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精品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作者:黑大汉 童生,901.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45发表时间:2017-01-08 13:00:55
摘要:大力发现父母与儿子生活的这两个小区里,面临各种问题的老年人很不少,这些人晚年的生活境遇因为各自的家庭结构、昔日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单位、收入水平等各不相同。所有这些加之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上、经济上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大力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在十分纠结的心理状态中,在现实的种种矛盾中,思考着他们这一代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在思考着人生的终极意义。

我的明天何处安放?
   既然老爷子脾气这么大,既然大力是来照应老爷子的,那么,要想不生气、少生气,最好的办法就是遇到一些事睁只眼闭只眼。虽然这不是大力的性格,可大姐前一天刚刚给他打过电话,电话里大姐的嘱咐他还记得。嘱咐什么?嘱咐他更加耐心一些、努力避免与父亲发生正面冲突,避免让人笑话。他大姐,在大力来这里之前刚刚完成了一个月的照看父母的任务,回南京去了——南京现在是她主要的生活地点,因为她儿子媳妇孙子全在那里,需要她和老公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在她家住农村的亲家母的公婆得了癌症,老公做小工时又出了意外因伤致残之后,因为再也无人替她了,所以,她从“临时代办”晋升为“常驻代表”了。又因为她是第一个轮值全天候照应父母的,因此,在有些方面她自然“积累”比其他人要丰富一些,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留意。
   与父亲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不同的是,母亲把她的注意力集中在门前过往的行人上。这有历史的缘故,也有现实的原因:总体而言,大力的父亲不是一个喜欢、更不是一个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这从他新婚之时,作为新郎官,喜欢关起门来坐在屋里读书,来了客人也不知道与人招呼可以看出。那时候,总是要他岳母,也就是大力的外婆一喊再喊他方才面带羞涩地从房中出来。大力小时候家里吃的水、用的水都要到巷子里有水井的两个院子去抬——一般是大力跟他哥哥,或者两个姐姐组合;也有的时候是父亲去挑。家里只有一只水桶,所以,假如是父亲挑水的话,那么,需要向邻居借一个。谁去借?通常父亲会让大力们去借。上了一定年岁之后,大力的父亲依然不见大方。比如说,他从农村中学调回城里,在一所既有高中班也有初中班的学校任教。因为从前很多年他都是教的高中,所以,开始学校分配他到初中任教,他很不适应——主要是城里的这些学生年龄小不懂事不听话,让他束手无策。他想还是教高中,可又不好意思向校长开口,后来居然是大力母亲帮他去校长家交涉的。
   现在大力父母住的这个小区里,有太多的昔日的邻居。大力的父亲跟其中一些还能搭上几句话,比如说那些昔日做教师的同行,一些从政府机关退休下来的工作人员等等。可跟其他不少人,大力的父亲常常是大眼瞪小眼。这其中也不仅有他不喜欢与人搭讪的因素,事实上也还有他似乎有些自视甚高,不太看得起非官人、非文化人的原因;有他自视年长,必须别人先向他请教——向他打招呼以示尊重的原因。比如说,住他对门的采医生,也是老邻居;老爷子就算是跟他走顶了面,也当不认识,谁也不理睬谁。在老爷子,他认为采医生小他一辈,应该主动与他招呼才是;在采医生,在本地小有名气,走在街上很多人刮目相看、都主动与他招呼的,凭什么他一定要总是主动请教你一个教书先生呢?你不服气我,我不服气你的结果就是,他们虽然近在对门,却形同天涯,几乎从不往来。对于这些,大力和他的哥哥姐姐们都明里暗里开导过老爷子:也不说别的,人家比你年轻很多,又是医生,搞好关系,是不是对你更有利?可老爷子哪里听得进去?他依然故我——唯一例外的是老马。为什么?也许是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碰面的频率太高了的缘故,也可能是两者各方面的差距太大,老爷子居高临下,可以找到更好的自我感觉的原因。
   既然是昔日邻居,现在还又做了邻居,那么,很多人在经过大力父母车库门前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向这里投来一瞥。假如发现大力母亲在,那么,常常会举手示意,也有的还会走过来说上几句。自然这些邻居都是中老年人。至于年轻人,首先他们很多人跟大力父母并不认识,一些人即便认识也很少搭理——他们汽车来汽车去或者电动车匆匆来匆匆去,哪有功夫跟他们眼中老态龙钟、看着都不太舒服的大力父母搭话?至于那些步行进出小区的小年轻,几乎都是低头一族——边走路边看手机,自然无暇顾及两边车库里住着的老人们。
   大力母亲朝西边过来的一个老奶奶举起了手。那老奶奶大力认识,他们家五姊妹中排行老四的那个跟他是中学同学,排行老五的则是他太太和儿子工作单位的纪检书记兼工会主席。老奶奶姓什么,大力不知道,但他知道他老公姓童,是从前一家小饭店里卖筹码的。
   童奶奶的动作有些迟缓,眼神细细看的话能发现有些不太正常。两三个月前,母亲今年第一次出院之后,大力曾经陪着母亲到童家奶奶住的那幢楼下散步。童家奶奶在楼上阳台上看见了,赶紧下楼来,与大力母亲攀谈了几句,还让她老公回家去搬来了一张塑料凳歇歇。她对大力母亲说,今后只要她看到她过来,都会让老爷子搬张凳子下来让她坐坐,老邻居嘛!听了这话,大力心里一热。还是那次相遇,大力听他老公悄悄说,她有抑郁症,看过,也在吃药,曾经好过一些,但时常会出现反复,必须有人寸步不离地盯着她。可他也老了,这上面显得力不从心,正在考虑是不是要请个保姆照应她。——他们家现阶段是老大老二天天早上买早点过来,同时帮助老两口按摩按摩,陪他们说几句话——他们一个退休留用,一个还在工作没退休;上午9点钟之后,他们家老三,也是老两口唯一的女儿会在跳舞结束后买菜带过来,帮助他们做中饭——她已经从企业退休了。下午的时间,他们就老两口在小区周围走走。
   懂行的人就知道,忧郁症这毛病说没事就没事,说有事可能立马就有事。所以,童家姊妹谨慎起见,如今为母亲找了一个保姆。而眼下陪着童家奶奶从门前走过的那嫂子,应该就是那位保姆。跟上次看到有些不同的是,童家奶奶似乎动作和表情更迟钝了。大力心头不由一紧:他们这班人,都到人生的这个阶段了!
   “我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这句话是老爷子说的,现在,它忽然从大力的脑海中蹦了出来。
   九
   上午9点,大力接到了太太的一个电话:“你什么时候过来替我一会儿,我要到单位办件事……”
   都已经办退休手续了,还有多少事儿?大力有些想不明白。太太是两个月前办的退休手续,既然退了,那么,单位的事儿不就该丢了了?这世界缺了任何人都照样转,何况你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计?也许是太太对于逝去的青春、逝去的岁月有些不舍,试图抓住它们的尾巴?然而,你能抓得住吗?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明白人,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半个世纪都活下来了,多少烟云从眼前飘过?多少风雨曾经经历?到了这年纪有些事还不能想开,那一定不是明白人。
   “好,9点半我就过去……挂了!”
   大力答应这样爽快,并不是因为“惧内”,因为“听话”,而是这一段时间来,几乎每天一趟往儿子那边跑,与孙女处出感觉来了,即便是在父母亲这里的时候,有时也会念着孙女现在可能在干什么,有没有好好吃饭之类。除去孙女月子里他天天给他们买菜、前后一起生活了近两个月时间外,在这之后近一年时间中,大力与孙女的接触并不多。因为更多的时间,孙女是在她婆婆家。在婆婆家,太太跑去探视得不少,而大力则一次也没有去过。没有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做农村中心校校长的亲家公没有好感,不愿与他照面——他们家三千金,昔日在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付出可想而知,没有多少东西给姑娘别人也能理解,可在“聘礼”问题上乱提要求,是不是就有些过了?卖姑娘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觉得保持一定的距离未必是坏事——他是一个很多人从外表看上去十分粗犷的人,但他内心其实又是十分的柔软和细腻的。他十分害怕一旦与孙女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来,日后会带来很多痛苦。为什么?因为太太的脾气,在很多问题上与亲家未必能够很好地沟通;不能很好地沟通,难免就会产生矛盾;一旦产生矛盾,有些事就难以预测。到那时,是不是可能因为难分难舍而痛苦?当然,他很快答应就挂了电话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正说话的时候,看到他哥哥的岳母手中拎着一只水果盒笑吟吟地过来了。
   嫂嫂的母亲最显眼的是一头白发。她这白发也遗传给了她的大女儿,大力的嫂嫂。他嫂嫂五十还不到的时候,大半头的头发就已经白了,所以,从那以后直到现在,只能将头发焗成黄色。嫂嫂的父母也住在这个小区里,只是比他父母住得更高一些——大力母亲住的是二楼,他们是三楼。这二三楼从前在一般人的眼里,是楼房最好的层次,属于一幢楼的“肉子心”。可随着他们体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恶化,如今看来还是太高了。因为挨得很近,两家老人过去时常走动。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嫂嫂的父亲、大力的母亲身体都不好,所以,走动相对少了一些。
   “阿姨好!”大力从椅子上站起身,迎上前去,赶忙给她让座。
   “你好!”嫂嫂的母亲说,“这阵老太太身体怎么样?”
   “稍有好转……”大力说。
   “这已经很不容易哟,毕竟都是这么大年岁的人了。就像我们家老杨,说好吧,也就这样,说不好吧,还能动弹、能吃、能睡……”
   她说的老杨,就是大力哥哥的岳父。跟老爷子同年,患有帕金森综合症,手脚震颤,一步挪不了两寸,平时是不出门的,出门必须轮椅。谁在照应?儿子。他们家就一个儿子,但很遗憾的是,老杨虽然做了几十年的中学校长,并且是他们那班中学校长中学历最高的——人民大学研究生,可他们的儿子却没能读大学。因为没有能够读大学,所以,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镇办企业工作,妻子是他在这家镇办企业的同事。再后来企业破产,他只能自谋出路,长期跟在一家建筑工程队后面做饭。或许是因为对父母在自己身上不够用心,反而更加关心几个妹妹,或许则因为自己混得不太好,而几个妹妹妹夫乃至他们的下一代都很有出息,要么移民海外,要么移居上海、南京,自觉无颜,所以,跟父母的关系相当紧张。媳妇女儿更是跟老两口拒绝来往。不过,这几年他父亲病情加重,同时也有可能因为他自己上了一些年岁,有些事算是想明白了,经过多方工作,他辞去了工作,承担起了照料二老的责任。大力在这里的日子里,看到过嫂嫂的哥哥几次。让他感叹的是,他竟然骑的是一辆十分破旧的自行车,也是一头的白发。而由于不修边幅,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很多。
   “你的身体还是很不错的……”嫂嫂的母亲对大力的父亲说。
   大力的父亲有些得意:“还行。我这个年龄的人已经不多了,还在的,要说像我这样能说、能行、能睡、能吃的,更少……有些日子没有看到老杨了,现在还能走几步吗?”
   “走,也就是在家里扶着墙壁或者家人搀扶着走几步了……三层楼,他下得来吗?前几天去医院,费了很多周折——唉,当初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不便呢?”
   “我听说北京和上海一些老小区在进行改造,改造的重点是为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如果我们这里也能加装,麻烦就少多了。”大力说。
   “我也从电视上看到相关新闻了,这对老年人来说真的是一大福音。可问题是加装电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一幢楼需要9成人家同意,一个单元的人家必须全部同意有关部门才会批准。再说,一台电梯需要好几十万,费用如何分摊也是一大难题。”嫂嫂的母亲说,“也不知道我们这辈子能不能等到可以电梯上下的日子……”
   “确实有点难,”大力说,“如果地方政府态度能够更加积极一些,地方财政能够予以必要的支持可能就好办了。”
   大家闲聊了一会儿,大力的父亲问起了一个问题:“你家老杨工资是多少?”
   大力嫂嫂的母亲朝大力使了一个眼色,笑而不答:“你是多少?”
   父亲回答:“九千多……”
   “他不是跟你一样吗?”亲家母笑道。这个问题大力的父亲不只问过她很多次了,也不知问过周围的人多少次了。一般而言,他碰到老朋友、老同事,三句话不到,便要问这个问题。假如是第一次认识的,他通常还会问到其它两个问题:“你是哪个单位的?是干什么工作的?”就跟派出所查户口差不多。
   “那可是高工资啰……”大力父亲说道。他这样说,似乎是恭维对方,其实更主要的是炫耀自己。
   大力暗自一笑。老爷子喜欢显摆:自己是离休干部,高工资等等。而父亲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属于非常私密性质的问题,一般人不愿意透露给人听的,多数人也不会主动向人打听的问题。换个角度说,真正高工资的人未必会拿在嘴上说。比如说,供电系统全民性质的职工,哪怕是外线工,年收入不都在二三十万?
   十
   9点半,大力匆匆赶到了儿子家。
   大力的儿子早早在供电公司办公室工作。过去两年在系统举行的相关专业技术竞赛里,儿子拿了两个比赛的第一,也算是比较进取的年轻人了。年初,儿子接到省公司一位处长的电话,问他是不是愿意借用到北京的总公司半年,儿子当时的回答是回家商量商量。太太对于是去还是不去有些犹豫,但大力的态度却是十分鲜明的:对于基层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有几人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借用虽然不同于调动、提升,但是,往外走、往上级机关走,无疑可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建立人缘,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他儿媳妇也倾向于出去走走,所以,这事也就这样定了。可半年时间可不算短哪,大力的太太能放心吗?因为不放心,也因为已经退休了有的是时间,所以,她在北京呆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陪伴儿子。大力在太太的一再要求之下,也去了几天。他跟太太开玩笑地说:你是来陪儿子的,我是来陪你的。当然,在大力看来,这样的陪伴意义真的十分有限:儿子已经是30岁的人了,工作了6年,这期间的新进员工培训、参赛前的集训、作为省公司法律顾问团的成员到下属市公司巡回讲座等,他也经历得很不少。并且他的那些工作未必是你了解的,你无法帮上忙的;而如果一定要说你能给他提供的帮助,不也就是敦促他勤洗澡、勤换衣服吗?这些事,在一个通讯手段十分发达的年代,在家里,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不就可以搞定了吗?

共 53489 字 11 页 首页上一页2345678...11
转到
【编者按】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一方面他们需要照料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一方面还要照料儿女的孩子;而此时的他们因岁月奔波、生活劳累等种种原因,自身也或多或少地身带着某种或诸多病患。进入花甲,本该享享“清福”的日子,却被上下两端紧紧地勒逼在人生的死胡同里,难以自圆其身。由此而带来的诸如家庭、社会、邻里、兄弟姊妹、疾患、心理等错综复杂问题,困扰、迷惑着他们。本该放松心身的他们,不得不重新搂抖着残存不多的精力,又一次次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和熬煎。“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倾力推荐共赏。 【编辑:古月银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11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月银河        2017-01-08 13:04:20
  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力的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的一个严峻现实——老龄化。目前,进入六十岁“老”龄的人,形成了我国当前的一个特残殊群体。“人无过头之力”,面对中国几千年传承的道德观念,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明知“不能为力”下,却异常艰辛地践行着人性人体承受的极限;续写着中国式人生轨迹辉煌。小说中大力的内心独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是这个特殊人群共存的典型相征。哎,“我的明天何处安放?”怎一声叹息了得。问好作者,远握致安。
差不多共和国同岁,历经大跃进、文革、改革中沦为下岗失业人,闲来无事码点文字,消费时光,见证沧桑。
2 楼        文友:宏声        2017-01-17 05:48:22
  宏声读了相隔万水千山的老师佳作,但我们的心近了,有缘聚会在大型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心心想相连的文友亙相帮助,共同学习文学路上努力前进!
3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8-26 21:22:59
  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