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轻舞】蚕村的财神(小说)

精品 【轻舞】蚕村的财神(小说)


作者:胡兴来 布衣,49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78发表时间:2016-05-04 11:33:27
摘要:此时的关应年,表面上答应赵老汉的安排,心里却在盘算着他的下一步“招财”计划呐!


   里下河地区的蚕村是一首迷人的田园诗。蚕村农民的技术培训,更是一曲悠扬的水乡赞歌。
   这个不靠山不靠水的内陆实心地带,就是靠科学养蚕编织出富裕梦。在富裕梦想实现的今天,蚕村人都戏称农民技术学校是“会下蛋的老母鸡”,那些懂技术的老师是"活财神",这朴实的比喻都是蚕农来自心底深处的肺腑之言。
   一、敬财神
   蚕村原名叫大营村,全村五百多户人家。这个村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洼,呈锅形,所以又叫"锅底凹"。如果有人问大营村,不一定人人知晓,但要是说起"锅底凹",就连那黄口小儿都知道。原来,在村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有女不嫁“锅底凹”,十年九荒日难熬。高的地方好睡觉,低的地方可洗澡……唉!穷呀!想当年那大营村是“穷得母鸡蛋不生,穷得货郎不进村,穷得亲戚不上门,穷得小伙子打光棍……”
   有一日,村里来了位风水先生。他说,你们这个村之所以穷,是风水不好哟!如果在村里建座“财神庙”,让大伙多敬敬财神爷,说不定啊!你们村的好日子就来啰!村里几个热心人听风水先生这么一说,顿时来了精神,马上便想到了去各家各户“化缘”。村里人一听说“化缘”是为了建财神庙,心想,那还了得,咱们就算再穷,即使是砸锅卖铁,也不能少这个钱。于是,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财神庙很快就落成了。村里的人都有些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去庙里敬拜财神。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财神是掌管天下财富的神祗,倘若能得到他的保佑眷顾,肯定会财源滚滚家肥屋阔。
   你瞧,赵老汉这会儿正在虔诚地敬财神。他郑重地摆上猪头、公鸡、鲤鱼(简称:猪头三牲),点上香烛,噼里啪啦放过鞭炮之后,就一边叩头,一边念念有词:“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意思就是希望他的愿望能随着袅袅的香烟一起飘升到三宝所去,让神仙们知道他发财的愿望。
   这个赵老汉年近七旬,长着一张瓜子脸,一笑眼睛就眯了起来,连皱纹也在欢喜地荡漾。别看他瘦不拉叽的,可办起事来却井井有条。这次建财神庙,他非常积极,又出钱又出力。为啥?别人不知道他肠子里的“蛔虫”,其实,他的小九九是村里建好财神庙了,赵财神(公明)来咱村“蹲点”,总不会亏待我这个本家吧,姓赵的三百年前是一家呀!
   三百年是一家?赵老汉的孙女赵曼琴知道了,扑哧一笑,对爷爷说:“爷爷,赵公明是商周时代的,不是三百年,是三千年。”
   “去去去,女娃子家知道什么?这个赵公明是传说中主管财源的神明,不要说是三千年,就是三万年,还是我的本家,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吧!”
   赵曼琴觉得爷爷好笑,没有必要与他非得争出个子丑寅卯来。就笑盈盈地拖起悦耳的长腔:“是一家,是一家。”
   赵老汉听孙女儿这么一说,满脸的皱纹更是笑成了菊花。
   天公不作美,就在建庙的第二年的初秋,老天爷大发淫威,瓢泼大雨下了足足半个多月。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组织浩大的排涝大军,调用全村所有车、桶、瓢、盆(排涝工具),马不停蹄地排涝。排来排去,水位不但不见下降,而且还有所上升。全村三千多亩水稻,百分之六十以上泡在水里,村里的干部群众心急如焚。村民轮流去庙里烧香敬神,赵老汉每次去财神庙敬香,都带猪头三牲(猪头、公鸡、鲤鱼),求"赵公"大发慈悲,可是……
   大水退后,天上又打了“坝”(天不下雨的意思),一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珠子。秋后全村三千多亩庄稼颗粒无收,低洼的地,被水淹了,那高处的庄稼躲过了水灾,却没有躲过旱灾。
   这年秋后,国家下拨了二十多万斤的救济粮到“锅底凹”,首先解决村里三千多老小吃饭问题。就在下拨救济粮的同时,县政府也下派一名吃"皇粮"的干部到“锅底凹”蹲点。
   这个蹲点干部,是个叫关应年的年轻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长方脸,高鼻梁,浓眉大眼,炯炯有神,讲起话来更是有板有眼。瞧,人家穿的那件中山装口袋里还插了两支钢笔呢!一看就知道是个文化人。
   关应年来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查,他要找出“锅低凹”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在走访调查分析中,他发现“锅里凹”贫穷落后的根本“症结”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小麦、水稻种植,不适宜“锅底凹”的地势结构,必须尽快调整。这个从县政府机关中选派来的蹲点干部,不但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的经济头脑,而且有一定的闯劲与发展意识。
   这一天晚上,天空灰蒙蒙的一片,看不见星星的踪影。关应年坐在村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不远的村庄几盏昏黄的灯光,像垂死的老人发出微弱的光晕。办公室内那灯泡的光芒白得刺眼,比那黑暗来得更诡异。他被这片诡异包裹着,他使出浑身的力气想要冲出去,却又发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村委扩大会,从下午一点半到九点半,整整开了八个小时。大多数人对关应年提出的高地栽桑养蚕、低洼地养鱼套种水稻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持有怀疑态度,他的方案不得已搁浅了。
   “年轻人呀!想新的、干大的,这种积极向上的革命热情,我是非常赞成的,可是……”村支部书记周玉昌是个老传统。他拍着关应年的肩膀说:“从古到今,我们村每年就是稻、麦两季,这里的人吃喝穿戴全靠它,是农民的命根子。如果换茬栽桑,出不了大米,总不能让父老乡亲去喝西北风,去啃桑树皮吧?”
   村长李运奇(人称老封建)是个老封建,这天刚吃过晚饭,天上的星星还没有睁开眼睛。他便笑咪咪地拉着关应年的手,说:“小关呀!你来村里已有数日了,怎么不见你去财神庙里拜拜财神呀?”他连拖带拽,硬生生地把关应年拖进财神庙:“你这个下派的蹲点干部,早该来拜财神爷了。你瞧瞧,这位是你们关家爷爷的爷爷的关二爷的神像。”李远奇跪着,一手指着神像,一手按着关应年跪在关二爷像前说:“你来拜财神意义非同小可,其一你是上面派来的蹲点干部,其二你与关老爷三百年前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关字,是吧?你这么一来拜呀!说不定明年我们村就发财了。”
   这话还真的被老封建给说中啦!正当关应年还是一头雾水,正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党的富民政策如和熙春风吹遍祖国大地。
   “锅底凹”的农田全部承包到户,农民有了自己的自由种植权。村里的党员干部也下派到组到户帮助指导生产。刚拿到土地的农民那股高兴的劲就甭提了,单看财神庙里的香火就知道了。他们浸种呀、栽秧呀……都要去庙里去敬财神,以求一年的好收成。可是天与愿违,承包到户的头一年就风不调雨不顺,不但没有好收成,而是严重欠收。刚拿到土地浑身高兴、一心走富裕路的农民,这时候就像猛然间被刺破的皮球一样,一下子全漏了气,瘪了。
   关应年蹲点在赵庄组,他见农民欠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他把来年赵庄栽桑养蚕的布局,重新调整的方案,与组长王巴(王八)一商量,一拍即合。赵庄组长是个与关应年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是个高考落榜生。人长得黑黝黝的,讲起话来杠杠的。庄上的人都说他是八百年前的王八,成精了!呵呵——是真是假,暂且不表。
   “这个布局调整是件大事,千万不能儿戏,必须把群众思想工作做到位。这个思想工作么……”他摸摸头上毛,想想主意瞧,嘿,有了,“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他又与关应年叽里咕噜一阵耳语之后,两个人肩搭着肩,一路嘻嘻哈哈地走门串户去了。
   用王巴的话说,这次做思想工作是化整为零,这样就会得心应手。他们挨户当说客,说词很简单,全组二百多亩高地,全部栽桑养蚕,桑苗钱组里出,(其实当时组里穷死了,哪有钱?)在桑苗栽培期,田里套种小麦、黄豆,每年每亩贴粮差五十元,就这么简单。
   夜已经很深了,在这寒风刺骨的冬天里,这两位年轻人真挚的热情,深深地温暖了群众的心……
   冬去春来,赵家庄忙得热火朝天,大家小户都忙着栽桑苗。赵老汉家栽桑苗十多亩,是庄上栽得最多的一个户。栽桑这天,赵老汉就备好香烛、猪头三牲到庙里敬财神,乞求财神保佑他家,能够发到栽桑养蚕的财。
   二、请财神
   赵庄第一年养的春蚕普遍都出现了上山瘟,特别是徐德阳家饲养的两张半蚕种的蚕子,全部躺在草笼上不吐丝,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徐德阳父亲请来斗香放在蚕房门前焚烧。一边磕头作揖,一边念念有词:“今日焚香请财神,请来财神进蚕门。只因蚕儿不结茧,一季白忙急煞人……”
   财神老爷是否请来了,谁也不晓得。香烧了,钱花了,蚕子白吃白喝就是不吐丝。这不是敬财神、请财神的事,就是请上天的“一把手”(玉皇大帝)来,他也不会“点蚕成茧”,而是养蚕的技术问题。在栽桑养蚕技术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水蚕、脓蚕、疆蚕等蚕病不断出现。从目前赵庄养蚕的经济效益来看,栽桑养蚕与稻麦两季相差无几。这时,有人开始动摇了,要“砍桑换茬”,以为栽桑养蚕不是他们的“财神爷”。
   “砍桑换茬?”赵老汉坚决反对。为什么?赵老汉第一次养蚕就取到了“大鱼”。赵庄就数他一家蚕养得最好,不但结茧率高,价格也卖得高,平均每亩经济效益超千元,比稻麦两季的经济收入多出一半还要拐弯。这还了得?一年就成了万元户,让多少人红眼呀!赵庄的人纷纷向赵老汉打听养蚕经验。
   “有啥子经验哟?还不是瞎猫逮住了死老鼠。”他诡异地拍拍脑袋,说:”噢,以我说呀,请财神也好,敬财神也罢,这心呀,要诚啰!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是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
   呵呵,这个赵老汉的话,庄上人都晓得。他讲一斤,只能听六两,甚至六两里面还有水分,对折拦腰砍都不为过,他的花花肠子瞒不了庄上人。
   一个星稀月黑的晚上,关应年与赵曼琴约会了。他俩手拉着手,漫步在桑园小路上。一眼望不到边的桑田翠绿欲滴,阵阵晚风送来阵阵桑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他俩是初中同学,读初三的时候,他们就朦朦胧胧地好上了。关应年考上中专,学的是行政管理。赵曼琴高中毕业考上了省农大,学的是桑蚕专业。尽管天各一方,但是那根初恋的情丝一点没有断过。前期那个布局调整规划,其实就是赵曼琴帮助关应年制定的。赵庄换“茬”也是赵曼琴的主意,还有赵庄二百多亩桑苗款,有一半是赵曼琴的奖学金,还有一半是来自关应年和王巴的个人腰包。赵庄上的人,只知道赵老汉孙女读大学,不知她学的桑蚕专业。赵老汉一家人对赵曼琴所学的“农字号”专业一直很保密。为什么?怕庄上的人笑呗,更怕人挖苦:这也算跳农门?
   那天晚上约会正巧让王巴碰见了。王巴与赵曼琴是高中同学,在王巴心里,赵曼琴秀雅脱俗,自有一股轻灵之气。肌肤娇嫩、美目流盼、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更是说不尽的温柔可人。王巴比她大一岁,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他属于早熟的那一种,可恨的是自己不但长相差呀,家庭也穷啊!不要说人见人爱的赵曼琴了,就是班上的一般女生眼里根本就没有他。赵曼琴去了省城,他高考落榜后回到农村,接贫下中农再教育。可赵曼琴就像梦中的情人一样,老是缠绕着他(其实赵曼琴浑然不知)。现在他见到关应年与自己的梦中情人在一块,是满肚子的火气。可这火气又不好发着,只好强压在肚子里闷烧,“是你们呀?”他故作若无其事强颜欢笑地和他们打招呼。
   赵曼琴见到王巴赶紧挣脱与关应年拉着的手,关应年一时也慌了神,忙“嗯”了一声说:“曼琴学的是栽桑养蚕专业,要写毕业论文了,所以我陪她到桑园里实际考察考察……”
   这时候,月亮已经露出了半边脸。王巴借着月色,瞧着赵曼琴,只见她面若桃花,眉似柳叶,穿一件粉红色的上衣,美若嫦娥。他赶紧躲避赵曼琴的目光,因为他真的受不了青春的燥动……
   第二天,赵庄上人都晓得赵老汉家蚕茧高产的“秘密”。
   “你们想请财神么?”王巴在蚕农会上说,“我们赵庄有位女财神!”
   “谁?”会堂里的人,你瞧我,我瞧你,猜不出是谁。
   “她就是我庄上唯一的大学生赵曼琴。”
   “赵曼琴是女财神?”
   “是的!她学的就是栽桑养蚕技术。”
   “噢!赵老汉家蚕子养这么好,收入这么高,原来是她……”
   这年秋蚕饲养,赵曼琴正好是实习期。她与学校领导讲明情况后,就回到了赵庄指导蚕农养秋蚕。
   说来也怪,赵庄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真快。现在烧香请财神的人越来越少,而请赵曼琴这位“女财神”的人越来越多,庄上的三姨娘、六舅母,张三、李四、王麻子,家家户户都来请。蚕子做眠了,来请;蚕子开桑了,来请,早请晚请,忙得她不亦乐乎。有时候,她忙得饭都顾不上吃,关应年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赵庄有五十多个养蚕户,光靠她一个人技术辅导,确实吃不消。他就把栽桑养蚕的书本知识,整理成技术讲稿,让“文字先生”走进各家各户。识点字的蚕农可以看技术资料,不清楚再请赵曼琴上门指导。这个主意还不错哎!果真让赵曼琴松点梆了。

共 1338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从里下河地区的蚕村如何靠科学养蚕发家致富说起,围绕着“财神”这条主线展开话题,通过“敬财神”、“请财神”、“抢财神”、“招财神”、“谢财神”几个章节,叙述了原大营村从原先的贫穷愚昧,相信天灾是造成贫穷的根本原因且只知道求神拜佛靠神保佑的迷信做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召开后,坚决跟着党的富民政策走,采用高地栽桑养蚕、低洼地养鱼套种水稻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科学而合理地调整现有农田结构,并且不断地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项目,通过重视科学,重视人才,重视一切新生事物等正确的决策,最终使蚕村也即原先的大营村脱去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读着小说如同看一部歌颂祖国改革开放的讴歌电影,剧中既有农民大展宏图改造新农村的轰轰烈烈场景,又有年轻人卿卿我我的爱情小天地,更有乡村领导们放眼天下,放眼民生,决心改变农民生活困境的坚定信心和执着信念。画面感极强的小说,满怀热情地向读者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后,一幅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景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小说,让人读后眼前一亮,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自然流畅的叙述,令小说处处彰显着浓浓的田园情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活泼幽默的语言,足见作者对故乡田园的热爱与眷恋;生动的场景,细腻的描写,令小说充满了生活气息。小说主题鲜明,脉落清晰,结构合理,平淡的语言中带着醇厚的意蕴,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祖国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歌颂。小说中,赵老汉、赵曼琴、王巴、关应年、方艳霞,沈小山、薜均衡等诸多人物穿插在故事画面中,让《蚕村的财神》这幅乡村美丽画卷变得生动鲜活了起来。小说最后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预示着农村的宏图伟业要从长计从久计。一篇充满正能量,具有较好教育意义的好文,极力推荐加精赏阅。问候作者创作辛苦,期待作者更多精彩。【轻舞编辑:蓝天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50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天蓝        2016-05-04 11:36:01
  欣赏胡大哥带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大作,呈现在读者眼的是一片大好的农村新景象,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不要让他人的噪音,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2 楼        文友:胡兴来        2016-05-04 12:14:48
  谢谢蓝编精彩的、准确到位的、入木三份的……编者按语,很欣赏蓝妹细腻的文字,辛苦你了,谢谢!
3 楼        文友:鸽子        2016-05-04 12:49:26
  拜读老师佳作,一曲现代农业、农村、农民高唱幸福歌,巧手织就新生活的创业曲。堪称精品力作。学习了。遥致夏安。远握。
流逝的是时光,弥坚的是友情
回复3 楼        文友:胡兴来        2016-05-04 14:44:22
  谢谢弟的鼓励!
4 楼        文友:皇妹        2016-05-04 12:59:21
  拜读胡哥佳作!
5 楼        文友:扬州草儿        2016-05-04 13:50:09
  胡老师的精彩描写让草儿嗅到了家乡的味道!
6 楼        文友:美荷娇        2016-05-04 16:14:07
  通过几个章节,写出了一道创业路。好!好!!
7 楼        文友:自然        2016-05-05 15:24:49
  祝贺胡老师佳作获精!
爱文字,爱生活,爱自然!
回复7 楼        文友:胡兴来        2016-05-06 05:10:19
  谢谢你!
8 楼        文友:自然        2016-05-05 15:26:46
  很接地气的文章,拜读欣赏了!
爱文字,爱生活,爱自然!
9 楼        文友:云飘碧天        2016-05-05 18:20:56
  拜读老师佳作,受益非浅,恭喜老师佳作获精!
云飘碧天
回复9 楼        文友:胡兴来        2016-05-06 05:12:03
  谢谢你!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