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苏老泉大器晚成之千年探微(随笔)

精品 【菊韵】苏老泉大器晚成之千年探微(随笔)


作者:茆屋闲客 秀才,106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0发表时间:2022-08-16 00:50:53
摘要:唐宋八大家中的父子三人苏洵、苏轼和苏辙,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为探访千年先贤苏洵老泉先生,许多年来,笔者广泛阅读,关注现实,深入思索,近日又从念兹在兹苏老泉、 “浪子”回头金不换、发愤读书终大成、大器晚成有因由 、教子有方育英才、文学大家官道窄和玉汝于成系家风等七个方面,草撰了此文,全方位展现苏老泉大器晚成的背后秘籍,以飨有志研究家教家风家道的同修们,并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苏轼后来对朋友回忆说,我祖父的这些乖张行为,只有少数有识者才能懂得。其实他心里特别高兴,但对这些形式的东西,老人家真的毫不在乎!还是苏轼识得祖父心,自从苏轼成了苏东坡后,那种随境随缘的放达性格,比他爷爷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序这个人个性极不寻常,他不爱读书、乐善好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给苏序写的墓志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就是说,苏序这老人家,读书只求个大概意思,观其大略而已,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不做死学问、不读死书、不死读书,他一生写诗也有上千首,但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只不过是抒发一下性情罢了。
   知子莫如父,苏序就知道这儿子苏洵像自己,聪明、不读死书。如果这位苏老爹,象我们今天这样做父母的,对苏洵可能早就河东狮吼了,拳脚相加也未尝不是。若果真如此,那苏洵也许就不会在“唐宋八大家”的序列中了,亦或就没有整个的“三苏”!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深思。
   其次,找了个“旺三代”的贤内助,这是苏老泉大器晚成的重要保障。
   苏洵的夫人程氏,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非常的了不起。程家是当地名闻遐迩的富户,还出了多名进士当大官的人。程氏18岁嫁到苏家很快发现,苏家虽是小康,但这一家人看淡钱物,乐善好施,所以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一般,但程氏无怨无悔,整天忙里忙外,照料着一大家子人,尤其与公婆关系,一直处得很好。同村人建议她向娘家请求点赞助,可她不以为然,说我既然嫁到苏家,哪怕过苦日子,也心甘情愿。
   可结婚的头几年,让她感到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就是比她长一岁的先生,天天不务正业、不肯在家读书考功名,经常在外游荡,但人家只是放在心上,从不吱一声。这一点,恐怕是当下太太们很难做到的。
   直到婚后第8年,27岁的苏洵真的回心转意了。有一天,苏洵问夫人:娘子啊,如果现在好好读书,我觉得还行;可是家里负担这么重,还有这么一摊子事,你看我怎么办呢?
   听听人家是怎样回答的,程夫人回得非常好。她说,这个我早就想说你了,可我一直就不说。读书是你自己的事,你若不想读,我永远不会说你一句;如果是因为我想读书,那一点劲都没有。今天你既然说了,那我可以告诉你,今后家里的事,全由我来,你就安安心心地读你的书吧!
   第三,苏洵之所以“晚成”,与他不适应当时的科举考试关系极大。
   在宋代考科举,必须通过“声律记问之学”这一关。比如“声律之学”,一定要考诗赋,必须学会写好诗,会写那骈体的有韵之文。这是苏洵一辈子都不擅长的,这是一块考中的“敲门砖”,可他内心造不出来,他写这种诗赋韵文很一般,每次考试总过不了关。再如“记问之学”,要考好就必须死记硬背,这也是他个性很抵触的。
   苏洵认为,“此不足为吾学也”,从此决定不再参加考试。所以说,苏洵少时不用功读书,是真有他自己原因的,他不是不想读书,而是这一类的书,他不爱读、读不了、考不好,是科举考试把他限制住了。好在苏洵有个知己的老爸,父亲知道儿子绝顶聪明,将来真要读书,必能成大才,晚点也能成大器。
  
   五、教子有方育英才
   苏洵与夫人共生3子3女,可惜长子景先、长女和次女先后早夭,根本没有得到父爱。自“浪子”回头发愤苦读的第二年,苏洵先后又得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二子尚小时,主要由程夫人带着,教他们识文断字与如何做人。到了苏洵37岁那年,谁都没想到,他整整的10年苦读,再次“付诸东流”。他决定将自己余生的主要任务,迅速转向另外两大重点,一是让自己完全进入自由的阅读空间;二是精心引导两个儿子,一起学习共成长。
   苏轼与苏辙自小与所有小男孩一样,也是顽皮不爱读书。为了不让这两个毛头小子步自己的后尘,苏洵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们以最好的教育,这位自由自在的学者,自然又成了两个儿子最主要的老师。
   每当苏轼、苏辙在一起玩耍时,为了引起关注,苏洵先是咳嗽一两声,随即大摇大摆地走开,好像是有意要避着他俩,然后躲到一个角落里看书;灵敏的苏轼和苏辙,感到老爸有点奇怪,马上便跟了过来。当儿子就要跑到跟前时,他立刻将书藏匿起来,刻意不让兄弟俩看到,弄得神神秘秘的。
   这种欲擒故纵的做法,果然很有吸引力。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之下,苏轼与苏辙经常趁父亲不在家时,争相偷偷地翻阅父亲的书籍,书看多了,习惯成自然,他俩终于体会到了书中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哥俩争先恐后,勤奋读书,越读越来神,越学越感到有滋味。
   在“父师”的精心安排与细心教导下,小哥俩没几年就有了非常扎实的文化功底。到苏轼他们十来岁时,苏洵就大胆采用了“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而且讨论的课题,绝没有家长里短的小事,都是由孔孟等圣贤经典中,引申出来的治国方略等宏大问题!
   在苏洵的指导下,苏轼兄弟俩读遍了经史百家典籍。苏辙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说:“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意思是说,小时候我跟我哥哥读书,只有一个老师,那就是我们的父亲。跟着我的父亲,我们一直都在快乐中读书,醒着、睡着的时候,我们都在读书。
   苏辙在《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中,还有这样有趣的记载:“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他是说,我们读了万卷之书,这些书都在我们肚子里头;太阳出来了,我们露出肚皮,晒一晒里边的书。
   苏轼和苏辙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凤毛麟角的学霸,之所以能在科举考试中直线冲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巨匠,之所以能在朝廷担任高官,他俩的肚子里,那都有经天纬地、满腹经纶的硬核干货啊!
   在与两个儿子广泛阅读的同时,苏洵还指导他们很快进入了成熟的写作。比如在苏轼10岁时,苏洵就指导他写了一篇议论文《夏侯太初论》,小苏轼的文章写得怎样呢?连他老爸都觉得眼前一亮,文中竟有这样的金句:“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童年苏轼,已现句意警拔,才气颇显。要不是无数遍的思想历练,要不是“三苏”父子通达圣贤智慧,要不是苏洵营造的那个强大的学习场能,小小年纪岂能写出这样诗文?
   让我们再来看看,苏洵还在教导两个儿子写什么?他们父子仨,共同在写《春秋论》《孟子解》《论语略解》《孟子解二十四章》。有人会问,苏氏父子的这种学习,也太高大上了吧!就是现在的硕博,或者教授,也不一定认识《春秋》《孟子》《论语》啊!是的,人家“老苏”带着十来岁的儿子,或在书房里,或在踏青时,或在山水间,天天谈论的都是:你对《论语》的看法,你读《孟子》的感想。
   有人要问,苏洵怎么会有这样的教育呢?他从20年的科举应试的读书和写作,转向自由的思考和阅读,他最了解一个人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方向在哪?他最知道如何读书,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者,独立的写作者,他最知道写怎样的文章,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父亲带头读、带头写,父子浑然一体,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办法不成大才的。这样回头细想,唐宋八大家,苏门有三人,就一点不觉得奇怪了。
  
   六、文学大家官道窄
   写得一手好文章,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学者最理想的追求。苏洵闭门读书20年,与儿子教学相长,他写的文章,上可追孟子、荀子,中能承韩愈、欧阳修,下又开苏轼、苏辙。然而,光立德、立言不行,还是得立功,只有迈入仕途,才能立功立业,这也是苏洵无法“免俗”的。
   当苏家父子3人,学得满腹经纶时,苏洵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此人就是时任益州(今成都)知州的张方平。张知州是位过目不忘的天才,当他阅读苏洵背来的22篇文章时,立刻两眼放光,连声夸赞:了不得,不得了,还了得!说你老苏的文章,既像左丘明的《国语》,又像司马迁的《史记》,还像贾谊的《新书》。于是,张知州在家客厅里,还特地为苏洵设了个专座,不许别人坐,专门用于他俩讨论问题。
   雅州知州雷简夫,一见到苏洵的文章,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给张方平的信中说:这苏洵实在了不起,不仅是王佐之才、西南之秀,而且可做帝王之师。听说您推荐他做成都的教育局长,这也太委屈他了!您的官位比我高,您应该给朝廷推荐他做更大的官,您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地推荐,直至最后成功。
   雷简夫真的非常热心,很快又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说:苏洵出身贫贱,我想让他摆脱现况,可我办不到,但我发现了一个大人才,如果我不告诉您,那是我的问题。您是翰林学士,忠义天下,一代文宗,现在您知道他了,如果您不推荐他,那全是您的责任。
   接到雷简夫的信后,张方平十分感动,可自己推荐苏洵担任成都教育局长的申请,却迟迟不见朝廷批复。他转头又对苏洵说:我们这里太偏僻了,引不起朝廷重视,你赶紧去一趟京城找欧阳修。虽然我与欧阳修是多年不来往的“政敌”,但我还要给他写信,我要极力推荐你,相信他一定会善待你。
   就在这一年,正巧朝廷开科考试,苏洵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京城。苏轼和苏辙当然是如鱼得水,双双一考即中。可苏洵这趟进京,肯定不是参加考试的,而是见了欧阳修。欧阳修非常高兴,对苏洵说:你的文章我都拜读了,简直就像是荀子的作品!我已经把你推荐给当朝宰相韩琦和富弼了,我说你品德高、文章好,而且知行并重,希望两位宰相能接见你、重视你。
   后来韩琦对苏洵也非常看重,几次在家中招待了他,还纷纷向同僚朋友介绍他。京城因“三苏”父子的到来,很快掀起了一股狂潮,大家争相阅读他们的文章,一时间,“三苏”身价百倍,名气如日中天。
   然而,没有考中进士的一介布衣,虽然名气很大了,虽然得到了政坛主流的普遍认同,但因为有“凡进必考”的制度,一时还不能获得官职,苏洵只能在家慢慢等待……
   这一等不要紧,可一等就是两年!朝廷终于来信了,打开信封一看,并不是三品四品官位的敕封,而是让苏洵继续走正常程序,去京参加科考。天啦!人家老苏12年前,就下决心不参加这个要命的考试了,自己写的那么多文章,又受到朝廷高层那样的青睐,怎么现在还要人去考呢?
   我们无法想象苏洵在家等待的那两年里,是如何在希望中渐渐失望的,也无法知道他是怎样的日夜的焦急和苦闷。
   又在苦熬中期待了一年,51岁“高龄”的苏洵,终于皇恩浩荡,等来了朝廷的任命书!什么官?秘书省的校书郎,等于是皇家图书馆助理研究员;官位有多大?七品是芝麻官,他是个九品,针尖头那么大!相当于现在的乡科级干部。要知道,51岁的年龄,乡科级干部,要是现在都差不多要退二线回家等着退休了。
   可以想象,当时的苏老泉,一定是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我的皇帝老子,您哪是让我去做官啊,您这是在要我的老命呀!如果没有这玩意儿,我还能保持著名“高知”的那份气节,到了知州张方平、雷简夫那里,我们还能以挚友相称;到了瀚林大学士欧阳修那里,说不定我们还能以文友相交;就是到了宰相韩琦和富弼家里,至少还能以贵客相待!可现在糟糕了……还算好一点,隔了一年之后,朝廷编纂礼仪礼乐方面的书,抽调苏洵做编纂者,给他升到了八品,这是苏洵这辈子做的最大的官。
   公元1066年,为了求学和仕途,屡屡受挫挣扎了一生的苏洵,在八品官位上去世,享年58岁。欧阳修专门为苏洵撰写了墓志铭,以表彰他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对历史的特别贡献。
  
   七、玉汝于成系家风
   作为一名父亲,苏洵是一位教子有方的优秀家长;作为北宋官员,苏洵是一位终身不得志的小官;作为唐宋八大家的一员,苏洵可谓是玉汝于成的身份卑微者。但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却是一位不可替代的角色。
   苏洵文章的最大特色,是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他的文章曲折多变,文气质朴,文理巧妙,善用比喻;他的文章写得很有用,言之有物,充满真知灼见;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政论式谏论,就是论大臣向皇上朝廷进谏言一类的文章,他决不为文写文,而是为说服君王诸侯,表达自己独特见解,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苏洵一直反对写“时文”,即反对当时流行的形式浮夸、言辞华美,内容求奇求怪、单薄滞涩,甚至有意让别人看不懂的文章。
   清朝学者邵仁泓在《苏老泉先生全集序》中,对苏洵有一段很准确的评价,他说苏轼、苏辙都有天纵雄才,加之父亲早年精心导引,所以取得成就不足为奇,最难得的就是他爸爸苏洵,考科举没有成功,完全自学成才,没有师承,没有老师,完全靠自己摸索,自学之效果,上可与先秦两汉的圣贤相媲美,下可与唐宋第一流的散文大家相抗衡,不仅自成一家,而且还开启了“大苏”“小苏”两位俊才巨星,使自己终成宋代文坛大师。

共 1290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万字之多的文,读完竟然没有一点冗长之感,倒是觉得意犹未尽,这不得不说是文中内容的吸引人。第一吸引人的是苏家的家教,所谓教子有方莫过于此。首先苏序对苏洵的教子之方,众多人告诫,为何放任自流,苏序不慌不忙回答,没事,没事。棍棒之下管教出来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你的样子,无法超越,而这种放纵任其发展的教育方法,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其次是苏洵对两个儿子的家教,把欲擒故纵,用在了教子上更是独出心裁。让两个儿子悟出了在快乐中读书的秘诀。有形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睡着,醒着,都在读书。还有就是苏洵夫人的教子有方,都是堪称典范。第二就是苏洵的好学也是后人的楷模。从放荡不羁到好学成性,到博览群书,一个不小的转变。虽大器晚成却使后人无法超越。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讲述了苏洵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以及对后人的贡献。让人读了惊人慨叹折服。受益匪浅。一篇探究古人学习古人的深度好文,推荐阅读!【编辑:叶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2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22-08-16 00:51:29
  此文值得一读,受益匪浅。给茆屋闲客老师点赞!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1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05:08:29
  叶社太敬业了,深夜还在编按,让我十分感动,真有点苏老泉精神。按语写得精妙,将小文解读得很到位,也增色了许多!诚挚感谢,恭祝秋安文祺!
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05:02:23
  深谢社长!子夜还在弄文,这也太辛苦了!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8-16 11:09:23
  千年探微,万古壮举!苏老泉大器晚成,闲客了凡早慧速成,用力写出这样的千古妙文,可谓超群拔萃,研究古人的作为,对今天的人也颇有教育作用!这样的文章我们拼死也要点赞!好好好,就是好!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3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14:56:54
  感谢黄老社长热心审阅与热情鼓劲!恳请大师勿再谬赞,小弟与大师,如在操场循环长跑,我大汗淋漓一圈尚未搭头,可大师已轻松跑完了三十圈!而且这仅仅是量上的比喻,论质我的字句,只是村夫草谈,而大师则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早已脱俗成圣经典诗文滔滔不绝矣!祝福大师永远体健文丰泽披华夏施惠众生!
4 楼        文友:袁野        2022-08-16 14:06:21
  好文!点赞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14:39:46
  谢谢袁老师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拨冗点墨!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8-17 10:28:20
  该文对苏老泉的家世渊源以及苏氏家族的卓越成就做了有条不紊的梳理解读,内容完备细腻深邃,读之令人动容!苏老泉奉行自由读书,读自己喜欢的有用的书,大器晚成仍名垂千古。苏氏世代书香,苏老泉教子有方,英才辈出,传为美谈。该文洋洋洒洒,厚重宏阔,史料翔实,夹叙夹议,彰显出作者娴熟的文笔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情感深挚,表达有味,启人共鸣,发人深省。盛赞才思情怀,问候闲客老师上午好,谨祝创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7 10:48:54
  诚谢才女诗人文学评论家莲香老师的光临雅评与盛情鼓励!虽然我是个“少壮缺努力,老大常伤悲”的代表分子,但我深恋老泉先生久矣,还一直想说点什么,可思来想去,限于水平能力,也只能如此了愿,一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感恩老师的精心指导!
6 楼        文友:野山梅        2022-08-18 14:06:42
  学习苏老泉,传承好家风!输家后来咋就没有再出苏老泉这样的人物呢,请闲客大师再去探索一下,谢谢!
回复6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20 06:24:50
  梅师过奖过誉了,闲客只是村夫草谈而已,哪有梅师那么高深的学问!学习致敬梅师,顺致秋安文祺!
7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8-24 18:45:39
  问候吉祥!问候吉祥!问候吉祥!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7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24 20:19:40
  感恩黄老,致敬大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