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尼罗河水染乡愁(小说)
一
在春日和煦的阳光照射下,卡塔尔航空公司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皮埃尔·艾略特·特鲁多国际机场”,飞赴埃及首都开罗的航班准时起飞。
在这趟普通的客运航班上,乘坐着三位既普通、又特殊的旅客。她们是同胞姐妹:大姐——芭芭拉,是一位离休考古学家;二妹——森蒂,是一位退休地理学家;三妹——莫妮卡,仍未退休,一直在加拿大一所大学做行政管理人员。
姐妹三人都是普通的加拿大公民。她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三姐妹都是混血儿;父亲虽然出身于非洲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但祖籍却是法国;母亲是黎巴嫩人,幼年时期,跟随着外公外婆,移民到了埃及;而三姐妹,是于五十年代前后,相继出生在埃及首都开罗的埃及公民。不过,正当她们处于刚刚发育成长的儿童时期,却跟随着父母亲,移民到了加拿大。
今天,对于三姐妹来说,是个极为特殊的日子,也是她们从离别埃及那天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与坎坷,终于实现了姐妹三人一同携手,飞返埃及,重温她们多年来,埋藏在儿时记忆中,那近乎日思夜想的、甜美而温馨的故乡梦。在这令人激动的时刻,镌刻于她们心中那些童年时代的难忘记忆,自然而然地,像一幅幅五彩纷呈的画作,一一展现在她们的面前……
二
四十年代末,父亲从摩洛哥,前往非洲最大的自贸市场——埃及,从事棉花外贸生意。在开罗,父亲结识了母亲,并与母亲从相识到相爱直至结婚。
正当父母亲共同经营的棉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之时,赶上了埃及国内“推翻国王法鲁克一世”的大革命。那场革命,导致埃及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针对外商和异教徒所做出的一些严苛政策,给那些在埃及从事商贸活动的外来人口,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此,也造成了大量外来人士选择出走埃及。
三姐妹的父母,也是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最终决定:带着年仅九岁的大女儿芭芭拉、七岁的二女儿森蒂,和六岁的小女儿莫妮卡,移民位于北半球的加拿大。
之所以选择远走加拿大,皆因父母亲的母语都是法语,三姐妹也从小在法语家庭长大。而在当时,母亲的祖国黎巴嫩,虽然也流行法语并素有着“中东小巴黎”的美称,但母亲丝毫没有返回故乡的打算。而父亲也是同样,既去不了法国,也不愿意返回摩洛哥。再者,其他讲法语的国家又都相对比较落后。考虑到有亲戚在加拿大,且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又可以讲法语。父母亲最终决定:带着三个女儿移民加拿大,并落户于位于魁北克省的首府——蒙特利尔市。
年幼的三姐妹,永远忘不了离别埃及的最后一个下午,父母特意带着她们来到了全家人常去的、流经开罗市中心的尼罗河畔,那座高高耸立着的白颜色灯塔旁。
灯塔位于开罗市最繁华地区。站在灯塔下极目远眺,尼罗河对岸的秀美景色尽显花红柳绿;灯塔两侧的沿岸景观,也是燕语莺啼、风光无限。此外,灯塔下方的宽阔地带,还是开罗市最大的小商品和食品批发售卖中心区域。
像往常一样,人流涌动的灯塔一侧,聚集着各类服装百货商品展台;另一侧,是一个挨一个的食品、饮料售卖摊位;中间地带,则停放着许多烟熏火燎的快餐售卖人力小推车……
依照以往习惯,父母亲带着三个小姐妹径直走到了一个专门售卖名为“烤沙瑞”的埃及风味“炒米饭”的小推车前。这个摊位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阿布·塔拉克(AbuTarek)的年轻小伙子,他不仅服务热情,人也长得帅。而且,他烹饪制作出的烤沙瑞,与旁边餐摊儿的同类炒饭相比,色、香、味俱全,可拔头筹。而且,他的售餐动作也与众不同:潇洒、麻利,且速度不是一般的快!
“呦,三位小公主又来啦?大家好!是不是和平时一样,来五份儿啊?”阿布极为热情地同父母亲及三位小姐妹打着招呼。
得到父母的点头认可后,阿布立刻操起家伙开始烹调。他的烹饪动作飞快,快到了可用电光石火、目不暇接来形容。尤其是他那与众不同的结束动作,更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他用左手,端起一个满盛着烹饪好了的烤沙瑞的大陶碗,迅速将碗里的全部米饭,横向甩了出去;再用右手拿着的空陶碗,接住所有飞过来的米饭;然后,又急速将刚刚接到碗里的饭,再次抛了回去;紧接着,又加快速度,重复了一次左手抛饭的动作;最后,再用右手拿着的那只陶碗,将争先恐后折返回来的米饭,一粒儿不剩地,全部接回到了陶碗里。随着“噗嗵”一声响,一碗香气扑鼻的埃及特色炒饭——烤沙瑞,摆放在了食客的面前……
全家人围坐在灯塔下的栏杆边,尽兴品尝着这道香喷喷的埃及美味的同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说不出的感觉。因为这是他们离开埃及之前的最后一次晚餐……
夜幕低垂时,全家人仍不肯离去。背对着身后高耸的灯塔,举目凝望,朦胧的月光下,脉脉流淌着的尼罗河水,与昏黄的路灯映射下的尼罗河两岸那熙熙攘攘的人流,穿插其间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马车夫扬鞭催马的吆喝声;附近“毛驴拍卖市场”进进出出的买卖双方与掮客,侧身骑坐在毛驴背上颠颠颤颤行走着的农人,骑在骆驼背上一前一后晃动着上半身的过路客,外加身旁的食品摊位上不断升起的袅袅炊烟,及散坐在路边的“烟民”手中所持的、在阿拉伯国家风行的“水烟壶”里所飘出来的、夹杂着各类水果味道的阵阵烟雾,以及附近清真寺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祈祷声……一个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的历史名城,瞬间定格在了父母亲和女儿们的心中,凝固成难以泯灭,并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
三
而更让全家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们移民到加拿大之后的艰难生活:因离开埃及前,新政府只允许外迁人口携带限量的随身盘缠,这就使得身家隶属于埃及中产阶级之上的父母亲,彻底沦落为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士。在父母亲和三个幼小的女儿,都不具任何生存技能的状况下,可以想象得出,全家人何以在加拿大立足,以能像一个正常新移民那样,一步步稳扎稳打,唱好每一个外来移民必须遵循的“移民三部曲”,即先求生存、再求稳定、然后再寻求发展……这对于她们全家人来说,的确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父亲一直靠四处打零工维持养家;母亲则一边打工一边求学,最终,艰难而幸运地拿到了财会专业文凭,并在一家公司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三姐妹也在保留母语——法语的前提下,重新开始学习英语。没用了几年,姐妹三人的英语水平,都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从而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之后,又在父母的督促下,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和学习,她们分别拿到了各自的专业文凭:大姐芭芭拉,获得了考古专业博士学位;二妹森蒂拿到了地理学硕士学位;三妹多莫妮卡,则毕业于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专业。
不懈的努力与持续的拼搏,不仅让全家人拥有了稳定的生活,也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与希望。而唯一让他们感到缺憾的是,很难再见到他们已习惯了的那些埃及风味美食,尤其是全家人最中意的那道埃及美味——烤沙瑞。
当年那位在埃及尼罗河畔的灯塔下,售卖烤沙瑞的小伙子——阿布·塔拉克,他那身手麻利的烹饪动作、快如闪电的售餐动作,以及他所烹调出的那无人可比拟的、香味扑鼻的烤沙瑞,让全家人终身难忘。上述画面与场面自然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段被封存起来的电影视频,一直深藏在全家人的记忆中,且时不时地,在他们的脑海里回放重现……
自全家人来到加拿大后,母亲不但常抱怨加拿大生活节奏太快,更怀念当年在埃及时,那慵懒闲散的生活节奏和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生活情调。此外,由于母亲热爱埃及文化并对埃及美食情有独钟,她也会三天两头为全家烹饪埃及风味美食,以能让全家人无时不刻重温那无与伦比的故乡之情。
可是,对于那道大家记忆犹新且难以忘怀,并在埃及人人皆知的,仅仅是用米饭、碎面条儿、鸡肉末儿、炸洋葱、辣酱等食材做主料、佐以番茄汁和蒜盐汁的,看上去极为简单的埃及炒饭——烤沙瑞,若要调理出原汁原味的效果,母亲却总感到力不从心。无论她怎样努力,也做不出当年那位小伙子——阿布·塔拉克所烹饪出的那股子独有的香味。
因此,当大家面对着母亲精心制作好的烤沙瑞时,三个女儿总会忍不住如此感慨道:哎呦妈妈,这是咱们埃及的烤沙瑞吗?怎么跟那位小哥哥做出来的味儿不一样呢?
但逢这种场合,母亲便无奈地摇头叹息道:“哎呀,我能有什么办法?缺乏食材哎!看来,你们如果想吃原味儿的烤沙瑞,只能回埃及去找那位小哥哥啦!”说完,母亲还禁不住在嘴中自言自语着,“常言道,‘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会再回来的!’”
其实,母亲与父亲同样,由于当年在埃及时,生意正做得红红火火的当口,突然被迫关门停业,以致损失惨重而内心深受创伤。她非常怀念当年在埃及时的美好时光。这也让他们夫妻二人,对于彼时不得不出走埃及,一直怏怏不乐耿耿于怀,只要一提起此事,他们就会感叹不已。
不过,父亲较之母亲更想得开、更有耐心,也有着更强的适应性。每当母亲说:“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返回埃及……”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时,父亲便会报以淡淡的一笑,“有句法国谚语说得好,‘有了如果,我们就能把巴黎装进瓶子里了’。假如你说的‘如果’永远不会发生的话,那咱们还等什么呢?!俗话说,‘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咱们该干嘛干嘛好了!”
其实,母亲不是听不懂父亲的抚慰之词,而是她老人家的适应能力确实比较弱。比如,自打全家人移民到了加拿大,在非洲热带地区长大的母亲,一直不适应这个国家的严寒气候;再有,加拿大较之埃及要快很多的生活节奏,也让她感到无所适从;在饮食上,母亲也与丈夫并三个女儿同样,终其一生都对埃及风味美食情有独钟……因此,假如真有可能返回埃及的话,母亲肯定会第一个举手赞成。
由于心结过重的缘故,每当母亲抱憾之时,总会或多或少,流露出一股掩抑不住的悲情。久而久之,母亲心中的这一缠绵悱恻的情愫,就像是一道永远难以弥合的伤口,刻在了三姐妹的心间。同时,也唤起了三姐妹心中埋藏已久的共同愿望:假如在有生之年返回埃及无望的话,至少也要抽出时间,带着双亲回一趟故乡埃及,以能在重温家乡那难忘的悠闲生活氛围的同时,再次品尝当年那令人馋诞欲滴的、正宗的故乡美味——烤沙瑞!
四
巧的是,距今十多年前的一天,大姐芭芭拉,居然赶上了因公随团前往埃及考察的机会。一听到这个消息,可把她给高兴坏了,因为自己思恋已久的返乡梦,就要实现了。
出发前,芭芭拉已经计划好了:到达开罗后首先要做的是请假离团,前往位于尼罗河畔的灯塔下,寻觅并重温当年的感觉。如能再次见到当年售卖烤沙瑞的小伙子——阿布·塔拉克的话,那可就太好了!当然,她也知道,这么多年了,再想见到那位小伙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可到达开罗之后,因为下榻宾馆距离开罗市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外加考察日程安排的过于紧密,她竟然调配不出时间离队外出。好在芭芭拉从一位在加拿大驻埃及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是她高中时代的一位女同学那里得知:在开罗的市中心,有一家名为“阿布·塔拉克”的烤沙瑞专营快餐店,是一家远近闻名,且味道正宗的烤沙瑞名牌店。如果没错的话,该店的主人,应该就是当年在尼罗河畔的灯塔下面,售卖烤沙瑞的那位小伙子——阿布·塔拉克!
哇,当年推着小推车卖快餐的小伙子阿布·塔拉克,如今摇身一变,竟成了远近闻名、味道正宗的烤沙瑞名牌店的大老板?这个消息一下子激起了芭芭拉胸中积蓄已久的强烈欲望。她决定在离开埃及前,无论如何也要抽出时间,前去拜访阿布·塔拉克和他的烤沙瑞专卖店,以能面见阿布大哥的同时,品尝那道让她难以忘怀的童年美味。
经芭芭拉与相关负责人士进一步协调,她终于可以在返回加拿大当天下午登机前,有3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如果不算乘车赴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和候机的时间,来回三个小时去开罗吃一顿快餐肯定毫无问题。可偏偏赶上那天下午,前往开罗市的交通干道上,因为一场突发的交通事故而造成严重阻塞,走了很长时间也到不了开罗。万般无奈之下,当车子行至距离开罗还有半个小时车程时,芭芭拉不得不带着深深的遗憾与惋惜,恳请司机当即扭转车头、直奔机场……
几年后的一天,又赶上了二妹森蒂和三妹莫妮卡,相约赴埃及旅游观光。二人言定,此行无论如何,也要去开罗的这家烤沙瑞名店,品尝这道正宗埃及美味。
可无巧不成书。当姐妹二人到达开罗后,兴致勃勃地赶到那家名为阿布·塔拉克的烤沙瑞专卖店时,又偏偏赶上这家餐厅因扩张生意,正在装修店面而暂停营业;无奈之下,两姐妹只好怀着失望与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尼罗河边,她们希望能在那里,找到与阿布·塔拉克所烹饪的烤沙瑞味道相近似的埃及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