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根植恐惧的土壤

精品 根植恐惧的土壤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82发表时间:2017-09-16 22:10:40


   我自认为是个挺幸运的人,虽然自小失去母爱、父爱,能细心帮助自己的哥哥、姐姐也在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相继离我而去,但总会在关键时刻遇到对的人,引领自身认同与完整,圆满事业。
   北师大吴国珍教授像天边引我翱翔的云,在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生命相伴的日子,得到支持、鼓励、帮助、呵护,让我有一份感恩的情怀。在内心常有挣扎,苦不知如何脱困时,保护持续的觉察机缘,与帕尔默心灵对语,才能在中年时逐渐走向圆融教育的爱的世界。我虽曾多年担任校长职务,在局机关任职,但内心主要关注的仍是“小我”范围内的事情。直到43岁生日,应邀给吴老师的研究生授课,才第一次说出“爱是奶牛”的故事。在其后的5年间,跟随吴老师做“勇气更新长线叙事探究”公益事业,忙碌中内心勇气积累到足够有能量带我进入悲悯世界。慢慢集聚的内心洪流,让我轻灵安适在奉献的世界里不知疲倦,从边缘逐渐成为生活,甚至生命的主流。
   根植恐惧的土壤对我来说就像攀登瑞士的少女峰,在名利迷茫中浸泡多年才慢慢穿越冰雪,步入心灵资源小径。登峰的路不止万千,穿过以阳光浮云吸引百年历史的阿尔卑斯环形长廊,离开山脚,路上的风景动人心弦。
   我忍不住要告诉还在山下行走观望的人们,此山值得一爬。
  
   一
   故事从冬天的雨夜开始,在汽车站候车室,一个眼巴巴等她的学生的孤单女孩在垂泪。那是刚刚走上为师之路的我。
   八四年,十八岁的我,捧着优秀毕业生的证书,被班主任带着,去玉田实小面试,老校长一句“二十年没见过这样高素质的老师了”,让班主任笑得合不拢嘴。城内还有一所小学,玉师附小也想留我,班主任不愿意,到鸦鸿桥老家说服爸爸,让爸爸去找校长说我自己想回老家学校上班,在父亲身边尽孝。
   那时的父亲身体不好,已经有便血,他没说,我也没留意过父亲日渐消瘦的脸。留在自己身边,应该是父亲的真实想法。哥哥是独子,在唐山市一建上班,成家后很少有时间回来。两个姐姐已经嫁人,二姐和姐夫住在老家,但买卖做的越来越大,和夫家的人一起更方便。父亲商人出身,常年在外,是改革开放后镇里首批跑外的,他理解亲家的渴求。我在家里是老小,爸爸疼爱最多。我也希望回家近处,边教学边做生意。
   班主任的好意不在此,我明白她是观照我的内心隐情。玉师附小和我的母校一墙之隔,吃饭要借师范的光,那位垂涎我的音乐老师曾经不轨,我不愿见他。最后一学期,我的音乐课是低着头上的,即使老师喊我试唱、让我指挥,我也从来不正眼看他。他承诺过,只要我愿意,他可以让我留校,那是女孩子向往的地方。几次在琴房,他有意搭讪,我扭头就走。那之前,他借搞卫生用具不足为由,让我去他家取,因为他妻子同在学校教学,我毫无戒心。进门见他穿着睡衣,想退回。他闪身堵住门口,喘着粗气扑过来,我从他的臂下逃开……
   我干嘛要想这些?我可以做个好老师——今天的事是个意外。
   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
   我为什么要哭泣?
   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蜷缩在人生的死角,我想的是要修炼一颗佛心。
   “嘎——”,一辆自行车在坡路上疾驰,加速、急转,停在门口。
   雨天这样的骑车方式只能有一种情况:找人。
   “是来找我吗?”
   从小到大,每一次恐惧袭来,都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个救拔我的人不会缺席——小时候是爸爸,上学时是班主任,今天,是谁?
   我知道,生命的本质的热情或是无明,是从我而来。他们在我之中,但我却不是他们。而我的幸运,是用我自己的小小一部分就能维系着整个宇宙。
  
   二
   老校长匆匆赶来,自行车淹没在雨中。
   一直以来,校长在帮我。可是今天,我对不住他。
   还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情景。精心备课两周,无数次对着镜子试讲,之后,怀着忐忑的心登上讲台:“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噗通!最后一位叫陈刚的同学跌了个仰八叉。
   怎么啦?
   老师我……
   孩子委屈地哭了,课堂“哗”地乱了。怎么办?束手无策的我拿起桌上的板擦使劲儿敲击桌面:安静!安静!没人听你的。只见一个叫李伟的,个子比我高,后来得知仅小我两岁,是小哥们儿的“头”,扬言给我一个下马威,是他幕后操演的恶作剧。他手一挥,十几个同学立马围拢来,笑的闹的吹口哨的,教室“乱”作一团。我的头“嗡”地大了,第一节课——课堂崩溃。
   我急着跑去找校长。老爷子当时跑着就进了课堂。孩子们瞄到校长影儿,耍影人似的双手背后、挺胸抬头、安静无声。校长安排我到最后一排坐下,微笑着走上讲台,本以为他要讲课,却出乎意料地夸起我来,那饱含深情的语言让我眼眶发热:孙老师是优秀毕业生,我已经20年没见过这么高素质的老师了。你们看后黑板,她提前两天来到学校亲手给你们办的板报,看那个行队礼的同学,不正是你们吗?多生动,多有礼貌啊!再看那些字,方方正正,刚劲有力,多漂亮啊!你们还没听过她朗读吧,声情并茂,我真想和你们一起听孙老师讲课,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好吗?
   校长带头用掌声把我请上讲台……
   我在校长的帮助下走出课堂崩溃。但是李伟,成了我心中“来自地狱的”的学生,他也开始斜着眼睛看我。
   当下,可以用帕尔默的光照进自己的精神世界,才发现在内心圆环中相互追逐的是恐惧和渴望。我惧怕联系及其所带来的挑战,又渴望联系及其所带来的舒适。惧怕与渴望的情绪相互依随,同样强烈。
   但是,那时的我虽然付出种种努力,可还是通过切断联系来保护自己。
  
   三
   “孩子没有找到吗?到底怎么回事?”大队辅导员匆匆赶来。
   我能说吗?我怎么解释?
   说实话,第一节课后,出于对校长的感激,我给自己定下规矩:“过三关”。第一关,板书;第二关,朗读;第三关,管理。第一、二关是校长“夸”出来的韧劲,第三关是学生逼出来的“犟劲”。前两关好过,每天放学后写一板粉笔字,留作第二天早晨朗读用,再虚心请教同事和主管领导,坚持!OK!管理关,太难。我请男教师教我“阴阳脸儿”,向厉害的女教师讨教“拧学生大腿”。
   那天是期中考试,学校要依据学生成绩给老师们排队,老师谁不盼望学生成绩高些?可是李伟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不仅不答题,还摇头晃脑哼唱歌曲,影响其他同学。交换监场的老师把情况说与我,我火了!匆匆冲进教室,把李伟的书包提起来使劲扔出窗外。
   同学们直勾勾望着李伟,只见他眼泪“唰——”掉了下来……三步并作两步,飞奔出教室,收拾好散乱的书包,拔腿往校外跑。我没有拦他,继续监场。
   晚上,天下起雨,李伟的叔叔来到学校,说孩子失踪了……
   李伟是寄养在叔叔家的,他老家在兰州,由于盗窃三进“宫”,父母把他轰出家门,断绝了关系。
   校长吩咐大队辅导员分头找,终于把李伟找了回来。
   孩子回来后,我一直内疚,第二天,给他买来新鞋子、新字典、新本子,又把书包洗干净,收拾好,托一个和他要好的同学给了他。
   这个故事,我给吴老师的学生讲过。吴老师曾在她学生整理的讲稿上加旁注邮件传我:如果您现在还遇上这样的孩子,有信心把他培养成领袖吗?如果有,秘诀是什么?那股拧劲,还需要保留着吗?或者怎么变通一下?
   我想检讨恐惧发生在什么地方。帕尔默说,恐惧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我们自己自我保护的心灵中和在我们主导的认知方式中。我的教育观受到挑战,如果恐惧主导我们的认知方式,教师对心态上调还是下滑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应该是可以培养的习惯。我用过伟瑜教授引用研修班一位教师的话告诫自己:当我克服了对学生纪律问题的内发负疚之后,我知道自己有能力选择把这样的挑战当成进一步理解学生的机会。实际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试着理解校长和其他教师如何看待和解决这样的挑战。当我从挫败感或自责中解放出来时,我获得了一种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我为自己专业化之旅设计研修方案。在教育改革的呼声中,源于社会背景内生教育力量定位研究架构。从自传研究开始,对行动研究的叙事方法进行专项学习,尝试扮演不同角色:教学者、组织者、研究者、评论者、友好的批评者和写作者。也组织教师共同体,分享各自的思想和心路历程。
   此刻,当敲下“阴阳脸儿”“犟劲”“拧大腿”“火了”这几个关键词的时候,键盘声像山谷回音一般地在回响着一句话——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
   如今,老校长已经离世,那是去年的初三。追悼会上,我匆匆逃离去了校史馆,找到他为我说课的照片。望着老校长的微笑,想起我问过的问题:
   “您的事迹那么突出,证书有一摞吧?”
   老校长瞪大眼睛望着我,然后摇摇头:
   “我只有一本——优秀共产党员!”
   那本红色的证书还在。她是我的造化,进入我的内心,成为我永恒的自性。
   自性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四大原型之一,是集体潜意识中的核心——统一、组织和秩序。她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使人具有稳定感和一体感。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这是我所理解的贯通《教学勇气》的核心理念:自身认同与完整。
  
   四
   开学一个月,第一次回家,躺床不想动,邓丽君《何日君再来》靡靡耳边。
   父亲上前问询。
   “不想当老师了!”话未说完,眼泪流下来。
   想着一个月的煎熬:上课,学生接下言;排队,学生不立正;作业,抄;课下:闹。就连墙上的红花榜也被撕掉。看看其他班:秩序井然,学生双手背后,老师指东不西,就连说话的腔调都和老师一样。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我不是每天课下和他们一起跳舞吗?我不是允许他们不背“解词”吗?我不是每天给他们讲故事读诗吗?我不是把他们当做朋友吗?
   玉师附小换了新校长,和实小的副校长是同学。聊我时,说还好没留我在附小,说我不会“管”学生。
   市里赛课,要年轻人参赛,校长推荐了我。
   “她?上班才一个月!”副校长极力反对。
   “试试吧!”
   校长让主任帮我写好教案,教研室的领导听我试讲。校长手把手教我板书,一句话一句话纠正我的语感。我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主任提前训好学生。校长花50元钱找县文化馆的老艺人画了一张投影片。
   校长把我的课停了,副校长为我带班。我每天琢磨这一节课:怎么设境?怎么激情?学生回答出来怎么升华?回答不出来怎么引导?
   我要讲的课是《鸬鹚》,渔人“抓住鸬鹚的脖子,挤出一条鱼来”的动作和等待时的悠闲,我是用大段的渲染和动作模拟诠释的。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叼着烟袋的动作,当时被学生模仿的尴尬,感觉自己是个影人。后来,期末自己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教师要学会做演员。
   我的课在全市大赛中一举夺冠,我的名字和鸬鹚一起飞入千家万户,家长慕名把孩子送进我的实验班。从此,我把“表演”作为一节课的重要指标,也成为自己做教育的一种追求。这种“展示文化”根深蒂固,直至现在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自己,潜移默化带进文字、各种讲座和日常的工作。
   认识“展示文化”的负面信息,是在2014年5月,河北省读书叙事启动仪式上。全国名家讲座后,自己惴惴不安,用词语、画面、成绩、荣誉堆砌自己的讲座,把县域学校读书叙事的做法当做真知灼见与大家分享。听报告的老师说我们像打胜仗的日本兵,带着绷带,挎着枪,轮番上阵。我们本想五人合作叙事的,当展示的激情难以按捺的时候,校长背着学校,老师举着学生,我,拽着杭师大杨小洪教授,渲染我跟进吴国珍教授做叙事探究的过程,场上场下互动。看似热闹的分享,空洞的只有实践,吴老师、过老师相继合上眼睛。更多老师说我们的做法可以借鉴,回去他们也像我们那样去读书。
   学生也沉醉于“展示”,追求问题的答案完满、写作速度和高的分数。临近期中考试,班上的课还没有讲完,考试成绩低于平行班10分。我外出讲课没有参与阅卷,我们班学生的作文、阅读分数减的狠,总分少加的有17人。我把试卷摔在校长面前,让校长必须找出是谁判的卷。来自家长的压力更大,学生要求换班。
   接下来的两个月,自己宿舍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学生最晚走的是我们班。不再跳舞,课间要写生字;不再背诗,要把自己的习作让家长、老师修改后背下来,每个单元背三篇以上。终于,学年末,我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国实验班中位列第一。
   如释重负。靠技术手段和摸爬滚打终于摆脱了病态的恐惧。
   发奖那天,在开花的教室聆听朗朗的笑声,感觉绿色慢慢的酝酿着花苞,我心底悄悄绽放自豪!
   “老师,他的作文是抄的。”

共 28580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的教育故事,从作者参加工作开始,讲述到后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交流。文章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作者经历的故事。有初上讲台遇到的孩子调皮的故事,有作者参加教育大赛的故事;有面对特殊孩子的故事,这类孩子的故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伤了孩子心灵的案例;有作者走出学校,走进西藏的故事,有作者和其他教师交往的故事。这些故事,因为真实而充满真情的细节叙述而感人。这篇文章的故事是感人的,故事中包含的教育内容,又是启迪人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17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9-16 23:37:20
  文章讲述的故事,特别是作者遇到的学生故事,是感人的,是能带给我们很多教育启迪的,这是该文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9-17 00:55:14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刚劲有力,多漂亮啊!你们还没听过她朗读吧,声情并茂,我真想和你们一起听孙老师讲课,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好吗?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9-19 10:40:43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