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榛蘑(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榛蘑(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43.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64发表时间:2024-05-30 08:22:29


   东北菜中有一道当家菜——小鸡炖蘑菇。鸡是小笨鸡,即农家散养的鸡,吃五谷杂粮和虫子,靠自己找食。农村院子大,没事儿就四处溜达,肉长得紧实。所谓笨,体现有两点:一是就在一块地方活动,比主人都爱家,门敞着都不会出走;二是虽然长得慢,体型不算大,但行走不灵巧,最高也就飞到鸡架上;飞上树,于它而言,都像一个梦。被抓的时候,几乎束脚就擒,叫几声以示抗议而已。
   蘑菇是榛蘑。一般都是干榛蘑,常温的水,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洗干净,注意将蘑菇的根去除。将泡榛蘑的原汁留下,沉淀后的清汤,待炖鸡备用。榛蘑入锅之前,我的习惯是烧点开水,将榛蘑焯一下,时间略长些,这样可以去去蘑菇中的嘌呤,免得引发痛风。
   在东北,开玩笑常常说,小鸡最怕看见的是榛蘑。近些年,尽管东北菜中新添了老虎菜、乱炖等生力军,但依然靠小鸡协同榛蘑左冲右突,才守住了自己的一方领地。
   榛蘑,蜜环菌,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区,是菌类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品种。顾名思义,生长在榛树下的蘑菇。我这个林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基础课时,学过点林学概论,又在森林茂密的北方山区转悠过许多次,如果不仔细去辨别,有时也会搞混榛树和较矮的柞树。
   榛树多为灌木,柞树多为乔木,榛树结的果叫榛子,可食,柞树结的果叫橡子,可食,但苦涩、粗粝,一般不吃。柞树也叫橡树,就是舒婷《致橡树》中的橡树。榛树,家家砍来做烧柴,也常被称为榛柴。柞树的用途多了,它的叶子做蒸饺、粘豆包时垫下面,味道甚好。橡木桶装葡萄酒,广泛应用。柞木长得慢,又硬,又结实,我们经常将柞木锯成段,给家里的菜园“夹障子”,即做栅栏。雨天,柞木障子会长出黑木耳。很好吃,这是后山间接给我们提供的另一种山珍。到现在,山区用木段种植木耳,柞木木耳也是耳中豪杰。我这样顺便表扬下黑木耳,是因为我一直在夸耀榛蘑,怕木耳听见不高兴。现在城里偶见柞木地板,很讲究,铺的是房主的脸面。这样说,并不等于只有榛树下长榛蘑,一些针叶阔叶树下,包括柞树,树干根部、腐烂的树桩、倒木、埋在土中的枝条上也会长出榛蘑。
   榛蘑呈伞状,也如一张仰望天空的小脸。肌肤土黄色,脸的中部,年轻时长有平伏或直挺的小鳞片,像青春痘,老了变成棕褐色,略显沧桑,但肌肤却光滑了。它香味浓烈,入口爽滑,味道鲜美,营养自不必说,它富含的氨基酸、各种矿物质、营养元素是普通蔬菜的十几倍。开胃,助消化,降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东北人将其称为“东北第四宝”,三宝是指:人参、貂皮、鹿茸(靰鞡草)。
   要说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榛蘑可以种植,关键在于,无法人工培育菌种。所以,买榛蘑,无需问是否野生的,它就是野生的。榛蘑,一般生长期2个月左右,不同的榛蘑寿命各异。据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科普,在美国发现了一颗长了2800多年的榛蘑,菌丝在地下蔓延,占地10余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生物。由此能否推断,吃榛蘑有助于长寿。
  
   二
   我是小地方长大的,以为我们村的后山,无所不能。它很像一个侧卧的人,右手撑头,头部较高,身子向东绵延开去,是一道坡度平缓的岭。我们学校春游,就到这座山上。我最喜欢爬山比赛,找“宝”游戏。当然,后山也给我留下痛苦的记忆,被“草爬子”(蜱虫)叮上,伤口溃烂,至今,脚腕处还留有一个圆形的伤疤。脚上长一只“眼睛”,帮我看着路,所以,几十年,走得还算周正,走路也算顺当。
   土地干旱,村民求雨,必到后山。以为山高,离天空近,说话龙王能听到。有时,一片云来,掉下几颗雨滴,老天只挤出几滴同情的泪。再就是,死去的村民都埋在向阳的山洼处,避风朝阳,风水好。我的同姓好同学不幸溺亡,就葬在后山,那天黄昏,山顶升起的一缕烟雾,慢慢变成一朵蘑菇云,被风采走。
   后山生长榛蘑,每年七到九月份,是北方雨季,雨帘,挂在每家的门楣上。雨歇的时候,我和妹妹便跟着母亲,吆喝上邻居张姨,我们挎着篮子,直奔后山。后山长满榛树和柞树,这样的林地里,很容易采到榛蘑。榛蘑不喜欢单打独斗,经常是一片片出现。多好的童话,下雨天,它们为谁打着伞?是森林王子吧。那首《采蘑菇的小姑娘》中“她采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形容榛蘑恰如其分。当然,有时也“踩到”榛蘑,满山寻它千百度,那蘑却在,脚下打滑处。
   采榛蘑,我往往采得少,被张姨笑话。眼大漏神,我经常视榛蘑而不见。少点还好,最怕采到那些毒蘑菇。狗尿苔,常生在腐烂的树根下,狗喜欢在树根撒尿,故人们为鄙视它而这样称呼。“狗尿苔长在了金銮殿上”,若瞧不起某人,常常拿狗尿苔作喻。它呈钟形,又像古代士兵的头盔,我几乎不费神就识别出来。
   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毒蘑菇,肉眼的确难辨。对人体有害,必须小心甄别。一些个别的红蘑菇、黄蘑姑,虽不知道其恶名,但我死记硬背它们的模样,不去碰它们。现在查查才知道,毒蘑叫垂暮菇、裸伞等等。我自己总结出一条经验,那些戴着斗笠朝臣帽的蘑菇,很少有一个好家伙。那些所谓“红颜知己”要小心,少数红蘑有毒,坚决不采。那些“小白脸”更要提防,有些毒性很强,包括可食的雷窝子(四孢蘑菇),虽然是一副白白净净的敦厚面孔,尽量不采。村子里,经常传出,有些人家吃蘑菇中毒了,好在没造成死亡,大家就没当一回事。
   有一次,我在吃了榛蘑后,恶心,难受了好一阵子。估计是有毒蘑菇混了进来,毒蘑的毒性难辨,就在于以假乱真。
  
   三
   乡亲们只认榛蘑。好吃,吃着放心,“真”蘑。大家都盯着后山,每个雨季采到的榛蘑并不多。当然,也没那么多小鸡可炖,小鸡的日子也不好过,平时也是吃这顿没那顿。
   我们采来的榛蘑一部分晒干,留过年时吃。其余的,就很快打了牙祭。缺少荤腥的日子,榛蘑就是素肉。在日常食品中,蘑菇的口感最接近肉,尤其榛蘑,粗纤维,有嚼劲。在无锡的一座寺庙里,我就吃过一顿素餐。其中,有蘑菇扮演的椒盐鳝段,味道很不错。
   母亲常用榛蘑做的菜有两个。一个是白菜清炒榛蘑,有时用大白菜,有时用小白菜,就看当时是什么季节。我曾疑惑过,为什么母亲说白菜炒蘑菇,就像说一个成语一样,脱口而出。母亲讲不出大道理,但会寓教于菜。她说,白菜解毒,万一榛蘑里混有毒蘑,因白菜在,会毒性大减,人不至于吃坏。原来,这是个安全菜。我愿意相信,即使谎言无处不在,我都会相信母亲。另一个是土豆片炒榛蘑。土豆和榛蘑中都含有大量淀粉,炒菜时,适当加入些水,淀粉大量析出,不需勾芡,二者就有得缠绵了。我最喜欢这道菜,喜欢就这个菜喝两杯。土豆的微艮和蘑菇的韧劲,将这道菜变成了硬通货,在东北菜中的地位牢不可破。
   两个土到家的菜,由榛蘑将“土”进行到底。我不知道别人喜不喜欢,它将永远占据我家餐桌。
   还好,吃了这么多年东北的榛蘑,没落下“蘑菇”的名声。我遇事不急,叫沉稳。东北话,你真“蘑菇”,意指办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和“磨叽”有一比。查阅很多资料,问过许多老人,探其典故,近乎无解。说说我个人的想法。细究,可能还是和采蘑菇活动有关。采蘑菇就是慢工出细活,提着篮子,几乎漫无目的,东走走西看看,耗时费力。不凭规律凭经验,总而言之,效率是不高的。很多时候,榛蘑不按套路出牌,走上一天,蘑菇还遮不住篮子底。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为啥叫榛蘑?“珍”稀的蘑菇,“珍”贵的蘑菇。
   榛蘑一般都要晒干保存。这在北方,容易些,北方室内的空气偏干燥。去除雨季因素,我做过测试,一件手洗的衣服,直接挂出去。在上海的秋季,挂在阳台上,通风,间或拥有阳光照耀,三天下来,衣服还是湿乎乎的。在北方,我随手挂在宾馆的墙上,阴干,睡一晚上醒来,衣服已干七八成,到次日下午,可以穿上身了。我的一位正宗上海人朋友,用嘴唇做过实验,在北京呆了七天,每天牛饮矿泉水,最后嘴唇干裂到出血。
   在上海,我几次带回的榛蘑,舍不得吃,放到了梅雨季,都长了白毛。即使密闭真空包装,放进保鲜层或冷冻室,时间一久,蘑菇也会吸湿回潮变质,它太渴了。现在,我有了变通措施,每次少带点,到梅雨季前吃完。如果实在要储藏点,网友推荐的方法比较可行,泡开,洗净,控干,装袋,冷冻。
  
   四
   有很长一段时间,东北榛蘑越来越少了,源于滥砍乱伐。有人也许不解,榛蘑大多长在腐殖层上,树倒怎么会蘑菇散?举个例子,房子被拆,显然就无法住人了。
   榛蘑少,几十元一斤的干蘑卖到上百元,到东北饭店吃饭的人,觉得不爽了。有些饭店,动起了小心思。所谓的小鸡炖蘑菇,全靠一锅粉条搅和。小鸡也觉得不爽,几只榛蘑,就要自己全力以赴,赴汤蹈火。在我家,我就学着上海人的做法,鼓动小鸡和香菇、茶树菇走到了一起。我吃过几次香菇鸡块、小鸡茶树菇汤,味道也还不错,我没用“炖”字,是沿用南方习惯的称呼。我甚至想,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之所以没叫“小鸡炖榛蘑”,其实也体现了东北人的胸怀,并不排斥其他蘑菇入菜。
   那时,在我家附近,有几家东北风味饭店,我时常光顾。老板熟悉我,必点的菜就是小鸡炖蘑菇。有时,回头扫视一下,看看其他客人,桌上也有这道菜。榛蘑少了些,但老板坚持不换蘑菇,鸡倒是用了本地的三黄鸡,没人计较。所以,小鸡炖蘑菇这道菜,其实是靠榛蘑坚守的。
   去年秋季回老家,九月起,榛蘑上市了。现在搞活地摊经济,县城里很多地段都允许农民摆摊设位,卖一些自产的农产品,不过就是限时。妹妹家小区大门两侧的路旁,每天就有这样的集市。我看到,有时几乎成了榛蘑的专卖市场,满地是榛蘑堆,攒得跟小山似的。打听下来,每斤10元,不算贵,多买还便宜。
   跟一位大姐买两斤,又顺便聊了聊。她说,前些年封山(育林)见效了,树多了,这榛蘑就多了。但林场附近少,要往远的地方走。我明白她的意思,榛蘑一般喜欢长在浅山的榛柴岗上,现在要到深山里去寻。听了我有些感动。大学毕业的前三年,我就在县林业局工作,虽然我管的是设备,但属于营林股。好多次,我跟营林督导工作组去林场,监督指导造林。这么说,我还蛮自豪,今天林业生态的变好,为老百姓致富,我还有一份小贡献呢。
   回家里,跟妹妹提起这事,妹妹说,是,现在,只要肯往里面走些,榛蘑很多。所以,听说还有一对父女走失了,北方叫迷山了。毕竟这个季节,山深林密。如此看来,我们品尝到的榛蘑,有人可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世间所有的香,都是苦涩的香,榛蘑也是。
   榛蘑,蘑中臻品。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其列为一类食品。希望我们的国家,也向这方面努力,对它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前些日子,妹妹又寄来两斤干榛蘑,闻着飘散而出的森林气息,我还没吃,就流出口水来。
   当天晚饭,我做的小鸡炖蘑菇,实际是“蘑菇炖小鸡”,就是蘑菇放得比鸡肉多,可以好好过榛蘑瘾。全家人吃得香。可是,还没吃几口,我想起的是,那对采榛蘑走失的父女,听说一直没找到,为他们感到难过。我还想说的是,乡亲们去采蘑菇,如果有人发现两颗“没打伞”的榛蘑,别丢下它们,请带它们回家。
  

共 44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东北菜小鸡炖蘑菇,作者妙解小鸡,此鸡不与别鸡同。小鸡对榛蘑又爱又怕,卖力协助榛蘑,坚守阵地。榛蘑来源榛树,作者道出榛树与柞树的区别,不愧是林业大学毕业的。作者赞美柞树,也坚决肯定榛蘑的野生价值。村庄的后山有过痛楚和村民的虔诚,更留下过作者采榛蘑的记忆。不乏毒蘑菇,作者对它们有独特而生动的认知,这是经验的积累吧,可是也有漏网之毒蘑,好在危害不大。榛蘑深入人心,可小鸡金尊玉贵,只得晒干榛蘑了,不过它独自成菜也出彩。母亲喜欢安排白菜、土豆伺候榛蘑,这是母亲生活的智慧,也是我舌尖上的喜乐。作者榛蘑吃得多,做事可不“蘑菇”。“蘑菇”一词有来处的,与采蘑菇的效率有关。榛蘑一根筋,在北方才肯干透,对南方的潮湿天气很排斥,喜欢被泡开躲进冷冻室里。泛滥砍伐导致榛蘑变少,饭店只好委任粉条上阵,小鸡为此颇感委屈。作者让香菇、茶树菇与小鸡合作,合作愉快,但榛蘑坚决守护小鸡。家乡封山育林,榛蘑又多了,不乏作者之功。终于能痛快吃榛蘑了,吃着榛蘑,作者有着自己的忧思与牵挂。一篇描写榛蘑的散文,从外形到口感,从产地到保存方法,从营养价值到菜式品种,可谓细致全面。语言精粹,精当,用词灵动,故事精彩,行文洒脱,格调明媚,情感丰盈。东北的风情,岁月的温度款款从字里行间流溢而出,表达着作者对家乡榛蘑的喜爱。作者写榛蘑,不仅描述榛蘑本身,还勾连着时光的故事,渗透进亲人的气息,镌刻出故土的印痕。对环境的牵系,对采蘑菇人的关爱提升了文章的内涵和意蕴。文章给人以别致动人的读感,悦目,赏心。推荐读者品读,感受榛蘑的魅力,闻闻小鸡炖蘑菇的香和东北山林的气息。【东篱编辑:简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3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柔        2024-05-30 08:29:50
  小鸡炖蘑菇,小笨鸡和东北榛蘑,是金玉良缘。如今的小笨鸡变机灵了,不笨,榛蘑不香,也不鲜,应该不是正宗的东北榛蘑。榛蘑,在韩老师笔下风光有趣。跟着老师的笔墨,品尝榛蘑之风味吧,再给你上一碗小鸡炖蘑菇,中午好下饭。一道散发榛蘑香的美文。感谢老师赐稿,祝编创愉快,日子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0:00:22
  谢谢老师辛苦的编辑!我一直以为很多人并不知道榛蘑,但可能吃过,看来,小鸡炖蘑菇这道菜比我想象的更有魅力。我对榛蘑的理解还处在一知半解阶段,说句心里话,小时候我不太愿意雨后进山,就那么几次的记忆,有些模糊。文写得一般,好像不太会写这类文,谢谢老师的赞誉和鼓励,我还必须向各位老师多学习。顺祝生活工作愉快,写作大丰!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9:03:36
  那对采榛蘑而走失的父女,至今未归,这个细节可能不在作品表现的视觉里,但一句足见作者的情怀。榛蘑多,是榛蘑炖小鸡,鸡肉多,则是小鸡炖榛蘑。这讲究,实在精细。我也喜欢吃这道菜,东北菜,被我认可的有酸白菜,再就是韩老师说的这道菜。可能精华就无需多,一二则代表了。文章就像一篮子榛蘑,香气,耐品,喜欢。文章透着山野之气,有着特别温暖的情怀。非常喜欢这篇榛蘑。韩老师说的采榛蘑的细节和辨认毒蘑和可食用的蘑,这是功夫。我小时候采蘑菇,大概也是属于榛蘑一类,在松树底下,一定要采圆乎乎的那种,伞状的,带红色的,一定是毒蘑,化妆很漂亮,却吃不得。我们这里喜欢把蘑菇穿成一串,挂在墙壁上,吃的时候摘下来,这风景我喜欢。韩老师的文字 ,活泼洒脱,有一股香气,情感表达非常合适,可见起文质彬彬。怀才抱器拜读佳作。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0:14:18
  老师远行内蒙古一趟,还没歇息过来,就要上网留言,辛苦了!想到根与魂,我觉得在饮食上,菌类确实还是中国人的看家食品。我想了想,如果写小鸡炖蘑菇这道菜,可能不如写榛蘑生僻一点,带大家去认识和了解一下北方人尤其东北人世世代代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榛蘑。可是,我在农村只生活了16年,有些事情都模糊了,凭着记忆,几次跟母亲进山采蘑菇,有点像母亲的护卫。印象深的就是,每次我收获不丰,采到的不多,总是被大家嗔笑。现在在南方,妹妹总是寄些老家食品,但南方太潮湿,不好保管,更不能挂在墙上。前几天,两天阴雨,我偷懒,没吃完的几两干榛蘑就潮湿变黑了,可惜了。谢谢老师喜欢小鸡炖蘑菇这道菜,谢谢老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文一般,我需要向老师多学习,继续努力。老师多休息,遥握,夏祺!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5-30 09:13:21
  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是东北三大宝,加上“还有榛蘑少不了”,这是四宝。这就是中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觉得这是最美的文化,是跟生活密切关联的好文化。另一个问候点是,宁可不能相信世界上任何人的话,母亲的话永远值得不假思索地相信。这是一种文化。这个文化,是最有传播力的,被很多人证明的正确的。读韩老师的文章,收获颇丰。怀才再写点,表达一下,莫嫌啰嗦。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0:20:30
  现在看,这几宝,不复当年神采。前几年东北流行穿貂皮大衣,不知道抽的是哪股风,后来就偃旗息鼓了,倒是榛蘑,仍然在东北饭店里当家作主。这世界谎言太多,唯母亲的话最可信赖。现在想,很后悔,母亲头脑清楚的时候,怎么就没多和她唠唠嗑。谢谢老师精彩的润色和鼓励,夏日安好!
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5-30 09:56:53
  看来,韩老师每天不光同数字打交道,还是一个厨房男。小鸡炖蘑菇,榛蘑,从泡、到洗、到到清汤、到配菜、到焯、到与小鸡清炖,过程写得细腻逼真,如果没有试手过,是写不出这样的细节的。从长蘑菇、到采蘑菇、炒蘑菇、再到晒蘑菇,发展蘑菇经济,层次清晰,推陈有序。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老师,敬茶!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0:25:55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我可能是样样懂,样样松。我是经常烧饭,但水平不怎么样,但榛蘑确实吃的比较多,毕竟老家多产榛蘑,方便些。感谢老师的赞誉和鼓励,看到老师身体恢复后文章越写越好,很高兴。顺祝生活愉快,写作大丰!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5-30 10:11:59
  这篇描写东北菜小鸡炖蘑菇的散文,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富饶的东北大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榛蘑的深深热爱。文章不仅细致全面地描绘了榛蘑的外形、口感、产地和保存方法,更通过生动的故事,将榛蘑与时光、亲人和故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赞美榛蘑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这让我在品味美味佳肴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总之,这是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它让我领略了东北的风情,感受到了岁月的温度,更激发了我对家乡美食和自然的热爱。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一同感受榛蘑的魅力,品味小鸡炖蘑菇的香醇和东北山林的清新气息。祝韩格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0:33:19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自己虽然离开东北三十年了,但自己的根在那里,自己无时不牵挂和怀想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谈到写榛蘑,也是我想到,东北人为什么对它感情那么深,每一天都不能忘记。要吃蘑菇,他们异口同声的选择榛蘑,而对市场上那些种植的菌类,只是浅尝则止。所以,借征文这个机会,我想起一些和榛蘑有关的生活经历,试图挖掘一下小小榛蘑后面隐藏着的东北文化真谛。可惜,对榛蘑理解粗浅,自己感觉,没能达标。感谢老师给予美誉,权当对我的鼓励。顺祝老师工作生活快乐!
6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5-30 11:22:16
  最近没怎么上网阅文,这两天眼疾稍好些,便打开久违的电脑。读韩老师的文,便觉享受到一顿大餐!不仅仅是条件反射般的小鸡炖蘑菇。而是从这道美食里,品尝到了更丰富,更隽永的味道。那些东北家乡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尽在其中。够味!韩老师的文章愈发沉稳。姿态万千!拜读美文,谨祝快乐吉祥。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3:17:55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得知老师眼疾好转,很是高兴,希望早日回归东篱。这个文,就是写写自己对东北人心中的榛蘑情感。我觉得这里面有情结和文化,只是我挖掘尚不到位。谢谢老师美誉和鼓励,期待老师佳作,问候老师,体健,笔丰!
7 楼        文友:枫桦        2024-05-30 11:25:05
  榛蘑的学名叫蜜环菌,在东北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鸡炖蘑菇在东北,一般是新姑爷上门,必须有的一道菜。有很多人,至今都在兴致勃勃地相互比较着,谁的丈母娘给炖的鸡多。我们这里也产很多种蘑菇,却只有榛蘑炖出的小鸡最有味道,老师的文章所包含的容量很大,包含了许多亲情与乡情的元素,让这篇文章厚重了起来!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3:23:40
  老师的解读非常专业和精彩!我深有同感,榛蘑在东北人的心中是不可替代的,新姑爷上门,比炖小鸡多少,很有意思,我也听说过。我对榛蘑的认识尚有些肤浅,有待慢慢提高。谢谢老师的鼓励和赞誉,我还需向各位老师多多学习。问候老师,夏日愉快!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5-30 14:17:16
  我去年读枫桦老师的“森林系列”,没忍住,在网上购了几袋榛菇,我吃着还可以,就是沙石太多,要洗很多次,还有就是掰开里面全是虫干,一袋里很难有几个好菇。这回拜读了韩老师文,再次勾起了我的购买欲,希望这次不会买到假货。如果一篇文章总能勾起人想点什么,做点什么,那么,此文一定是好文,是有价值的文。此文就是!点赞!遥握问侯韩老师,谨祝夏祺,精彩纷呈!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7:08:48
  网上买,应该也可以,但估计你遇到了不法商贩,一般不会有石头,如果有虫,说明保存时间久了,但可以吃,说明没用药水浸泡过。建议去东北风味饭店吃较好。如果你喜欢吃辣,我建议:榛蘑+红辣椒+肉片,一定是一道非常好的菜。理论上,对榛蘑的了解,枫桦老师要深于我,我属于半瓶子醋,见笑。一般小白文,谢谢鼓励和赞誉。顺祝夏日安好,生活愉快!
9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5-30 17:47:46
  榛蘑原来韩老师这么叫法,东北很多菜好吃的,上次我去了一次东北那个糯米甜酒、东北凉面,东北啤酒,好好喝哦,还有一个东北烤肉,这些东西太棒了,下次我还想去一次吃这些东西啊!
  
   韩老师的小笨鸡炖蘑菇没吃过,现在都肚子饿了,这个小笨鸡肯定是好香的,下次去尝尝,文章写得不错,欣赏好创作愉快!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9:19:26
  东北菜虽然粗枝大叶,但有些还是不错的,到东北饭店里点小鸡炖蘑菇,必有,如无,那就是假东北饭店。谢谢老师关注拙文,谢谢鼓励,希望你爱上东北菜。顺祝生活愉快,写作大丰!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5-30 19:00:39
  长见识了,我们这里没这种榛菇,其他蘑菇倒是有,我不认识蘑菇,分辨不了有毒无毒,我也不采蘑菇。小鸡炖蘑菇还是吃,蘑菇是大棚里长的。老师的文章诙谐幽默,趣味多多,看点多多,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美文佳作,点赞学习,祝老师夏日吉祥!
回复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5-30 19:22:52
  榛蘑,主产地是东北林区,南方有否,目前我走过的地方,似乎还没看到过,但我不敢妄下结论。它的生长,需要特定的林地和气候。有机会,到东北风味饭店,去品尝下,确实不错。文一般般,谢谢老师不吝赞美,给予我鼓励。顺祝庄稼、写文双丰收!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