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触摸有温度的古城建材(散文)
一
循着用巨大的方形青砖铺就的即墨古城步道,登上古城的城墙,我便有了与两千年前的青砖亲密接触的体验感。
邈远的春秋,逼近眼前;古色的城堡,安我思绪。顾不得临风怀古,我被城墙馆舍的建材吸引了。
我曾是瓦工,可惜我没有砌一块青砖于城墙上。我能够面对这座现代建设的古城,产生了参与文明进程的愿望,特别兴奋。余秋雨在他的《碧血黄沙》里写道:埃及的“卢克索……创造过远胜欧洲化和阿拉伯化时期的惊人文明,我们现在见到的,只是零星遗留罢了。”值得庆幸,我见到的是即墨古城得以精彩复原,不是碎片化,而是完整呈现。
即墨古城是仿古而建,地址设在秦建县治的原址,一下子让我有了反穿越的历史感。其实,在古城墙上所见外围都差不多的样子,但我还是珍惜这种在历史对比的空间上逡巡的感觉。古城占地43公顷,城墙周长约2300米。六米高的城墙将我抬起,有着雄视即墨城的检阅感。
并非是初夏,我的脚板在发热。这些原来垒建城墙的方砖,约40厘米的正方,厚度达8厘米。我俯身抚摸着青砖,仿佛觉得温度从两千年前徐徐传递而来。这是一次和有温度的历史接触的游览,尽管着当代衣衫,却让我迈出了穿袍戴冠的悠闲步履。我就像夹杂在古人中间,不必言语,脚步传达出声音,彼此默契,这种温度,是我游览别处极难体会到的。古城内,精致的古建,沐浴在日光里,淡定着,静谧着;城墙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做了陪衬,日新着,喧嚣着。两种状态,被一道城墙连接起来,并非隔断。这算不算一种特别的温度?把古代的遗留放进高墙静苑,即墨人再来打造自己的未来,温热了历史,燃烧了现代。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说:“要想一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它们是多么有价值。”我想,即墨人就是以有温度的情怀去对待即墨古已有之的历史价值。我怎么也体会不出诗人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的孤独悲怆滋味,和冰凉如寒夜的温度。我感谢即墨人给我们创造的怀古空间。能够在此寻根春秋,不能不说是即墨人用温度给我们创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传奇。这处古城,并非为了旅游收费,进出无需分文,完全是一种敞开襟怀,把历史真空变成立体的影像。记得麦克阿瑟将军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了热情,就会伤及灵魂。”即墨人在不断丰盈着灵魂,古城,便是他们热情的灵魂的寄托了。我们可以说这是灵魂涅槃,也可以说是灵魂的复活。这是古人之幸,还是今人之幸?都有吧。
二
满腹狐疑。宏大的古城墙,还有墙内的古建千余处,这些青砖到底有多少块呢?无法量数啊!秦始皇征劳天下,修筑万里长城,举力四海,而即墨人仅凭一城之力,在短短五六年间就能够制出这么多的青砖,令人惊叹。《史记》里记载苏秦对即墨的评价:“齐有琅琊、即墨之饶。”如今的即墨一点也不输春秋霸气。我多么需要一个内行能够陪我一行解说,想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林徽因说:“过不了多久我会去找你的。”我始终记得她的温柔和守信。他们一定愿做一个科普者,引领着我深度走进古建的精彩领域,无缝对接历史,进行一次专业的怀古。有些潜意识里的想法,只有处于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唤醒。
即墨,因临墨水河滨而得名。掘取河中黑土,烧制青砖,疏河采土,垒砖成墙,在资源这么珍贵的今天,这种利用,无疑是最有环保生态价值的。我相信,即墨人在,就会快速创造又一个历史的辉煌,自古及今,大智慧和大手笔,历来是即墨人的骄傲。如果历史再演进两千年,后人当怎样评价呢?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对接上一个两千年,这也是一种薪火相继的温度,点亮的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与繁衍脉络。文明并非是向谁去争夺和索取,在自己的土地上,守护的智慧永远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力量。有一种穿越给我们的是惊悚的体验,而在这座古城上,是对接的切近,仿佛自己就是血肉鲜活的古人,又是一个可以看透两千年的洞彻者。
在六米高的环绕古城的城墙上行走,鸟瞰城内繁华,时代的温度袭来,我只能以手机居高临下留住这些精彩的影像。触摸城墙的雉堞,目视那些沉厚的墩台,环绕各城门上的望楼,沉浸在古色的温度里,我懂得了即墨人保存和传播文明的心,仿佛热血也铸在这些建筑上。古建,不是冷冰冰的材料堆砌,而是透着体温的。
面对青砖黛瓦,我的心热起来。我用什么来致敬这些散发着古温的建材呢?唯有留下有温度的诗歌吧。
一城古色梦不醒,黛瓦青砖溢暖流。
切莫偷携凭纪念,存留即墨两千愁。
三
我在古城的“环秀”城门出口,又找到了温度的来源。青砖以不规则的布局铺设在人行道上,青砖上有类似浮雕的文字——大窑、外窑、丁家庄、田家庄、康家庄、冯马石、河东、南河、新人庄、辛家庄、社山浮、所山浮、墨岛、斩山……几百个村名,就像是为古城点燃的火把。我想,那些为修建古城的村民,那些村民的后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有温度的纪念吧。历史的奠基,永远是民众,成为风云人物的,寥寥无几,我们不能不看到历史的背面,作为一个游者,应该把眼光和心中的温度投向这里。
我撑开一把太阳伞,挡住了仰望城墙的视线,目光沉落于大地,把这些大小不一的青砖搬到这里,意味着什么?大地,永远承载着一种可贵的精神。我不敢把脚放在这些浮雕着村落名字的青砖上,践踏,玷污,都是我无比忌讳的。我用深情的目光和这些弥散着温度的青砖对视。
最能从古城静苑里的那些样式各别的楼阁看到古色古香的气息,这种气息带着烟火气味,一下子把古城商都的韵味烘托出来。我站在城墙,俯瞰黛瓦屋顶,青光辉映,古朴而凝重;沐日浴辉,素雅沉稳。近处,烧制在黛瓦上的图案隐约可见;纵横交错的排瓦,勾勒出几何图形,射向天际,营造出一种广阔的视觉空间。檐头前端的瓦当,镌刻着云头纹、饕餮纹、动物纹、文字纹等,仿佛是一个个古文字向我打开。古城多用蝴蝶瓦,据说这种瓦当已经传承了近三千年。最不老的不是材料,而是颜色,历久弥新的是青灰色,这是历史的色彩。我有疑问,为何不用琉璃瓦?其实,即墨人是对即墨地域残存的一些秦汉以来的建筑做了考察研究的,天启三年(1623)的黄嘉善故居、黄培故居,以及傅家大院、杨家祠堂、准提庵、万寿宫等,都集中体现了瓦当的古时旧貌,即墨人博采瓦当之韵,推陈出新,才有如今的古建屋顶如黑金一般瓦当的精美。远不能及,若展臂可抚摸,我一定会探测出瓦当的温度,不是窑制时的高温,而是即墨人在仿古上的用心用情的尊重历史的温度。
保存文明的方式已经今非昔比了,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要从地下去发现残存的瓦当残片,两千年后的将来呢?那时的人,一定会通过实物和记载,穿越至今,不必去连接那些历史的残片和碎角,我突然觉得将来人的幸运了。
四
仿古是一种复旧的艺术,但即墨人的仿古古城,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伪饰,我从夹道的门楼上近距离地触摸到那些高不可及的瓦当,青色里泛着闪烁的幽光,瓦面上的温热瞬时输入我的身体,我闭上眼,触摸着凸起的文字符号和图案,仿佛在触摸漫长的历史,历史不必记在书页,完全可以形象化地陈列,直观而生动,古城就是这样。我读史籍,往往觉得遥远而冰凉,历史变成了一个个定型了的故事,而读这些瓦当,就像翻开书页,无比厚重了,风雨可以摧损,但不经历风雨的洗礼,瓦当还有什么意义呢。明时,即墨人曾在这座古城抗击倭寇,巨砖黛瓦细碎一地,古城被摧。我突然觉得即墨人是从那些瓦当残片里捡拾出来,瓦当也记录着屈辱的历史。据说,在博物馆里还有残留的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已经成为文物。
瓦当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并非为了横遭剑戟炮火。我懂得了,复原这些瓦当,是为了静穆和镇守,和平的本色是静穆安然,动瓦如动土,这原来也是一种宣誓,宣誓出“国泰民安”的声音,大音希声,原来如此。瓦当,无数次从即墨的泥土里复活,一墨拓印,用今天的温度,诉说着曾经的沧桑。瓦当,也是置于屋顶的无数方精致可观的砚台,墨河水就是墨汁,书写着铿锵的历史文字。“黛”和“墨”两个意义多么相近的词语,或许也是即墨人的匠心设计吧。艺术的创造从来都是有温度的,我们赏读古建,就应该用心用慧眼去读出温度来。从瓦当读出昔时的繁华和苍凉吧,这也是一种温度,让我们真正懂得古建本身发出的声音。
从空中,到地面,我舍弃了那些在古城内仿建的馆舍,看着地面上的铺石。包括地下渗水装置,皆用石头。中华文明是从新旧石器时代走来的,是否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古城拒绝一寸铁器呢?排水眼是三枚铜币相连,各枚中间的方眼镂空,近圆弧处已同等间距镂空四个方眼,以便排水。每块“地漏石”沿一边缘雕“即墨古城”字样。史书上记载,即墨自古富饶,这是一种炫耀吗?我觉得并非如此,他们留住华夏文明的符号的同时,也在表达着强城富邦的美好愿望吧。这种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既美好又有温度的祝福。
地面需要太多的石料,完全使用新凿理石也不是不行,但在这里,体现了新旧“互肩”的样子,仿佛是一手牵着现代,一手挽住了历史。即墨人从残存的古城建材中,搜罗出可用的石料,稍加修整。那些石料上带着各种纹络,更有石料上留着密匝的眼窝,是不是这些石头曾经饱受子弹的撞击?我产生了怀旧的情绪,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今日的繁华与整饬,还应该铭记当年的蹂躏与践踏,这些石头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原材料本身啊。
五
南城门题额“环秀”,城门外一侧,有一巨大棋盘,精美的黑白棋子,分布其间,据说游人可以力运棋。我驻足一侧,想即墨人的心思,是否在告诉我们,人生如棋,棋局千变万化呢?每个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棋步,多么温暖的期待啊!
凡一种期许,都是有着情怀者才可发出的。教育的功能已经渗透在即墨城的各个地方。有孩子绕着棋子转圈,我摄下他的影子,他在棋局中,我何尝是站在棋局之外!观棋者得到的不仅是生活的哲理,还有一种行走棋局的快乐。小小的孩子对黑白棋局有了如此兴致,他在温度里成长,而不是在“应该如何”里走步。有情怀的教育,可以传久啊。
即墨人从来都是热爱田园生活的,古城里,在合适的位置,留下那些田园的遗物,顿时让人有着乡愁的温度感。
一盘粗糙的石碾,静静地蹲踞在内城墙一角,在看着每一个游人缓缓走过,无言乡愁,乡愁轻易近身入情。生活是有温度的,这些乡愁之物完全可以勾起人们的乡思。几面喂马槽,注满了水,里面开着灼灼的荷花睡莲,红紫相见,偶有洁白,真有“清水出芙蓉”之妙。荷花莲花开在此处,别样意味,不必一面荷塘,一碗水也要养活一株荷一面莲,这是安定和美的象征,还有什么比这些物象更有温度呢?是时代的温度,也是情调的温度。掬水花摇曳,似与我微笑,这是即墨人迎客的礼仪?我宁愿这样认为。少见有解说员滔滔不绝,一切都待游城人自解吧。即墨人相信每一位游客读得懂这些,这是一种信任的温度,我分不出城内哪一个是即墨人,但仿佛都是主人,因为观赏者都很用心目睹每一件陈设,每一座屋舍,每一处风景。
也有元宝状的石槽,正面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水莲几叶,静谧其间,真的个波澜不惊啊。这个设计,透着即墨人“以美为宝”的心思。我想我已经读懂了。如果把这四个字拿来送人,或许会拒之,而以形象让人禅悟,实在是即墨人的高明处,如果没有与人以暖的情怀,那就不可能有这一道风景。
六
我始终相信石头是有温度的。就像胶东半岛海草房无一例外地使用石材建筑,因为海草房主认为石头是有恒温的。即墨人是把自己的历史温度雕刻在石头牌坊上的,精致而唯美。
据《即墨县志》记载,城内拥有石头牌坊108座,古城之内有48座,同治年间还存38座,民国时期剩下31座。我想,即墨人对牌坊是情有独钟的,牌坊是为表彰某人的德行而设立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物。据此,我走进了古城内的“学宫”和“考院”,即墨人,通过科举走出的人才无数,不胜枚举。我曾走过山东莱州,莱州走出进士140几位,即墨远超此数。据史料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也有人考证为92位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186位文人名仕。一座古城,应该有众多俊才的支撑,才名副其实。即墨人就是要把这些俊才作为古城的财富,予以褒扬,把温度送给那些名流。
举目牌坊上的构图,仿佛在巡视中华吉祥物大观,牡丹花、莲花、菊花、梅花、大寿桃、卷草、舞龙、仙鹤、喜鹊、云纹、蝙蝠、麒麟……不一而足。江南有苏绣,精致得美轮美奂;即墨有的是“石绣”啊,这种功夫完全可以和苏绣媲美。
将美好雕刻于牌坊,将情感的温度烙印在图案上,表达出即墨人崇贤敬仁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