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巢】此心安处是吾乡(征文·散文)
看意公子解读苏东坡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看到最后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禁心有戚戚焉——题记
一
我常常自问,我的家到底在哪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还是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华园,抑或是退休后居住的美林湖?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曾经天真地以为,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永远的家。我十七岁离开老家到外地求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并且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仍固执地认为,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那个隐匿在赣北武山山脉褶皱里、在地图上无处寻觅的小山村,是我生命的源头,是我剪不断的精神脐带。
每逢假期临近,仿佛远方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吧!”于是,我的心像长了翅膀,不怕山高路远,无惧风雨雷电,一路奔袭,越过赣南大地,飞渡赣江、鄱阳湖,最终抵达一个叫做曹垅村的地方。
每次回去,还没到村口,早已闻到了熟悉的泥土气息,看见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水塘坝上,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引颈张望。“姆妈!姆妈!”远远地,我便忘情地呼喊,恨不得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
到家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幢三层的小楼,旁边还有拆去了一半的砖瓦房。这不是我出生的老屋,也不是我十岁以后住过的房子,它是小哥小嫂的家,也是母亲的家。在这里,我不是客人,是远方归来的游子。哥哥一大早去集市买来了猪大肠,用干稻草烧制好,中午的餐桌上,一盘香喷喷的米粉蒸猪肠让我品尝到了久违的童年美味;母亲早几日已准备好了米粉,晚餐是我永远吃不厌的家乡特产——米粉粑。
夏天的傍晚,我走在稻花飘香的田埂上,欣赏漫天油画般的晚霞。夜幕降临,一颗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睛,小小的萤火虫在周围若隐若现。我仿佛穿越到了童年时光,躺在懒人长凳上,母亲坐在旁边的摇椅上,摇着芭蕉扇,指着银河两岸的牛郎星、织女星,一遍又一遍重复那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寒冬腊月,春节的脚步近了,空气中飘荡着越来越浓的年味。一场大雪连夜从北方赶来,给田野铺上一层洁白的棉被。母亲和哥哥、侄女们玩麻将,我则全副武装,和侄孙女一起在雪地里翻滚。待雪后初晴,我不顾母亲反对,一个人到后山观赏“大雪压青松”的美景,并折下一支冰凌,淘气地把它含在嘴里,冰得哇哇直叫,就像小时候一样。
时间定格在2016年12月下旬,母亲去了另一个世界。我的精神脐带“咔嚓”一声断了。没有母亲的村庄,瞬间变得陌生起来;没有母亲的房子,再也没有家的味道。给母亲做过“头七”后,我再一次飘向远方。
从此,我像一朵无根的浮萍,在异乡的天空下独来独往。再也没有母亲的牵挂,再也没有家的呼唤。如今,七年即将过去,我依然每年回一趟老家,探望哥哥姐姐。他们是我的一母同胞,在他们身上,我依稀能辨别母亲的影子。每次回去,最大的心愿是去母亲的坟地,和母亲说说话,将积攒了一年的思念尽情释放。我相信我和母亲之间是有灵犀的,她一定也很想知道我身体好不好,生活中有哪些变化。有两次,因为天气的原因不能上山,心中一直堵得慌,总感觉有一件大事该完成而没有完成。
每次回去我都是客居在姐姐家,或者去县城住。对于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而言,我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过客。
二
每个结了婚的女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娘家,一个是自己的小家。劳伦斯说过:“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更重要。”1987年春天,我走进婚姻的围城,在理论上算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可是,八年的时间里,住的是集体宿舍,还换过四个地方,加上长达六年的两地分居,简直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哪里有一点家的感觉?
1995年夏天,一家人终于在广州华园团聚,住进了学校分配的套间。虽然有点小,有点旧,只能算是一个临时的蜗居,但我已心满意足。五六十平方的老房子,有两间卧室,还有厨房、卫生间、阳台,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家三代四口人,儿子上学,老妈操持家务,我和先生安心工作。节假日扶老携幼去逛街或者到公园游玩。房子里有了孩子的吵闹,有了老人的唠叨,有了平凡人家的烟火味道。它不仅能遮蔽自然界的风雨,还可以治愈受伤的心灵,给我带来温馨和欢乐。这才是我心中期待已久的家。
2000年中秋,我们搬进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是学校的集资房,又正好赶上了房改的最后一班车。这大大改善了我们的住房条件,家庭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记得一位搬进新居的老师感叹道:“我们终于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了!”确实,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必需品,每一样都关系到生活质量,还有人的尊严。
这套房子,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第一套房子。为了它,我们不仅经济上倾囊所有,还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心血。没有条件找正规的装修公司,只能遍访游击队,木工、电工、水泥工,都是从同事和邻居那儿打听来的;所有的家私家电,也是自己跑遍了广州的大街小巷,一件一件淘来的。买瓷砖和卫浴用具那次,我刚做了人流才一个星期,便拖着虚弱的身子,顶着八月热辣辣的阳光,到处奔波,终于买到价廉物美的心仪物品。
搬家的日子定在中秋节那一天。新房旧房相距不远,需要搬走的东西也不多。我们找来一辆大板车,大大小小四双手七手八脚,齐心协力,就把新家给安顿好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全新的装修和家什,看上去赏心悦目,住起来心情愉快。有了专门的书房,有了单独的饭厅,还有一个很大的储物间。
我的房子我做主,所有的装修都是自主设计,独家专利。现在想起来,最得意的一点就是把客厅的大阳台,改建成一个宽一米五,长将近三米的榻榻米。这里,不仅成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游乐场,也可当做来往客人的临时床铺。打扑克时,经常是老少四人齐上阵,姆妈反应慢些,我们还有点不耐烦;下跳棋二到四个人不等;在上面,我们教会了儿子下围棋、象棋;在上面,儿子将康乐球玩到出神入化;儿子上学回家,除了学习,便是在榻榻米上玩乐,在上面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
我喜欢坐在榻榻米上方的飘台上,隔着栅栏观赏外面的风景。这是一个老小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山大学时期,有不少那时候留下的小洋楼,还有许多高大繁茂的古树。其中两棵挺拔高耸的木棉树,它的四季风景带给我人生感悟,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重拾丢弃许久的文字,开始了断断续续的网络写作,并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散文和诗歌。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一个理想的家的模样,可以安放身体,也可以安放灵魂,我也一直苦心孤诣,把它当做一个永久的家来经营。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这个家失去了温度,变了颜色,让人感到寒心和绝望,我别无选择,逃了出来。
三
从1995年开始,母亲跟随我生活在广州,帮我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说是劳苦功高。十年过去了,母亲渐渐老了,他开始对她不满意,不尊重,不是嫌她菜做咸了,就是抱怨她煮的饭不好吃。总之是哪哪都看不顺眼。母亲一气之下,回了老家,再也不回来。他这下找到了不在家吃饭的借口。中午我还没下班,他已经在食堂吃饱了;傍晚我下班刚买菜回家,他已经吃过饭洗了澡去办公室了。我表示抗议,他竟美其名曰“一家两制,减轻你做饭的负担。”儿子当时读初三,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我打碎牙齿和血吞,一日三餐,坚持给他做饭,直到他考上大学。
儿子上大学后,除了早餐,我们两个人都吃食堂。家里变得冷冷清清,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烟火的味道。我很清楚,没有烟火的婚姻,是不可能持久的。这时候我离退休还有三年,我一边咬牙坚持,一边到处看房子。我想找到一处清幽之地,享受一份岁月静好的退休生活。
非常幸运,2014年11月,我遇到了美林湖,一个离广州中心城区只有一小时车程的地方,一个让我一见倾心、值得我托付后半生的桃花源。2017年11月,我结束了34年的职业生涯,获得了时间的自由。为了挣脱精神的枷锁,我果断放弃大都市的繁华,在美林湖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喜欢美林湖是从一片湖水开始的。初冬的阳光晶莹剔透,慵懒地照在宽阔如镜的湖面上,像是给它铺上了一层碎银,闪着粼粼的波光。湛蓝的天空,不带一丝云彩,似一块翡翠静静地躺在湖底。对面,碧桂园假日半岛的别墅,白墙红瓦,倒映在水中,若一幅幅油画,光彩夺目。远山如黛,勾勒出一条优美的天际线。没有高楼林立,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声嘈杂,没有雾霾弥漫。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恬淡,自然天成。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瓦尔登湖”吗?
当晨曦初露,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声把我叫醒。我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清新温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绯红的朝霞映红了湖面,一轮朝阳从远山升起,转瞬便光芒万丈,一湖碧水被渲染得流光溢彩,气象万千。我坐在阳台的秋千上,喝一杯清茶,听一曲音乐,感觉生活是那么美好。
傍晚时分,坐在小院里,一边给花草树木喂水,一边收听喜马拉雅的有声书。西天的彩霞慢慢退去,夜幕缓缓拉开。不远处亚洲第二高屋顶摩天轮霓虹闪烁。我只需步行七八分钟,便可汇入到那一片迷离的光影中,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寻觅自己喜欢的美味佳肴。这里不是都市,却有着都市的繁华与方便;这里不是乡村,却有着乡村的静谧和安然。
我家门口有一片斜坡草坪,种了各种果树、灌木和花草。旁边有一条小河。天气好的时候,我喜欢去河边散步。偶然看到有人在河边钓鱼,或是在草地遛狗。多数时候,就我一个人,仿佛这一片天地是属于我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想唱歌便唱歌,想朗读便朗读,想发呆就发呆。或者注视眼前的花草树木,与它们窃窃私语。此时,我感觉自己变成了梭罗,远离人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我还在院子里种了一些果树,一些花木,一些蔬菜。栽种是一种希望,浇灌是一种快乐,收获是一种幸福,而我最幸福快乐的时光是在厨房里烹饪食物时,透过玻璃窗,欣赏盛开的鲜花,看着一群鸟儿在枝叶间欢呼雀跃,津津有味地偷吃成熟的果实。我愿意与它们分享我的劳动成果。
最近,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咪经常在我家门口出现,它的脖子上戴一只项圈,表明它曾经是一只宠物猫,不知是被主人遗弃,还是它主动离家出走,成了一只流浪猫。每每听到她“嗲嗲”的叫声,看到它娇憨的模样,我就心生怜惜。我不养宠物,我怕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好它们,但我喜欢动物。我家里常备有猫粮,会不时投喂流浪猫。我还趁别的猫不在,给“项圈”一些特殊照顾,给它一些肉食。于是,它天天蹲守在我家门口,见到我就各种卖萌。动物的语言我不懂,但我确信它们是有灵性的。
如果说华园是我的第二故乡,那么美林湖将是我后半生的家园和最后的归宿。它让我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让我无处安放的灵魂有了皈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陪伴我们一辈子,能陪伴我们到最后的只有自己的一颗心。此心安处即是乡,也是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美林湖,适合诗意栖居,养老的最好去处。


出生的家乡,曾经工作的华园,退休后的美林湖,不同的生活阶段亦如作者对于“家”的理解。母亲健在的时候,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母亲走了以后,也许处处都可以称为是家的地方。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每次回去,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母亲的坟地”,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人泪目。
倒叙的开篇,娓娓道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字里行间的生活细节,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感慨感动。美文佳作,欣赏了

人生来孤独,而生为女子,更如是。从嫁入夫家的那刻起,就与娘家越走越远了,如文中所写,若不小心再与夫走远,也不会再选择娘家,一定会选择一个像美林湖那样的“世外桃源”,把心安了,家就安了,吾乡才会让花木蔬果落地生根,与“我”一起繁荣昌盛。
好羡慕哪些蔬果花木,也好羡慕主人家的安逸生活!
工作之地的几次住所乔迁,给作者逮到谴字造句的空间,畅意舒怀的场景。哪怕有点无奈的情绪在文中降落,是来陪伴作者的大好心情,是来成全作者处变不馁的自享其美之意。
不同的住所,携带着作者移动的心情,变化的心境。美林湖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精神皈依点,乖乖的时空,在寂静中蜿蜒,滋养作者的自主和任性,使苦痛和烦忧成为一种自觉的情绪,让生命内容的存在,成就它自身的效果和价值。我在阅读时,已经感觉到美林湖给了作者一份滤念清心的智慧,大彻大悟。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意义陪伴我们的一生,能陪伴我们到最后的只有自己的一颗心。此心安处即是乡,也是家。”这样的表达,不仅是作者自选和摩挲人生的认领,不仅是一份阅历之言,不仅是智慧的播洒,从人生的玄妙角度来理解,也是一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甚至是一份宿命的抵达。
能将家和心爱的住所安顿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驻扎着高雅的灵魂,血脉畅通,呼吸匀称,没有半点行尸走肉之态,没有自以为是的埋藏,没有自命不凡的迹象,彰显着沉积岁月的硬度和亮度。是这篇作品的独特人格。
细细品尝,此文有一份“佛光普照”的光辉。认真阅读它,用心灵去消受,你就会从文中获得灵魂上的关心关怀,向作者取经,检测自己,提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