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根植恐惧的土壤

精品 根植恐惧的土壤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32发表时间:2017-09-16 22:10:40


   “奶牛吃草挤奶是一种牺牲吗?其实哺乳对奶牛来说是有好处的,她自身产奶如果没人帮忙挤,它得多难受。奶牛挤奶是自身的一种需要。”
   可以这样理解:奶牛发出的爱其实是源自自身的一种需求,我们人类也是一样。
   这是不是至高的境界?
   刚入职的特岗教师回到原初的爱,是出于自我的需要吗?
   刚入职的我用牺牲孩子获取高分,是出于自我的需要吗?
   自我,真的这样简单吗?
   “你走开,我要画画。”
   “美术老师,有人欺负我,你去打死他们!”
   这个抑郁孩子的“自我”,他爱自己的“摩天轮”,有错吗?
   想起发“勇气村”的随笔《我也会抑郁的》,是彦超一句“体制内的人,要永远保持随时可以离开的能力!”激活了我的愤怒:
   “有这样的能力我不反对,有这样的想法我不赞同。我们这个群(勇气村)是体制内外贯通的。我们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多一份担当,对自己,对教育,对未来。体制内教育的精彩,体制外教育的自由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可以有批判思维,但要在启迪创造发展上做出我们的努力,即便是烟火也不仅仅照亮自家天空。教育兴衰,我的责任。”
   “烟火”是彦超的自身认同,就像我认同自己是被吴老师激发的“小太阳”。
   自身认同和“自我”真的一样吗?
   在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他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大胆的艺术实验、诗化倾向以及对《圣经》和经典作品的影射和引用,与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麦尔维尔和劳伦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赫里克和济慈以及基督教的《圣经》有着吸收、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但反观莫言,知识性缺乏,心理描写失真,就是被广为称道的《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心理描写也缺乏可信性。我,能相信“自我”吗?如果不相信,我的自身认同不会偏颇吗?
   也许,应该认同特岗教师的“爱的萌芽”,因为爱的无奈正是“爱的思索”、“爱的延伸”。这是发展的眼光看待爱的朴素,是“一”的力量。
  
   九
   我的爱也是无奈的:
   参加省赛,讲《再见了,亲人》,不屑“做”课,听课老师给我最高分,评委给我二等奖。含泪的手,埋葬一朵花苞。
   为日本米子市立向三年级学生讲课,学生要求人手一份学习卡片,我准备不足,学生起身离开,说:老师不公平!我的喜悦,在寂寞的指尖流淌。
   为香港学生授课,一学生坐上窗台。我向班主任教师求助,她说:这是孩子的权力!我的梦,开出花来……
   我的潜意识在开发自觉的能量,为我的觉知疗伤。就像吃马铃薯不能吃生的,至少要用火煮十几二十分钟。
   而帕尔默总会站在我身后,对我指手画脚:
   “但是,只要承认多元主义,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观点不是惟一的观点,我们的经历不是惟一的经历,我们的方式不是惟一的方式。这时,那些我们赖以建构我们生活的所谓真理就开始站不住脚了。”
   又想起第一节课那个“来自地狱”的李伟,我每天夹着门缝看他,每次对视他眼中的畏惧,让我窃喜。我学会了不苟言笑,学生了大声说话,学会了怎么“尅”人。隔壁班的孩子说我是“厉害”的小老师。
   当时,经校长介绍,我刚开始处“对象”。师范的“风波”后来波及我任职的学校。那个音乐老师强奸了我下届的女学生,她留校了。之后的一次,被另一位音乐老师堵在床上,告上法庭,定强奸罪被判刑。调查期间,学校的生活老师来学校和我了解情况,我不问青红皂白把老师轰出门外,校长说此事只和他自己说了,我才罢休。但终归影响了自己,我和校长说:只要您介绍的,不管他啥样,我都愿意。
   他,是我现在的老公,当时喜欢摄影,技术极佳,作品在文化馆展出。他说我:你怎么不会笑?……
   我突然感觉到了恐惧,记得去外地讲课时,一位女老师夸我漂亮,说我美在一双会笑的丹凤眼。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是自己了?
   我开始对着镜子练试讲,练习嘴角上扬、把气息停留在眉心处说话。
   课上,我用谈话的方式授课。每节课3分钟,三个孩子说“梦”,从第三个场域开始入课,用学生的梦把“我”喊醒,在个体和集体层面开始观察,帮助学生转换认知的方式和焦点,不仅从我的观点,也从“他”的观点看世界。这样,我和学生都会更仔细地聆听,不会从讨论中游离出来。记得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授课,我就用的“第三场域”学习方法,文本是《小兴安岭》,我引导孩子们读、画,描述家乡的美景。“绿化”的感觉马上呈现,这个单词源于希腊语还是前苏联已经不重要,此刻,我看到的是山花烂漫:他们把“自然”这个第三事物与家、地震、救助勾连,失去“小家”拥有“大家”的幸福感洋溢在嘴角眉梢。课后,记者采访我,我说:是孩子们让我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
   我开始学习用心理疗愈的方法第一次对自己进行剖析。我写下我所讨厌的那些孩子身上的特点,然后在右边写下:“这些就是我想极力压制的、不愿承认的部分吗?这是我的缺失在他们身上的投射吗?我宽恕你,也宽恕我自己。”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座大草原,必须学会回到自己的草原浇水除虫,才不会任其荒芜。
   而设法让一切归于条理,让许多人都能享受草原美景。需要专注,自觉,持续自觉,就能持续专注,才能产生识见,走向自身认同。
  
   十
   和着月色的温柔,听着悦耳的歌,娇懒地数着星座,从知名的数到不知名的,从清晰可见的数到隐藏着的,有那么一瞬间,我分明看见广阔的夜空中,开满了亘古不谢的花朵,一瓣又一瓣;有那么一瞬间,我分明看见白晃晃的月光中一个执拗而清晰的身影,微笑着走来,看着我。
   爸爸去世一周了,减重到上学时的84斤。
   爸爸给我买的衣服总是和别人不一样,腰身掐得紧,下摆宽松。裤子是暗桃色,臀型收的翘而圆润,微喇的裤身盖住6分的黑色高跟鞋。校长说我穿的是奇装异服,今天周六,破个例。
   男朋友陪着我去看电影,今天是第三次,看的同一部片子。
   李伟的叔叔在电影院,我求他让他回来,叔叔一直没答应。
   自上次找回李伟,我一直用个案研究法记录李伟。
   他“管”同学很有一套,手拿小木棍往前一站,一句话不说,队伍就倍儿齐。
   他靠打人飙威。他喜欢欺负女同学。
   他在班里做了个红花榜,组织班干部评比,每周评出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
   他有个记录本,谁上课说话了,谁捡了东西了,一清二楚。
   他每天召集会议,给谁小红花、给哪组流动红旗,他说了算。大家都围着他转。
   孩子被叔叔送回了兰州。再后来,听说他进了监狱。再后来,没了音讯……
   梳理这样的故事,心在流血。我拿出太洛牌,把《荒原》的人物与我的心境相对,把放置好的牌一一揭开,用牌与命牌的位置占卜未来。
   我抽到的是八杯牌,与诗歌302-366行对应。水、岩石、小路、山以及行走之人,是这数节诗行的核心意象。
   牌象:前景中八杯叠成二层,三杯在上,五杯在下。一男子扶杖而行,告别了以往的幸福之杯。她沿着河边小路走向远山。山高水远,峭石嶙峋,冷月冥照,前途未卜。
  
   十一
   翻开《坛经》来读: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其解。师曰: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回归自性,需要智与行。
   自那时起,我善待每一份相遇的缘。
   我的小学老师医诊为淋巴癌,要去北京住院。她来找我,想让我陪床。她说儿子因为群奸入狱,她不想别人知道。孩子十八岁,父母早年离异,初中没上完,去舅舅公司打工,春节休假三天群奸群宿。孩子打电话说不喜欢自己脸上长痘痘。我从药房买了青春期男孩专用化妆品,和老师一起去探视。我想她一定有话要和儿子说。
   我在想:如果李伟和他一样,谁来探视?
   去广州参加卓越教师培训,恰哥哥仙逝,打车去机场回家奔丧。司机见我少语,聊起他的身世:他自少辍学经商,做电子游戏机,多年赚钱无数。去年整顿网吧,产品无人问津,货品积压,工厂倒闭,卖房卖车,欠资800万,妻子离他而去。自己欲跳楼,被朋友救下。他说:自己租车辛苦赚钱,哪怕一辈子,也要还上欠的钱。他还说:他不想父母为他担忧。我给他讲哥哥的故事,告诉他生意因抽掉政治底牌而塌陷的不止他一人。他加我微信,我发他《季羡林谈人生》: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我在想:如果李伟和他一样,谁来安慰?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实生活的倒序让我在找寻李伟的经历中疏远了我和教育的亲密。
   忧虑:鲁迅先生所称“中国的脊梁”怎会是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浑浑噩噩的人?
   恐惧:夏虫不与语冰,有谁,对人类发展要自觉承担责任?
   我发现,梳理30年的故事,接纳帕尔默恐惧篇的是一句话:如果想发展和加深对优秀教学起关键作用的联结能力,我们必须先看透这种不合常理的、但又强势的“分离”生活,并抵制之。
  
   十二
   帕尔默是这样描述穿越陌生真理景观的尝试活动的:当我们遇到陌生事物,并且被迫挑战去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自身认同和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感受到加缪提到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知道我们处在真正学习的边沿上:“事实上,有时,当我们远离自己的国家……我们被一种说不清楚的恐惧控制着,被一种想回到旧的习惯保护下的本能欲望拽住……在那个时刻,我们焦躁不安,但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因此稍微一碰就使我们浑身颤抖。我们穿越了一片普洒大地的阳光,那正是永恒圣地。”
   读到“永恒圣地”,不由想到西藏雪域。说实话,西藏对于我很遥远很陌生,如果不是亦欣,我可能根本不会关注她。我所感知理解的西藏,不是国际报导中所呈现的一连串的问题,而是充满着丰富历史、精神文化、生命气息的地方。藏高原上的一花一草一木,圣洁巍峨的雪山,震撼人心的苍穹,不是美景神话,不是旅行时短暂映入眼帘的奇妙景色,而是时时刻刻属于你我。想想,千万年来不断滋养孕育着中国大地的生灵万物的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就在青藏高原,没有青藏高原,确实就没有我们。
   针对藏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亦欣不想做局外人——结构性分离在弱小女子压迫内心的恐惧中被融化,这根本的力量不是亲耳聆听,你能信以为真?
   彩文:
   读了您的叙事,佩服您的勇气!勇气更新增能爱的力量,您的坚定会唤醒更多有识之士走上自我认识的教育之旅,这是少有人踏足的心灵旅程,但是,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亦欣:
   是的。国外求学的时间里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必须学会搭建更多的东西方对话桥梁。我在大学,主修社会发展研究与人类学,让我逐渐对各地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文与社会发展进程感兴趣。我很庆幸有机会能到北美,学习她们是怎么推动当地社区发展的,西方政府怎么通过援助资金,促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受助国家经济、教育、卫生、环境的各方面发展的。但在外学习久了就发现,怎么上课时和阅读的文献里总是很难寻找到自己?即便找着了华人、马来西亚人、第三世界人的声音,也可能是她人的发声。华人、马来西亚人、第三世界人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智慧难道不能更平等无畏地在国际上,“第一世界”学术政治圈子里流淌?
   亦欣不是藏人,却延续着和各地藏人朋友一起编织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属于她自己,也同时属于拉达克的藏人朋友,青海的藏僧人学生,和一切影响过她的人与物。
   怀着对亦欣的崇敬和她给予世界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想分享她的叙事给大家。
   她会指引我们关心世界的现状与未来。
   也会告诉自己:教育本来于我相即一体。因为广大的心才有更大的勇气去从事教育工作。
  
   十三
   摘录亦欣:
   个人认为,我是一位受过教育的海外华人,从小到大,不管是在马来西亚、中国、北美,都被视为少数的群体,所以在某些民族议题上,与中国同胞或有不同的观察视角。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国家,马来人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华人约24%,印度人占7%,其余的由其她民族和原住民组成。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到明朝,从明朝到民国时期,众多从中国广东、福建、广西和海南越洋迁居大马,我印象中的马来西亚社会,是个文化多元丰富多彩的社会。
   针对西藏问题,个人没有一套完整的说法,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而是以宽广的心怀,不以局内人也非局外人的立场去了解它,看清问题所在。犹记得2004年的夏天,刚满19岁的我,独自跑到印度最北方,一个叫拉达克的地方做志愿者,是因为大学一门关于国际全球化的地理课,鼓舞我背起行囊,去地处扎姆和克什米尔群山、沙漠环绕、以藏人为主的地区做志工。记得一次课堂上,老教授让我们阅读一位倡议本土运动的人类学家——海伦娜-诺伯格(HelenaNorberg-Hodge),关于全球化经济如何影响本土文化和农业的文章,列在结尾的参考文献中,有她的著作《远古的未来——向拉达克学习》。那年夏天,我报名参加了ISEC志愿者项目,怀着一颗热忱的心,踏上了向拉达克藏人的学习之旅。

共 28580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的教育故事,从作者参加工作开始,讲述到后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交流。文章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作者经历的故事。有初上讲台遇到的孩子调皮的故事,有作者参加教育大赛的故事;有面对特殊孩子的故事,这类孩子的故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伤了孩子心灵的案例;有作者走出学校,走进西藏的故事,有作者和其他教师交往的故事。这些故事,因为真实而充满真情的细节叙述而感人。这篇文章的故事是感人的,故事中包含的教育内容,又是启迪人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17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9-16 23:37:20
  文章讲述的故事,特别是作者遇到的学生故事,是感人的,是能带给我们很多教育启迪的,这是该文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9-17 00:55:14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刚劲有力,多漂亮啊!你们还没听过她朗读吧,声情并茂,我真想和你们一起听孙老师讲课,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好吗?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9-19 10:40:43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