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节气时光书(散文·征文)

精品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节气时光书(散文·征文)


作者:伊蘭 秀才,153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75发表时间:2018-09-28 20:24:54
摘要: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亲人们,所有这些,与节气息息相联,每一个日子都值得庄严回望。向它们致敬,我才不会忘记回乡的路。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节气时光书(散文·征文)
   铭心的记忆是关于插秧的。北学校路西的洼地是我家的稻田,分成几个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插秧时,秧苗是提前种好的,待田里蓄上水,父亲负责运送秧苗,妹妹和我,还有妈妈并排站在水里,把捏在手里的秧苗排兵布阵。
   谷雨后,太阳已经有些灼热,小腿下是微凉的水,颇有些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半天或一天下来,欣赏着亲手编织的整齐有致的绿色丝织品,它们,就像一块块翠绿色的浮萍飘荡在水面上。俯瞰的场景应该是更妙的,在绿萍的间隙里,有四个小黑点点缀其间,那是我们在田头上坐着休息。
   给稻田放水是最惬意的事情。坐在绿阴里,听着抽水机喷出的哗哗水声,看着水流从高处沿着弯曲的垄沟欢畅地流淌到稻田里,滋养着片片绿苗。想象着稻菽飘香的金秋时节。会有纷飞的蝗虫,我们会逮好多好多,在锅底放上点油卤着吃,唇齿留香。一家人在露水干时收割稻子。与割麦子相比,我一直对收割水稻情有独钟。我喜爱收割时回望那满地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曾经那样谦逊地垂向大地,当它们真正躺在土地上时才找到了生命的归属感。
   谷雨,是春的终结。暮春,那些热闹、斑斓、繁华就这么暗淡下去了,心生生地疼着。吟着欧阳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似乎就在心底涌起来了。美人迟暮的决绝,也不过如此吧。记忆中,某一年的谷雨天降小雨,没有比这更契合情境的送别。谷雨,雨生百谷。更多的新芽在雨润中破土而出,渐渐绿成一道风景,想想褪去的残红,心里平衡了许多,甚至有了些许安慰。
   花开荼蘼,当城东墙头上怒放着成片成片的蔷薇时,季节已经华丽变身。
  
   四
   立夏篇,作者赵荔红。在《散文》上不只一次读她的文,尽管读的内容忘得光光,仍有读故人书的感觉。我认同她开篇的文字,四月是女性的、阴柔的、未定型的,五月是男性的、阳刚的、一切都在挺立,在生长,力量回升,血脉扩张,万物已悄悄做成了胚胎,一切都定型了。作者把春和夏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字句间皆可见其对夏的钟情。她把目光一次次停留在树上,树木是五月的主宰。她写不同地方的香樟树,每一处都有她的情感寄托,她的成长,她的友情,她的爱情。
   立夏篇是一篇很生活化的文字,会有些小资情结,唯其真实,更易打动我。她把夫妻二人的情事放在立夏这个节气之中,或许代表着一种热烈和深沉。立夏夜,作者点了几样立夏必吃小菜,二人共度良宵,从饮食写到家乡写到母亲。她家乡传统的立夏节,得吃整个水煮蛋。她们夫妻二人聊叙这些的时候,我想到了婆婆的烧饼。
   家乡有立夏吃烧饼的习俗。立夏这天吃了烧饼,可以一个夏天不苦夏(枯夏)。用庄稼人的话说,就是不掉膘。我们刚结婚那几年,都是婆婆自己烙烧饼(那时候还没有烤箱)。她说街上用的油和肉都不好,还是自己做吃着放心。烧饼和肉饼的区别在于肉饼放葱,烧饼不放;另一个区别是,烧饼要擦油酥,这样做出的烧饼会酥脆。油酥也是婆婆自己做,适量的油和面混在一起有如略湿潮的细沙。擀好面皮,在上面涂上薄薄的一层,包上肉馅,捏紧按平整,在饼的两面刷上清水,再粘上芝麻。烙烧饭火候是关键,公公这个火头军相当称职,小火均匀,保证两面的芝麻不会烙糊。家锅烙出的烧饼怎么也不比吊炉烤出来的酥脆,但家常的喷香,属于婆婆自己的秘制,外面卖得永远也没有。婆婆常常烙上一盆,上顿下顿吃,才觉得吃得有点腻时,烧饼就被吃光了。我调到城里那年立夏,婆婆一早打电话,让我下班去取。第二天早上,我把烧饼分给组里的同事尝,她们都说味道特别好,夸婆婆手巧,说我这个儿媳妇真幸福。去年,碰到同事,她还说起这些。真没想到,婆婆的烧饼成为她记忆的珍藏。敲下这些字的时候,已是子夜了,烧饼挑逗了我的肠胃,在该安歇的时候,它们突然就兴奋了。
   近几年,年龄大了些,婆婆不再自己做烧饼。赶上立夏这天,我和爱人会从常去的烧饼铺买上几个烧饼,给二老送到老家去。让他们吃上儿媳妇立夏这天的烧饼,整个夏天不会瘦。
   小满和芒种是被我冷落的节气,就和被置放在角落里的两本书,久而不读蒙上了灰尘。读春日之节气,感于春日迟迟,计日而待春日暖阳和花开。春突然就来了,暖得让人慵懒,慵懒中就忘了时间。小满、芒种,一次次在口中唤着,呼唤两个陌生的名字,把它们渐渐从记忆中唤醒。
   没有比这小满更具哲思的节气了。“满”前加上“小”这一紧箍咒,提醒和告诫,要留白,要虛怀,凡事小满就好。“月满则盈”“水满则溢”,太满就容易走到对立面。“小富即安”是不错的心态。
   作者在文中举了《金瓶梅》之例,觉得《金瓶梅》是伟大的小说,只是写得太满了,把人写到了绝境,没有光亮。作者这观点,前半句我赞同,在读的过程中,情绪一直受牵制而压抑,人性恶之花,让我喘不过气来。结尾还是有亮色的,从玳安到西门安,隐喻着西门家族有重振之光。
   读小满,记起了此季的石榴花正猩红明艳,记起了布谷啼鸣的声音,离乡多年,久居在城内,小区外有片林子,常常是这时候,“布谷,布谷”催春的叫声,总会将我催上回家的路途。
   爱松的《芒种》篇,也是一块难啃的石头,它难啃的程度绝不亚于钟鸣《立春》篇。一个上午的时光,一遍又一遍,我试图从中找出她隐秘的主题。越是这样的文字,越容易被挑逗,我成了一头被挑逗的小兽。
   乃是爱松的心血之作。1985年到1988年,历时四年,把时光和文字聚焦在6月芒种这个节气。前三年,从芒种的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写起;第四年,综合这三候来写。我的理解是前三年分别对应“三候”的五天,第四年写整个芒种节气。她从时间跨度来写一个节气,以中年笔触来写少年时光。“芒种”谐音为“忙种”,自此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作者那时候是十几岁的少年,也在忙,忙着弹琴,四季的光景终是如此。作者写仲夏故乡晋城的风光,写在外玩耍游泳的孩童,她始终沉浸在音乐的殿堂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梦境,是一个少年的思维,是作者成年后真实的记忆。文字中夹杂着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愫,都是对年少时光的回忆,有抹不去的乡愁,是作者对芒种这个节气深刻的记忆。
   竟沉入到爱松的音乐声中无法自拔了,也天马行空起来。脑子突然闪出一幅画面,使我从文字中跳脱出来。蓝空下,风儿吹动金黄的麦浪,配的音乐是那首同名歌曲《风吹麦浪》。
   距离的确能够产生美感,可以把美无限放大。当我觉得风吹麦浪是美妙的画抑或是动听的歌时,我已经离开家乡的麦田很久了。夏至是收麦的季节。热浪从空中撒下了通天大网,片片金黄几天内就成熟收割。收割是紧急忙碌的,疾风骤雨可能随时而至,麦收是老天嘴角抢粮食。
   第一次割麦是我小考那年,也是从那一次开始体验农活。而后,秋天时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俯首薅草,遭汗水泡、蚊虫叮。秋收劈玉米,缓慢移动在玉米林里,腿像坠着石块。土地农活,给了我敬畏之心,生出了要脱离土地、农活的愿望。妈妈不失时机,只说了一句精简的话,女孩子只有好好读书。是那个夏至,给了我铭心记忆,割麦的炙烤,在身在心,激发了一个小小少年的学习动力。经中考,升师范,上讲台。感谢那个夏至的助力,让我实现了人生的褪变。夏至,一个疼痛又美好的词汇。读周晓枫《夏至》篇前,我想到了上面这些。
   初读周晓枫时,正是我渴读散文的阶段,她是我阅读列在前位的必读作家。《夏至》篇,收在她的散文集《巨鲸歌唱》中。周晓枫把笔墨集中在夏至这一天,从清晨、上午、正午、午后、黄昏、夜晚这六个部分写所见所思所感。文字中的信息量,超乎我的想象。
   丰富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重要的还是她文字的独特性,这种独特,只有周晓枫才具备。她的夏至篇每一部分极具跳跃性,没有交集,却又汇合而成夏至这一天。最让我受益的还是午后那部分,她从阅读、写作谈起,谈到自己的散文风格,奇峻句式和浮靡色调,有巴洛式的颓废。她对自己准确的评价令我叹服。根据不同的时段,选择与之匹配的内容,用心到了极致。午后适宜阅读文字,黄昏适宜欣赏音乐,夜晚适宜遥望星空……最入我心的还是清晨她写到的苇岸,称苇岸为兄长,可见其感情之真之深。她写苇岸的为人、为文,苇岸的病痛和未竟的二十四节气。从《夏至》篇,我了解了苇岸,开始钟情于那二十四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名词。
   小暑时读沈念的《小暑》,没有比这更应景应情了。
   沈念,忘记了在哪儿读过的哪篇文章了,觉得不陌生,不陌生到竟像熟识的朋友,读他的文字,就像在看他经常穿着的一件衣衫。
   小暑。天道有序,小暑大暑,谷熟忙收,是个开端,是个提醒。沈念这样写着。重新看到谷子的模样,还是去年与友人进山,那些将熟的谷穗低垂着谦虚的头,有一种丰收的喜悦。从那一次见谷回溯,还是小学时有谷的记忆。故乡不种谷已经很多年,从没停止吃谷。小米养胃,常常从超市择优买黄橙橙的小米煮粥喝。
   回忆起来的何止是谷事呢。沈念写到小暑这一天,外婆晾晒冬衣棉被。我也觉得太久远了。住到楼上,不接地气,也少了湿潮之气的困扰;住在高楼之上,也懒得把被子晾晒到楼下。印象中晾晒的记忆,是在老家的院子里,热嘟嘟的天气,妈妈每年这时候翻出箱底,尽管那些衣物早已不穿,晾晒时,总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那件缝了补丁的蓝棉大衣,是我在离家几十里读初中时宿舍生炉火,不小心碰到了烟囱上烧了一个大洞,露出了焦黄的棉花。贫困岁月里,那件大衣是妈妈的珍稀之物。是郑老师连夜补好,安慰了一个面带泪痕的小女生。郑老师给我的温暖记忆,也让我伤怀。三十年过去了,那件大衣早已不知所终,问及母亲,她也忘记了。
   读完小暑,是黑陶的《大暑》。也全是关于村庄的记忆,那些人和事,花草动物,在伏天里演绎着难忘的经典,有快乐更有忧伤。许多作家,写节气,都离不开生活过的土地和村庄,或许是因城市生活冷有暖气,热有空调,让人感觉不到节气的变化。只有赤足走在田埂上的农人,才能切身感受到节气的变换。
   “大暑”两个字是大声喊出来的,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气,相比较“小暑”二字,“小暑”,是一种柔声细语的呼唤,有一种胆怯,或许还少了些底气。一个“大”字,总会在脑子幻化成大而有形之物,可它实在无法想象。“大”是暑热的程度,中伏在大暑,古语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到底有多热,无数形容词都难以言尽。暑大至极,便是暑消了,所谓盛极而衰,节气更替中遵循着至理。
   早晨上班以步行的方式接受更热的馈赠。这个季节是国槐的花开盛事。公园里一棵棵粗可环抱的、小路边只有胳膊粗细的,都在赶赴花期,花儿齐喊着,“开花要趁早哟”。走在上班途中的小径上,仰望蓝天下一棵棵开花的树,小风拂过,一两朵花飘落到脸上,眯起眼,闻着那淡香,低下头,路上落花成冢。“头伏饺子二伏面”,在饮食上是一种古老的约定。到了忙碌的当下,却常常被人忘记。头伏时,我们都在懊恼没得空吃上饺子时,爸的电话来了,说第二天吃头伏饺子。于是乎,老两口揉上一大块面,两大盖一小盖饺子,满足了女儿女婿的口腹之欲。爱人说,啥叫幸福,这就是幸福。小妹在一旁吃着笑着,认同感随着饺子一同下咽。爸说,二伏咱们吃面。就在昨晚,爸来了电话:“明天二伏,下班了,老爸做凉面,肉丁打卤。”走着,想着。节气的变更,在天地自然万物的变化中,恒久不变的是,在每一个节气里父母的惦念。雨天有伞,冷时送暖。
   大暑这天格外好,碧空,浮云,高远美丽,想起小暑里阴天蔽日,胸闷气短,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散步时,凉风拂面,一直没断的汗水在风中消散。窗外下起了小雨,今晚不用开空调了。大暑日的清凉只是暂时,后边会有无边的暑热。让暑热来得猛烈些吧,这才像暑伏天。偶得清凉,是暑热中的惬意和满足。
   读二十四节气,在小暑中读小暑大暑,在大暑里重温那些旧时光阴,是炎热中的缕缕清风。
  
   五
   读立秋,读之前想,会写些什么,写秋的寂寥还是秋的昂扬,打开后一切尽知。依旧是洋洋洒洒,散文就该不拘一格。有伤怀,视立秋第一场雨为命的旺财叔,老早打听着立秋的讯息,热热地盼第一场立秋雨。他夜不能寐,听雨声,在天有了光亮时,拿上他的蓝边碗,喜滋滋收集叶子上的雨水,救治哮喘一直不得愈的顺子。真是救命的甘露,也是伟大的父爱。顺子好了,娶妻生子。旺财叔应该可以怡养天年了,不料,顺子的一儿一女,儿子有智障,女儿精神失常,媳妇难以忍受重负,投河而去。旺财叔在一次睡梦中辞世,他活得太累了。让作者、读者感慨横生的立秋,生活总有万般不如意,旺财叔、顺子、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总是无法打败时间。
   写立秋,免不了要写“贴秋膘”,写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

共 19043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短短二十八个字,囊括了一年的四季更迭。二十四节气,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犹如一株参天老树,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2018年6月,由庞培、赵荔红主编的《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正式面世。在这本新书里,钟鸣、祝勇等二十四位散文家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文字风格书写这“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如同繁茂生长的枝桠、变幻光色的树叶与姿态摇曳的花朵,向古中国致敬,向先哲们的智慧致敬。于本文,作者伊蘭老师则因喜爱作家苇岸的为人及其沉郁诗意的文字而爱上了二十四节气,并像这二十四位散文家一样,向古老的节气文明迈出了探究的步履。于暑热极酣之时,在蝉鸣贯耳、微风拂面之际,伊蘭老师从“立春”篇开始,直至“大寒”篇结束,力求精读《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篇目,并随时摘抄,随时书写读书心得。之后,受各位散文家的启发和触动,往事汩汩而出,写下了这篇洋洋洒洒近两万字的大散文。这篇大散文,对《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各篇目的赏鉴与评析,内容有长有短,有伊蘭老师在场,也融合了伊蘭老师的合理想象,不仅对各篇目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得失做了较为客观中肯的评述,而且结合自身经历,“庄严回望”了故乡,回望了自己的童少年以及与亲人们之间的种种过往。恰如伊蘭老师所言:“遇见一本书,就有了与它的碰撞和解,每一个节气,都是过去时,在阅读中与过去的自己重逢,在不断回望中走向远方。”这篇散文立意厚重,纵横捭阖,将读书心得与个人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柔婉。其中,既有对农耕文明的赞颂、对故乡的怀恋,也有对父母亲情、对生命脆弱的深刻体察与领悟。文章援引诗文典籍随手拈来,不仅增强了文字的历史纵深感,而且更具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尤其语言,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精巧,新奇,优美,凝练,且金句多多,极具哲理意味。譬如,“其中的艰辛一旦成为往事就会变得甜蜜。”譬如,“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每个人而言,寒是考验,也是淬炼……隐忍、坚强,以度世上的寒凉。经寒彻骨,得梅花香。抗得住寒冷,才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抵挡人生路上的寒凉之风。”再如,“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亘古不变,以坚定的步伐走着,走成一部浩帙长卷,这部长卷没有结尾……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总能在每一年的每个节气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频频回首,都是时光的印记。感叹,时光已去,容颜渐老,幸而有一颗日渐丰盈的心,与岁月抗衡。”诸如种种,不一而足,显示了伊蘭老师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内涵丰富、畅快淋漓的好作品了,感谢伊蘭老师,编者郑重推荐共赏!【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030003】【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0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9-28 20:34:02
  如果说,《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位当代散文家以自己深刻而富有意韵的文字向古中国的先哲致敬,那么,当编辑完这篇散文时,编者则要向热爱读书,且认真细致读书的伊蘭老师致敬,向这篇内涵丰富厚重的文字致敬!真心敬服伊蘭老师的坚韧精神与华彩文笔,问好!
思绪飞扬淡墨痕
回复1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09:31:54
  谢墨痕先生的按语和留评,在文字中有您这样的益友,实在是我之幸矣。辛苦您了。奉茶。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9-28 21:11:28
  这个必须点赞回头。能读完一本书,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真棒!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09:34:42
  谢谢雪,其实一直支撑我的,还是流年,我要坚持写出来,以此为七周年的献礼。投稿的时间也正是27号那天。
3 楼        文友:风逝        2018-09-29 08:43:43
  听到墨痕先生的推介,先在朋友圈分享,然后来此占下位置,尽管没了沙发,但是还是心情激动,为作者读书的毅力,更为作者文中深刻的思悟,厚重的意蕴。
   先为伊籣竖大拇指,等有时间来细细品味。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09:35:49
  谢谢风的留评,感谢我们因文字相遇在这个社团,在编辑这个集体,一起拾字取暖。祝好。
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9-29 12:37:53
  我的天,差不多两万字。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书评可以看做一篇前言了,作者一定是细细读了那本原作。这么长的文,却像是一首散文诗,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
江凤鸣
回复4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12:45:08
  哪儿有二哥说得那么好,就是一些读书记录,有些是有感而发。只愿没浪费二哥的时间,愿您多提些意思,在写作上得好好向您学习。
5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8-09-30 11:23:28
  伊蘭,我真没想到,你对书评有这么高的造诣。无论语言叙事还是表达手法,无论领会原作的深意还是阐述自己独到的思想,你都是特别的。读得出你对文字的敬畏,你对作品的尊重,你是一个有温度的作者。向你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伊蘭        2018-09-30 14:02:42
  得土地哥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尽管我知道还差得很远,我会努力的。山地哥,一起来吧。
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9-30 23:12:48
  24节气,是中华民族写给大自然世界最美的情书,读懂了这情书,就找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金钥匙。如果说《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是对这份情书的深度解读,那么本文《节气时光书》就是对情书的最好注释。
   佳作阅读。不一样的赏析。赞。
回复6 楼        文友:伊蘭        2018-10-08 10:28:45
  感谢明月哥哥的阅读,关于文字,还比较幼稚,愿您多给我些批评和建议。祝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