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江南·琅琊榜】冯小芳(小说)

精品 【江南·琅琊榜】冯小芳(小说)


作者:王玉兰 童生,846.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34发表时间:2016-09-13 14:54:02


   转眼小华二十一,小芳也十九岁了。长顺和巧锁就准备给他们把婚事办了。在饭桌上巧锁说起这件事,小兰倒是挺起劲的,那两个主角,埋头吃饭,一个也不说话。长顺和巧锁以为两个孩子害羞,也就没有多想。
   小华吃了晚饭,和往常一样,去姐姐大梅家串门。巧锁就问小芳,“过年你就二十了,够到年龄就结婚吧,我和你爸爸也了个心事。”
   “我也说不好,从小就把他当哥哥的。你们给他找个媳妇结婚吧,我过几年再说。”小芳期期艾艾地说。
   巧锁一听,气得说不出话。长顺在旁边吼起来:“你这是说的人话啊?把你嫁出去,再找个媳妇和他结婚,我和你妈妈不是做的个梦呀!假人假马假到底,我们还有什么过头!”说到激动处,把手里的碗往地上一掼,磁片四溅。
   巧锁不失时机地哭诉起来,从三岁死了老子,没了娘,说到跟着害病郎当的奶奶,有一顿没一顿,饿得前心贴后背,怎么怎么来到大沪庄,寄人篱下……
   小芳再不改口答应,估计妈妈要哭诉到天亮,哭了半头才说到她十几岁呢。
   小芳想想,算了吧,小华和自己一个家里过了七年,虽说心里不是太喜欢他,可也没有讨厌过他,为了爸爸妈妈晚年幸福,自己就眼一闭,不想学人家什么自由恋爱,稀里糊涂地结婚吧。就拿了毛巾,给巧锁擦了擦脸:“别哭啦,听你们安排吧。”
   这才是好丫头!一场暴风雨过去。长顺和巧锁商量着,要先给小华姐姐通个气,他父母不在了,哥哥姐姐还在,人家兄弟入赘到我们家,该讲的礼数不能废。家里新房也要收拾,请人重新装修一下。日子一定,亲戚朋友要把信,酒席估计人不会少,反正这几年外头船家里作坊,赚了不少钱,这第一庄喜事,既是嫁女儿又是娶媳妇,一定要办得热热闹闹的。
   长顺和巧锁在在家里商量,小芳听得心里烦,就想出去走走。出了门,漫无目的,在巷子上站了一会,想起小华去了大梅姐姐家,就随意走去,想玩一会和小华一起回家。
   走到大梅家门口,就听到里面有人哭,小芳就止住了脚步,心想:谁在哭?出什么事了?自己先听听,不能贸然闯进去。
   “大梅姐,你答应一声,我今晚就和小华一起走。”一个熟悉的女人的声音,边哭边说。
   “人家养了他几年,我怎么能让他做这样的事!再说你也是定了亲的人,你们一走,你爸爸妈妈能放我过身?小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们想也别想这事,早点死了这份心。”大梅的声音。
   “小五子,你说句话,人家小芳哪儿不如兰凤?”金有才的声音。
   小芳听了,气得心里发抖:我尽管没有实实在在想嫁他,但他在我家几年,大沪庄谁不知道他是长顺家女婿,哪容得你个骚狐狸勾引!刚想推门进去指着她鼻子骂一顿,转念一想,再听听小华怎么说。
   “我也没有说小芳不好。这几年她对我不冷不热的,就和妹妹一样,不像兰凤对我……”他声音越说越小,到后面就听不见了。
   小芳站了一会,头脑里一片空白,也不知道是怎么走回家的,看见长顺和巧锁还在算家里有多少钱了,办喜事要花多少钱,气得一脚踢翻了脚边的椅子,冲进房里,一头扑在床上,呜呜地哭起来。
  
   九
   小芳趴在被垛上,越哭越委屈:自己长这么大,因为家里有他,媒人从不上门,也没有小伙子追,同龄的姑娘恋爱谈得轰轰烈烈,自己一天到晚就是干活。还没有挑剔他,他倒有了别人,准备私奔了。这糊涂的老子娘,还困在鼓里摸钟,劲抖抖地准备婚事。他爬起来一跑,大沪庄人的下巴要笑掉!
   长顺和巧锁被小芳哭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丫头是个能担事的人,这个哭法,一定出了大事!问了又不说,两个人急得在家里推磨――团团转。
   “叔子,婶子,都在家呢?”大梅拉着小华进来,跟小芳爸妈打着招呼。
   “他姐姐呀!你看看,小芳晚上出去一转,回来就哭,也不晓得谁惹了她。”巧锁像看到了救星。长顺没有说话,盯了小华一眼,他估计小芳的伤心与他有关。
   “婶子,我也不知道。但我跟你说件事,小华我今天晚上交给你了,他结婚之前,我不要他到我家去,人少了,你不要找我。”大梅说了这一番没头没脑的话,转身就走。
   长顺和巧锁想想,知道出了豁子。问题出在小华身上。巧锁就问他:“小伙儿,你今天说个凭良心的话,这几年爸爸妈妈待你咋说?”
   “我没有说你们不好。”小华低着头。
   “那是你看不上小芳,她没有人家漂亮,还是没有人家能干?”巧锁有点不服气,小芳的品貌在大沪庄也是上数的呀!
   “我也没有说妹妹不如人”小华声音越来越低。
   “那还说什么!这几天两个人谁也不许出门,我们立即准备,过了年,趁亲戚朋友都在家,有空吃喜酒,初四结婚,把婚事办了。”巧锁快刀斩乱麻。
   接下来的日子,冯家一阵乱忙,通知亲朋好友,布置新房,置办家具家电,最后杀猪宰羊。万事俱备,正日的前一天,把小芳打扮起来,送到大梅家,然后吹吹打打从大梅家迎娶回来。长顺和巧锁这样做,是把小华当儿子,把小芳当儿媳妇了,老俩口用心良苦,女儿是自己生的,受点委屈不要紧,只盼这个儿子以后能安心在家里过日子,下半辈子就靠他啦!
   酒酣人散,新房里两个人对坐着,巧锁把房门一关,拖张凳子坐在门口。
   长顺送走了最后一批宾客,见巧锁坐在新房门口,心里有点舍不得老婆子,为了这两个孩子,这些时老俩口操碎了心。老坐在门口不是个事,长顺从家神柜抽屉里找出一把铜锁,朝老婆晃晃。
   巧锁心领神会,拿过来轻轻把门一锁,又侧着头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了听,没有声音。才轻手轻脚地回自己房间睡觉去。
   新房里两个人默默坐着,小芳这几天,就和木偶一样,随人摆布,牵到大梅姐姐家,牵到自己家,就为了让父母满意,稀里糊涂做了新娘,不知道以后他会不会对自己好,会不会还惦记着兰凤。
   小华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兰凤和小芳比,什么都比不上,可她对自己好啊,好得能算是崇拜。每回大船从外面回来,她准在姐姐家等自己,可是她爸爸怎么会看得上一无所有的外乡人,去年就给她挑了个家道殷实的人家,定了亲。如果自己不顾一切,四五个人家不得安宁,也对不起巧锁当年把自己领回家的恩情。今天去迎亲的路上,兰凤站在她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唉!只能辜负她了。
   再看看今晚的小芳,大红的金丝盘扣小袄,下面一色是大红金丝裙,上面飞着一对凤凰,脸上化了妆,更显得眉清目秀,天天在家里,小华也没有注意到,这丫头出落得如此美丽,罢罢罢,她不粘我我粘她吧,反正已经辜负了一个兰凤,不能再辜负她。想到这里,小华一把抱起了小芳,“妹子,你累了一天,早点睡觉吧!”
   小芳慌乱地推拒着,那经得住小华力气大,又不敢高声,由得他三把两把解除了戒备,一把拉灭了灯……
   这一年年底,小芳生了个儿子,长顺把红鸡蛋送遍了大沪庄。
  
   十
   小芳生了儿子,长顺夫妻俩像吃了开心果,整天脸上挂着笑容。不肯小芳再下田干活,粗纸也不要她做了,小兰可以顶上手干。让她专心带好孩子,有空帮家里烧顿中午饭。
   带孩子也不是个轻松的事。小家宝一出世就与别的孩子不同,没过几天,眼睛骨碌碌的,精神特别大,人家的孩子七坐八爬,他才五六个月,自己就能翻过身,满床上爬。小芳烧饭的时候,怕他摔下来,就撂个席子在堂屋里地上,随他爬去。
   长顺和小华,还在江南江北跑船。小芳结婚生孩子,花了不少钱。后面事到手口,还有两桩:家宝过周,小兰出嫁。小兰已经和大沪庄老费家做了亲,明年肯定要出嫁,嫁妆酒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小华就想换个大点吨位的船。跟小芳商量,小芳说:“爸爸岁数大了,不能老跟着你在外面吃苦,等家宝过了周,断了奶,就把他丢给妈妈,我和你一起出去,到时候再换大船。”
   “现在手里有几个钱,再借一些,早点换了早点赚大钱。”
   “现在钱不能瞎花,要把小兰的婚事体体面面办完,看看还剩下多少钱。现在借钱虽然利息低了,大部分都是一分利,但庄上有两个贩木材的跑路了,借的钱都打了水漂,现在乡亲们有钱也不敢随便借给人。”
   “这倒是真的。昨天听我姐姐说,二大爷起早上茅房解手,正好遇到那个人准备跑路了,还主动问他,要不要借钱,人家当然说要呀,二大爷就回家把攒了大半年的几千块钱拿给了他。过了两天就知道他亏了跑路啦。”
   “这些人不讲信誉,即使亏了,也不能一走了之。人家的钱都是辛苦来的,怎么能亏了就不还!以后大沪庄人想借钱做生意,就难借啦。”
   等家宝过了周,小兰出了嫁,冯家这几年的积蓄也都花光了。
   小芳决定换大船,一打听,四十吨的水泥船,买回来装置好,要五万多块钱。长顺想到借五万多块钱,就有点害怕,劝小芳不要折腾,就这个十五吨的船跑跑,不担心事。
   小芳说,借五万块钱不要怕,有个船在手里呢!又不是借了吃掉赌掉,什么时候不想弄船,转手一卖,五万块钱还在,愁什么!换了大船,跑一趟抵两趟,赚钱翻番呢!
   说干就干,长顺在大沪庄跑了一圈,不曾费事,就借齐了五万块钱。大家看他一家都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相信他,才愿意借钱给他。借条都是长顺写的,利息一分,时间说好了不定,有了钱就可以还。但超过一年的,一定会打个招呼,结个利钱。如果有急用钱的人家,说一声,就会先还。
   小华和小芳出去跑船,家里巧锁要带孙子,粗纸做不成了,就把作坊顺给了长安家。长顺腾出身来,就出去跑粗纸的销路,从泰兴,靖江,到常州,后来在安徽也找到一家大的鞭炮厂。家里粗纸说好了,小芳船就回来装一趟。就这样,过了四年,终于还清了换大船的钱。细算下来,连本带利,还掉七万块钱。
   长顺沾沾自喜地说,不是我跑粗纸,你们哪里会这么快就甩掉债务啊!
   小芳就趁势给他戴顶高帽子:“你是谁呀!大沪庄谁不知道精明能干的冯长顺啊!”
   “是的呀!不是爸爸掌舵,我们一家哪会这么顺溜。来,今天你多喝两杯酒。”小华从“牛牛酒楼“叫了两个菜,准备陪长顺喝两杯。
   一家人在饭桌上,谈论着明年的计划,小芳和小华还是去跑船,长顺跑粗纸。两处互相配合,粗纸从户家收来,可以先欠着,到年底一齐结账。中途收到的粗纸钱,可以先给船上做本钱。一家人虽然文化不高,可赚钱的算盘打得一个比一个精。
  
   十一
   过了年,小华准备初八开航。去年腊月,所有的钱都还了债,过了一个无债一身轻的安逸年。
   小芳心里划算了一下,出去还差万把块钱本钱,就准备再去借。现在大沪庄借钱不像前几年好借了,就因为有人借了钱不还,人跑得没影了。有些种田的、做工的,辛辛苦苦攒了几万块钱,一下子打了水漂。大沪庄吃了亏的人相互调侃:你想人家的利钱,人家想你的本钱。还有谁敢轻易借钱给别人呀!
   小兰知道了,就把自己家里的一万块钱拿来,现在又不敢随便借给别人,存在银行里有没有几个利息,自己姐妹们,互相帮衬吧,说不定以后我也需要你帮助呢!
   有了小兰的一万,装石灰的本钱差不多了,可是打油买航养还差几千块钱。小芳就想着,带一船粗纸到江南,卖了就是钱,再说到山上,还可以跟窑厂赊欠一点,下一趟再还。几趟一翻,本钱就有了。
   长顺还是去跑粗纸。大沪庄以及左右邻村的作坊,都相信他,都是本地人,每一次小华回来装粗纸,长顺就一家家记个账,说好了年底一帐结清。主要销在泰兴常州一带,安徽也有一家大鞭炮厂,销量不小。
   大半年下来,就还掉了小兰的一万块钱,小芳信心十足,这样到年底,自己就不差钱了。
   长顺也沾沾自喜,今年生意不错,仔细算算,泰兴常州可能有二万块钱,安徽一家就有五万块钱,这些钱都收回来,除去各个作坊的,自己大概能得到两万。于是就嘱咐小华,到了腊月,早点装一船石灰,墩在家里,让小芳慢慢卖,父子俩要分头去收帐。
   腊月初八,小芳和小华就装了一船石灰到了大沪庄。在左右邻村转了一圈,卖掉了一半,就把船靠在大沪庄后大河的码头上,让小芳守着慢慢卖。腊月初十,小华带着帐本去了泰兴常州,长顺去了安徽。
   过了腊月半,还没有消息。小芳打电话去问,都说人家厂里也在外面收帐,收到就给他们。小芳心里担心起来:如果人家的帐收不到,小华和爸爸就要不到钱了,村里做粗纸的都等着钱过年呢,做生意就怕欠帐,可是不欠帐生意又难做。
   小芳的半船石灰已经卖掉了,小华和长顺还是没有回来,今天都二十三过小年啦!小芳急在心里,脸上不敢露出来,一拨一拨的人上门问,哪天跟他们结账?有等钱办年货的,有等钱娶媳妇的,有等钱嫁女儿的。小芳一一安慰着大家:“快了,快了,他们一回来,我就通知你们来拿钱。”
   直到二十四的中午,开商店的老王跑来喊小芳,长顺打电话回来了。小芳急急忙忙跑过去,从家里到公用电话,只有百十米的距离,小芳跑得心里扑通扑通的,抓起话筒一听,那头传来长顺兴奋的声音,说货款都要到了,五万一千块钱,一分不少。打电话告诉你一下,通知大家明天傍晚来结账。

共 26452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结构不落俗套,开篇并没有从矛盾冲突开始写起,而是另辟蹊径,从故事背景入手,选取了大沪庄的冯长顺一家为生活横截面,不急不缓,娓娓展开。冯长顺一家是众多贫穷家庭的缩影,又不同于平常的家庭,他们没有安于现状,有头脑,会过日子,一家人齐心协力增砖添瓦,将运输、造纸的生意越来越大,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家和万事兴”,此情此景,正是映了这句话。冯长顺的深思远见,巧锁的精打细算,冯小芳的精明能干,冯小华的知恩图报,冯小兰的雪中送炭都在全文中彰显无疑,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个家有他们筹谋划策,又何愁不兴?该小说激烈的矛盾冲突从冯长顺收五万块钱的账被偷写起,小说开始走向高潮,真善美,假恶丑开始显露无疑。冯小华和冯小芳替父亲承担起债务,敢于担当,决不失信于人,这种高尚大义令人感动。相反,丁老大只认钱不认人,逼冯小华打欠条。大梅说谎和冯家撇清关系。金步震报假账,趁火打劫……这些细节描写,将落难时候人心的转变鞭挞无疑,极具讽刺意味,好在结局基调由阴暗转向明朗,故事圆满结束,令人欣喜。很精彩的小说,立意高远,内蕴丰厚,细节描写丰满到位,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词精准凝练,人物对白融进了一些地方方言,读起来亲切富有特色。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倾情推荐!感谢作者呈现的精彩!祝创作愉快!【编辑:颜夕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0920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颜夕溪        2016-09-13 14:55:25
  兰姐的小说真棒,按语不到位的地方见谅哈!
颜夕溪
回复1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15:13:31
  谢谢社长的按语
2 楼        文友:颜夕溪        2016-09-13 14:57:24
  人物传记类的小说是最难驾驭的,兰姐的却是篇篇精彩!向你学习!
颜夕溪
3 楼        文友:来日方长        2016-09-13 15:32:28
  玉兰老师的小说有汪曾祺老先生的影子,平实见丰腴,还有点像水乡芦苇根儿,越嚼越甜。
回复3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15:53:53
  好多读者这样说过。我哪儿敢跟汪先生比啊!以前都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才看的,我真的孤陋寡闻啊!
4 楼        文友:樱水寒        2016-09-13 17:11:02
  小说很精彩,感谢玉兰姐带给江南的精彩,祝创作愉快!
樱水寒
5 楼        文友:樱水寒        2016-09-13 17:14:27
  玉兰姐出手不凡,期待更多精彩。问好,提前祝姐姐中秋愉快!
樱水寒
回复5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20:17:55
  祝社长中秋愉快!
6 楼        文友:杨花        2016-09-13 17:46:20
  小说中各种人物的人性剖析得很到位。
杨花
回复6 楼        文友:王玉兰        2016-09-13 20:17:17
  谢谢花编辑赐评!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