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蓬壶、蓬壸及其他(散文)

精品 【东篱】蓬壶、蓬壸及其他(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47.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68发表时间:2023-09-06 05:37:47
摘要:一处仙境蓬莱阁,倾倒了多少人。仅是“蓬壸”“蓬壶”几个字,就让我有了太多的解读兴趣,“说文解字”,记一次难忘的文化探幽行旅。


   一
   再往蓬莱阁,几番进出“蓬壸”圆门,听游人念“蓬壶”,心生疑窦。之前,亦见解释曰,蓬莱即蓬壶,因其形制如壶,故名。我也曾在江山文学网发表《把夏天挂在百尺崖》里,拿“蓬壶”一语来形容山水之趣。
   “蓬壶”亦作“蓬壸”?还是我本来就用错了?
   荣成一任县令李天鸷就写诗句给百尺崖——东来便是蓬壶地”。(《百丈盘崖》)生怕我考证不实,传讹则是文章大忌。
   据说,后来用“蓬壶”形容人间仙境,就不管是不是像壶状了。看来,观景得趣还真要有点文化底蕴啊。
   急切地找一处合适观其形的位置,沿岸观之,皆未见其形,只能算是身临仙境了。去想象,还是找不到“如壶”的影子。云雾缭绕,蓬莱山如仙如醉,被款款起伏的海雾围裹着,山巅努力地挣脱出,似在表演,哦,仙境或许就是不能让人轻易看到真面目吧。心中有“壶影”,美景为酒,醉中求意吧。
   到底是“蓬壸”,还是“蓬壶”呢?是“蓬壸”,我就站在圆门解读即可;我换一个思路吧,若是“蓬壶”,我则要环岛走出一个“壶”的样子,才可感知“壶酒”之醉。
   我还是认可了“蓬壸”的说法。仰首观字,袖珍式的圆门楣上一把造型为折扇的空间刻着“蓬壸”二字。这个“壸”字常被人误读“壶”,端详字体,确为“壸”(音kǔn,)字。无论繁体字的“壼”,还是简化字,都极易混淆于“壶”,且简化书写,差异极小。但所书文字,宝盖之下确为“亚”字,一定不是书家笔误。
   辞赋家宋玉形容“登徒子”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俊美恰好。这字,少一横则为器,增一横则为道曲。壶为酒器,大多是肚饱而颈细的样子;“壸”则是古代宫中巷舍间道,于是内宫代称“壸闱”,曲径宫深,于是古人才感慨“宫深似海”。
  
   二
   山野狭处,一门扼要。真有“曲径通幽”之趣。眼光透过圆门,目搜瑰宝。门内仄径引伸,径侧草木随形而绿,偶有山石裸露。门侧也是草木装饰,圆门仿佛是从蓬草中飞出一道虹。蓬,是草的意思,古人谦称自家的门户为“蓬门”,自称心底为“蓬心”,意取狭窄而弯曲。蓬蒿之地,自门而入,仄径曲道,却内藏仙宫,蓬莱阁是一处仙界,并非在惹人眼目处。我想,这样的表达,是否在告诉我们,通往仙境之路,绝不会是康庄大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
   几丈之远,又有圆门闪在眼前。门楣题写“胜境”二字。路狭仅可容一二人过。与前门大致相同,碎石填充砌砖的墙体,藤蔓植物漫侵门楣,藤须垂门,风中摇曳,渲染着胜境的神秘。细观照壁上的青砖,已隐约被苔藓点染,青黑与淡绿搭配相谐,参差交融,很有时光深度的感觉。
   门楣上也是作扇面题字。眼前仿佛出现了汉钟离的仙影,八仙之中唯他是持扇的配饰打扮。是否也在让人睹扇思仙呢?美妙的旅游,在于用历史典故解读,不然风景的意义怎么可以让我们读得透彻呢。
   重走进入仙境的圆门。方圆之趣,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哲学意蕴。圆门如满月,若绿草遮掩一部分,那也是弯月如弓,极富美感。不仅仅是创作一类的艺术可以用“主义”来定性,一座圆门,就是建筑的艺术,仿佛是古典主义,像一首精致的诗经;而洇漶于门圈的藤蔓又是浪漫主义的。想起《红楼梦》里“荣宁二府过元宵”那个章节,突然觉得那么多的丫鬟提着花灯过府内后院的圆门,继踵簇拥,若放在这里,显然太局促拥挤了。心里好想给这蓬莱仙境再砖砌几个照壁圆门。可仙境的入口应该只有一个吧,于是觉得自己并不懂得何谓仙境了。
  
   三
   有游客比肩而入的,要侧身;更多的是鱼贯而入。活在世间,为生活而拼争,争什么?首先应该是争一个恰当的入口吧?为了“入门”,叩首拜师;为了入门,苦攻学业。哪有如此井然有序,哪有这般容易,哪有这样可以一步之遥便抬头见“胜境”的。
   自古求禅求仙,亦在乎找一个入口入门。诗人常建访禅写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应该不是简单地记录一次访禅的过程吧?入门有曲径,曲径尽处是禅声。一种境界的入口,都不会是“朱门大开”,而是意象幽微,似露又隐,古人评诗说“妙在言外”,应该从访禅的脚步里得到更深层的东西。
   求学之门也并非可以推门而入。《论语·子张篇》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又叹曰“得其门者或寡乎”。所以,对于有的人来说,“得其门”甚至比在门中潜修还难。
   真正好的风景也总在幽微处,柳宗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才有《小石潭记》名篇。观赏风景的眼睛也有入门之说,俗与雅可能在一瞬间。“梢影细从茶碗入”,(张镃句)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入轩中,看看吧,连风景都要选择一个入门的角度才被人喜欢,若是摇曳于一片辽阔的空域,可能也构不成诗人笔下的风景吧。此时赏“竹梢”之景,宛若饮茗茶,风景“入门”才入我的眼。
   入门之难,门里门外有千秋。记得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走的是侧门——落魄之人,有求于人,寄人篱下者,怎能从朱门堂而皇之进入呢。
   其实,我更看重梦想的入门。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应该是另辟蹊径吧,多少梦想并不走“大路”,而是从侧门而入,逼仄偏狭处,往往别有洞天。也有人不走“蓬壸”圆门的,而是坐空中索道,越门而过,不得入门之妙,我为之惋惜。
  
   四
   我踯躅于“蓬壸”“胜境”两个圆门,进进出出,想读懂入门的书,领略入门之妙。别感慨“门槛”太多,越过每一道门槛都有着乐趣,人生如许相似,难怪人们常把“庆幸”挂在嘴边。
   想起“亦幻亦真”“天上人间”这样的话,我面对一道圆门,再生审美意趣的探求之心。
   据说,中国园林之本就在“蓬壶”。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有诗句曰“筑山拟蓬壶”,怎样追求仙境呢?在秦始皇汉武帝等临此求仙而不得时,人们开始了最现实的思考,觉得,既然不能得其实,于是便取其下策,考虑“仿仙”,园林式设计可能是最好的方案。审美是要讲究布局的,这和那些梦中访仙所见,不谋而合,于是“造景”“造仙”,唯美,虚幻,浪漫,缥缈,精巧……园林设计,可以很好地表达天庭仙宫的臆想中的概念,人类从来就不满足于现实,所追求的永远是异想天开的事,也正是这种追求,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天上人间”,不是云泥之远,而是在用各种办法,使之融于一体。
   “游仙”是精神的寄存与释放的最佳方式,仙界总要投影于人间,求仙的热情和造园的想象,也给文学表现以无垠的空间,南朝文学家沈约曾对这个境界有过“虹旌乍升没”的描述,沉醉于宫阙垂临,摘月奔星,銮驾遮道,青鸟光顾,沉沉浮浮,绰绰约约。瑰丽的想象,满足着世人的美好愿望。
   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是比任何语言描述都丰富的意境。干脆不想马上进入仙界胜境了,一生都在求圆满,可并未坐下来细读“圆”的意思。
   一圆剪出一方幽境,去掉了那些荒蛮的侵扰,园为取景镜头,眼光去剪裁风景,古意雅情,有圆满的心就行,并非风景将就我们的眼。于是,所见是花庭闲风,古木新翠,楼阁清影,原来幽隐之趣并非封闭一个空间,而是以圆满之心去猎取剪裁出来的。圆门洞开,引人探幽,圆可泊如月,黛墙可使月骑,我涌出了禅意,禅意最好的解释是自生智慧,圆满之心,从来都会给自己一个最美的风景。
   我仔细观察,那些游人还是不肯错过这道古朴的通仙圆门,从“胜境”旁道出来再坐索道。经过的人,一定带着与仙境相会的梦,圆门如镜,把心情放在镜中照亮,又胜过千里远足。
   我以圆门为镜头,不断变换着取景角度。镂空的圆门就像一个白白的瓷盘,上面“装裱”着一幅幅画,怪不得古人称园林圆门为“景墙”。外侧,丹崖闪影,有浪声窾崁而鸣,晋代道学家葛洪曾于此炼丹,何为“丹”,一座石山而已。他是实验化学的先祖,应该是在以更科学的方式解读“蓬壶”之意吧。内侧,阁楼飞檐,参差争涌,好像赛着入眼,生怕我无意而放过玉影芳姿。换个视觉看风景,风景是会讨好人的。
   欧阳永叔有词曰“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来是“杨柳堆烟”造成的深度感觉;在蓬莱“胜境”处,瞥见的是“翬飞阁势构空危”,是仙境垂临人间的美妙。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微妙之间有大观,一句诗都可以引领我们走进胜境,真是一处闲游,两地闲愁。美好的风景,尤其是如仙之景,可以带给我们游览的无限广度。
   突然,我面门而生出一点感慨,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把时间浪费在追仙的仄径荒路上呢?生活,永远是追求远高于生活本身的东西,这不是虚无,而是努力冲出自身生活的狭小圈子,总想着看到最美的世界。可能没有一个人是带着秦始皇那样的求一个长生不老的目的,趣味,是可以无止境的。
  
   五
   海雾如纱,将海中仙山弄得醉醺,是担心夜里沉醉慵懒的样子被我看见?偷偷浣洗礼毕,红日就来看仙山容颜了,揭开面纱,叠翠飞韵,卓卓玉立。怪我眼拙。始终用手比划着“壶”状,应该用春秋时期的匏壶来比拟吧?秦始皇访仙蓬莱,就有了“蓬壶”之说。完全具象,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形如壶器”,是一说吧,古人喜欢喝酒,醉于蓬莱,蓬莱就如一壶酒?原谅我这样揣度。美好的意象,会给我带来绮丽和美妙。
   突然,我又生出新解。倒像是一把壶,壶酒已被仙人们饮得所剩无几,斜倾于海中,再挹一壶水以为酒?是的,不然千万年慕名而至者不胜数,就无法解释通了,醉于仙境,原来“蓬壶”置酒。不仅仅是蓬莱仙山被称之为“壶”,中国神话里的三座仙山,每一座都有“壶”名,方丈山曰“方壶”,瀛洲曰“瀛壶”。视山为“壶”的情结,是否与醉有关?不可考,我还是相信有这个原因。
   这“壶”是极有情调的。清代李渔在《玉搔头·微行》里写:“假俺几日儿尘世逍遥,再来受蓬壶约。”尘世逍遥,不满足,该是仙境有酒相约吧?我最佩服李谪凡(李渔的字)这番情调,入世出世都是逍遥自在。
   “蓬壶”里有“蓬壸”,蓬壸藏蓬壶。原来如此。
   想起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他的游趣并不在于一座临江而矗立的山上的一般风景,而是直接身临峭壁之下,乘舟闻声,只为求索“独以钟名”的原因。结论是“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如乐作焉”。但后人和今人继续探究,早就颠覆了他的地理结论。一段游趣,不应该以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来判断。古今中外,多少治学结论,或被证明,或被否定颠覆,但都不能否定其治学的探索精神。
   “蓬壸”之意,“蓬壶”之趣,我独得。渗透在一处景观里的人文底蕴,涵养着我,我“游仙”初入一门,就有了如此丰获,一处人间胜境还在期待着我。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倾其一生也不能得万分之一,我还要求入门之路,愿走进去,徜徉其间。在深邃的中国文化面前,我就像一个踏足海边捡拾贝壳的孩子,兴奋于所获。就像一个小学生,一堂课下来,认识了“壶”和“壸”两个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入“蓬壸”门,窥世间胜境;观“蓬壶”山,醉饮一壶仙酒。
  
   2023年9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3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蓬莱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作者再次前往,进出“蓬壸”圆门,听游人念“蓬壶”,心生疑窦。作者几番寻蓬壶影子不得,但既为胜景之地,心中有“壶影”,美景为酒,醉中求意也不足为怪。最终,作者认可了“壸”字(kǔn),“壸”字常被人误读“壶”。壶为酒器,大多是肚饱而颈细;“壸”则是古代宫中巷舍间道。蓬蒿之地,自门而入,仄径曲道,通往仙境之路,绝非康庄大道。门楣题写“胜境”扇面题字,令人堵扇思仙。重新走入仙境圆门,圆门如满月,被绿草遮掩成半月弯弓。古典与浪漫兼具的建筑艺术,让人想起《红楼梦》“荣宁二府过元宵”的章节,丫鬟们提花灯鱼贯而过圆门。仙境入口不只有一个,但所有的入口都不会“朱门洞开”。真正好的景色总在幽微处。入门难,作者更看重梦想的入门,为不过“蓬壸”圆门而坐索道者惋惜,其未体验到入门之妙。接着,作者对“蓬壸”、“胜境”两个圆门给予解读,用“亦真亦幻”、“天上人间”来概括非常精当。据说,中国园林之本就在“蓬壶”,古人鲍照、秦始皇皆以此追求仙境。游仙不成,仙境难入,不如一生求得圆满。一圆剪出一方幽静,圆门洞开,引人探幽。作者遂以圆门为镜头,不断切换角度,丹崖闪影,楼阁飞檐,庭院深深,面对圆门生发几多感慨。何必把时间浪费在仄径荒路,冲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终能看到最美的世界。完全具象,会限制自己的想象,想象蓬壶,会带来绮丽和美妙。这壶有情调,只能去意会。“蓬壶”里有“蓬壸”,蓬壸藏蓬壶。如此而已。入“蓬壸”门,窥世间胜境;观“蓬壶”山,醉饮一壶仙酒。说得多好,人生因此多么闲适和洒脱!再次游历蓬莱,作者引发无数感想。文章发乎于情,引经据典,神来之笔皆是,读之品之妙不可言。非功力超凡不可为,感佩老师才情脱俗。独树一帜的游记大作,力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90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9-06 05:42:03
  老师这篇文章和以往的文章不同,围绕两个只差一横的汉字展开叙述,壶壸太过相近,稍不留神,就容易搞混,产生歧义。老师阐述的重点则是写着“蓬壸”“胜境”两个圆门,联想到入胜境之门,不入也罢,而入梦想之门,人生之门,何其重要?通篇层次推进流畅,警言禅句信手拈来。一篇内容极其厚重的散文,具有非凡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老师创作辛苦,问候老师,秋祺!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07:35:16
  谢谢韩老师的精细解读,谢谢美评。的确,这篇小文,不同于以往的写景抒情之作。对于蓬莱阁的游览,我也没有去写那些风光,取一个角度,挖下去,这个感觉不错,比走马观花的好。一个门,的确值得去想,求学之门,理想之门,可能是我们都会遇到的,不能越门而过吧,所以人生多了几道门槛,可能是正常的,如此理解,一切可释然。小文可不敢说什么非凡的文学价值,不过,我努力开拓写作的思路,争取写出新颖。远握,问候秋祺,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9-06 06:42:46
  老师此文,独辟蹊径,身在蓬莱,没写八仙,用蓬壶,蓬壸,两个词引申开去,文采飞扬,洋洋洒洒,写了许多人生感悟,深刻透彻,蓬壸,道尽生命曲折,入门不易。蓬壶,又显人生豁达,入门入世,门中洞天,一“壶”灌顶!老师才思敏捷,感悟深邃,如饮香茗如品仙酿,受益匪浅!大美佳佳!月亮拜读!问候老师!秋安秋乐!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07:40:51
  谢谢月亮老师对小文的评价,谢谢美评,谢谢鼓励。这篇小文努力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写风景,是尝试。蓬壶,蓬壸,一字之差,确有不同,不单单是字义境界有别,而是关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拉杂地说一些,就用“及其他”来统摄吧。一处风景,游览几次,也未必尽意,从能生出太多,所以我还是喜欢一而再前往,就像我去周庄,两次,还有记得三往的必要。一些东西,并未读透。这么早起床,又要忙碌一天的工作了,辛苦了,向月亮老师祝安。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9-06 10:25:57
  胜境多趣!文章多趣!欣赏胜境,人生多趣!问好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10:34:35
  谢谢梅子老师的趣评。去过蓬莱阁,这次去有心的感触,就做“壶壸”文吧。遥握,问候秋祺,谨祝梅子老师创丰!
4 楼        文友:简柔        2023-09-06 11:32:49
  中国古典园林的门很讲究,很别致,很美。怀才老师此文很有独创性,如诗如赋的语言有着不俗的美感,奇妙的思维与深刻的思考和见解解读“蓬壶”,让我们领略了圆门之美,圆门之妙和入门之深。一篇很有文化气息,功力深厚的佳作。简柔拜读。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12:01:58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在“蓬壸”圆门处逗留,不舍离去,主要是对那个字产生了想法。风景的妙和美,可能在于我们解读的深浅,这篇小文探索现代散文的写作途径,增加散文的文化内涵,可能是散文的一个方向。特别喜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散文,他的见解不俗,不人云亦云,对我有着启发。遥握,问候秋祺,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夕泠        2023-09-06 12:18:59
  原来还有壶与壸,乍一看,确实容易有误。看来还得多学知识, 不然出门也会闹笑话。学习怀才老师文中普及的知识,感佩老师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读老师文章一定得多看多想,处处有闪光的文思。拜读好文,问安老师,平安吉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14:04:49
  谢谢夕泠老师的美评。初一见,的确容易混淆。汉字字形相近的太多,容易出笑话。不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华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弄懂一个字也不是那么轻巧的。旅游也称“文旅”,应该是走走,看看,想想。旅途一点想法,写出来,见笑了。遥握,问候秋祺,期待夕泠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9-06 13:06:14
  怀才老师这篇游记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审美视角独特,超凡脱俗,深度挖掘风景的文化内涵和蕴意,围绕蓬莱仙境的圆门入口,从历史、文化、典故、传说等各个方面做出深邃的解读,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思想深邃,联想丰富,由圆门入口风景联想到人生的入门和梦想,还有人生的圆满等,富含哲思,启人心智。通过怀才老师对风景的解读,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叹于怀才老师严谨治学的探索精神。怀才老师博古通今,深厚的文学功底令人叹服!拜读学习老师的佳作,大赞特赞!盛赞才情!问好怀才老师,遥祝一切安好!吉祥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14:09:41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确切地说,这是旅途中的小插曲,不过有意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中央部委有了“文旅部”,文旅是一次次解读文化的过程,提示我们在旅途中学习。所以我说小学生上了一堂课,接触了两个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遥握,很期待如菊老师的新作,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呵护好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心情,顺祝愉快!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9-06 13:34:41
  我开始还认为就是一个字,原来有一个的里面偷偷藏了一横,意思也就不一样了。中国的文字真的太巧妙。老师鼓励文学功底深厚,思路就是与众不同,见解独到,感悟深深,联想多多,文章也就精彩纷呈。好文,拜读佳作,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14:06:22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写一段故事,为旅游加点有意思的元素吧。简单地走走看看,肤浅了点,加点佐料吧。遥握,问候秋祺,继续期待红花草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枫桦        2023-09-06 14:25:58
  寻找文字之中的情趣,是很不易的。老师的解读风景的方式很特别,这种方式非常的吃功力,有汪曾祺先生的味道。中国的文字有着别样的神韵,应用自如者,不在少数,老师是其中之一。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14:28:39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谢谢你的理解。其实,遇到风景,总有把摸一番,这次看那个字,加上我从前文章用到“蓬壶”这个词,心生疑窦,所以就琢磨了一番。可能是一辈子跟语文教学有关吧,所以就钻书箱子了。见笑了啊。远握,问候秋祺,期待枫桦老师的作品。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3-09-06 19:21:25
  老师由“壶、壸”两个字的解析探究,层层深入,引出很多命题,思考深邃,浮想联翩,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即成经典。感佩老师才情,拜读欣赏,大赞。遥握,问侯老师编创辛苦,秋安。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19:36:56
  谢谢淡墨老师的美评,谢谢你经典评价。可能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师的“通病”,但这个病让我们有了比别人更深刻的审美可能。我是这样看的。遥握,问候秋祺,特别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9-06 19:54:24
  乍一看,“蓬壶”“蓬壸”几乎没啥区别,细看一横之差,却景象各异。作者深究这两个词的内涵及衍生之意,加上纵横无羁的想象,思想的空间被无限拓展。作者想象各种门,都不是轻易能跨进,总要遇到沟沟坎坎,曲曲折折,正因如此,才有实现理想的欢快和欣慰。文中禅意深藏,启示读者带着旷远豁达之心,冲出狭窄的自我封闭,终能与崭新开阔的世界相拥,一切美好会纷至沓来!好文,意趣横生,启人心智,辞采唯美动人,意境深远。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晚上好,谨祝秋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06 20:03:36
  谢谢罗老师的深度美评。可能我们做语文老师的,都有喜欢咬文嚼字。“蓬壶”“蓬壸”一横之差,却是意境不同,把握这样两个字,完全可以从一个角度解读蓬莱阁。但文章不能只谈这两个字,于是题目有了“及其他”。蓬莱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从中可以找到很多中国文化的本源,就是人生感悟,也在中国地方有着特别性。于是就扯开了谈,希望读者喜欢。遥握,问候秋祺,开学了,工作忙了,注意节奏,谨祝工作快乐!若有闲暇,也期待你的佳作。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