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去追小洋山(散文)
先说明一下,我们去追的小洋山,是我心目中的海港明星。它就是隶属于浙江嵊泗的小洋山岛。以前,岛上平地少,路崎岖,故简称小洋山,而非小洋“山”。因岛上多羊,旧称羊山,加之岛域面积较小,后改叫小羊山,又因岛四面环水,而渐渐演变为小洋山。小洋山岛与大洋山岛一北一南,隔海相望。
一
那是2022年6月中旬,日历已翻到仲夏。上海在全市居家隔离三个月后,复发的新冠疫情终于退去。我也终于走出了家。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我只想离开小区,只想出去走走,哪儿都行。
正逢周六,朋友和我一拍即合,两个人开着车就出发了。没想好去哪里,朋友叫我大哥,事必躬问:“去哪?”“去看大海。”我咕咚喝了口水,就信口开河了。“来上海这么多年了,还没真正上过海呢。”我兴奋地又啰嗦一句。
“去看东海大桥?”朋友提醒我,正中我意。调好导航,我们像离弦的箭一样,方向直指上海东南的芦潮港。1995年春,我参加虹口区经委组织的外省市落户上海企业学习考察活动,到过那里。
朋友开车,我赶紧了解下东海大桥,同时,恶补一下洋山港的知识。东海大桥是洋山港区建设一期工程的三大部分之一。大桥总长32公里,桥宽31.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小高速。这和有些城市路桥要求减速慢行反差极大。预期寿命100年,可以看出桥梁设计者多么自信,“弄潮儿向涛头立”,一桥尽显建设者风采。
上了沪芦高速,车辆多了起来。也是,这么久的封闭,人们太需要放松了,很多人都抱着和我一样的想法,出来换换空气。朋友路怒的老病有点犯,开始嘟嘟囔囔。我则想起一句诗:“车队像一条河”,仿佛这些车都要汇入浩瀚的大海。还算好,没有长时间堵车,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到达了东海大桥的收费站口。
开车上桥,才觉其雄伟壮观。一条卧海彩虹,横跨浦东新区南汇新城与浙江嵊泗洋山镇之间。从北向南,由南北引桥、主桥(主航道桥及辅航道桥、非通航孔桥)组成。它仿佛是多座大桥接力而成的S形大桥,在其中,似能找到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西湖六桥、瘦西湖二十四桥身影。出行,有了桥和涵洞,那是最刺激的,是可以给眼提神的。
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上。我看到这座大桥的人性化设计。有四个巨大的通航孔,可通行万吨级货轮,也可通行普通货轮。这些孔和那些非通行孔,随着桥身的逶迤,彼此回眸,如一只只深情的眼睛。这些眼睛能借给我就好了,此刻,我觉得眼睛不够用了。我想,这样的设计,还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每一转弯,都能看见前面的风景,似能看见一段段江南小桥流水的温婉,驱逐了人在旅途“骑马不见马”的孤寂。
再看汪洋之上的那些发电风车,这是10万千瓦的风电场。由近及远,它们发出的嗡嗡声,一定被刻录在万顷波涛之中了。风车悠悠转着,将多少遥望的目光,纺成童年的情丝,缠绕在我们心上。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风轮里有一部电梯可以到达,工人就在那么峭拔逼仄的空间里检查维修,他们很辛苦,很了不起。如同身边闪过的主桥上的倒Y形索塔,其实不如说成“人”形更逼真。是人的力量,肩扛腿蹬,加上科技支撑,才挑起一座座世人瞩目的大桥,我们才成为拥有“桥梁博物馆”美誉的伟大国度。
过了主桥,驶过大乌龟岛,再驶过辅桥珠山大桥,就见到小洋山隧道了。四个道孔,高速和地面各占一半,我们走的是地面隧道。两个半圆的隧道,涂画着黄边黑道,非常醒目,像两轮半月,放射璀璨的光芒。朋友开始减速了,很快就下桥入岛了。现在,小洋山本来就与临近的大指头山、小岩礁等小岛连成一体,加之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建设,填海造陆,这座崎岖列岛的第二大岛无论名气还是陆域面积,早已名列榜首了。原来是“士”字形走向,现在,从卫星地图上看,俨然近“口”字形了。这让我联想起《战士第二故乡》这首歌,一名战“士”开“口”歌唱:“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
不要觉得直奔目的地就是看到了风景,风景满途,如果谁在车上闭眼打盹,那就真的是损失,错过了起码一半的风景。有时候想,到了目的地,然后转身而回也不亏。这是我的旅游之感。
二
大桥的确长,用时三十多分钟。本来,带车逛逛东海大桥,下了桥就该返回了,忽然发现路旁一个墨绿的指示牌,一个大大的箭头,指向一个地名——洋山石龙风景区。
“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们立马达成一致,转弯,停车,既来之,则安之,时间足够用,到景区游览一番。
下车后,我看见一座怪石嶙峋的小山,在这万物蛰伏的海岛上,显得尤其高大。所谓石龙景区,由五座山峰组成,大、小城子山,大、小观音山,仰天盘。“城子”早已倾圮,“观音”不知去向。作为普通游客,很难区分这些山体相连的山峰,只能看指示牌和揭示牌上的标注和说明。为方便游览,五座高低错落的山峰,由约2600米长的石阶连接在一起。这石阶,蜿蜒迂回,依山就势,起起伏伏,有些地段,铺在石墙之上,恍若一段八达岭长城闪现。天然喜欢上这些干巴巴的标牌文字指引了,仿佛就像一本书的索引,顺次而往,事半功倍。
入口处,几块石头,状如刚出锅的刀切馒头,它们汲取日月精华,默默发酵,仿佛散发出阵阵香气,引发我们饥肠辘辘。快近中午了,没关系,我们背包里有面包。爬山的时候,面包也会变成石头,有些重。没走多远,抬头已见几块怪石,乌龟石、元宝石等等。这山多秃岩,每一块石头,赤裸向天,像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让它像什么,目光如凿,只要盯着看一会儿,你就会如愿。
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很快就到了小观音山区域。闯入眼帘的是一面硕大的山崖。山崖色泽厚重,略泛苍黄。上面的题刻,气势磅礴,力穿石背。看介绍记载,是公元1608年,明朝戚继光属下游兵都司张文质,巡视至此,顿觉神清气爽,胸涌豪情,便一气呵成题下“海阔天空”四个大字。是小洋山岛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方题刻。这表达了爱国将领戍守边陲,抗击倭寇的必胜信念。来到1号观景平台,举目向东南远眺,海天茫茫。天空把辽阔的蔚蓝,大把撒进海里,远道而来的长江和钱塘江水,在这里变得越发澄澈。再看远处的几座小岛,飘飘荡荡,打渔船般若隐若现。海无际,天无涯,目无穷。在这里,我直观感受了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阔,曾经也给抗倭带来的难度,如果没有爱国的情怀,宽阔也会变得狭隘。
向东望去,山岬向前伸延,那边还有很多奇石。山腰上,是“神龟望海”,也称“独占鳌头”。大海在渔民的意识里,就是供案上的一碗水,随时都会被风暴打翻。据说那是当地渔民最钟情的一块石像,龟既象征长寿,又与“归”同音,期盼它保佑远航的亲人平安归来。远处的山巅上,还有一尊“观音石像”,她玉面含喜,白衣生风,她是否从观音山那边走来,就再没有回去。她大发仁慈,觉得当地百姓来山里听自己普法讲道,路途实在辛劳。所以,自己干脆就站在这里,世世代代,面对人间,拯救众生万般疾苦,庇护洋山风调雨顺。中国文化,历来都有寄托,看似一块石头,也刻上了人文的符号。我们从上面就找到了灵魂,生活的灵魂,皈依是人类的共同情感,皈依亲情,是最朴素最温暖的情感。
边看边想,向前走了一段,我们便沿着一条支路折回。走到大城子山的幽壑之处。但见上下两条石龙,相依相偎在一起,龙体分明,呼之欲动。相传双龙为东海龙王派遣,镇守洋山海岛。日久生情,懈于防务。天帝大怒,责令雷公严惩二龙。雌龙想要殉情,跃伏雄龙之上,雷公心软了,只打瞎她一只眼睛,下面的雄龙却被腰斩。石头上的焦黑色,想必就是雷火留下的痕迹,仔细观察,下面的龙,果然有一断痕。这样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相信。但我更愿意相信,二龙是守岛将士的化身,他们都是中国龙。当倭寇来袭,雄龙率先匍匐,让雌龙踩着自己的身体,他们筑成一道血肉长城。两条天然巨石,约百米长。我轻轻地抚摸,石纹斑驳,龙鳞如战士的铠甲,坚硬,能折利刃,滚烫,可煮烈酒。心中多少感慨啊,就像抚摸我们民族的脊背,挺直,才有一切。
龙后有洞,深不可测,一定会有直通海底的传说,“可下五洋捉鳖”。龙前有几颗石头,几近圆形。龙呈祥瑞,人们自然想到“二龙戏珠”了。珠珠相连,阳光的金线,将它们穿成一串石头的项链,戴在山的胸前,为爱祝福。
将物象化为意象,这是中国文化的功力,意象并非只是属于诗歌的一个概念,在众多的风景里,都有意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文化的沉淀,有着情感相依的深蕴。
三
大城子山的制高点,是一处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即2号观景台,可以360度饱吸岛上风光,现代海港雄姿一览无余。
我喜爱文字,无论到何处,文字都先于画面飞进我的视线。先看到“洋山深水港”五个金色大字,又浏览了散文家赵丽宏的《洋山赋》,石为版面,字字如金,我难抑心中激动。
为何叫“洋山”而非小洋山?工程规划是,依托大、小洋山岛链,建设东西南北四个港区,东港区有天然气、成品油转运基地,确保上海能源安全。北港区和西港区都是集装箱的卸货区,也是整个洋山港的中心。南港区位于大洋山岛的中心,作为洋山港规划预留的海岸线,开发利用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叫洋山,实际是把目光放得更远,具有前瞻性。
“深水”,是关键字。为找这片符合地质、水文、气象、环境指标的水深15米以上的水域,国内外200多家专业机构,近16000多人次科研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两院院士,参与了新港址论证、专题成果评审咨询和项目前期工作。1995年起到2002年开工,6年多论证,上海周边水域,乃至宁波、南通,都留下了考察者的身影。“水不在深,有‘仙’则灵”,这么多有识之士,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苦心寻找之下,终于找到了今天深水港的理想地点——小洋山。西北距上海市南汇新城芦潮港约32公里,南至宁波北仑港约90公里,向东经黄泽洋水道直通浩淼的太平洋,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
“仙”,在当今,依然是一个活着的词语,但意义已经更新了,那些所谓的天降之仙,在我们的神话里,真正的神仙,就是那些一身智慧的建设者们。
“港”字,更难写。前三期,包括洋山深水港区码头、东海大桥、芦潮港物流园区,到2012年全部完工。条件之艰苦,工程难度之大,超乎想象。2014年起,至2016年完工,第四期,又依托与洋山二期隔海相邻的珠山岛、乌龟岛,围海填筑,建成了一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锦上添花。目前为止,洋山港拥有深水泊位50多个,设计年吞吐能力达到1500万标准箱。已成为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方面的政策优势于一体的全球最大港口。
上海几代领导都反复讲过,洋山深水港建成,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要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是国家战略,是大格局,大手笔。当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性项目。小洋山,属地归属浙江,管理权归属上海,双方没有为一己之利,打小算盘,斤斤计较。在观景台上,能很清晰地看见,北部山襟上,矗立着一座新建的陵塔。这塔,就是为3500多动迁的居民兴建的。因为祖坟不能迁走,政府理解居民的心情,出资建此陵塔,实为灵塔,供奉他们祖先的骨殖和灵位,以示尊重和怀念。家园变得如此美好,祖先们该含笑九泉了,海水拍岸,那是他们在击掌相庆。
看罢港区摩肩接踵排列整齐的塔吊,回头又读一遍洋山赋,说得真好:“洋山观海,天水茫茫,大洋小洋,寂寥怅望,群岛如珠,散落四方。叹千年岁月流逝,潮涨潮落;听屿礁雪浪相击,渔舟晚唱……壮哉洋山大港,神州襟怀,华夏门梁。伟哉洋山大港,世界惊叹,人间沧桑。”
没有继续攀登,眺望一下最高的观音山顶,山顶巍峨耸立着一座综合通讯塔。塔似在招手,和我们说再见。这座塔,集无线天线、微波传输和雷达于一身,负责为深水港提供强力通讯保障。它应该能接收到我们此刻的心声,请把我们的自豪传遍全世界吧。
下山路上,又遇一条几十米长的小石龙,石龙同样栩栩如生。国际港口协会会长皮特斯特鲁伊斯说过,像依托洋山这样的孤岛,在离大陆如此远的地方,建规模如此大的现代化港口,殊为罕见。是否因为孤岛有山,山上有石龙?“山不在高,有‘龙’则名”。脚下这座山,海拔只有100多米,但我却觉得是一座雄奇的高峰。因为,站在山上,我看到了上海的未来。上海拥有美丽的苏州河、黄浦江,但上海的未来在大海。
回程驶上东海大桥,已是薄暮时分。海风呼啸,吹得车窗玻璃轰然作响。朋友有点紧张,说感觉桥好像有点晃动。从海岛回来,我满脑都是龙,这大桥也是一条巨龙。我说,大桥设计抗7级地震,12级台风,用不着担心。我心想,如果真的摆动,也是建筑学上的安全摆动幅度,就当是巨龙在腾飞吧。
车上,毫无倦意,我饱览了小洋山的旖旎风光,又领略了洋山深水港的巨星风采,一直处在兴奋之中。我又在琢磨这个小洋山的“洋”字了。由“羊”到“洋”,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转变,这个“洋”应该表达了一种时代的方向,走出近海,劈波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