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从南园草甸到赵家小学(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从南园草甸到赵家小学(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7发表时间:2019-12-23 18:29:42

【丹枫】从南园草甸到赵家小学(散文)
   学习野泳的时间,在我上小学后的七八岁年龄,通常在每年的盛夏季节,七八月间。至于七八月间,是烈曰当头,还是雨后初晴,甚至微雨茫茫中也是常事。多是在下午。极少在上午,因为水温稍凉;也甚少在夜晚,因为野外过于黑暗。当然,每年夜晚捕鱼后,因一身污垢而游泳冲澡除外,并且往往与祖父和哥哥们在一起,多数时候打着手电。
   游泳的地点,通常有三个。去的最多的是南甸子。南甸子是生产队场院前面的一片荒野,因村民们多自此取土脱坯,加之甸子上本就地势低洼,每逢夏季则成泽国。这片水泊,没有超过一米五的深坑,因而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去的第二多的是西大坑,这个大坑离家二十米,夏季发洪季节,成为溢满的池塘,坑深水阔,非好水性不敢深入。夏日常有村民撒网捕鱼,冬季则凿冰捉鱼。此坑成为小屯的水流汇集处之一。第三位的则是离屯二里路的东边。原是较为辽阔的荒野,因取土而形成了三个大池塘。我们时而到那里游泳。更多的时候,是自新河以东挖野菜归来,或捕鱼或捉青蛙回来,跳入水中游泳冲洗。
   宋代的朱熹注释《诗经.邶风.谷风》说:“潜行曰泳,浮水曰游。”严格说,当时我不会真正的游或者泳,因为自由泳、蛙泳我们根本不会,何况蝶泳呢。起初,是在岸边扑腾,勉强打几个水花。之后,学会了憋气扎猛子。再之后,向深处扎猛子潜游再一个猛子憋气游回来。慢慢地胆大之后,就练习狗刨泳姿,吭哧瘪肚地向深处游去,往往游不回来,就赶快扎两个猛子喝几口水游回浅处。那时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同游的时候很多,如游不动则难以相救。再后来,好象是和哥哥们,慢慢学会了仰泳,可一动不动躺在水上。仰泳,基本解除了童年池塘游泳的危险。因为,每当狗刨或扎猛子没劲游回来的时候,仰泳可确保恢复体力,并且也可以慢慢向岸边游。可以说,扎猛子潜游,狗刨游泳,仰泳,成为童年的主要泳姿。
   那时,北镇县内,每年都有溺水而死的孩子,有的在冬天掉入冰窟窿,更多的则是夏天野泳而死。母亲常常和我们讲游泳的危险,威吓我们。确实淹死的事情很多。高山子乡的一个小孩,正赤条条在岸边浅处冲洗,忽见远处来了几个同村的小姑娘。他害羞向水深处游去,却掉入了锅底坑中一一农村取土后形成的圆锥形的大深坑。锅底坑自有一股强大的吸力和引力,孩子没有游上来,大人闻讯也施救不及。因此,每次游泳归来,被母亲发现或检查发现一一通常在身上划一下,如发白则是野泳了,一顿打是免不了的。但孩子哪知道危险,找机会还是下水嬉水游玩。现在为人父母,想想母亲是多么担心啊。
   童少游泳,从七八岁持续到上初中三年级。及至离开家乡进入北镇县城乃至更久远的离开,再没有在家乡游泳的经历了。而当年游泳的三个池塘,南甸子已经成为鱼塘和取土的深坑,东边则已经成为稻田和旱地,西大坑萎缩到当初的一半,缺水的春天也被种上了庄稼。岁月,像狂野的风,总会在不经意间将人们的记忆吹散。然而,有些往事却像生了根似的,始终深植在人们的脑海,永难忘怀。
  
   (八)
  
   小学时期,除了每日放学后的打杂,暑假里的割草挖菜,真正到大田里劳作的日子甚少。早春和夏初的农忙假,基本上设立在每年在最繁忙的春播夏锄时节,能够连玩带干地帮上一些忙,更会干不好而添乱。记得农村里的乡叫公社、村叫大队,大队又分成几个生产队,基本上按自然屯分队,如大赵家窝棚为一队,刘大院屯为二队,较大的孙家屯为三队,四队,小赵家窝棚为五队。
   我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形势一派大好”,学校的山墙上有一条大标语“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我们都是农家孩子,学工、学军、批判资产阶级好像都离的太远,就只剩“学农”最方便了,学校要求小学生必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课堂要搬到田间地头,要去支援农业生产。当然,那年头的解放军也正在“支工、支农、支左”,我们“支援农业”也可以算做学习解放军了。
   所谓“支农”其实就是干农活,大人们干什么,我们这些八九岁、十来岁的孩子就要干什么。好在都是农家子女,从小跟着父母基本都学会了各种农活。
   辽西多是旱田,种植最多的就是高粱、苞米、大豆。在我印象中,小学生们干的最多的是春天里给高粱、苞米“间苗”;夏天里给高粱、苞米“耪地”。
   间苗就是把长出来的小苗,按一定距离、挑长势不好的拔掉,使留下来的小苗有更大的生长空间。高粱大约每隔15至20公分留一棵、苞米大约每隔25至30公分留一棵。耪地就是在高粱、苞米生长过程中,定期用“锄头”铲掉与庄稼争夺水肥和空间的野草,并把庄稼底下的土“耪”松了,为庄稼生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在小苗长到10公分以后开始间苗,只需一遍就可以。但耪地却需要进行三四遍,从间苗后开始耪第一遍,等到耪最后一遍时,庄稼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了。间苗基本属于细致活,我年龄小点也最笨拙,同学们间苗总是遥遥领先,我甚至说什么也比不上女生快。我那时累得甚至腰都直不起来,好几次把长势好的壮苗铲掉了,速度还是慢得不行。同学们都已经到了地头时,我才刚刚过了一大半,王老师就带两个女生,帮未来大学生铲地,大家就纷纷回过头“接”我和几个已经累得连滚带爬的男生们。我铲地这么笨,只有好好读书了。这是我那时的想法。
   学校还办了农场,组织学生轮流去农场劳动。在那里,从生活管理到下地劳动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同学们自己组织和承担。那时候,学校同样重视艰苦朴素教育,让大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九)
  
   童少时期的小学课本,反映当年的时代精神。建国60年来,我们的课本从高呼革命口号到娓娓讲述故事,从渗透阶级斗争到引导良好生活习惯,从编写教材一家垄断到全面开放……
   小小课本,大有文章。从中我们能读到了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年来教育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在课本的时代变迁中,也折射出教育目的及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层面正在一步步走向解放。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这是建国后第一套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
   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文很简单,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课本内容中关于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
   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时代交接时期,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
   50年代后期的课本文章不多,许多课文分成几课讲述,选材多从政治角度考虑。如在大跃进期间,人教版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课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政治路线的。”这是60年代中期编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一课的课文开头。课本每一页都在讲阶级斗争。一道数学练习题的标题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题目先要上一段政治课,然后用一段很大的背景材料:“在万恶的旧社会,土地大多数被地主、富农霸占着,广大的贫苦农民没有土地……”足足一页的政治课内容过去了,才切入到正式的数学问题:家里有多少地,每年收多少粮食,要给地主交多少租,借了多少高利贷,过了多久就翻了多少倍……
   “最高指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记者在重庆图书馆里查找到的每一本文革期间出版的课本,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每一课的开头都是“最高指示”,封面大多为红色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占了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完全像一本红宝书,也被称为“红色课本”。到了文革后期,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本内容越来越“革命性”,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辽宁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
   “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岗上。我们找到了春天。”对于每一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一课《春天》的这些内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时,数学教材终于回归科学本身,但语文课本还保有红色传统的优秀作品,如《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飞夺泸定桥》。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大多是像《小燕子》、《桃花苹果花海棠花》、《泉水小溪江河湖海》这样的课文,从大自然的景象开始,引导学生们进入知识的殿堂。优美散文、励志文字、革命故事成为这一时期课文选择的主流,像《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小桔灯》、《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义》、《海燕》等课文成为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典记忆。
   可惜,我家举家搬家到城里之后,小学课本大多都遗失了。那些印象,只留在记忆中了,但永远是那么亲切,甜蜜,留恋。
  
   (十)
  
   小学时期,感觉整个春夏,常常是大雨倾盆,或者阴雨菲菲。常常把大地洗得泥泞不堪,风潇潇洒洒的吹着,把夏夜吹得清清爽爽,燥热在电闪雷鸣中平息,电闪雷鸣在清清凉凉中落幕,而人便在清清凉凉中安然入睡。
   那时,雨经常下得很大,那种乌云,笼盖四野,那种闪电,闪耀天地,有时候,会照亮整个房间。听妈妈讲,村里曾有人家,进来过闪电的大火球,烧掉收音机后,从后墙破洞而出。因此,我们对在无遮无挡的乡下,使用电器就十分注意了。
   那种来自极低云层的雷声,声震屋瓦。有时候急需压水做饭,听到头顶的炸雷,真使人心惊肉跳。多少次,我在小学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电闪雷鸣,就在雨中狂奔。但是,响雷就跟在身边,多少次吓得卧伏在地。当然了,那是更不敢到树底下避雨。因为,我村东南方,老牛犄角水坑边上的老榆树,就被闪电击中起火了。
   有时候雨会下到没膝盖深。天晴之后,出去玩再合适不过了。
   穿着背巾,短裤衩,哗啦哗啦趟在水里,在水里跑步,在水里行进。折一只小纸船,放在水里,看谁跑得快。和同伴们在水里拔草,看谁拔得多。那时候因为我不熟悉草的位置,所以我总是输。摸了一手泥,一无所获,心里却很高兴。
   雨中,总会有许多蜻蜓点在水上产卵,最小的叫“红萝卜”,纤纤小指细。中等的叫“蓝侍卫”中指宽。最大的是“绿国王”,有食指长,拇指宽。大雨是其出现必须的条件。这时候,一人拿一根大扫把,静静地走到蜻蜓位置,一扫把下去,总能捕捉到一两只倒霉蜻蜓。蜻蜓的等级就要看你的运气了。为了它不在水里憋死,要很快把他捉住,如果这时候大意,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了。如果在浅水区捕到它,还能看见它被按在扫把下,拼命扑棱着翅膀那。蜻蜓是益虫,我们也常常放飞。
   下雨后,我和同伴们捉蝌蚪。刚下过雨,蝌蚪有很多,都泛滥成灾了。拿一个瓢,在水塘边等着,看到几个小黑点,就举起瓢瞄准,不能贸然行动。因为你一旦不小心,那水泛起涟漪,蝌蚪就马上钻到水深处,神仙也找不到了。看准后,一下子扎下去,蝌蚪就被捉住了。幸运的,还能捉到蜻蜓猴(蜻蜓的幼虫)。下雨后,我们还去捉青蛙,在野地里找枯枝生火烧烤吃青蛙腿。但如果发了大水,则必定是去新河了,捉鱼季节到了。
   虽然这些永远成了过去,但童年的往事,像花香一样沁人心脾,在回忆中飘荡。
  
   (十一)
  
   约翰·梅尔说过,不要害怕一个人走,不要害怕享受一个人的感觉。也许你以前从来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却变成了现实。旅行,就是改变的开始。
   小学时期的第一次独自旅行,应是无意识随机行为。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县道上的汽车开始多了起来。当然,按现在标准看也是极少的。当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漫长的暑假,无尽的割草挖菜。我忽然很想去旅行,但那是以温饱为第一目标的年代,家里是没有基本条件安排任何旅行的。经过二十多天的暑假,我常在荒野里漫游,我只是有些闷,想念远在高山子乡的姑姑一家,我回忆曾在更小的时候随父亲去过两次,恍惚记得临街的房子。
   姑姑家所在地高山子乡,距我们柳家乡不超过十五公里。两乡同处北镇县东南角,距离不远,但那个年代无公交车,小孩又无自行车,如果想去,步行就是十分遥远了。那天中午我背上书包,装了一本小人书,就到大队部。看到父亲正和人们开会。我百无聊赖,漫步到县道傍。一辆"丰收"拖拉机正停在路边,此车西向,应是高山子方向。驾驭员或是吃饭或是方便,车没熄火。我不知哪来的胆星,脚踩大车轮攀上进入后斗。惟恐被搜出,我低伏躲藏起来。时间不长感觉到驾驶员和另一个人回来,上车,开车,聊天。但"丰收"车噪音巨大,什么也听不清。我努力观察外边道路,惟恐中途离开县道,拐往其他方向,又恐怕在荒郊被发现挨打或扔下,那可就太被动了。总之我一路忐忑不安,觉得穿过了无数村庄。

共 25202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长篇叙事散文,也可以把它视作小说来读的优秀散文。散文是叙写家乡的,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河、一田一舍、一村一社、一沟一壑写起……最后写到了家乡的教育,小学的建设,散文中还镶嵌出不少描写家乡景物的旧体诗词。应该说这篇散文是作者在童年时候对家乡记忆的大盘点,大总汇。所以文章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把这个作者的家乡的风物人情和地理物况都描述得应尽具详,而且还写到了捕鱼和捉虾、抓鸟等童年的趣事。家乡是美好的,也是深嵌在作者心田的记忆之宝,灵光倩影、明月烁星、骄阳雾雨、雷鸣闪电……这些都在作者的记忆中,都一如闪电,一道又一道地划出和尽呈在作者的笔尖,如潺潺流水,录入于作者的散文箴言之中。一篇洋洋洒洒,挥洒着对家乡情深记忆的好散文!倾情力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19-12-23 19:36:33
  一篇洋洋洒洒,挥洒着对家乡情深记忆的好散文!倾情力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12-28 20:14:17
  江山规定,严禁重复投稿,请老师以后注意!
梦锁孤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