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临沂有糁(散文)
一
近几年,逐渐减少在外面吃饭的次数。一方面,外面的菜,油多盐多;另一方面,店里鸡鸭鱼肉做的味道,也吃不出新鲜。但是,隔三差五的,是要去外面糁馆,吃上一碗糁,以解饥腹空荒。
糁,在字典上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ǎn,意思是米饭粒儿。另一个是“shēn”,意思是谷类磨成的碎粒。但在临沂方言中,它读“sá”音,临沂的糁,多用牛骨经十几小时,碳火熬制而成,香辣可口,肥而不腻。
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汤,配以油条,烧饼,油饼,馓子,是最美好的早餐享受。糁,不仅美味营养,而且还有祛风驱寒,开胃,利尿,止呕等功效。
糁,这种相传来自古西域回族的早餐,在临沂家喻户晓,遍布大街小巷,相隔不过几里地,必有一个糁馆。2013年,糁,被山东省选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这寻常百姓的吃食,也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糁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可见,在很久以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它的前世。传承,无论岁月怎样过滤扬弃,临沂人都会守住自己的所爱。
二
第一次喝糁,是二十多年前初来临沂。
下车,到了我们租住的城中村的村头。早春的清晨,天气微寒。路边一个早餐店,人们挤挤挨挨却异常火热。有坐着吃的,有从门口进进出出的,还有一大圈围着大锅,等着出锅的热油条。从门里出来的,手里端着个特大碗,说它大,是碗口要比家里的大两三圈。碗里是一种黑不黑、黄不黄的浓稠的汤,上面浮着肉片,漂着香菜。肉片淡红,香菜清绿,煞是好看。老公说,这是临沂的传统名吃,叫“糁”。“糁”?一个古色古香的字,仿佛一下子就去往了那迢远的古代。第一次听说,第一次相见,这模样让我很是喜欢。只见店铺里面的大灶台上,一口超级大锅,直径足有一米多,一个女人围着围裙,正麻利地从锅里用一个大饭勺盛出一勺糁汤,刚好一大碗,根据食客的要求,放上多少不等的牛肉片。牛肉事先煮熟,切好,薄得像纸片,我不禁惊叹这刀功的绝高。有的也不要肉,就磕上一个鸡蛋,洒上胡椒粉,放上香菜茉,淋上两滴香油,几滴醋。那只手灵巧熟练,魔幻般地上下翻飞。我又一次看呆了。她这哪里是在盛饭,分明就是在指点案上江山!有咸味,有牛肉的鲜,有胡椒的麻辣,有香菜的香,淡淡的醋香,一碗口味醇厚的糁汤就诞生了。这是它与普通粥的区别,更是临沂人的最爱,所以,临沂的街头巷尾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糁馆。那些排着长长队伍等候的人则是糁馆必不可缺的风景,不然,临沂是萧条的,就像少了馕,就不是大美的新疆。
我们也要了两碗,用勺子抿一口,哇!咸,香,辣,酸,多么厚重的味道!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早餐的认知。早餐,要么奶白的豆浆,要么金黄的小米粥,要么咸糊豆,要么豆腐脑,再配上油条,肉夹馍,茶叶蛋,煎饼。它们或香,或甜的,或鲜,口味单一。哪有一碗饭里这么多味道?让人不能不热爱生活,不期待每一个早晨的光临。
还是用事实说话吧。一根香脆的油条,或者一把酥脆的馓子,泡到热乎乎的糁汤里,立刻软糯,吸收糁汤的厚重,融合它们自身的香味,吃一口,唇齿留香,人间天堂,三日不忘!我和儿子喝得都特别带劲,不顾抬头,一口一口,呼呼啦啦,热气氤氲,凉意全无。
越来越喜欢这种味道,它像极了临沂人,临沂人的勤劳质朴厚道,都在这碗糁里体现出来。也像极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临沂人,但从小长在几十公里外的乡下,对于这座城,还是陌生的。我也不喜欢,它完全没有青岛的靚丽,也没有青岛的时尚。年轻的女孩子都不知道化个精致的妆容去上班,几乎都是素面朝天。她们这跟碗里的糁汤差不多,没有好看的颜色,却能支撑一座城市的骨骼。
因为一道美食,从此爱上一座城。我相信了这样的生活逻辑了。我就被一碗“糁”征服得五体投地了。
三
我们租了七年的房子,就在那家老孙糁馆吃了七年的糁。糁,真正融入了我的生活。几天不去吃一回,心里就惦记,胃里就觉得少了什么。
后来,老孙搬走了。对于小店,处久了像朋友,老朋友走了,所以好长时间没喝上糁,心里空落落的。
一个星期天,老公带我们去比较有名的朝阳糁馆。那里更是人满为患,要排很长的队才能吃到一碗热气腾腾的糁。任何一种喜欢的东西都不可能唾手可得。轻易得来的,不能够体现其价值,也容易被忘却。我坚持排队等候着。
再后来,临沂各处的糁馆基本上都吃过了,但有一家最有名的于家糁馆,一直没时间去吃。它离我们家比较远,平时儿子上学来不及。
一次拉一个外地小伙,他说,半夜三点他就起来去喝于家糁。我问为什么起这么早。他说为了喝第一锅汤。真是难为他了,其实也不用起那么早。那一口足够大的锅,足以盛下临沂附近人一早的食欲,没有什么先后之分。但这愈发让我对这家糁馆神往起来。无奈,儿子学业一直紧张,一直没有时间去成。
于家糁馆是临沂最负盛名的糁馆,兄弟三人30年前从农村来到临沂,开了这家店。30年沧桑巨变,马路平整,高楼临立,临沂从一个土气的小城变成了一个光鲜的现代化城市。糁馆还是两间低矮的老瓦房。人们早已习惯了这份朴实,几十年来,人气不断。每天早上,排队的人都蔚为壮观,星期六星期天要曲曲折折转几个弯,有人端着小锅,或提着保温桶,穿着睡衣排到马路中央翘首以待。路边的车也停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人和车占去了马路的大部分,这地方是每走必堵,每天必堵。那些吃完了的食客,过着马路,擦着嘴巴,一脸的满足。看这样子比吃什么佛跳墙都要中意一万倍。所以,要吃到美味,还是要做一点牺牲,因为这家糁馆一般在早八点就不营业了。
糁,作为早餐,只在早上出现。很多外地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早上喝不到,中午还在找。一次一个外地乘客,要坐下午的飞机回程,因为第一次来临沂,前几天一直忙,没时间喝一顿鼎鼎大名的糁,有点不甘心。我告诉他,这个时间糁馆都关门了,他不死心,一圈下来,终于给他找了一家全天都开的糁馆,了了他一桩心事。
看来,美食,是不能辜负的。
不能辜负的还有自己的胃。终于,夏天的一次,我们决定早起,一家人去尝尝这家惦记了好多年的于家糁。为一份情结吧,像追星。五点钟起床,十分钟到达,糁馆已经有不少人了。依旧排队,每人一碗,几根油条。可能因为老人来自农村,口味重,有点咸,但是色泽油亮,果然好糁。我们都只喝了几口。
终于和这家的糁打了照面,自此之后,再不惦记,再无遗憾。
其实,遗憾也有。“庐山烟雨浙江潮,不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有时,留点念想,比看见真实,更有韵味,“念念不忘”,是值得用一生珍藏的。糁汤若烟雨,朦胧多情,总是满足着我的向往。
四
但是,这不影响其他食客对这家糁馆的喜爱,临沂人还是喜欢它的正宗。外地乘客,我也首推那家糁馆。而且从无数次对乘客热情的推荐中,我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像蘸了糖。有乘客问道,是不是那糁馆是我们家亲戚开的,为何这么卖力推销做广告?我不怕误解,告诉他们,尝尝便知,值不值得。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知不觉间,我像依恋糁汤一样,对这座没有多少感觉的城市,便深深地依恋着,热爱着,不自觉地喜欢着。特别当听到外地人说喜欢临沂,喜欢临沂人的诚实厚道淳朴的时候,作为临沂人,特别高兴。
多年以后,糁跟我密不可分。多年以后,我也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
每当有外地人问我,临沂有什么特色小吃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糁”。
他们的反应如出一辙:瞪大眼睛,努力想象,那个“糁”是什么样子?我就跟他们讲解这个糁字的读音,写法,做法,吃法。这勾起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于是,第二天早上,小城的街市上,就会多几个喝糁的客人。
每次跟乘客讲解的时候,那些散落在不同地段,大小不一的糁馆会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那一刻,我终于知道,我与这座城,已经骨肉相连。
还有一次,一位来自冰岛的小伙,像个大学生,普通话说得竟比我的都好,他说喜欢临沂。我真诚地说了句“谢谢!”坐在后面跟他差不多同龄的男生,看来是翻译或同学,是我们当地人,一言不发只管笑。更神奇的是,这位远隔重洋来自北极的男生,竟然懂得鲁菜!一位资深的美食家!我惊叹佩服之余,更加有了一份自豪感。那天早上,带他们去了于家糁馆,相信这位可爱的小伙子,一定会爱上这道由我们临沂人制作的美食的。
如今,科技发达了,糁,也被制成真空包装,带往任何地方。我在超市里见过包装好的糁。听说回家打开,热水一冲就能喝。虽然包装好的糁汤,不能够与碳火上原汁原味的糁汤相媲美,但是,对于那些经过临沂的外地人,走的时候带几袋,回去给亲人品尝,那香气四溢的糁汤,不仅圆了他们夫贤子孝的梦,还带着临沂人的热情和淳厚,让“临沂”这两个字飞遍大江南北。
五
临沂有糁。
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汤,一间热气腾腾的屋子,就是冬日里的温暖相依。
从老家来的李姐,丈夫病体,不能行动。多年来靠她打理一家糁馆支撑生活。每次走到她的店门前的路上,看到那男人,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门口的凳子上,一动不动,泥塑一般。李姐说,每天她开开门就把丈夫搀来,坐在门口。闲时再喂他吃饭。店里就李姐一个人忙里忙外,多年的操劳让她过早地衰老,脸上的皱纹,像一碗冷却的糁汤里的皱褶。很心疼她,但我也身不由己,每次都匆匆而过,只能投去一股温暖的眼光,希望可以暖到他们一家。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碗糁的味道。经过文火慢炖,经过风雨熬煎,日日年年,苦辣酸甜,熬到最后,只留浓香醇厚。人生百般滋味于一碗,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临窗细啜,暖意顿生。
临沂有糁。临沂的糁,滋养着千万临沂人。一碗热辣的糁,唤醒了一座城市的早晨,开启了临沂人崭新的一天。
向人介绍临沂的早晨,我劝先喝一碗糁,一个“糁”字,会叫醒临沂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