这么一说,还真让你觉得“倍舒坦”。凡是五、六十年代生人,无论南北,都喜欢侯宝林用“京片子”说的相声,其实是个北京的侃爷,都多少有些侯氏幽默,要不然,咋在北京城里混饭吃啊。
   这一点,我的文友霍点兵比我体会深多了。
   “京油子”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死要面子。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你会看到夫妻二人在一起走,多是女人挽了男人的胳膊,做小鸟依人状,而男人不是老虎就是武松,大步向前,神气活现。和朋友一起坐下来喝茶,女人也大多是,柔情地望着自己的男人,听他一会儿关公战秦琼,一会儿特朗普会见了丘吉尔的胡侃,温顺地像是只小猫,给足了男人面子。可是回到家,你看吧,为了一点小事儿,女人就会大发雌威,一声声“老娘”骂得山响。这个时候的男人,那是叫他向东不敢向西,叫他抓狗不敢撵鸡。北京男人这个时候,心里一直响着领袖的指示,“妇女能顶半边天”,不仅不敢膨胀,还一个劲小心地赔不是。霍点兵同志不止一次地告诉我,这个时候要想让老婆熄火,就得赶紧地给她端盆洗脚水。不过,这是他的真心话,还是自我调侃的笑话,我也搞不清,因为这家伙是个标准侃爷,真假实在难辨。

共 76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日常生活中,我听的最多的一句顺口溜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在我的印象中,“京油子”就是能说会道,油腔滑调,说大话的人。父亲单位是从北京迁来的,我从小接触的都是北京人,从小听的最多的也是北京话。父亲的同事,还有我的同学都是北京人,他们的确能说会道,却不油腔滑调,也没见他们侃过大山。所以,我一直认为,“京油子”应该是浪荡街头,无事可做,游手好闲,喜欢侃大山的街痞。读罢这篇文章,我才明白了,“京油子”混迹在各行各业各色人中,也包含了街痞。独特的问候语、对政治的敏感度涵盖了所有的北京人。这篇文章,全面地描述了“京油子”的特性,语句诙谐,形象逼真,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了。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1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0-22 19:18:11
  前辈呀,能不能再写的搞笑点。
   文章连看2遍,不仅语言诙谐而且思路不是一般的清晰。在这里给我恶补了“京油子”的传说。文中既用到了古语,也用了引用,把“地雷”描写的活灵活现,太喜欢这段了。
   是晚辈学习的范文。祝老师写作愉快。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2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9 15:54:36
  哈哈,接受您的建议,下次争取写得更开心点。
22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0-22 19:43:38
  我觉得二哥笔下的“京油子”挺高大上的,他们见识广,讲政治,热心肠,有觉悟,有地域自豪感,爱面子,虽然爱吹牛,但也无伤大雅,尤其文中提到的点兵文友还蛮可爱的,哈哈哈。
   二哥此文写得跳脱、诙谐、幽默,灵动十足,雅俗共赏,太有趣味了!
   写文章还得是流年二哥,不服不行。
闲云落雪
回复2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9 15:55:46
  落雪,读得开心就好。这篇文章没啥深刻主题,您一乐就好。
2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0-22 20:13:04
  京油子卫嘴子,二哥下篇文章的标题都有了。因为看病,我最近几年去北京多,会感觉北京人说话的腔调,是很难复制的,也是独一无二的。问路时会很热情,恨不得带你上车。有时我们在路边坐着歇息,听旁边的人聊天,听不上几句,就知道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难怪兵哥找你呢,哈哈,再去北京,兵哥带上兵嫂一起招待你。二哥的文章就是如此,让人看着笑着就在不知觉中学会了很多,记住了很多。喜欢,赞!
回复2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9 15:57:24
  哈哈,阿真就听你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下一篇。
24 楼        文友:欣月        2022-10-22 20:27:20
  这是一篇读来妙趣横生,荡气回肠的佳作。作者由第一次去北京玩地雷游戏的一件趣事写起,就让人引人入胜。“京油子”从字面意思,看似是“油嘴滑舌”“油腔滑调”“油粉脂面”的意思,却有着北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儒雅,风趣,博学多才等。“京油子”涵盖了北京人的人文风情。在作者笔下,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谓佳话连连,情趣盎然。由此可见作者丰富的学识修养,令人堪佩敬仰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回复2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9 15:59:00
  谢谢欣月跟评,一篇习作,没有啥深刻主题,读了开心就好。
25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0-22 20:47:29
  看到“京油子”这三个字,不由想起小时候父亲“说书”时常说的,“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那个时候不懂什么叫京油子,只知道是调侃人油嘴滑舌的意思。走在路上,听到叔伯们互相说,你就是个京油子,我们就知道,被说的那个人没说实话,或者说大话了。今读作者的比篇散文,才知道自己无知的厉害。虽然作者也写了京油子属油嘴滑舌类的,但并不仅仅如此,他们对“外地人”的热情,对政治,对人文的热衷,对空闲时间的有趣安排等,都能看出京油子非人们口头上的“京油子”。
   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读完此篇散文后的真实感受。说实话,读这样的文,令人愉悦,令人曾智,更读出了写作者的智慧及知识的渊博!听雪拜读学习!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2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9 16:01:34
  听雪,谢谢跟评。我在河北断续生活了十年,对太行山、燕山一带的生活还是熟悉的。以后在北京也还是时驻时去。写这篇小文就是乐乐。
26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22 22:21:1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0-24 18:28:21
  二哥,这叫笑死人不偿命。开篇的“地雷"就让我笑岔了气。要说损,谁也比不过二哥。霍点兵的金句,我们在群里都看过,当时只是一笑了之,经二哥这么一写,笑得我都花枝乱颤。论口才,我看二哥比京油子还要京油子。那种出口成章,海宽天空,纵横捭阖,一泻千里,哪是一般的京油子能赶得上的?二哥更胜一筹的是文才,将京油子产生的背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侃得让你心服口服、五体投地,笑过之后,还像喝了一瓶上好的佳酿,又解渴,又有回味。二哥将几十年来往北京,与北京人打交道的经历,烹饪成了一道大餐,我们都饕餮一顿,点兵吃起来肯定别有滋味。哈哈。欣赏。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2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21:55:43
  春光,俺这一篇文,我母校的语文老师读了,老太太乐得自己告诉我差点尿裤子。她说呀,你这个坏小子,多大年纪了还这么损,这么贫。唉,这个咋说呢?这都怪我当年的领导啊,俺好好地学着开模具,他非要派俺跟京油子谈生意,要不将他们侃晕了,俺咋拿订单呀。在京津唐转圈的那几年里,每天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吹牛撒谎骗人。反正对方也就是这么一群差不多的东西。你读读王朔、读读王小波就知道,跟一帮损人在一起,你想不油都没办法。这是使命,是工作,单位一大帮子兄弟姐妹,全指望撒在外面的侃爷们吃饭养家呢。哈哈,你读了觉得乐,俺就达到了目的。至于点兵啊,我在他家门口侃大山的时候,他还穿开裆裤玩尿泥呢,俺俩也不是一个曾经,他是公子哥,俺是泥腿子。吹笛子他行,吹牛啊,他还得继续修炼呢。
28 楼        文友:石语        2022-10-25 20:08:33
  话说,二哥这是变身画师了,这是给京油子画像呢。一幅诙谐、滑稽的连环画,有胖短矮小像地雷的,撒泼打滚混不吝;有事事追求大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宽袍大袖派头十足。有亲身经历,有道听途说,有身边霍点兵为证。
   二哥出口成章挥洒自如妙语如珠亦庄亦谐令人折服。无法评论就罗列几个成语吧哈哈!
回复2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5 20:28:17
  哈哈哈,俺是个画图的不大会画像,不过落花的这个比喻,俺挺喜欢的。
29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5 20:26:52
  凤鸣老弟这京油子,也是油油的侃出来的。油,幽默也。老弟的幽默,即使不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培养的。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京油子的油婉婉道来。京油子的形象,点面结合,霍点兵,尤为精到传神,一言一行,令人忍俊不禁。老弟之油,也呼之欲出啊!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2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9 16:04:16
  哈哈,轻舟老兄,俺在京津唐数年商海浮沉,在那个大油缸里,你说不沾染些油气,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文字也可以叫做“油说京油子”。
30 楼        文友:风逝        2022-11-03 13:01:11
  穿越时空,穿越地域,二哥带着我们去认识“京油子”。二哥是工笔画师,笔下的那个时代的北京人刻画得不仅形似更是神似。这个汇集山南海北读书人、天南地北商人的都市,这个人口几千万、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城,孕育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这儿走出来的人自然倍有特色。二哥把北京人的处事特点语言特色精笔勾勒出来,这不算稀奇,因为本来你就博览群书,遍游神州,学富五车,可笑的是你笔下惟妙惟肖的“地雷”、活灵活现的霍点兵,不仅展现了二哥的善于观察,更凸显了其文笔的幽默、行文的风趣。读着,嘴角一直上扬,二哥真是个搞笑搞怪的能人,说你刻薄也好,深刻也罢,反正有你在,流年的生活就愈加多姿多彩。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9 16:39:32
  风逝哈,俺先给你鞠个躬,再两手打躬作揖,道歉了。这么好的美评,居然漏了没有回复,真是该打呀。得罪,得罪。凤姐儿,抱歉哈。写着京油子,原本不在计划之中,但那个北京城里的霍点兵,老用他老婆吓唬我,动不动他就要让他老婆放导弹打我,我也不能坐以待毙吧,是不是。所以,俺就奋起反击,写了这么个《笑谈京油子》,为啥是笑谈呢,笑谈就是不能当真。当真北京人民不是俺写的那副德行,只有霍点兵等少数人是那个样子。北京那么大,虽然俺待了几年,这些年也都每年去个一次两次,那也不济事,概括不了那儿的人和事。但霍点兵天天在我眼门前转啊,写他那还是分分钟的事?哈哈,风,谢谢哈。感谢你写了那么多好词来给俺捧场,有时间,俺会再写个《京油子霍点兵外传》之类的。
共 30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