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一针一线绣新年(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一针一线绣新年(散文)


作者:吴孟友 秀才,206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62发表时间:2024-01-26 06:59:14


   “糊样挑花走线忙,雪花寒屋一灯黄。夜深不语时含笑,裁得新鞋不用量”。年,在屋外雪花飞,屋内飞针忙的氛围里姗姗而至。
   故乡的年俗,无论满月的孩子,还是百岁的老人,过新年都要穿上新鞋新衣新袜子。除旧迎新穿新鞋,平步青云发大财。这是祝福未来的生活衣食无忧,一路坦途,步步高升。最高的年境界,就是图个吉利。
   忆童年,看母亲寒冬腊月的夜晚,为了赶做全家人的新鞋,不顾白天的劳累,坐在火桶上,背靠床架前,一针一线纳着新年的布鞋。纳好新鞋安守岁,昏黄油灯熬夜间,忽闻鸡鸣报天晓,方知母亲又未眠。为了赶在除夕夜全家人穿上新鞋,母亲经常挑灯夜坐,通宵达旦,眼睛熬得通红。白天忙里忙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赶做新鞋,真是苦了母亲,累坏了母亲,我们看了好心痛。
   母亲是故乡小河沿做鞋的高手。做鞋需要“壳纸”剪鞋样,趁着冬阳糊“壳纸”。糊“壳纸”又叫“大搁薄”,做起来很简单,用糯米熬粥,做成米糊,用刷子将米糊刷在旧门板上,用干净旧衣布片贴在门上,又在布片上均匀地刷上米糊,将报纸或牛皮纸粘贴在布片上,牛皮纸或报纸上面再刷些浆糊,两层即可,抹平,“壳纸”制作完成。将门板抬到太阳底下,连晒几日,晾干,揭下,“壳纸”便成品。母亲心灵手巧,用手指在“壳纸”上一番比划,能剪出各种各样的鞋样来,U口的老人鞋,园口的娃娃鞋,松紧蛙头的青年鞋,热天的拖鞋,冬天的暖鞋,裹脚老人的尖口鞋,等等,所有鞋样,母亲一摸不挡手,都能剪出来。十里八村的小娘们找母亲讨个鞋样。俗话说得好,好鞋要好样,好女要好娘。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穿着母亲鞋样的鞋,走路不抵脚不夹指,大小合适,宽敞舒坦。
   其实,是穿着母亲的爱。那时的过年新鞋,都是母亲牌的,谁穿一双商店买来的鞋子,并不引起大家的兴趣,反而生出一些错觉。
  
   二
   母亲会过日子,平日里,将旧衣旧衫、旧被单、旧布片洗得干干净净,留着,做鞋大有作为。填鞋底是件细活儿,通常用一块白老布,剪成稍大一点的鞋底布,在鞋底布上填角布碎片,老布片透气性好,多填些,大片小片挨腮填,一层两层往上编,层层叠叠三分厚,最后垫上鞋底片。上下布底片,四周用针线缝合,碎片就不会脱落,布片鞋底就做成了。用晒干的竹箨叠成四五层用针线定在一起,剪成鞋底“芯”。脚的尺寸决定“芯”的大小,“芯”的大小决定鞋的大小,鞋合不合适脚,取决于“芯”合不合适脚。所以用心剪“芯”是做布鞋的关键。在鞋底芯四周镶上白布边,然后将“芯”放到布片鞋底上,沿着“芯”边,一针一线将“芯”契到布片鞋底上。鞋“芯”和鞋底契合后,通常说的纳鞋底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母亲做鞋的经验和工艺,首屈一指,喜欢就那样静静地看着母亲做鞋,简直就是在欣赏一件工艺品。
   契鞋底,用的是细麻绳。麻绳抹上蜂蜡,拉起来润滑利索。麻绳结实,用力不会断。母亲右手食指戴上“顶针窟”,一针扎下,手指一伸,一顶针,针出头,右手拔针,拉绳,右手缓缓举上头;左手捏着鞋底,拽着麻线向左拖,左右配合张臂拉举,然后将麻绳套在膝头,用力一顿,麻绳深深地扎进鞋底。这一拉一拖,一举一伸,一反一复,手舞腿伸,优雅的动作像舞蹈一般。纳鞋底从“芯”的顶格开始,一行行,密密匝匝,像诗句,上下对仗,针脚合韵,诗里,包涵着儿女情,夫妻情,兄弟姐妹情。一家人,浓得发不开的亲情,都蕴藏这行行诗句里,母亲不懂诗,不懂平仄,但却懂得亲情,懂得用这一针一线秀给新春,寄托深情的。怪不得,一个人,寒冷的冬夜,孤灯独守,通宵达旦还是那么精神。一个晚上,千针万线穿过心,拼命地赶,能契好一双鞋底。鞋底契好后,沿“芯”外沿用裁剪刀切除外边的布边,再在“芯”上填一层薄薄的棉绒,裁一片“市布”(最好是绸缎布,脚踩在上面舒服)压在“芯”的棉绒上面,市布四周叠边,用针线将“市布”叠起的边与“芯”边用针线契起来。整个鞋底算完工。
   我常常看着母亲做鞋,就像是看魔术,一针一线,飞出了风景,有时候慢慢睡着,母亲的针线就成了安眠曲。
   用“壳纸”剪鞋样,做鞋帮,程序简单。用开锅的烂饭捣成泥(那是没有固体胶),用手指粘着饭泥,踏在鞋样的正反两面,过年鞋,一般地鞋样正面贴上新买的黑灯芯绒布,反面贴上自紡的白官布,四周剪齐,用黑布滚边,鞋帮很快完成。最后一步叫“上鞋”,将鞋帮的前后中点与鞋底的前后中点对齐,用针线羁住,然后,鞋帮边沿与鞋底“芯”边对齐,用一号带钩的锥针,牵引尼龙细线,两边对拉,线扎得紧。不到两个时辰,一双鞋就“上”好了。新鞋有点紧,要“旋”鞋,所谓“旋”,就是用木头做成鞋“旋”子,前面做成鞋头模样,后面做成脚后枕,中做几个木键子。将“旋”子塞进鞋里,中间加“键”钉紧,鞋面上轻喷两口水。放在窗前晾干就能穿。母亲床上蚊帐里,系一根小竹篙,篙上挂满了新鞋,那是全家人的希望,母亲望着新鞋,摸着新鞋,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每当看到母亲的微笑,我恨不得穿上新鞋,沿着故乡的小河沿奔跑起来。让母亲郎朗地笑出声来。
  
   三
   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母亲眼睛穿不上针线。纳鞋底拉不动了。于是,姐姐接了母亲的班。大哥跟三叔在外地学手艺,父亲从单位离职回家,个头小,农活干得吃力,母亲是村妇联主任,忙完村里忙家里,忙完田里忙地理,忙前忙后,忙不过来,又老了,所以一家的重担慢慢落到姐姐身上。姐姐,农忙忙田地,农闲忙砍柴,忙家务,到了腊月,白天熬糖、沓豆丝、炒年货忙得不亦乐乎,晚上,坐在房里拿起针线又成闺秀。学着母亲,一针一线秀新年。姐姐比母亲的手脚更麻利。新鞋做到更快。姐姐,还追求时尚,男的做松紧鞋,女的做绊子鞋,小孩做绣花鞋。男娃,虎头鞋,能看出下山虎和上山虎,虎皮斑斓,虎头王子显王威,虎威逼真。女娃,荷月鞋,荷塘月色,风月无边,生动形象。姐姐不仅做绣花鞋,还能绣兜兜,绣手帕,绣枕巾。绣鸟,就能看到大雁飞翔在蓝天之上;绣梅,就能欣赏到皑皑白雪中万点红梅;绣鸳鸯,就能望见一对活泼的鸳鸯嬉戏一湖碧水。这些工艺品,是别人求绣的,也有自己送人的,从来不卖。
   听说,姐姐结婚的时候,传情物,就是丝绣鸳鸯戏水手帕。姐姐心灵手巧,过年,穿着姐姐的鞋,到左邻右舍炫耀。隔壁的大嫂,村前的大姨,村后的大姐,常叫我们脱下鞋,拿到手里,前看看后看看,里看看外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像欣赏一件工艺品,一边欣赏一边夸道,鞋“上”得正,边滚得圆,底打得密,线锁得紧。
   鞋子成了稀罕物,真的让人开眼了。
   除夕夜,穿新鞋,是最热闹的时刻,吃过年饭之后,母亲从房里拎出两大串新鞋,姐姐分发给每个人。洗脚,从小到大挨个地洗,洗好后,先穿新袜再穿新鞋。新袜,纱统袜、深统袜,袜底剪开,契在新做的袜底上,这样袜子经久耐穿。过了春节,要脱下袜子,留着冬天穿。脚伸进袜统,一拉,袜统穿过腿肚,很暖和。新鞋,白色鞋底,乌黑的灯芯绒鞋帮,煞是好看。穿上新鞋,我们等不及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母亲满足我们。穿着新衣,踏着新鞋,我们甭提有多高兴,在门口场上追逐起来,又打着灯笼到邻居家里玩,母亲喊着,注意烟花炮竹,不能烫坏新衣服。
   穿着母亲、姐姐做的布鞋,历经岁月,走过四季。放学的路上,遇到下雨,便脱下鞋,赤脚步行,生怕鞋湿霉烂。冬天,夜晚,母亲将布鞋放在火桶里,早上,穿着布鞋上学,暖乎乎的,泡松松的,像踩在云朵上一样,走起路来,格外地舒服。
   母亲老了,姐姐嫁人了,姐姐也成了几个孩子的母亲。田地到户后,姐姐又忙里又忙外,家里还开了个小卖铺,实在没工夫做鞋了。我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不再穿布鞋了。母亲走了,姐姐老了,我的鞋厨里,还挂着一双乌黑灯芯绒白底布鞋,一直舍不得穿,记不清是母亲做的,还是姐姐做的。每当看到鞋时,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流。记忆又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仿佛看到寒冬腊月静静夜晚,母亲和姐姐一针一线的情景,她们不为自己,这一针一线为我编织新春的希望和人生的梦想。脚底下这双布鞋伴随我走进学校,走进单位,走到人生的辉煌。
   穿着布鞋,一路走来,我也常想如何感恩,今天,我忽然想到,何不将这些“既往”变成温馨的文字,安放在江山一角,东篱之家。这是对亲情最好的报答。
   过新年,百事新,中国人对节日的态度,不单单是心诚,更有一份功夫在其中,所以,在我的心中,那些年的新年是绣出来的。
  

共 33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 一针一线绣新年,一字一句表恩情,江山东篱既往里,老师亲情安放处。“糊样挑花走线忙,雪花寒屋一灯黄。夜深不语时含笑,裁得新鞋不用量”。在老师家乡,穿新衣穿新鞋是过年的习俗,寓意除旧迎新,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忙完白天的事情后,等到一家人都睡了,母亲开始加班加点为一家人做新鞋。好鞋要好样,好女要好娘。做鞋,需要糊“壳纸”剪鞋样,母亲心灵手巧,用手指在“壳纸”上一番比划,能剪出各种各样的鞋样来,U口的老人鞋,园口的娃娃鞋,松紧蛙头的青年鞋,热天的拖鞋,冬天的暖鞋,裹脚老人的尖口鞋,等等,所有鞋样,母亲一摸不挡手,都能剪出来。十里八村的小娘们找母亲讨个鞋样。母亲是故乡小河沿做鞋的高手。母亲对一家人的爱和付出是伟大的,寒冬深夜,为一家人一针一线的纳鞋的场景永远刻在老师心中。母亲会过日子。鞋样做好了,开始填鞋底,上下各一片白老布,中间填上棉花和母亲平时洗干净的旧衣旧衫、旧被单、旧布片,一层一层填鞋底,然后四周用针线缝合,布片鞋底就做成了。再用晒干的竹箨叠成四五层用针线定在一起,剪成鞋底“芯”。在鞋底芯四周镶上白布边,然后将“芯”放到布片鞋底上,沿着“芯”边,一针一线将“芯”契到布片鞋底上。鞋“芯”和鞋底契合后,就要开始纳鞋底了。纳鞋底需要用麻绳,鞋子才耐穿,母亲戴上“顶针窟”,一拉一拖,一举一伸,一反一复,纳的针脚一行行,密密匝匝,像诗句,上下对仗,针脚合韵,诗里,包涵着儿女情,夫妻情,兄弟姐妹情。一家人,浓得发不开的亲情,都蕴藏这行行诗句里,老师的描写非常形象地描绘出母亲做鞋子的场景,母亲把对一家人的爱都融入了一针一线,让人感动。做鞋子很繁琐,做的合脚好看不容易,可见老师的母亲真是心灵手巧。孩子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于是,老师的姐姐接了母亲的班。老师的姐姐不但继承了母亲的巧手,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农忙忙田地,农闲忙砍柴,忙家务,到了腊月,白天熬糖、沓豆丝、炒年货忙得不亦乐乎,晚上,坐在房里拿起针线又成闺秀。学着母亲,一针一线绣新年。姐姐还追求时尚,设计各种样式,还会在鞋子上绣各种花样,就像一件件工艺品,人人夸。吃过年饭之后,老师的母亲从房里拎出两大串新鞋,姐姐一一分发给每个人。洗好脚,穿着新衣,踏着新鞋,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那是老师童年最快乐的时候。老师穿着母亲和姐姐做的鞋子,一步步长大。母亲老了,姐姐嫁人了。再到后来母亲走了,姐姐老了,老师的大衣厨里,还挂着一双乌黑灯芯绒白底布鞋,一直舍不得穿,这双布鞋伴随老师走进学校,走进单位,走到人生的辉煌。穿着布鞋,一路走来,感恩母亲和姐姐的付出,想着将这些“既往”变成温馨的文字,安放在江山一角,东篱之家。这是对亲情最好的报答。老师开头用诗歌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寒冬腊月、夜深人静巧妇做鞋子的场景,回忆了成长过程中母亲和姐姐做鞋子的温暖画面,特别是对母亲做鞋子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老师心思缜密,观察入微,描写细致,读者如身临其境,看到了一位心灵手巧、勤俭持家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都说长姐如母,老师的姐姐在母亲老了、去世,代替母亲成了家里家外一把好手,做的鞋子更是栩栩如生,老师对姐姐的感谢之情油然而生。吴老师深情回忆,行文流畅,文字里温情满满,思念绵长,感人至深。吴老师倾情力作,力荐各位文友赏读,感谢吴老师投稿东篱,祝老师生活愉快,幸福常伴。【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204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1-26 15:20:19
  从炒年货、甜米酒、杀年猪过大年,老师就开始了新年系列的写作。文中充满年味和亲情,心灵手巧的母亲和大姐,令人敬佩。做鞋子的过程,描写细腻,可见老师对生活的观察,足够细致。精彩佳作,韩格拉图拜读,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27 16:21:37
  韩老师,下午好!临近年关,有点穷忙,未能及时回复,请谅解!新年系列,是继去年阳了之后写的,正好因了“既往”征文,素材较好,只可惜写作水平有限,写不出好的作品来。感谢你的鼓励!敬茶!祝冬祺!
12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1-26 19:24:53
  吴老师的过年系列一发而不可收,井喷似爆发,篇篇精彩,字字情浓。做鞋,我没学会,只纳过一只鞋底。还不如吴老师记得清,观察得细。但记得妈妈和姐姐做鞋,一坐就是大半夜。淡墨拜读佳作,感佩吴老师才情,祝老师精彩不断。
回复1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27 16:26:53
  淡墨花开老师,下午好!感谢你关注留墨,感谢你点赞鼓励!母爱,是个不朽的主题,是个神圣的话题,只是水平有限,材料较好,写得不好。问好老师,祝冬日吉祥,往事如意!
1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1-26 21:58:30
  文章的题目很新颖,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感情真挚,让人感动的亲情美文佳作,点赞学习,问候老师,祝老师冬日愉快!
回复1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27 16:30:25
  感谢红花老师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鼓励!临近年关,老师忙里忙外,还能抽出时间关注拙文实属不易。问好老师,祝红花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4 楼        文友:岚亮        2024-01-27 12:03:43
  过年了,穿新衣,着新鞋。一针一线,皆出自慈母的手。母亲在做鞋,针线密密缝,缝入的,全是深深的爱。好文,点赞!
回复1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27 16:33:19
  临近年关,单位还有些忙,未能及时回复,请谅解!感谢你的精彩点评,感谢你的鼓励,问好老师,祝冬日吉祥,身体健康,文丰笔健!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