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粘豆包(散文)
一
粘豆包,是我的家乡东北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用黄糯米面做皮,以红小豆做馅,包制而成的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每年的寒冬腊月,在东北地区,基本上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粘豆包了,由于“粘”与“年”谐音,有着吉祥和美好的蕴意,因而,东北人在年前都要做粘豆包,除了寄托着对即将过去的一年富足生活的感恩,也寄托了对新的一年的美好与期盼。在腊月里包粘豆包,已经成为了东北人多年来的一种风俗习惯。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气飘”,记得小时候,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父母就开始准备做粘豆包了,由于做粘豆包的工序比较繁琐,也因为当时人们生活比较困苦,只能在过年时才可奢侈一把,一年就做这么一次,所以腊月里做粘豆包,对我们全家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
大黄米和红小豆都是我家自己种植的,大黄米个个光滑饱满,红小豆颗颗晶莹红亮,优质食材做出的粘豆包口感也浓郁纯正。
清晨,父亲背着一袋子黄米来到我家斜对面的磨米坊,开磨米坊的是我姑姑的女婿,我叫他表姐夫,当黄米磨成面后,父亲从兜里掏出准备好的钱递给表姐夫时,表姐夫说啥也不要,说道:“老舅,别和我见外了,我咋能收老舅的钱呢。”父亲回答道:“我一下子磨这么多米,至少也要付电费吧。”不管父亲如何坚持,表姐夫就是不收钱,亲情坚如磐石,岂能用钱财来撼动呢?他一脸的真诚,也让父亲打消了念头。
父亲将磨好的黄米面背回家后,倒入四五个大盆里,母亲开始用温水和面,和好后放到热炕头发酵,需要发酵一个晚上。四五个大盆摆放在炕上,就像士兵列队,场景非常壮观,这些面能做一小缸粘豆包,除了送人的,足够全家人吃到每年的二月二。
黄糯米面和好后,母亲开始准备馅料。红小豆是头一天晚上就被母亲浸泡好的,小小的豆子经过一夜浸泡,变得水润润,红亮亮的,就像一枚枚晶莹亮泽的红宝石,光彩灼灼,熠熠生辉。母亲将沥干水分的红小豆放入一个大锅里,父亲负责烧火,温火蒸煮直到绵软。父亲将蒸熟的红小豆盛入一个大盆中,用勺子的背面捣成豆沙,再加入适量的白糖,馅料就做好了。再趁着温热,全家人齐动手,将豆沙揉搓成一个个小圆球,摆放在盖帘上备用,那一个个圆圆的红豆球,宛若一颗颗小巧玲珑的红玛瑙。
母亲将发酵好的面,再进行揉搓,直到光滑细腻,父亲将面揉成一根根长条形,再用菜刀切成一个个大小均等的面团,一切就绪后,就开始准备包了。我和哥哥也参与其中。母亲给我们演示如何包粘豆包,母亲取过一个面团,用一只手拿着,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在面团上做一个窝巢,这是有技巧的,需要两只手默契配合才行。一只手不断地旋转的同时,另一只手的拇指不停地进行按压,那两只手就好像在跳着优雅的舞步,母亲然后将揉搓好的豆沙馅放入窝巢中,再用虎口封好顶端,最后用两只手的手心揉搓成一个光滑的圆球,母亲将包好的粘豆包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个盖帘上,那一个个金黄的粘豆包,恰似一个个润如凝脂的和田黄玉。
我和哥哥按照母亲示范的动作,开始学着包,一开始包得不仅慢,形状也不美观,后来包得多了,就包得又快又好了,看来不管做什么,要想做好,都需要下些功夫才行,多做多练,才会熟能生巧。由于每年做的粘豆包数量比较大,就连爷爷奶奶也要跟着我们一起制作,全家人都为这道美食而忙碌着,边包边说着家常,场面非常温馨,其乐融融。
包好后,开始上锅蒸,母亲首先在蒸帘上铺上一层洗干净的玉米皮,再在上面码放一个个粘豆包,豆包之间要留有足够的空隙防止粘连。父亲负责烧火,火需要旺火,用的是干柴,大约需要蒸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屋外冰天雪地,厨房里热气腾腾,红红的火舌不时在灶门口伸一下头,将火热的情感尽兴地抒发着,锅边很快便释放出袅袅的香气,一股浓郁的糯米香裹挟着浓郁的豆香,在厨房里氤氲着,漫漶着。
当母亲掀开锅盖时,一个个黄灿灿圆鼓鼓的粘豆包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金黄细嫩的表皮泛着晶莹的光泽,让人垂涎欲滴。母亲盛装了满满的一盘子粘豆包放到桌子上,让爷爷、奶奶、哥哥和我先吃,她和父亲还要接着蒸第二锅,蒸第三锅,母亲还不忘叮嘱我和哥哥一句:“慢些吃,别烫着。”
父母在厨房继续忙碌着,我们开始大快朵颐,从盘子中拿起一个粘豆包,蘸着白糖,咬一口细细品尝,口感粘糯,味道香甜,豆香浓郁,非常美味,就连祖父祖母都不停地夸赞好吃。粘豆包色香味俱全,金黄的面皮,紫红的馅料,是两种最明艳的色彩的最佳组合,给视觉以强烈的冲击,给味蕾以最美妙的体验,红与黄,才是冬天里最温暖最明艳的色彩。
室外冰天雪地,是天然的冷冻箱,母亲将蒸熟的粘豆包,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盖帘上,冻一宿之后,变得硬邦邦的,再收好放到院子门前的一个缸里储存。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几个,放锅里一蒸,味道就和刚出锅时一样,整个正月里我家都有粘豆包吃,有时候早上就着稀粥喝,有时候晚上搭配着白菜炖豆腐的菜肴,感觉怎么吃都很美味。
金灿灿的粘豆包,闪耀着金色的光泽,是金元宝的颜色,也是丰收的颜色,还是冬天里最明艳的色彩,看着赏心悦目,吃着软糯香甜,满口噙香。粘豆包,儿时冬天里最令我垂涎的美馔佳肴,给我留下了最甜美最温暖的记忆,特别是一家人围着桌子前,一起包粘豆时的场景,这温馨的画面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并定格成了生命中的永恒。
二
记得有一年腊月,我们全家人正在包粘豆包,“傻三儿”来了,傻三是村民给他起的名字,因为他的母亲有智力障碍,他天生就有智力缺陷,但他又不是十足的傻子,能进行简单的交流,懂得吃饭和睡觉,生活能完全自理,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精神上缺几根弦。
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但傻三儿的穿着更加寒酸,一件土黄色的破旧棉袄,棉袄的袄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破洞,一绺一绺的棉絮从洞里钻出来,他一走动,棉絮也跟着动,好像是一只只舌头在随时舔动着。
傻三儿进屋后,在靠东面墙壁的炕沿边坐了下来。他的鼻子下面悬挂着两挂鼻涕,不时又被他吸进了鼻孔,如同两条蚯蚓在他的鼻孔里爬进爬出。
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找来一方干净的手帕递给他,让他擦一下鼻涕。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手帕,傻傻地笑着,胡乱地擦了一下,也没擦干净,还糊弄得脸上都是。母亲让他再擦擦,并告诉他,手帕给他了,放在兜里,有鼻涕的时候再擦,又不忘提醒一句:“脏了要记着洗。”
傻三儿喜欢来我家,每次赶上我家做包子、饺子、馅饼等好吃的,母亲都会用盘子盛一些给他吃,我们全家把他当作一个小客人对待,从来没有嫌弃或嘲笑过他,也许他心里也能感受到一种温暖,所以才总会不请自来。
母亲接着包豆包,边包边问他:“三儿,你家今年杀年猪不?”“我家的猪卖了。”他回答道。“那你妈今年包粘豆包不?”母亲接着问。“我家今年没种黄米。”他接着回答。母亲听完,不再说话。
当第一锅粘豆包蒸好的时候,母亲用盘子装了几个给他吃,并叮嘱道:“慢点吃,别烫着。”一如叮嘱我和哥哥的口吻。傻三儿接过盘子,正要吃时,母亲说:”三儿,脸盆里有水,洗完手再吃。”他洗完手,抓起一个粘豆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吧唧吧唧”作响,吃得虎虎生风,那才叫一个香!
母亲从箱子里找出哥哥穿小的旧棉袄,那都是母亲用手工做的。母亲每年都会为我和哥哥做一身新棉袄新棉裤,直做到我上高中。母亲心灵手巧,做得又舒适又美观。母亲将哥哥的旧棉袄递给他,说道:”三儿,把你身上那件破棉袄脱掉,穿这件试一试,看大小合适不?”他很听话,试穿了一下,刚刚好,开心地笑着。母亲说,那就穿着吧,你小哥哥穿小了,送给你了。母亲又取来一个干净的食品袋,装了满满一大袋的粘豆包递给他,说道:“三儿,这些粘豆包拿回家给你的父母和哥哥姐姐尝尝。”
那天傻三儿临走的时候,身上穿着暖暖的棉袄,手里提着满满的一袋粘豆包,面带笑容,满面春风。我想,傻三儿这个年过的一定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甜蜜的,更是温暖的。
三
我们村子中,不是每家每户在腊月里都有做粘豆包的条件,有的人家地少人口多,生活特别窘困,种的糜子只够全家人在端午节时吃一顿粽子的,哪还能奢侈到做粘豆包呢?还有,孤寡老人军属陈奶奶,唯一的儿子在远方当兵,家里就一个人,不可能做粘豆包,当母亲知道哪家有没做的,就会装一袋子粘豆包送去一起分享。每次当豆包刚蒸好时,母亲就会装满一盘子,让我给陈奶奶送去,到她家时,那粘豆包还热乎着呢,陈奶奶咬一口,说道,你妈做的粘豆包软糯香甜,真好吃!陈奶奶一边说,一边笑着,在堆满皱纹的脸颊上,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
那时候,正月里都有走亲戚串门的习俗,母亲除了准备点心之外,还会提着一些粘豆包。我小姨家住在县城,小姨和小姨夫是双职工,他们很少自己包粘豆包。当母亲送粘豆包给小姨的时候,小姨笑不拢嘴,说道:“小品就喜欢大姨做的粘豆包,一次能吃好几个。姐,以后别拿什么点心了,你做的粘豆包比那点心好吃多了!”母亲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有人夸奖她做的粘豆包好吃,她能不高兴吗?
当母亲提着粘豆包去大舅家的时候,我的那两个表哥见了粘豆包,还没加热,就拿着两个冻的粘豆包啃着吃,母亲说:“大莱、二莱,这粘豆包需要热透了才能吃。”“大姑,这粘豆包不加热也好吃。”哥俩一齐说。一会工夫,手里的粘豆包就被啃的不见踪影了,母亲担心吃冻的粘豆包,会伤到侄子的胃,稍晚一些,问这哥俩,胃口难受不?“大姑不用担心,胃口舒服着呢。”哥俩笑着回答。
我心想,穷苦的孩子就是皮实,就像生长在山上的野花野草,就是比温室里的花草更耐风雨。自从大舅妈因车祸去世,我的这两个表哥就成了没妈的孩子,大舅的教师职业也丢了,日子过得不好,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好在有小姨小姨夫不时帮衬着,这哥俩在苦寒中才能茁壮成长。我家那时候也不富裕,那天母亲临走时,从兜里掏出一些钱递到大舅手里,并告诉他:“哥,把那些粘豆包每天早上蒸几个给孩子们吃,就着稀粥,禁饿。”大舅点了点头,带着感激的神情看着自己的妹妹,兄妹情深,在简单的言语和神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粘豆包,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情感的媒介,一个个金黄的粘豆包,传递了缕缕的温情和股股的暖意,像明媚的春阳,似和煦的春风。
四
又是一年的腊月,又到了做粘豆包的时节,在异国他乡的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到粘豆包了,好想念母亲做的粘豆包,那黏黏糯糯,香香甜甜的味道,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念,也让我一遍又一遍回味
母亲在电话里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粘豆包不再是只有黄米面,还有江米面,用江米面做的粘豆包,洁白如玉,口感上更加粘糯绵软,馅料也不再是单一的红小豆,馅料变化多端,层出不穷,口味上多种多样,而且各大超市都有出售,想什么时候吃,到楼下大超市就能买到,非常方便快捷。母亲感叹道,现在人们的生活真幸福啊!
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腊月里,为了做粘豆包这道美食,全家人一起在忙碌的身影,外面冰天雪地,屋里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多么温馨又幸福的场景!在正月里,我和哥哥从院子的缸里取出几个粘豆包,放到家里的火炉上烤着吃,一会工夫,就闻到了一股焦香味,金黄的粘豆包表面烤出一层酥脆的外壳,咬一口,外酥里嫩,香甜酥脆,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感觉胜过任何糕点。
母亲做的粘豆包,金灿灿的,黄莹莹的,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承载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快乐而美好的时光。粘豆包里包进了新年的喜庆和吉祥,那甜美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也有妈妈的味道,那种味道仿佛穿越了时空,再一次跳跃到了我的舌尖之上,糯米的绵软,豆香的浓郁,香甜软糯,让我久久回味……
一个粘豆包,可以包裹住多少美好的情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