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命运”

精品 【赏析】“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命运” ——与张者对话


作者:姜广平 秀才,1483.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37发表时间:2018-01-23 15:33:48
摘要:张者(以下简称张):我怎么和刘震云比呢,人家可是大师级的。一部《故乡面和花朵》可以把我们这些后来者压趴下。刘震云是我敬仰的作家之一。虽然我们都在北大读过书,但情况却不同。他是文学的正宗科班,读的是中文系,我读的是法律系。不过在北大可以互相听课,中文系的课我可没少听。曹文轩老师,谢冕老师,张颐武老师一开始都把我当中文系的学生。

【赏析】“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命运”
   “关于人称的问题,书中是第一人称,但这个‘我’在作品里面从表面上看是无所作为的,基本上是一个废物,是虚设。实际上这个我在作品中有不可小看的作用,如果‘我’撤了,作品就会黯然失色。这个小说正是因为‘我’,使我们一开始就进入了亲切逼真的氛围。听一个人讲他家里的事,是我们每一个人具有的潜在的欲望,如果他能将家人的隐私透漏出来,你听起来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以‘我’来说师兄师弟的事情,隐私的部分,本身构成了阅读的吸引力,如果不是以‘我’来叙述,这个吸引力将大大受损。‘我’还有其他作用,比如东拉西扯,自由地调动人物。十分有意思的是,如果按以前对第一人称叙述的规范,张者的这部小说的大量叙述与描写是不合法的。多次的性爱描写的那么细,你是怎么看到的。话说回来,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你在看《桃李》的时候,从来没有对第一人称的如此叙述是否合法产生疑问,却很自然。”
  
   五
   姜:想起你说过的一本书主义,我们刚才的对话中,你应该看出我的态度,那就是,这本用了五年时间写的书,其实仍然有着很多缺憾。虽然这部书也为你带来了很多实际的益处,但我觉得还未做到精美。你叙说了一个快节奏的故事,其深刻意义固然不容怀疑,但是,以这本书为你的一本书主义奠基,恐怕还有点不能承受之重。因为,毕竟这是你的好几个中篇拼接起来的。我佩服你拼接的功夫,但我有理由期待你写出的第二本书,比《桃李》更优秀。
   张:哈哈,我提倡一本书主义。当然,不是一辈子只写一本书,我是指作者的创作态度。我在写这部书时下决心把它写好,要有明天再没有写作机会的假想。如果作者每写一部书都有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们的文学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姜:第二部长篇将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还以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吗?
   张:第二本书是农村题材的,以抗战为背景。我想探讨一下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种最自然的反映,这和政治无关,这其中也有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有没有人文精神,要在这个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才能显现。我已写了8万字,全书25万字。由于中央电视台国际公司对电视剧《桃李》很重视,要搞出精品,剧本还要最后打磨,恐怕要往后放放。我不着急,干一件事就要干好,电视开拍了我再全身心投入也不晚。
   姜:我是做访谈的,你也做了若干的访谈。做访谈的甘苦也只有我们这些人能知晓。但收获状况也是外人所无法了解的。在你的写作中,你有没有接受到那些访谈对象的影响?如果有影响,是谁给你的影响最大?而你在这方面最大的得益是什么呢?
   张:中国知识精英在80年代后已经开始转移。从文、史、哲,向政、经、法转移。
   我做记者的确搞了很多访谈。我的访谈与其说是为了完成工作,不如说是为了进行社会调查,为我将来的文学创作做准备。我的访谈最早是从法学开始的,我曾访问过几十个法学家,比方王利民、郑成思等。从法学家我过渡到了经济学家,我先后访问过几十个经济学家,比方厉以宁、茅于轼等。由社科出版社出版的《谏言》就是经济学家访谈录。后来我又对文学家、史学家进行了访谈。巴金、杨绛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采访的。要说受益那就大了,每一个访谈对象就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你没法把这些得益量化。所以也无法说出谁对我的影响更大。
   我要说的是,这些得益要在将来慢慢显现。因为我的写作刚刚开始。
   姜:通过这些访谈,你对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文景观是如何评价的?与你书中所写的有着多大的差异?或者这样问吧,现在还有多少人站在精神的高地上?
   张: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文景观。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文景观,正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应有的。它像一条红线伴随着我们的这个历史时期向前发展。你没有必要去悲叹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缺失。我觉得一点都不缺失,只不过现在的知识分子更加清醒,不太容易上当了,更加务实了。从表面看很多知识分子不再守望,已经撤离了精神的高地,其实那是表面现象,肉身离开了,心还在精神的高地上。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和平时期我们要发展,要搞商品经济,要为我们这个民族积累财富,你没必要让知识分子嘴上天天念着人文精神去喝西北风。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是最大的人文精神。
   姜:最后想谈一谈的是关于河南的话题。我们这篇对话将要在河南的杂志上刊出,你本人也是河南籍人士,在面对河南人的话题时,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对河南人有那么多的非难?小说中,你其实将这个问题借老孟提了出来。你的轻松与戏谑,与另一些河南作家反应激烈是不一样的,但周大新也好,张者也好,最后都以河南人的死作为某种结局,这是不是对河南人来说太不公平?或者说,你只是与河南人幽了一默?
   张:关于河南人的话题不应该摆在桌面上讨论。这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玩笑。一摆在桌面上就是个事了。策划《河南人惹谁了》这本书的人是一个混蛋,把开玩笑这种事出成书公开发行,用心险恶。
   我是河南人,童年是在河南农村度过的,是姥姥把我带大的。我了解河南人。全国人民拿河南人开玩笑,证明河南人皮实,开得起玩笑。中原文化熏陶下的河南人包容性很强,无论是当面开玩笑还是背后开玩笑,是河南人的大都一笑了之。哪一个省的人都有好人和坏人,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人的而不是河南人的。
   我们开始提到过的刘震云先生还跳出来为河南人说话,其实大可不必。一句粗话就过去了:理他们干球!对一些事情没必要较真,我《桃李》中的老孟,也是对一些不该较真的较真了,这是一种性格悲剧。
   姜:小说《桃李》与剧本《桃李》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你对纯文学改编成影视的东西有什么看法?
   张:要说写小说和写剧本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三点:第一,小说是靠语言带动的,电视剧是靠情节带动的;第二,小说是个人化的写作,电视剧是为大众而写作;第三,小说是夜里写的,电视剧是在早晨写的。如果要我来说,还可以说出很多不同来。关于第三点是不是有点玄。在黑夜里的灯光下,一切显得都十分阴谋,你会进入一种迷醉状态,不清醒状态,让语言把你带到天涯海角。你会顺着一条路向前迈进,但是,你要随时被沿路的风景吸引,要游山玩水,要不断去采集路边的野花。剧本就不同了,你在阳光灿烂的早晨,一切都明明白白,什么地方情节该怎么发展,都设计好了,你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观众正在看着你,你不能三心二意,当你要漫不经心时,观众已经跑了。
   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当然是一件好事,首先这种改编有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还可以挣钱。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改编电视剧而写作。有的小说适合改编电视剧,有些不适合。应该顺其自然。有人说一个好作家去写电视剧了会把手写坏的,这是奇谈怪论。一个作家如果这么娇气和脆弱,这个作家最终不会有什么大出息。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之前就在写剧本。
   小说《桃李》与剧本《桃李》最大的不同是走向不同。结构方式也不同。故事增加了很多。我又调动了很多校园生活的储备。

共 17880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张者,本名张波,男,汉,1967年出生,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律学硕士学位。曾任新华社、《南方周末》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大家》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有中篇小说“老家系列”“西部系列”“校园系列”二十余部,出版长篇小说《桃李》,经济学访谈录《谏言》,中篇小说集《朝着鲜花去》,中篇小说集《或者张者》,文化访谈录《文化自白书》等。2003年被评为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本文针对张者的长篇小说《桃李》所承载的文化现象展开讨论,让读者有一种零距离了解作家创作匠心的感觉。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80127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1-23 15:48:00
  先生的对话赏析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格,希望读到更多的赏析对话。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姜广平        2018-01-23 20:33:28
  谢谢编辑先生谬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