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根植恐惧的土壤

精品 根植恐惧的土壤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21发表时间:2017-09-16 22:10:40


   七月的拉达克正值青稞收割季节,我被分配到一个小寨子里帮一户农家干活。清晨,我帮忙灌溉即将成熟的青稞,做印度煎饼给大家吃。早餐完毕,洗碗,挤新鲜的牛奶,煮好甜茶,又到田里工作——每天不外乎清除杂草、择菜、种菜,这些活儿虽不怎么起眼,但却关系到生计和家人们的温饱。
   寨子的生活既简单又清苦,除了学习干农活儿,其余的时间就用来了解接待我的那个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由于刚开始语言不通,很多家庭活动无法参与,所以多半独自坐在家的一角,观看家里成员的活动,自顾自的傻笑。不过,这些呆坐在墙角的日子不长,很快,我学会了拉达克话,能够简单跟家里成员交流。
   和素昧平生的拉达克人生活,往往受到温暖的照顾,这让我学习到什么叫谦卑,什么叫无国界的爱与付出,什么叫世间真情、人间温暖。接待我的ama-ley(拉达克语对妈妈的尊称),待我如同己出,天冷了叮咛我要多加衣服。有一次,我要徒步远行,ama-ley做了我最喜欢的烧饼,把家中所剩无几的鸡蛋煮了三枚,给我带着在路上吃,在这偏僻的寨子,鸡蛋是珍贵稀有食物,能吃上鸡蛋是幸福的事。
   从夏天开始,第一次认识西藏,喜欢西藏,想更多了解西藏。跨越中国边界,没有政治枷锁,纯粹是爱的化身。
   2011年的夏天,我下定决心去了一趟青藏高原,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藏区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活,以及当地学校的情况,探讨多元文化教育到底面对什么样的窘境?老天作美,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区县,一间寺院学校,刚好在找一位汉语老师,我马上与校长接洽,于是就来来到了这个坐落在翠绿草原上的僧人学校,开始教起僧人学生们。
   我的学生共有七十多位,都是男僧人,最小的学生才九岁,最年长的已年近半百。配合寺院的作息,汉语教程为期一个月,每天的课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中间有两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时间不长,且大部分的学生们从来都没有学过汉语。我跟校长商量,只教学生们拼音,刚好寺院周边的垃圾问题颇为严重,提出一边给学生上中文,一边教乡土环境教育,我提出的想法一一被寺院方面接受。
   我在跟校长一起拟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很谨慎,生怕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会导致教学与僧人生活及学习方式脱节,让她们感到不切实际。起初,我编写乡土环境语文教材,目的也就是想让藏区的孩子们,在学习她们的第二语言(中文)的同时,也提高学生们对本地的习俗、宗教、文化,与生长环境的敏感度,增强学生们的信心,提升学生们服务社区与解决地方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连串的接踵而来,每天都要调整上课的步调,为了让学习更贴近僧人们的生活,让她们知道我虽然是教汉语,但却尊重她们民族的宗教语言文化,我将基本的佛法和佛教词汇融入到汉语拼音的教学中,一有时间,就带学生们到草原上上课,把大自然纳入学习范畴,尽量用活泼互动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倡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边也教学生们用拼音拼出她们所见所闻。
   在果洛支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藏区做教师所要面对的挑战,以及让藏人们学汉语拼音所需要克服的难关。同时也领悟到,教中文和乡土环境教育的差事,让通晓藏汉双语的本地老师来做,效果一定会更好。
   在寺院学校里教书,跟僧人们相处,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西藏。她是那么的富有宗教气息,是那么的真诚,又是那么的深奥不可测。我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信仰在藏人社会里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僧人和俗人有不同之处,但在某些层面上又是那么的相似。寺院跟僧人社会紧密相连,根本就分不开。我认识的僧人朋友们聪明善良,喜欢打篮球,爱开玩笑,热爱她们的家乡土地,向往幸福与自由。她们会悲伤,会生气,也爱淘气,她们对待佛法,上师那宁静虔诚信任的心,一再提醒着我,做人要更谦卑。
   在局势一度紧张的藏区,僧人们以一颗平常淡定执着的心,守持着藏人们的灵魂,穿梭于寺院、城镇、高原生活中,在此,我要感激僧人学生们给了我那么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当她们的老师,她们润泽了我的生命,不断地鞭策我,激励我想成为一位更仁慈、面面俱到、为人师表的老师。
   幸福与痛苦、和平与纠纷,很多时候在于一念之间。西藏问题,以及藏区教育问题,取决于我们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站在汉人的角度了解西藏,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用平等的心态聆听、了解及体会。很多人不去熟悉西藏的历史,不想了解其文化和社会的复杂性,更不用心去理解藏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把自己的心关起来,幻想着西藏,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需要再去质问自己的认知,这样对待西藏问题的态度的确有点可笑,且令人担忧。青海支教过后,感觉在我能力所及,就是好好充实自己,增加对藏文化、历史、社会的认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藏区教育,了解与藏人朋友对话的重要性。凡是出自真心的对话,利她人之心,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我们放下成见,放下身段,不为不同观点而斤斤计较,一切自然会豁然开朗。
   我所感知与理解的西藏不是一连串的问题,而是一幕幕生活、历史、宗教,以及给予我的信任与友谊的地方,青藏高原上的一花一草一木,圣洁巍峨的雪山,震撼人心的苍穹,不是美景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属于你我,她是地球人宝贵的资源。没有青藏高原的水源,也就没有我们。在我心中,西藏是辽阔、无边界的,我永远爱她、信任她。替她着想,就等于爱自己,这不会错!
  
   十四
   读着亦欣,在想,她心中为什么会有一片雪域?
   知道她是马来西亚华侨,知道她会汉语,但是她笔下汩汩流出的文字,却让我感到大为惊讶: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经枯萎了的仁爱之心,在她那里却依然生意勃勃,用朴实清纯的节奏,展示着一种直透心底、无法抗拒的力量。
   能够理解她对汉语的依恋,能够理解她对中国怀有家一般的感觉。她汉语的纯正,让她在青海果洛获得了一个寺院汉语教师的职位;她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倾注着她全部的情感与心智。但是,我在想,是什么精神力量让她这样一个青春妙龄的姑娘走进寺院去直面只会藏语的70多位男性僧人?是什么样的个人气质让她这样一个华侨在藏区局势紧张的时刻能够赢得藏族学生的信任?
   也许是她自觉践履的天性,一门关于国际化的地理课,就让她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印度达克拉的旅程。也许是她不曾泯灭的赤子之心,在与达拉克村民的短暂同甘共苦中培养了对藏族文化的深厚情谊。也许是她多元文化体验的背景,让她渴望在更广阔的跨文化交流中对自我身份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探索。
   佩服她的勇气,为了心中的一份好奇,而走向许多中国女孩视为畏途的印度之旅。也很佩服她的自我承担,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走得更远,便深入到雪域去亲身体验多元文化教育的窘境,去寻找汉藏文化和谐交融的密径。
   她的开放,让她在十九岁的时候,学会了简单的达克拉语,融入了当地藏民的家庭。她的博爱,让她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把汉语语言的教学与藏民的生存环境与宗教信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她自己,也因为这样的开放和仁爱,走进了另一个文化,受到藏文化传统的滋养和浸润。
   读着亦欣的文字,一直在想,她的这种开放与仁爱,与她的华侨身份有何种关系?与她曾侨居的马来西亚有何种联系?
   循着她文字的提示,百度陈六使、林连玉和陈嘉庚等大马华人杰出代表的事迹。其间既有大马华人对祖国文化血脉依依不舍的眷恋、坚持与回归,也有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挑战中的调整、开拓与创新。从作为主流文化的母体相分离、成为多元文化社会的边缘人,大马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一种跨文化语境中特有的深刻。50年代大马争取独立建国时期的华人社会领袖,在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兴盛的时期,就展示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汉文化智慧。马来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的陈祯禄爵士说:“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她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她是巫人,结果,她将成为无祖籍的人。”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主席林连玉说:“创造文化,享用文化,发扬文化,是任何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崇高的、圣洁的灵魂,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与此同时,林连玉以一种开放姿态阐释马来亚独立建国的蓝图:“马来亚精神最美满的境界,应包含下列四种要素:第一,是英人的民主精神;第二,是华人的勤俭美德;第三,是巫人的乐天襟怀;第四,是印人的和蔼态度。”
   虽然林连玉在大马建国后因捍卫华文教育开罪当局,被剥夺公民权,但是她始终坚韧不屈。1980年,在教总二十九周年的庆典上,久未公开露面,已达八十岁高龄的林连玉上台致词:“我受到严重的打击,至今整整20年了,从1961年到现在。我今年80岁,难得上了高寿,变成了寿星公…我们古代的圣人教训我们,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现在我不怕自吹自擂,我做到了!我,威武不能屈!”她的威武不能屈,不仅表现在她高昂的斗志,更表现在她始终不渝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理想:“马来亚,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你要谈什么公平,谈什么团结,我们的信念是,多姿多彩,共存共荣。”
   怪不得亦欣的文字,流动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渗透出自觉践履的精神。一代代大马华人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捍卫了大马华人学习汉语的权利,让中国文化的血脉得以继承。记得亦欣说过,她作为一个华侨,“两岁就开始背三字经。”虽然她认为,“真正把经文的含义在生活中理解透彻的机会太少”,但是在她在的思想和行动中,处处都透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仁爱之心、践履精神、担当精神。
   读着亦欣,她对中国、对西藏的那种深情,散发在每一个汉字里:“在我心中,西藏是辽阔、无边界的,我永远属于爱它,信任它。爱它、替它着想,就等于爱自己”。这样的胸怀,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如明道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
   总是在想,亦欣心中的雪域,似乎与孟子的“良知良能”相似。它是我们生来本有之性,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只是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渐渐地离心中的雪域远去,沉迷于眼前的名利和积俗,忘却了心中原有的高洁与清纯。
   行走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亦欣摆脱了单一文化中难免的局限和历史重负,放下其中的历史糟粕,直承中国文化的灵魂,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和敏感,在每一个跨文化的历史相遇中,找回了那心中的雪域。亦欣的文字,展示了一个“求放心”“致良知”的生命旅途。“对于每一个愿意打开心胸,愿意从多元文化宽广的生命里,接收无尽幸福的人而言,平静、满足、充满活力的生活,就在眼前。”
   教育肩负着唤醒良知良能的使命。在教育被名利和积习绑架了的今天。我们每一个教师,作为龙的传人,是否也应该回望心中的雪域,用开放的心胸,去与我们的孩子们相遇,共同践履“求放心”“致良知”的生命旅途?亦欣说过:“跟孩子们的互动,往往在不同的边界上游走,教育会是教育,也是因为我和孩子们能够一起开创共享属于彼此成长的空间。”
   亦欣行走在边界上,走向心中的雪域。她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在我心中萦绕……
  
   十五
   在我的体验里,有五种情况会让我们走向心中的雪域——那是爱的圣地。一是接纳他人的爱;二是爱自己;三是爱他人;四是爱世界;还有最后一点,是几年纠结而无法做到的:在恐惧中觉醒,主动选择贴近而进入爱的循环。
   日复一日,
   我振翅寻觅,温恭求真,
   却深感难尽人意:
   我的心声、呼唤,没人理。
   世人啊,
   只信实、崇强、斗力!
  
   我雀跃,
   朝求知之家探求——
   拥抱每一过错,像找回久失的孩子,
   鼓翼奋飞,
   带路的孩子归家。
  
   利笔伸正义,
   力透纸背。
   我为正义伸张;向上面解释——
   唉,正义的名堂繁又长。
  
   申辩正义也孤独难当。[斯塔福德,受启发的导师.]
   与帕尔默对话就是想找到这样被压抑而穿越的快感。这种快感是潜意识的力量压在意识之上,这是我做自传研究遇到的麻烦。不难想象,梳理入职时期的一个故事就这样的精疲力竭,而那样的第一次又刻骨铭心,怎会不被叙事牵引?
   我理解的叙事不单单是讲故事,是回到自己的小宇宙直觉捕捉生命的关键时刻,把深微的细节表达出来,使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内在的通道打开来,内心的能量在期间反复的来回的穿梭,不断地放大,形成一种巨大的场——第三世界,每一粒种子都被激发,既是前所未有的内在世界,又是前所未有的外在世界。用文字抓下当下感觉,联接过去和未来,就是叙事。

共 28580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的教育故事,从作者参加工作开始,讲述到后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交流。文章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作者经历的故事。有初上讲台遇到的孩子调皮的故事,有作者参加教育大赛的故事;有面对特殊孩子的故事,这类孩子的故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伤了孩子心灵的案例;有作者走出学校,走进西藏的故事,有作者和其他教师交往的故事。这些故事,因为真实而充满真情的细节叙述而感人。这篇文章的故事是感人的,故事中包含的教育内容,又是启迪人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17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9-16 23:37:20
  文章讲述的故事,特别是作者遇到的学生故事,是感人的,是能带给我们很多教育启迪的,这是该文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9-17 00:55:14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刚劲有力,多漂亮啊!你们还没听过她朗读吧,声情并茂,我真想和你们一起听孙老师讲课,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好吗?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9-19 10:40:43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