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江南·琅琊榜】冯小芳(小说)

精品 【江南·琅琊榜】冯小芳(小说)


作者:王玉兰 童生,846.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44发表时间:2016-09-13 14:54:02


   大沪庄人提起冯长顺,都知道他是个能人。
   一九五二年,他出生在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父亲老冯头一辈子除了生了他们兄妹三个,没有做过一件值得一说的事。长顺是老大,下面有一弟一妹。
   他从小就一边带弟妹,一边上了几年学,家里烧饭做家务,外面寻猪草拾柴火,这个学也就上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过他也识了好多字,在六十年代的大沪庄,也是个“有墨水”的人。
   他的“墨水”不单体现在识字上,“过日子”的学问,他也做得很好。
   十四五岁,长顺在生产队就拿整工分。他力气没有人大,头脑却比一般人灵活,总能把事情做好。二十岁娶了大沪庄老张家的养女张巧锁。
   张巧锁也是个苦命的姑娘,原来是黄头庄齐家的闺女,三岁死了爹,娘改嫁他乡,跟着多病的奶奶,饥一顿饱一顿挨到八岁,实在活不下去了,被大沪庄张富贵抱养了,张家家境殷实,可是有财无子。自从抱养了巧锁,一连生了两个闺女,最后生了一个儿子。巧锁把弟弟带到能上学,自己也二十岁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冯长顺。
   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冯小芳,小的冯小兰,就再没有动静了。在里下河农村,没有儿子的人家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巧锁时时刻刻都想生个儿子,可是想归想,肚子里没有动静,着急也没有用。
   转眼到了八三年,小芳十二岁了,小兰十岁。小芳在家里带妹妹,耽误了上学,直到小兰八岁,到了入学的年龄,才和妹妹一起上了一年级,这不,今年秋季,姐妹俩一起上三年级啦。
   长顺在生产队的时候,就在农闲,偷偷出去做点小生意,什么赚钱贩卖什么。自从分了田,更随得自己自由。这两年攒了一笔钱,春上就动工砌了五架梁的新房子,今天墙到顶,梁都架好了,直贡呢的花被面,两条大红的,两条水绿的,相间着搭在中梁上,东头山墙上站着一个木匠师傅,西头山墙上站着一个瓦匠师傅,每个人手里扶着一个小笆斗,里面是雪白的馒头和散发着柴叶香味的粽子。
   长顺在下面是空地上点响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引来了乡邻们看热闹,“长顺家上梁啦!听说鸽子去啊!”孩子们也都忙来了,“抢馒头!抢粽子呀!”
   鞭炮声一停,东头的木匠师傅朗声高颂:
   三阳开泰福星照,
   紫薇东来艳阳骄。
   平安二字值千金,
   和顺一门添百福。
   向阳门第春常在,
   仁德邻里花常开!
   说完了这一段,木匠师傅拿起笆斗里的馒头粽子,朝下面看热闹的人群扔去,人们嘻嘻哈哈地抢着,个子高的举着双手喊:“这里,这里,朝这里撂啊!”孩子们接不到,就老老实实抢落在地上的。
   热闹过一阵,西头的瓦匠师傅开言啦:
   日出东方架金梁,
   新建华堂喜洋洋。
   黄道吉日树玉柱,
   紫薇临门照金梁。
   龙盘柱,凤登梁,
   主家安顺又吉祥!
   说完这一段,瓦匠师傅也拿起粽子馒头扔向人群,大家的笑声,把长顺夫妻俩的心渲染得甜甜蜜蜜的。巧锁把剩下的粽子馒头拾了一篮子,挨家挨户分送,砌新房是个大喜事,她想让左邻右舍分享她家的快乐。
  
   二
   巧锁送完了两条巷子,转到前面,看到金有才家门口挤满了人,心里想:大梅家里出什么事啦?大梅是有才老婆,滨海的,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经人介绍,到大沪庄,跟了有才,换了二百块钱,让瘸子大哥带回家,听说家里还有多病的妈妈和四个兄弟。
   “大家伙儿都在这儿呢,省得我一家家送了。”巧锁从门外的人往里面分。
   “新房子砌好了,巧锁等着过好日子吧!”
   “哎呀,这么客气呀!还一家家送馒头粽子。”
   “哎呦呦,扰你啦!谢谢,谢谢。”
   接过馒头粽子的人,和巧锁客气地打着招呼。突然,二大爷说:“长顺家的,你不是想个儿子吗?看看,这儿有个现成的大儿子,你就是回去自己生,要多少年才养到这么大!”这个二大爷是大沪庄德高望重的长者。
   巧锁抬头一看,有才家的堂屋里,大梅和一个男孩子相拥而泣,这个孩子还没有小芳高,可能也就十一二岁,又黑又瘦,不过看上去倒很惹人心疼。就问大梅:“这孩子是……?”
   “嫂子,这是我最小的兄弟,小五子。”大梅擦一把眼泪,“我爸爸早就不在,前年妈妈又病死了。别的兄弟够到饭碗,都出去打工寻食,这个小兄弟才十二,就在家里跟我大哥,半饥半饱地挨了两年,前些时大哥干活的时候,把不瘸的好腿又跌断了。”
   “唉!黄鼠狼偏拣病鸡咬。”巧锁叹息着说。
   “大哥的腿去姜堰接起来,也在我家里养着,这个孩子也跟来了,在滨海没有人照应。嫂子,我自己家里老小就六个,再添两张嘴,负担更重,你要是领了他去,几年一过,就是个顶梁柱啊!”
   “这孩子多大了?”巧锁心里有点动心。
   “今年十四。可怜啊!六岁死了爹,十二没了娘,以后就是孤儿啦!”大梅说着又搂着兄弟哭起来。
   巧锁听到“孤儿”二个字,眼前浮现出童年的自己,鼻子一酸,两行眼泪滚下来:“好吧,跟我回去,我就差个儿子呢!”
   “长顺家的,你要不要回去跟长顺商量一下?”
   “二大爷,你放心,长顺也想有个儿子呢!”巧锁把剩下的几个馒头粽子倒在大梅家的桌子上,拉过小五子,替他擦干脸上的泪,搀着他的手,回家。
   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这就收了个儿子啦?
   门口巷子里看热闹的人也摸不着头脑:巧锁搀着这孩子干嘛去呀?
   “小五子,你愿意去我们家吗?”巧锁走到半路才想起来,没有问人家孩子愿不愿意。
   “有地方睡觉,有饭吃吗?”小五子问。
   “有啊。等房子弄好了,你一人一间房子,饭顿顿尽你吃,管饱。”巧锁听了他的话,就想到自己当年饿肚子时候的梦想。
   “那我愿意去。”小五子高兴地说。
   “你以后就喊我妈妈,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巧锁嘱咐他,“回头看见长顺,你嘴要乖,喊他爸爸,他一高兴,就不会反对你到我们家了。”
   “好的,妈!”小五子答应着,很自然地拿巧锁当了娘。
   “哎!”巧锁高兴地答应一声,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以后我巧锁也是有儿子的人啦!到了门口,巧锁让小五子在外面等一下,自己走到长顺身边。
   “长顺,长顺,房子马上砌好了,你想不想有个儿子呢?”
   “儿子?你有喜了?”长顺眼睛一亮。
   “没有啊!你别指望我,我这辈子可能生不了啦。”
   “那你哄人干嘛!”长顺没好气地说。
   “自己生不晓得哪天才养到这么大,你看,现成的大儿子。”巧锁一拍手,小五子像唱戏的一样登了场,走到长顺面前,响响亮亮喊了一声“爸爸!”
   长顺愣了半晌,才笑着用手指指点着巧锁,口里答应着小五子“哎!”
  
   三
   长顺和巧锁都决定了要领养小五子,夫妻俩商量,现在当儿子,过几年孩子大了,就把小芳嫁给他,这样又是儿子,又是女婿,我们老了就有依靠,不再是“绝户头”了。就怕养大了,人家哥哥姐姐又要走,岂不是一场空欢喜。
   大梅和哥哥在家里商量:小五子现在去她家里,不会受委屈,如果以后人家自己生了儿子,就不会管他了,要有个说法,才能放心。
   于是两家就找了大队干部,还有大沪庄的几个老人,让二大爷执笔,写了一份备忘录。
  
   领养协议
  
   冯长顺张巧锁夫妇领养大梅兄弟小五子,为子为婿皆可。从此小五子改名冯小华。长大后要顶起冯家门户,不得回老家。如果冯家再生子,冯小华也是长子。
  
   协议人:冯长顺张巧锁
   苏大龙苏大梅
   一九八三年六月十五
  
   这样的协议一式两份,巧锁和大梅,两个人都收好了,才放心,大梅也改口喊“婶子”了,“婶子,小五子,不,是小华,小华以后就拜托给你了。”
   “他姐呀,你放心,现在他是我儿子,以后就是我女婿。我不疼他疼谁?”巧锁真心实意地说。
   新房子还没有砌好,一家人住在原来是旧房子里。巧锁给小华搭了个小竹床,又给他到供销社买了两套短袖短裤。
   一回到家,两个丫头拉长了脸,坐在门口,斜睨着妈妈,一个也不说话。往常这时候,放了学,小芳就会烧好了晚饭和一家人的洗澡水,小兰就会把家里家外扫得干干净净,门口的地上都洒了水,小条桌和凳子放得井井有条,就等着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
   今天姐妹俩坐着一动也不动。巧锁一看,地没有扫,晚饭也没有烧,这两个丫头哪根筋搭错了?
   “怎么不早点烧晚饭?吃了早点洗澡。”巧锁对姐妹俩说。
   “洗什尼澡?不洗。没有衣裳穿。”小芳头仰着看天。
   “你们衣裳哪去了?昨天不是洗好晒在外面的吗?”巧锁有点奇怪。
   “旧衣裳哪个穿!我们也要新的。”小兰红着脸歪着头说。
   巧锁终于明白了,姐妹俩是看自己给小华买了新衣裳,吃醋啦。就对她们说:“你们衣裳都是今年才买的,你们看看,小华身上穿的和叫花子有什么两样?他以后就是你们俩的哥哥了,有个哥哥不好吗?你们两个希望有个像叫花子一样的哥哥吗?”
   巧锁看两个人脸色缓和了,就蹲下来,指着正在帮长顺干活的小华,对两个女儿说:“你们两个是女孩子,就是长大了,能有多大力气,有个哥哥,以后可以帮你们干重活累活,以后也没有人敢欺负你们呀!等我们老了,也有人养老送终。你们两个可不许欺负他。”
   小芳看看小兰,小兰看看小芳,姐妹俩想想妈妈的话,也有道理:以后和同伴吵架,多一个上帮的,也是好事。两个人起身,各干各的事:小芳去烧晚饭,小兰洒水扫地。
   小芳把汤饭粥烧好,盛到头盆里。小兰已经把门口地扫干净,姐妹俩把小条桌搭出来,放平稳了,小兰去搬凳子,小芳把粥盆小心翼翼地端到桌子上,让粥凉一凉,回头洗锅放水,烧晚上的洗澡水。
   一切都忙好,天色暗下来。砌房子的木匠瓦匠都收工回家了,长顺和小华洗了手,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四周,开始吃晚饭,汤饭就早上烧的水咸菜。
   小芳给一家人挨个盛粥,第一碗给了长顺,长顺转手推给了小华。小华干了半天活儿,早就又饿又渴,端起碗,两大口就喝了个底朝天,小芳一圈没有盛好,他就举着空碗等了。小芳自己捧着碗坐到桌子边,让他自己盛,小华盛好了,就靠粥盆坐下,搛一筷子咸菜,“呼啦呼啦”又是一碗。小芳一碗吃掉,他已经四碗下了肚。盆里粥已经见了底。
   巧锁笑起来:“我去下面条,还有哪个吃的?”
   “我吃半碗。”小芳说。
   “我也要半碗。”小兰说。
   “我……”小华捧着碗,看见这姐妹俩朝他笑,一下子明白了,她们是笑自己吃得多,把晚饭吃得不够了,就不好意思说话,端着碗,愣在那里。
   “知道,小华要一碗。男孩子,吃得多才有出息!”巧锁说着忙进厨房去下面条。
  
   四
   长顺把房子砌好收拾完,一家搬进新屋,东房间是巧锁和长顺住,西房间让小华住进去,他怎么也不肯,说让两个妹妹住吧,自己住厢房就蛮好。
   西边的平房,南面是厨房,北边放着小桌子,两面是门,东门通天井,西门出巷子,是长顺家的大门;天井东边的厢房也是刚砌的平台,里面可以住人,平台上面可以晒粮食、晒棉花,农村人砌房子就图实用。冯小华一个人就住进了东厢房。他心里满意极了,比在姐姐家宽敞,和滨海的老家更不能比。
   冯小芳这几天最高兴。以前家里的活儿,大多是自己干,小兰只能简单地帮点儿忙。自从有了小华,大部分的家务活都让小华抢着干了。巧锁让姐妹俩喊小华哥哥,只有小兰喊。小芳看他也不比自己高,凭什么喊他哥哥,开口闭口就喊小华,他也笑嘻嘻地答应。巧锁只要他们三个人不吵架,也就随他们去了。
   秋季开学,小芳姐妹俩就上三年级啦。巧锁知道小华一天学没有上过,就想:再不送他上学就睁眼瞎了,可是十四岁的人,去上一年级,他一定不肯,和那些挂着鼻涕的小孩子一起,人家还以为他是老师呢!从二年级上吧,跟他一商量,小华还是不答应,他要跟两个妹妹一起上三年级。
   这一下巧锁为难啦,没有读过一天书的人,一下子要去上三年级,老师也不会答应啊!即使央求得老师答应,你自己也跟不上趟。可是他保证了又保证,能跟得上趟。
   巧锁在家里为难,不知道怎么去跟老师说。长顺知道了,说:“这有什么为难的,明天我送他去报名。”
   长顺领着三个孩子,到了学校。老师都听说长顺领养了一个儿子,现在看到三个孩子来报名,一看差不多大,一问长顺,也是三年级的,就收了学费,兄妹三个一个班。
   开始上学,问题来了。
   一天书没有读过的冯小华,哪里听得懂老师讲的,上课的时候坐不住,他个子高,坐在最后一排,老师一讲课,他就打瞌睡。老师提问,喊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老师以为他刚来的,害羞,就让他坐下。直到作业本收上来,少一本。老师一查点,才知道冯小华同学一天学没有上过,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会坐什么作业呢!

共 26452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结构不落俗套,开篇并没有从矛盾冲突开始写起,而是另辟蹊径,从故事背景入手,选取了大沪庄的冯长顺一家为生活横截面,不急不缓,娓娓展开。冯长顺一家是众多贫穷家庭的缩影,又不同于平常的家庭,他们没有安于现状,有头脑,会过日子,一家人齐心协力增砖添瓦,将运输、造纸的生意越来越大,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家和万事兴”,此情此景,正是映了这句话。冯长顺的深思远见,巧锁的精打细算,冯小芳的精明能干,冯小华的知恩图报,冯小兰的雪中送炭都在全文中彰显无疑,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个家有他们筹谋划策,又何愁不兴?该小说激烈的矛盾冲突从冯长顺收五万块钱的账被偷写起,小说开始走向高潮,真善美,假恶丑开始显露无疑。冯小华和冯小芳替父亲承担起债务,敢于担当,决不失信于人,这种高尚大义令人感动。相反,丁老大只认钱不认人,逼冯小华打欠条。大梅说谎和冯家撇清关系。金步震报假账,趁火打劫……这些细节描写,将落难时候人心的转变鞭挞无疑,极具讽刺意味,好在结局基调由阴暗转向明朗,故事圆满结束,令人欣喜。很精彩的小说,立意高远,内蕴丰厚,细节描写丰满到位,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词精准凝练,人物对白融进了一些地方方言,读起来亲切富有特色。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倾情推荐!感谢作者呈现的精彩!祝创作愉快!【编辑:颜夕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0920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颜夕溪        2016-09-13 14:55:25
  兰姐的小说真棒,按语不到位的地方见谅哈!
颜夕溪
回复1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15:13:31
  谢谢社长的按语
2 楼        文友:颜夕溪        2016-09-13 14:57:24
  人物传记类的小说是最难驾驭的,兰姐的却是篇篇精彩!向你学习!
颜夕溪
3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6-09-13 15:32:28
  玉兰老师的小说有汪曾祺老先生的影子,平实见丰腴,还有点像水乡芦苇根儿,越嚼越甜。
回复3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15:53:53
  好多读者这样说过。我哪儿敢跟汪先生比啊!以前都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才看的,我真的孤陋寡闻啊!
4 楼        文友:樱水寒        2016-09-13 17:11:02
  小说很精彩,感谢玉兰姐带给江南的精彩,祝创作愉快!
樱水寒
5 楼        文友:樱水寒        2016-09-13 17:14:27
  玉兰姐出手不凡,期待更多精彩。问好,提前祝姐姐中秋愉快!
樱水寒
回复5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20:17:55
  祝社长中秋愉快!
6 楼        文友:杨花        2016-09-13 17:46:20
  小说中各种人物的人性剖析得很到位。
杨花
回复6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20:17:17
  谢谢花编辑赐评!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