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品红楼之浅析语言艺术(作品赏析)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红楼梦》是小说的艺术。”《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每一次读起都有不同的感受。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草蛇者: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的意思是: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加之红楼梦采取“真事隐(甄士隐)假语存(贾雨村)”的主要写作基调,所以想要研究甚至读懂红楼梦,那就必须多读多想,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红楼梦。
【一】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其中有一节写到: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感觉: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而更喜欢薛宝钗,但苦于找不到“证据”。这一节中王夫人吩咐王熙凤为林黛玉做衣服的对话,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很平常,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可能就觉得有问题了,如果王夫人说,“该赶快挑选两个上好的给你妹妹做衣裳。”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随手”两字。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随手的意思有两个:一是立刻、马上;二是信手、随便……而我更倾向后者。
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其中一节写到: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
王夫人在王善保的挑唆之下,抄捡了大观园。而她口中“水蛇腰。消肩膀,眉眼有些像林妹妹”的晴雯,在红楼梦中素有“小黛玉”之称。曹公的《红楼梦》堪比司马迁《史记》一字一句都是大有裨益的,一字一句都不可能是随意书写的。所以王夫人对待晴雯的态度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待林黛玉的态度。
所以自始至终,王夫人对待林黛玉都是排斥的。而且窃以为“世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王夫人之所以不友好对待林黛玉,或许是源于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贾敏与王夫人属于“小姑子和嫂子的关系”,自古小姑子和嫂子之间最是容易发生矛盾、隔阂的。这也就不奇怪王夫人“无缘无故”对待林黛玉不友好了,王夫人或许只是把与贾敏态度转嫁到了她女儿林黛玉身上。
【二】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清虚观打醮”一节中,
那张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一段中贾母与张道士的对话有些耐人寻味:一方面,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另一方面,清虚观是一个道观,无论从私从公贾母都不该“用和尚的话回复张道士”。所以究其原因,是因为贾母之所以用和尚的话回复张道士,只是为了回应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和尚说的以后遇到有玉的方可结婚”,正所谓“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与其说贾母是说给张道士听,更可以说是贾母故意说给众人听的。
与此同时这个章节还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贾母为什么偏爱贾宝玉?按说荣国府中贾琏包括早早去世的贾珠也都是贾母的亲孙子,为什么贾母独独喜欢贾宝玉呢?其实文中贾母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所谓“爱屋及乌”,贾母看见了贾宝玉就像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所以当然贾母会格外溺爱贾宝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大胆预测:按照红楼梦的悲剧基调以及薛宝钗的世故,也许最后的确是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但这件事应该发生在贾母去世以后。正因为贾母的去世,所以林黛玉才没有了倚仗,所以“木石良缘”才缺少了存在的基石。
【三】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袭人借机向王夫人表忠心:
“今日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惦记着一件事,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姐妹,虽说是姐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贾宝玉被父亲贾政痛打以后,王夫人马上找寻宝玉的贴身大丫鬟袭人询问原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王夫人并没有指明袭人问话,“你不管叫谁来也罢了,又撂下他来了,谁伏侍他呢?”……乍一看,好像王夫人很器重袭人,但另一方面王夫人的潜台词也可以理解为,“你不配和我回话的意思”。所以来向王夫人回话完全是袭人自己的主意,从而借机向王夫人表忠心,同时也可以看出袭人的心机之深。同时,袭人在向王夫人提出的建议“林姑娘宝姑娘都大了,变个法儿叫二爷搬出去住”很巧妙,看似吞吞吐吐、模模糊糊,实际上却直接清晰,直中要害:林黛玉是贾宝玉姑妈的女儿,薛宝钗是贾宝玉姨妈的女儿,虽然两人都是表关系,甚至贾宝玉心里觉得自己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要更密切一些。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薛宝钗是王夫人亲侄女,是名门大族的女儿,是王夫人本能里可以排除的对象,所以相比之下,王夫人会更相信和宝玉“作怪”的人有且只能是林黛玉。而袭人,恰恰是抓住了王夫人爱子心切的心理,“漫不经心”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时也可以看出,袭人对于林黛玉对于“木石良缘”的反对态度。
包括袭人的心机以及对于“木石良缘”的态度,也就难怪红楼梦中袭人有“小宝钗”之称。
“透过现象看本质。”《红楼梦》就像一口水井,每次阅读都可以打上一桶水,每桶水却都不一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到《红楼梦》似乎更合适。
小小瑕疵,薛宝钗母亲和王夫人是亲姐妹,所以薛宝钗不是王夫人的亲侄女,而是亲外甥。
一方面小风是为了交租,另一方面小风也是偶然有感而发了……小风谢谢老姐惠评,祝冬安。
小风谢谢若雪姐的精彩评论,敬茶!

的确,红楼梦红学,见仁见智,百家争鸣。我对于红楼梦研究的观点一直是“鼓励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但绝不支持为博人眼球而穿凿附会,强拉硬扯。”对于红楼梦,应该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小风谢谢师傅的惠评和鼓励,敬茶。
小风给红楼梦写赏析了,小风对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有了很多深入细致的了解,真好!
我这个人脑子有点迷糊,对于红楼梦里面的众多人物,到现在,除几个主要人物以外,还有很多人物的关系都搞不清楚,只知道这书是曹雪芹写的,写下的是贾政家的一大家子的很多故事,其中有喜有悲,一集一集的好大场面,哈哈,我看红楼梦有点像囫囵吞枣,小风你给红楼梦写赏析,我加你加油,点赞!

小风谢谢红梅姐评论,敬茶。
谢谢春光姐评论,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