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丹枫】高原小站(小说)

精品 【丹枫】高原小站(小说)


作者:安子川 举人,362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9发表时间:2018-01-14 00:49:11


   开始尚且可以,可连续三天三夜的断断续续清扫,使每个扫雪队员的鞋袜湿透了,膝盖以下的裤腿结成了冰。他们只能利用间隙时间将湿透的鞋袜换去,放在暖气片上烘烤,又穿上另一双鞋袜继续清雪,如此反复地更换使用,到后来已经没有可换的鞋袜了。
   大年初五这天晚上,已经在风雪中连续扫雪四天四夜的队员们,此时是筋疲力尽、困乏不堪。可飞雪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们就只能坚持着,身体再乏再冻再累也还是强打起精神。就这样,李伟和他的十一名电务职工,整整一个晚上循环往返清扫积雪7次,没合上一眼,没耽误一辆车通过。直到风停雪止,东方泛白时,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走下了铁道。
   大地依然是一片洁白,雪花飞舞后的黄土高坡一尘不染。李伟和他的扫雪队员们看到这如此圣洁的银白世界,竟不约而同齐刷刷一溜排开,仰躺在铁道旁的斜坡上,身下那厚厚的一层棉被,是那样的舒适、那样的温暖,那样的浪漫。
   他们尽情地谈笑着、享受着……
   可谁又能注意到,此时的他们,鞋袜依然是冰冷湿透的,裤腿依然是硬邦邦结成了冰。尤其是他们的代理工长李伟,此时已经累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七
   工长张新才的病情又加重了。
   消息是从李伟接到张新才爱人打来的电话得知的。李伟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车间领导。
   此时正是川底站四周黄土高坡渐渐泛绿的季节。这个时候老工长的病情加重,作为车间,就是春季设备大整治工作再忙,也要安排人员前去看望。可老工长张新才说什么也不让派人看望。他对铁路电务系统的特点太熟悉了,每逢春季设备大整治,就是人员最紧张、工作最繁重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每个工区都恨不能一天干两天的活,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因此,他得知车间要排李伟他们来省城医院看望自己,说什么也不答应,而且,还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决定:他要回川底工区看看。
   自从上一次李伟几个人去省城医院看望了老工长后,大半年又过去。虽然没有再去医院,但老工长的病情他们却通过电话随时掌握着。这半年时间里,病痛时时折磨着老工长,老工长也在病痛的折磨下日渐消瘦和虚弱。有好几次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吓的老工长的爱人不知哭过多少次,担惊受怕了多少次。但老工长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病痛抗争着,一次次地从死亡线上挣扎了过来。也许他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才坚持着要来小站看看,来工区看看。
   对川底工区来说,老工长的到来无疑是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为了圆老工长的陕北情,小站梦,更重要的是让这个不起眼的高原小站以及小站上的铁路职工永远的记住这位工长——一名普普通通的铁路职工。
   两天前李伟就开始张罗着迎接老工长的准备,从打扫卫生到布置宿舍,从买菜买肉到添置碗筷,活动室、阅览室、花坛、菜园,每一个地方都安排了专人负责,就连每个人的被褥、防护服都要求洗得干干净净。
   他们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老工长的到来。
   陕北的四月,虽然万物已经复苏,黄土坡上草绿花艳,但早晚的天气依然是冷飕飕的,只有中午太阳出来的时候,大地才感到一种阳光的温暖。
   老工长张新才乘坐的列车是下午十五点钟到达川底车站。从中午十二点开始,李伟就派人到车站运转室查看列车运行情况,直到列车运行到距川底站剩下一个小时了。李伟赶紧告诉也从车间赶来的主任和书记,并带领大伙一起走上站台,齐刷刷地站成一行,像在等待首长检阅部队一样的等待着他们的老工长。站区的工务职工、车务职工以及为数不多的驻站公安,一听说信号工区老工长张新才不顾重病也要来小站看看,感动之余也不约而同地来到站台,和信号职工一起迎接曾经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伙计。
   列车徐徐靠站,当老工长张新才在爱人的搀扶下走到车门口的时候,眼前的情景让他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二十多名铁路职工齐刷刷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人来迎接自己,更何况有近一半以上的人是外单位职工。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信号工,何德何能,竟有如此高的待遇。他的鼻子发酸了,喉头哽咽了,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他在大伙的搀扶和簇拥下,缓缓地向信号工区走去。
   一时间,不大的信号工区被围得水泄不通。老工长拖着虚弱的身体和前来迎他的大伙一一握手问候,然后在爱人和李伟的搀扶下坐在桌前一张柔软的沙发凳上。大伙赶紧围坐上来,看着他们的老工长,像一家人一样亲切地交谈着。
   可是,自从老工长走下列车的那一刹间,人们的心里猛地一阵揪疼。尤其是那些外单位的职工,老工长的变化简直让他们难以相信:这才大半年的时间,怎么好好的一个强壮汉子一下子变得失去了人形。脸上消瘦,颧骨凸起,黄中带黑,一副极度虚弱疲惫的神情;脖子上的青筋暴突;从头上戴一顶藏蓝色的鸭舌帽边沿可以看出,由于化疗的缘故,头发已经掉光。脖子上围着深蓝色的羊毛围脖,一副口罩从脖子上挎在胸前;虽然身穿一件厚厚的毛衣、马甲,但仍然撑不起本来就很合身的冬秋铁路服。这简直和从前的张新才判若两人。
   可见,再强健的身体,只要得上了不治之症,病魔就像魔鬼一样地把你吞噬。
   老工长的这一变化,尽管车间主任书记和李伟他们心里早有所准备,但还是出乎他们的预料。可以说整个人已经是皮包骨头了。他们强忍着内心的酸痛,尽量和老工长说些轻松的、开心的话题。
   “张工长,你身体有病还不忘工区,不忘大伙,还要亲自来工区看望大家,我们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并真诚地祝你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车间书记兼工会主席首先开口致谢。
   “你亲自来看望大家,我们确实非常感动。可是我们也为你的身体担心呀。你完全没有必要来工区,我们会到医院再看望你呀。”车间主任也赶紧接着说。
   听了主任书记这话,老工长长出一口气,笑笑说:“其实,我早想来看看大伙,看看工区。但就怕给大伙添麻烦,影响工作。”他停了停,又长出一口气,接着说:“这一次,我是下定决心要来的,我怕再不来,就没机会了。”
   “不会的,师傅,我们还等着和你一块上班呢。”李伟马上接过话茬,他的眼睛已经湿润。
   “我的病我知道。”老工长无奈地又一次长吁一口气说:“不过,我想开了。人生在世,早晚都要死的。在我时间不多的时候,我一定要来看看工区和大家。这里毕竟是我参加铁路工作以来最艰苦、最记忆犹新的地方。我不想留下遗憾。”说到这里,老工长的眼里已经浸满了泪花。在场的人也不无感动不已,辛酸不止。而坐在老工长跟前的李伟,已经是泪溢眼眶了。
   为了打破这悲伤的场面,支部书记强露笑脸说:“不管怎么说,你来了是件高兴的事;我们真诚地希望奇迹在你身上出现。”他站起身,看了看大伙,继续说:“你坐了一路的车,也很累了。我们还是送你回宿舍,好好休息休息,明天让李伟他们好好陪你到处转转。”
   于是,大家又说了几句安慰的话,便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了。
   车间书记、主任和李伟他们一起搀扶着老工长回到了早已收拾好的宿舍,老工长的爱人拎着一个装满了各种药物的小包紧随其后。
   老工长的到来确实在不大的川底小站成了新闻。底下说啥话的人都有。有的说:都病成这样了,还来这破地方,有什么好的;有的说:有点傻,你这么牵挂着小站,领导能记你好吗?有的说,人都快没了,来这里看看有啥用?
   说这些话的基本上都是外单位职工。但这些人说归说,末了仍然无不敬佩地说一句:“也许人到了这份上,还真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牵挂呢。”
   只有电务工区的职工都心里佩服老工长,理解老工长。老工长是工区的缔造者。从包西线未开通时起,老工长就日夜奔波在施工现场;包西线上的大部分站都留有老工长的汗水和心血,每一个站区的电务信号设备,老工长都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川底站的电务设备,包括电缆进路怎么进的机械室,每个电缆盒有几根备用电缆;机械室的每个继电器都有哪些功能和作用,川底站信号线路图纸,老工长如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一清二楚。包西线开通时的日日夜夜里,老工长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川底站的电务职工最清楚。工区的哪一个后来青工,不是在老工长的手把手传授下一步步地成长、成才。
   大伙都知道,老工长已经把自己的情、自己的命、自己的魂融进了这个陕北高原小站。
   也正因为如此,大伙在为老工长准备饭菜,收拾宿舍时都显得非常积极和心甘情愿。
   本来车间主任和书记安排第二天领着工长到处看看,可吃完晚饭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走出了宿舍,走进了站区。
   晚饭后的川底站是丰富多彩的,到处是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气氛。三三两两的人们不是散步于站区小道,就是锻炼于活动场所。站区的女职工虽然不多,但每每几个女职工的出现,都让这不大的小站艳丽多彩。她们或跟男职工们一起散步,或在场外为球场上的激烈比赛鼓劲加油。而男职工们只要一看见有女职工在盯着自己,不管是正在干什么,都挺起了胸脯,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工长在李伟他们几个的陪同下,在夜色降临的小站上到处欣赏着,谈论着。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花园里的花草是他们亲手栽种,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是他们亲手安置,半山坡的菜园是他们一锄头一锄头开垦而成,工区旁的文化石是他们从河沟底一点点抬到这里,上面的“工区是我家”几个红漆大字也是他亲手书写……所有这些,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可是,以后呢?想到这里,老工长的眼里溢出了无奈的泪水。
   第二天早上,李伟他们本来想带着工长再到站场去看看信号设备,但终因工长体力不支,再加上咳嗽气短的厉害,就只好赶紧送他回省城医院。走的时候,工长把他欠了大半年的党费交到了车间书记的手里。
  
   八
   列车的一声长鸣和乘务员的大声提醒,把李伟的思绪从小站的回忆中拉了回来。他抬眼看了看窗外,列车已经出山,窗外是一片空旷的原野,完全没有了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的遮挡。他的心好像也豁然开朗了。他庆幸那一声长鸣和乘务员的提醒,要不然他还沉浸在工长去世后的悲伤之中。他觉得今天是他参加表彰大会的喜庆日子,心情应该好一点。尽管他知道工长的去世是迟早的事,也知道工长在他去世时了却了所有的心事,可他还是觉得工长走的太早太快。从最后来到小站到去世,前后不足半个月,时间之快确实让人无法接受。可这又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作为工长的徒弟,更作为在人生道路上对他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朋友,李伟对工长的感情更深,悲痛之情更重。虽然工长的葬礼大伙基本都参加,但作为转正不久的李伟来说,他有着更加刻骨铭心的记忆。悲痛之后他常想:今天他之所以能留下来,把这个贫瘠、艰苦的高原小站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坚守和建设,工长张新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敢说工长的品德有多么高尚,但就凭他对高原小站的那份情,那份爱,足以让他永远地怀念和珍惜。这是工长留给他和小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他和大伙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更是他们取得安全成绩的真正原因。
   放心吧,工长。虽然你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和品德永远激励着我们。既然高原小站能让你如此地留恋和牵挂,它同样也会让我们永远的爱它。
   我们既然能取得省级工人先锋号先进班组的光荣称号,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李伟这样想着,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同时又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他又一次把目光投向窗外,一切景物都从他的眼前一闪而过。他仿佛腾驾一条巨龙,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奔驰。
  
   二0一六年六月八日晚初稿

共 20150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小说讲述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火车小站的故事,故事从主人公李伟去参加省级工人先锋号先进班组表彰大会开始,采用倒叙手法,主要回顾了李伟的成长过程,和老工长张新才一生献身铁路事业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铁路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流溢在字里行间,令对铁路工作完全陌生的读者大开眼界,对默默坚守铁路小站的工人肃然起敬!全文讲述的都是一些很平凡的事情,平凡中又是很重要的工作,大家团结,友好,对工作高度负责,平常人、平常事要想做得这么好就很难了!向铁路工人致敬!力推佳作!【编辑:湘西古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80116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湘西古痴        2018-01-14 00:51:45
  拜读小说故事,作者能以小见大,很有大师风范,问好作者,感谢赐稿丹枫,期待精彩继续。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18-01-15 19:44:35
  谢谢老师点评,我代表坚守在生产一线的铁路职工感谢。
3 楼        文友:郭红娟        2018-01-15 19:48:19
  平凡中的平常事,情感真挚,在艰苦的环境中,团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铁路工人,盎然纸上,可歌可敬!为老师佳作点赞!
知足常乐
4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1-16 20:12:38
  恭喜老师佳作获精,期待精继续!
梦锁孤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