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精品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作者:黑大汉 童生,901.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38发表时间:2017-01-08 13:00:55
摘要:大力发现父母与儿子生活的这两个小区里,面临各种问题的老年人很不少,这些人晚年的生活境遇因为各自的家庭结构、昔日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单位、收入水平等各不相同。所有这些加之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上、经济上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大力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在十分纠结的心理状态中,在现实的种种矛盾中,思考着他们这一代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在思考着人生的终极意义。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父亲用过餐后的餐桌上一片狼藉,汤汤水水到处都是。大力拿抹布清理过后,把碗筷拿进厨房洗涤池里洗了。尽管说也请了保姆钟芳做饭洗衣收拾房间之类,可在他看来,请来保姆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的,而不是取代自己的,因此对她们应该是“依靠”而不是“依赖”——也就是举凡自己能够解决的事不要总推给她们处理。“牛拴在桩上也是老”、“人能做都是一件好事”是他时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两句话。能够尊重人、理解人,也是他自认为的优点之一。
   收拾完桌子洗好碗,大力下楼去了——早上宏珍曾经对他说过她泡了一碗京果粉给母亲吃了,可宏珍自己还没吃呢,他得赶紧下去,让人家也把早饭的问题解决了。
   这宏珍是从他开始照应父母之后请来的保姆,这之前父亲家中仅仅是请了钟芳帮助他们做饭兼带家务。这钟芳的老公跟二姐是同事,也曾经在大力家帮过很多年的忙——10多年前,有一阵大力身体不好,孩子还又小,所以,他们通过二姐的介绍认识了她。根据多年与她合作的了解,大力认为这钟点工绝对是值得信任的一等一的好人,做事勤快、人也机灵与踏实。当然,大力对她也很客气,每年不用她开口都会主动为她涨工资,并且工资水平远高于一般同行。因为知根知底,也因为她人确实很好,所以,当这里有需要的时候,二姐就把她又请来了。宏珍来后,与钟芳协调得也挺好,诸事比较顺当。
   “你去吃早饭吧,小区北大门出门不几步,有家粥店,你可以到那边看看,也换换口味。并且,粥是养胃的。你的胃不是不很好吗?吃完早饭,你也可以到四边走走,透透气、散散心,这里有我呢。”大力跟宏珍说。
   “那好,这里就拜托你了。”宏珍从床头柜的抽屉里自己取了几块钱,出去了——床头柜里的零钱是大力放在那里的,他跟宏珍吩咐过,无论是她吃早饭还是饮水机换水、老爷子到小区门外喝甘蔗汁什么的,需要钱的话,让她自己从这里面拿。
   看看宏珍走远了,大力坐到母亲身边,对着母亲的左耳大声说:“宏珍也很不容易的,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守着你,为你做这做那,你也要多体谅多理解人家。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
   母亲点点头。
   “你别看宏珍是做钟点工的,可她儿子你知道什么样学校毕业的,在做什么工作吗?”大力看母亲盯着他,继续说道:“她儿子是南京大学毕业的,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眼下在北京中科院下属的一家研究所工作。一个种田的,能够把孩子培养到这样,真的很不简单。她眼下还出来做保姆,一定是想减轻她儿子的负担,甚至于为儿子在北京买房凑凑多……这样的父母真的不简单。”
   母亲忽然紧盯着大力的眼睛,看了又看。大力以为,或许母亲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
   七
   父母车库隔壁,是老邻居马同根的车库。不过,老马的车库从他搬进这里的第一天起,就是作为居室来使用的。当然,居室的说法也不准确,因为在车库里,除了他睡觉的一张30多年前流行的新式床之外,还摆放了碗橱、八仙桌等杂七杂八的东西。给大力的感觉是,老马昔日住在马路边的地塘屋里十之八九的家什全过来了,只是比当年更陈旧了些。
   一般而言,老马每天起身也是比较早的。当大力在跟母亲说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坐在门前的藤椅上了——虽然一样是藤椅,但这藤椅绳捆索绑看上去年岁更大。看到站到车库门外透气的大力,他招呼了一声:“来了?”
   大力点点头:“来了——吃过早晚没有?”
   老马说:“吃过了,把昨天中午的剩饭开水泡了一下,把肚皮哄饱罢了。简单。”又说:“你们几个姊妹真好,个个是孝子……”。
   大力连连摇手:“别别别……孝子这顶高帽我可戴不起,也就是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罢了……”
   大力一向反对孝子的说法。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孝子”难当,也因为最近几年有时间多读了几本古书之后,他发现,“孝”与“忠”乃是孪生兄弟,关系太紧密了。或者说,历朝历代之所以大力提倡“孝道”,最根本的原因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之人一个个别有用心——在有意无意中,向他们的臣民灌输“忠君”一类的思想,以便他们的龙椅坐得更稳。所以,自古以来“忠孝”都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比如说“忠臣孝子”、“自古忠孝难得两全”等等。而长期灌输或者说强化教育与宣传的结果是,很多老百姓居然超出他们的预期,自觉地把对皇帝佬儿“尽忠”摆到了比对父母“尽孝”更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说当年岳母在幼小的岳飞的后背上刺的就是“精忠报国”而无“尽孝”一类的字样。另一方面大力对自己也有很清醒、很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这些年他也为父母做了不少事不假,可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孝子:当母亲30多年前蛛网膜下腔出血,生命垂危,是他跟二姐、哥哥轮流照看的;哥哥、二姐每周各值守两天,他是三天。这样的安排他似乎多承担了些什么。可那时大姐孩子还小,大姐夫又在部队;二姐是女孩子,哥哥则在外地工作;至于父亲本人,那时他不能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的模样,一旦看到便无比痛苦,只能隔着病房的玻璃窗往里看两眼。所以,他以为即便是多承担了什么也是义不容辞的。10多年前父亲前列腺手术,那是最辛苦的一次。辛苦在什么地方?辛苦在母亲生怕父亲术后膀胱中出现淤血,所以,让大家整夜睁着眼盯着导尿管。或许是担心父亲,或许是为了提高管理质量,加强监督,她还弄了张单人床睡在父亲床边。大力试探着提出,让请来的护工管上半夜、他管下半夜,母亲十分坚决地拒绝了。所以,连续三个晚上,大力是坐在病房的椅子上度过去的。到最后一天早上他回宾馆的路上,他忽然闻到了自己嘴里的血腥气,手一摸,大量的鼻血淌下来了。这之后,他病休了半年。那次到底因为什么病倒的,他这些年来一直没有跟太太提起过。为什么?因为他不能说。但是,从此之后,大力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因为一旦自己躺倒了,肯定无法继续履行自己的责任了,而与此同时,自己也会深受其害。比如说,那次照料父亲因过度劳累而发病后,父母就一次也没看望过他。而他在此期间,依然要家务、接送上学的儿子等。因此对母亲的做法他产生某些不愉快的想法,奇怪吗?而“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之后他暗自提醒自己,不管是谁说的话,哪怕他是天王老子,不合理、不近人情、太过自私的话,坚决不听。至于忤逆的事,大力也做过:他哥哥为解决住房问题,打算在老家院子里盖两间房,因此父母打算统筹处理家里的房产。大力那时住在母亲单位分的楼房里,虽然只有一小套,但在那时已经不错了。母亲提出让他和哥哥一个在家里盖房,一个拿他们单位分的房,大力想选择盖房可又不愿跟父母一起,想选择住在外面可又担心失去了在家中盖房的机会,所以,十分犹豫,为此甚至跟父母翻了脸。这些事,大力现在想来理亏的无疑是自己,伤害的是父母,与“孝”的距离实在太远太远了。
   孝子难当是大力的另一认识。因为想做孝子,就必须牺牲更多,奉献更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同时也都有自己的责任——这责任,除去父母的之外,也还有太太的、孩子的、工作单位的等等。因此,一个人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做自己能够做的事。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关心父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赡养父母的义务,道德所要求“孝顺”父母的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晚年幸福创造良好的条件。什么是能够做的事?也就是在自己的经济、精力、健康和时间许可的范围之内的事——“人无过头之力”是他插队农村的时候,大队农科队的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说的一句话,今天想来,这话对任何人都应该大有启发,那就是任何人的能力受到自身和环境的制约,都有一定限度。当然,他不愿意说出口的另一理由是,从小时候起,他就有一种感觉,他父母首先是把自己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其次是对方,再其次才是子女。这样的顺序错了没有?当然没有,因为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画圆,来决定亲疏冷热的,在感情总量一定,物质条件有限,时间和精力短缺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种必然。或者说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居然把自己置之度外,更多地考虑别人,那样的人就近乎圣人了。
   “要说孝子,我以为你侄子侄女才是名副其实。”大力说道,“这些日子来,你侄子侄女为你忙前忙后,我都看在眼里。”
   马同根就年龄来说,与大力的父母相近,今年已经是85岁的人了,属于同辈。与大力父母所不同的是,他一生没有结过婚。在大力的记忆里,40多年前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每每从老马家门前过,时常能够看到老马跟一个小女孩坐在一张条凳前吃饭。那时,他还以为这小女孩是他女儿,如今才知道,这小女孩是他侄女,他哥哥的孩子。那年头老马干的是个体,在家锉钩针——一种加工出口工艺服装的工具。这工作很不起眼,但却很来钱——老马私下里跟他说过,他侄子现在住的这套房子,就是靠他锉钩针锉出来的。为什么很来钱?因为锉钩针的原料是自行车的废旧辐条,这东西到自行车行要都能够要到,成本近乎为零;而一把钩针卖给钩花的那些小姑娘,大致可以得两毛钱——两毛钱在那时几乎就是普通工人半天的工资。他一天能锉多少钩针?至少也有二三十把。这一阵照应父母之后,大力对老马跟他的侄子侄女的了解又增加了一些:他们的父亲是个“不少债”,一天到晚只顾自己吃喝嫖赌,把家私都糟蹋光了,老婆也跑了。是老马帮助他把这两个孩子拉扯大的。他还知道他侄子如今在一家超市做保安,侄女在一家服装厂打工;知道他侄女虽然不跟他住一起,可隔天一定会来探视老马,把换下来的脏衣服带走,再把洗好的干净衣服带来。而大力也听宏珍说过,几乎每天晚上老马都会因为疼痛难忍大呼小叫。一旦他叫喊,他侄子就会噔噔地从楼上下来劝慰他、替他按摩。老马要到澡堂子洗澡,他侄子会叫来妹夫两人一起送他去——他们没有私家车,是他侄子把老马如同小孩一般,坐在自己的电动车的前面,从后面拿双臂圈住他,带他到澡堂。
   “我侄子侄女确实对我不错,要是没有他们,我的日子还不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老马说,“唉,可怎么说都比不了你父母,他们一个离休干部,一个退休干部,还有一帮孝顺的儿女,啧啧啧……”
   大力沉默了。这就是差距,这就是不同:大力的父亲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所以,按照相关政策享受离休干部待遇。他的退休工资近万元,看病全报销;医药费全年使用不超过一定数额,还会有数千元的奖励;80岁之后,每月又有数百元的护理费。大力的母亲是从国税系统退下来的,尽管她退得较早,没有职称,退休工资比父亲少太多,可也有4000出头——普通退休工人或者职员如大力的岳父那样的人只有这数额的一半。鉴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对于大力和他的哥哥姐姐们来说,照顾两位老人因此也仅仅是精力上、时间上的,而无需他们掏一分钱。所以,他们在眼下需要的时候,不仅可以请保姆,而且一请就请了两个。然而,老马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好心必有好报。你是好人,所以,眼下能够有他们——你的侄子侄女照应你,也是一种报应。”大力真诚地说。
   八
   父亲再次下楼来了——他每天上上下下的次数都在10次以上。对于这个,大力以为不是坏事,一来这也是一种锻炼,二来也会让住在车库里母亲心里踏实些:他母亲如果有一段时间看不到他父亲,就会问:“你爸爸那里去了?”并催促他或者宏珍去找。因为她总担心,身体很棒,但脑子没有那么好使了的父亲可能出什么意外。
   父亲走进车库,把拐杖朝床头上一搁,躺到保姆睡的床上去了。大力俯下身去,把老爷子的拐杖竖起一些,以免绊着了来往的人。当他直起身子的时,很想对闭上眼睛在床上悠闲地养神的父亲说几句。说什么?劝他坐起——这可是人家保姆睡的床呀!不过他想了几想还是作罢了:前一天下午,父亲让两位保姆拿轮椅推着他和母亲去外面转转,他才说了一句话,老爷子就大发雷霆,让他弄了个大红脸。当时大力是这样说的:“爸,你能不能先别坐轮椅,多少走几步,等走疲劳了再坐上轮椅?”他这样说的原因是,如今小区里有些与老爷子情况相似的老人就自己推着轮椅转悠,疲劳了,在轮椅上坐上一会儿再继续走;还因为老爷子的个子不小——有1米76,体重也不小——有近80公斤,无论是宏珍还是钟芳身量都偏小,推他会很辛苦。他怎么知道的?这之前他推过老爷子一回,绕着小区外的广场走了一圈回来,一身的臭汗也罢,腰腿肩膀里还真有几分酸疼。所以,他说这话的目的是想老爷子是不是能够体谅保姆一点。不曾想到的是,老爷子眼一瞪,捣着拐杖,落头落脸地说道:“我就知道你会废话啰嗦……我从来不叫你推,我知道你是不愿推……你不推也罢,还说这些……”在那一刻,大力身上的血往脸上涌,感觉体温已经接近了沸点。假如放在20年或者30年前,一场激烈的口角肯定是免不了的。幸好眼下的大力早已不再年轻,也因为更多的时候,大力想到父亲年事已高,与他争执不只毫无意义,相反可能让人背后指指点点——因为胡子更长一些,所以,年长之人永远有理。

共 53489 字 11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11
转到
【编者按】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一方面他们需要照料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一方面还要照料儿女的孩子;而此时的他们因岁月奔波、生活劳累等种种原因,自身也或多或少地身带着某种或诸多病患。进入花甲,本该享享“清福”的日子,却被上下两端紧紧地勒逼在人生的死胡同里,难以自圆其身。由此而带来的诸如家庭、社会、邻里、兄弟姊妹、疾患、心理等错综复杂问题,困扰、迷惑着他们。本该放松心身的他们,不得不重新搂抖着残存不多的精力,又一次次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和熬煎。“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倾力推荐共赏。 【编辑:古月银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1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1-08 13:04:20
  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哎,“我的明天何处安放?”怎一声叹息了得。问好作者,远握致安。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2 楼        文友:宏声        2017-01-17 05:48:22
  宏声读了相隔万水千山的老师佳作,但我们的心近了,有缘聚会在大型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心心想相连的文友亙相帮助,共同学习文学路上努力前进!
3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8-26 21:22:59
  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