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巢】羊角上的寨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巢】羊角上的寨子(征文·散文)


作者:石语 举人,455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65发表时间:2022-10-29 11:08:23

【流年·巢】羊角上的寨子(征文·散文)
   从都江堰过来,高速两侧郁郁葱葱的山脉,收获了我们无数的赞美。车子一路飞驰,山上的树木似乎没有跟上车速,又像被风扯掉了华美繁复的外衣,山便瘦了下来。汶川往西,山只有薄薄的青色衬衣,隐约透出本体的黄。坦白的山,哪里树多些,哪里还窝着一团雪,一目了然。
   高大的开放式寨门突兀就入了目。说起来,山路回环,所有景致的出现都没有预兆。更何况这寨门,无论石头还是木头都和背后的山浑然一体,要不是门柱上红色的巨幅楹联、红色的“桃坪羌寨”四字横批,我们真的可能会与之擦肩而过。
   当我参观完古寨,我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我没见过哪个寨子像它那样紧贴着山体,像孩子紧紧抱着母亲。山体呈黄褐色、淡青色,寨子也是黄褐色、淡青色。它像一条变色龙,巧妙地把自己和山融在一起,山不止是它的依靠,还是它的庇护。
   桃坪羌寨。单听名字,无端觉得这个寨子应该是春天里的一幅画。烟雨浅淡,明媚粉嫩,花香鸟语,谷坦阔达。这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与眼前所见全然不同。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里还真是桃花漫山遍野之地,只是我们来时已是绿肥红瘦。桃坪羌寨最早名曰赤溪寨。据说流经寨子的杂谷脑河多红石,水看起来仿佛赤霞流淌。后更名为陶殊坪,是为纪念陶、殊二氏先祖。种植桃树,也是二位先祖倡导的,所以最后定名桃坪,也算顺理成章。
   我前些年去过一个羌寨,名字忘记了。看到这个寨门,总觉似曾相识,或者是因为恢弘的寨门上方悬挂的巨大羊头吧。弯羊角上装饰着红绸的羊头似乎在告诉远道而来的客人,它就是羌族的图腾。
   我不了解羌族文化,但从这个“羌”字,却可以猜到羊和羌族的深厚渊源。从汉字结构来看,“羊”和“儿”的融合,就成了“羌”。从羌文化来讲,据说是“羊”和“羌族儿女”图像的演变,意为羊角上的儿女。历史上羌族曾长期以牧羊为生,他们把羊作为神格之物,用于向太阳神祭祀,他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羊的参与,如祭祀、舞蹈、建筑、服饰……羌族有许多和羊有关的传说,比如羊角花的传说。羌族称杜鹃花为羊角花,是羌族男女的定情花。
   相传人之初,羌族人并无一夫一妻意识,且乱伦现象普遍。天帝木比塔命女神鹅巴巴西教化凡人。后女神在哥哥、专管凡人投生的神智比娃西的帮助下,想了一个法子。她在人神分界的喀尔克别山上的杜鹃花林子里建了自己的住处,将天宫宰杀食用后留下的一双双羊角集中起来,把羊的左角和右角分放在她住处的两边。规定所有投生的凡人必须经过这里,男的从右边取一只羊角,采一束杜鹃花;女的从左边取一只羊角,采一束杜鹃花。每一对羊角便成为凡间一对夫妻的凭证,文明由此开端。
  
   二
   我想,对外地游客来讲,羌族人的生活充满神秘。而这座古寨,就是最沉默也最权威的讲述者。
   初入寨门,和内地一样的古镇格局,但并不讲究规整划一。小小的沟渠四通八达,依地势从林立的店铺门前流过。店铺生意清淡,门口放置货品的长条桌前店员或坐或站,可有可无地招徕着顾客。我对寨子的期望值像那一刻的太阳,一点点下沉。平淡无奇。我心里给出了四字评语。
   同伴说,这是大地震后新建的寨子。
   这样啊。那古寨在哪里?古寨还存在吗?
   听到问话,坐在路旁和人闲话的一位高龄老奶奶积极起身,要为我们做向导。这是位看起来很有故事的奶奶,民族服饰,黧黑的面孔皱纹纵横。年龄是最有故事感的,这老人会让我想起一首歌:
   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我其实是很愿意请这个老人做向导的,只是我们不确定她的汉语水平,也没有时间从她身上去探究这个羌寨的历史。
   一位年轻妹子过来,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带我们慢慢走上长长的台阶。台阶中部平台处,左手是一个平整的树木蓊郁的果园,许多人在园内闲坐。我看了一下,确定不是桃树。妹子说是车厘子,果子已经下园了。抬头望,仍然不见古寨烽烟。直到台阶尽头,古寨方出门迎客。真是隐秘啊!回望来路,居高临下,一夫当关。
   在古寨导游示意图前,妹子卖力地给我们做着讲解。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一个住宅和碉楼合一的院子。这个倒不意外,无论哪里的寨子,防御建筑都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只是这古寨看起来面积不大,碉楼紧贴着住宅。真打起来的话,似乎很容易后院起火。也是在参观完之后,我们始领略到这座石头寨子的逼仄、昏暗、机巧、奇险,明白它远不似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
  
   三
   转过墙角,迎面是一个石头砌就的低矮门洞,洞中天光幽微。妹子说大家跟上不要掉队,不然会迷路的。听到“迷路”二字,原本懒散的一行人都紧走了几步。这是一个隧道一般的封闭过道,有灯光,但不明亮。洞外侧有一个个小小的窗洞,能采光,也能瞭望。当然还是一个个射击点。
   “羌族是一个好战民族,善战民族。”妹子说,很自豪。
   我其实有一点小小的异议。对于一个人数有限的少数民族来说,不可能是好战的。战争的不确定性以及巨大的耗费,不是小家小户能承受得起的。善战是必须的。强胜弱汰,不强大就没有活路。
   这石头砌就的城堡,应付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优越性一目了然。
   我们跟随妹子往里走。拐过弯,有木门掩户。木门对联、门神俱全,和汉族风俗无二。门一侧的墙壁上有一尺见方的小洞。妹子卖了个关子,没有即刻告诉我们小洞的功能。
   在进入房舍深处之前妹子停了下来,我们围拢过去,看到地面揭开的石板处有水流过,原来是条暗渠,三尺来宽,石板砌就。渠水清澈,水流欢畅。
   “这是古寨的饮用水吗?”有人问。
   “对的。每隔一段就有一块儿活动石板,揭开就可以取用。”
   这是羌寨的地下水系啊,是羌人的生命之源,堪称城堡的血脉。
   “这水是从五千多米的雪山上引来的。大家猜猜,除了饮用,还有啥用途?”
   这可猜不着。大家面面相觑。
   “这是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其隐蔽性好,战时可以做消防用水,可以利用暗道传递讯息,城破时还可用于逃生。”
   真是煞费苦心!闻者无不感慨。可见,人数有限的羌族人民生存环境之险恶。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我的观点:所谓的好战是不存在的,而善战,都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鱼贯往寨子深处走。逼仄的通道仅容两人并行。一行人紧跟导游,在幽暗中攀上爬下。眼里大部分时间都是石头台阶,木头梯子,至于要去哪里,去过哪里,根本无暇顾及。一个个相连的空间于我,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只记得这个屋子里挂满了两三米长的腊肉,那个屋子里放置着铺了虎皮的太师椅,一间屋子有古旧的雕花木床,另一间屋子墙上挂满了照片,诸如此类。羌族人民费尽心思构建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古堡,在我眼里成了妥妥的迷宫。我们有导游带路尚且如此迷乱,如果有敌人贸然闯入,还不得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似乎寨主的厅堂卧室在最高层,厅堂外面的天井院里有一个火塘。方方的火塘四周铺了坐垫,一侧挨肩可坐四人。圆心有一环形铁架,可以放置水壶。我们听从导游安排坐下小憩。时光安静,仿佛劈柴刚刚燃尽,壶水尚在微沸。火塘一侧墙壁有虎皮、羊头等挂饰,一侧搁物架上琳琅放置器皿用具。忽见天光下射,照在团座的一群人身上,又似篝火乍燃。
   在一处挂满照片的展室里,有两三个被触摸得发亮的木器。妹子说,还记不记得之前让你们看的那些门洞?那是操控门锁用的。这就是门锁,你们可以尝试操作一下。
   一行人顿时来了兴趣,观察锁的机关所在,反复实践,直到成功,纷纷感慨羌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又觉得原理其实很简单,操作也简单。只是家家如此上锁,实在有些自欺欺人。话说回来,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不都是只防君子不防小人么。若民风淳朴,大可夜不闭户。
   下行时路过一处房屋,有一对老夫妻正坐在小方桌前吃饭。清粥小菜,简单恬淡。虽是付费参观,我们还是像一群不速之客贸然闯入了别人的家。同伴说,这或许也是游览项目之一吧。做此想,随释然。
  
   四
   前面说到路网,其实住宅部分的路网只是一部分,像蜘蛛网的外围。妹子说,古寨的路网是以碉楼为中心筑成8个向外辐射的出口,连接13个甬道,四通八达。
   住宅部分参观结束,妹子说她的导游工作也结束了。她指给我们碉楼的参观路线,于是我们一行人去爬碉楼。石头砌成的土黄色碉楼像一根根方形的石头柱子,下粗上细,直指蓝天。每层一侧墙体上只有一个小小的黑洞洞的瞭望口,而顶端插着的小红旗愈发鲜艳了。
   碉楼里上上下下全靠活动木梯。九十度放置的梯子不是很高,因为被无数次踩踏,梯面光滑,且有些下倾,所以还是挺考验人的胆量。加上有些人天生恐高,所以最后登到顶楼的没有几个人。
   最先登顶的居然是小朋友。当然,是由她东叔带着。即便这样,已然很了不起了。我一直听到小朋友在笑,等我上去,却没见到他们。也许是我在某一层观景的时候错过了。我从最高层下来,遇到三毛和老高,他们说不准备上去了。三毛嘿嘿笑着,一如平常。忽然间发现他根本不敢往外侧半人高的护墙跟前去,只紧贴主墙体,双腿微曲往出口方向移,禁不住笑了。原来,男人恐高起来挺可爱的。
   仔细想想,爬楼时我全程注意力都在脚下。黑乎乎的碉楼,很多人慕名而来想要研判的碉楼,在我的印象中只是蠢蠢笨笨的轮廓,乌涂涂眉目不清的样子。它是如何辐射八方的呢?我不清楚。我只是握紧手机录了一个二十秒的视频,便反身下了楼。后来看视频,才发现视线的开阔。站在碉楼上四望,山更近了。蓝天白云在山顶,白房绿树匍匐山脚。对面的碉楼如山体雕刻出的一般。近处房檐下一串串的玉米,屋顶上散落的太阳能,长长的承载无数秘密的活动木梯,都静静地,诠释着古寨的生机。
  
   五
   这座石头寨子,墙体基本由片石和黄泥砌就。原本我们很质疑它的坚固。妹子像读懂了我们的内心,说:大地震的时候我正好在家。我往外跑,看到我们的房子来回摇晃。那时候要是房子倒了,我铁定没命了。但是你看,现在我们的房子还好好的。
   那次地震破坏力有多大,世人皆知。
   除了房子,这古寨的路网和水网也引人称奇,两大网络的构建有如神助。想起刚开始参观时,妹子指给我们看她们供奉的神灵:门洞前一根不起眼的石头柱子上,有几块儿小小的白石。关于白石崇拜,羌族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等。有的人家屋顶上立有多块白石,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总之,似乎羌族人民想让它代表什么神就代表什么神。真好!如此人生,随时都能找到依靠,把自己的难事完全托付,如何能不幸福呢。
   关于白石崇拜,也有很多由来。有常年与冰雪为伍而形成的尚白的演化,有白石生火而产生的繁衍认知,有白石吉祥的多种传说。
   我查阅资料的时候,不止一次看到“神秘”二字。神秘的东方古堡、神秘的民族文化、神秘的种族崛起……我不想否认他们的智慧来自于神灵的护佑,但也必须承认,他们的智慧也来自于恶劣生存环境的磨砺。妹子说,羌族是没有文字的。但在一处居室,张贴着一个红纸写的字,一个独特的“有”字,一横一撇,上下各添一个“月”。这个字,应该折射出了羌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天井的一面墙上,还挂着开国领袖的黑白画像。如果说,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只有自己的神灵护佑的话,那么建国后他们又多了一重保护。羌笛无需怨杨柳,春风普度玉门关。
   我们从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原来,抱着怜悯心参观,抱着敬畏心感受,抱着欣慰心离开。一夫当关处,导游妹子的土特产摊位琳琅满目。看到我们,她笑着,却并不招徕生意。看到有人拈起牦牛肉干,只说,没关系,尽管品尝。这妹子,能摆摊,能导游,行!我们告别妹子,一路施然走下台阶。古寨目送客人离开,重悄然隐身。桃坪羌寨,再无征战烽烟,只有绿水青山。

共 47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成功的游记散文,脉络清晰,语言韵致有味,为文本增添厚重与深沉。笔触皆有感,下笔如有神,细节描写入微,引发读者想象。移步换景,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画面,还有作者背后的思考。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放置于风景中,风景便有了灵魂,引人向往之。带着敬仰和崇拜,作者走进桃坪羌寨,探幽它的前生今世。走进古寨之前,添加羌族文化的描写,让散文随率先有了厚实感,也让读者有了急于了解的迫切感。一个地方没有人的存在,便失去了灵性。跟随导游妹子前往古寨,一路用文字汲取古寨的精华,蒋智慧的人民与村寨设计铺洒于读者面前。笔下既有古寨沧桑的过往,也有现代文明的今天。古寨是神秘的,又是坦荡的。将情感微妙地隐藏与文字间,表达着古寨之行的圆满收获。一篇力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9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桑子        2022-10-30 23:32:34
  看到“桃坪羌寨”四字,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的川西之行。穿梭在蜀道之中,没少能看见当年汶川大地震的遗址。而文中作者所参观的这座石头寨子,却在那场可怕的天崩地裂中坚强地活了下来。看着作者文字笔下的羌寨,我竟然觉得和阿来笔下《尘埃落定》中所刻画的场景有几分相似——用于防御的古堡,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些都是羌寨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所凝结的建筑文化,凝结着属于羌族先民的智慧。
宝剑、纸笔、乌鸦
回复21 楼        文友:石语        2022-10-31 10:17:33
  桑子说得对,《尘埃落定》的选址应该是马尔康,相距不是很远。我们从西行时路过但没有停留。马尔康是中国最著名的“一线城市”,狭长如线。
22 楼        文友:妖怪山        2022-10-31 15:40:27
  羌族是没有文字的。那羌族居住的古寨,少之又少。羡慕作者能走近神密的古寨,我也跟着作者在寨中遛跶。作者有几段描述,语言非常精美帖切,文字灵动,把个羊角上的寨子写活动了,有了生命力。小路把迷宫一样的房屋,堡,石头建筑,细细的水网,连线,闪耀着羌族人的智慧,以及与天地共处的能力。感叹这个民族,感慨作者文字的能力,让我徜徉于寨中,痴迷。
回复22 楼        文友:石语        2022-11-03 18:35:26
  谢谢妖怪肯定。说真的,我们当时时间紧凑没有好好逛,如果妖去的话,建议采风的形式。我们同行者除了我没人写文,所以有很多关注不到的点。
23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0-31 19:24:23
  神秘的古寨,呈现出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神秘的羌族,是一个智慧勇敢的民族。古寨里纵横交错的路网,暗渠里流淌着水网,这一明一暗,占尽了地理上的优势,早已胜券在握。游记厚重,文化气息浓郁,集历史与美景为一体,让读者大开眼界,也让读者赏心悦目。
五十玫瑰
回复23 楼        文友:石语        2022-11-03 18:36:44
  谢谢大姐鼓励,论游记,还是姐姐们写得好,我觉得写得特费劲。
24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1-01 08:56:51
  作者游览羌族的寨子,通过所感,所体,所唔,融入了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的笔锋,古寨有了韵味,与其说在游古寨,不如说在了解古寨的人物习俗,在这里,我不是过客,我是个受到了热情款待的家人,读着读着,我也感受到了导游的热情,有热情,有爱的导游,领悟到历史,看得见绿水青山就是的寨子,让人真想去看看,好文!
回复24 楼        文友:石语        2022-11-03 18:38:42
  谢谢越来越好文友。我想就叫你好朋友可以吗?欢迎常来,也期待拜读你的作品。
25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1-01 12:51:43
  山寨是最沉默也最权威的讲述者。妹子是现实的导游,花儿朵朵是通向桃坪羌寨、民俗和人文的文字导航。远眺,近观,默思,遐想——寻度娘解地名的流变史,涉足碉楼和住宅合一的古寨,移步换景,穿通道,访展室,爬碉楼,一幅幅原生态的古寨风情赫然在目:逼仄的通道,幽暗的房间,五花八门的挂饰和家资,方方的火塘,居高临下的寨主厅堂,木器的展室,石城堡和上盖活动石板的血脉暗渠,尝试操作门锁的门洞机关与智慧,古寨的路网,土黄色碉楼,一个妥妥的迷宫。好在有花儿朵朵。我看到了抱着山体的“桃坪羌寨”、寨门的羌族图腾、有故事的老奶奶、听到了羊角花关于女神鹅巴巴西一夫一妻制的定情和传说,也理悟花儿理念中被生存困境逼出来的善战之悟。这一趟目心之旅,干货与美,实锤。致谢花儿朵朵。也只有你能如此,散放自然而收束妥帖,妥妥的人文情怀和不凡笔力。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25 楼        文友:石语        2022-11-03 18:43:31
  牛牛对花总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有加,谢谢亲!
   游记文多少总要做功课,花很懒,难得写一两篇,回头偷偷去牛牛那里取真经。
26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1-01 16:25:50
  读完这篇散文,第一感觉作者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探古。桃坪羌塞是一个古塞,住在塞子里的自然是羌族。羌族自古以来就是个好战的民族。跟随姐姐的笔触,我们进入塞门上挂着羊角的古塞,在导游的带领下,领略塞子的险峻及它的建筑风格,还有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民的智慧,如姐姐所说,是神灵赋予,也是恶劣生存环境的磨砺,他们信仰羊角的传说,更信仰领袖及伟大的祖国。
   读这样的游记散文,体验亲临般的感觉,还收获知识,愉悦之!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26 楼        文友:石语        2022-11-03 18:46:49
  听雪说得极是,桃坪羌寨真是很有古意的少数民族寨子。其实,说到少数民族,听雪那里会常见些,我因为去的少,觉得很新奇。同行的朋友也是,就给我下了任务,还说,你可以的。哈哈!
共 26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