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小村乡邻全景录(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小村乡邻全景录(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25发表时间:2018-08-14 15:35:35


   经过了解,韩德裕和他哥韩德新都住在沈阳市和平区,一个在沈阳钢窗厂,一个在沈阳钢管厂。韩春梅为锦州女儿河纺织厂下岗职工。韩文贵2010年去世,享年88岁。
   再往西第五家是老高家,高振兴是小屯的又一个医生。早年在兰州担任医生,妻子是浙江人,没有工作。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城里吃不饱饭,而柳家地广人稀,能够吃饱饭,就自愿从甘肃省城调回了辽宁,先是担任柳家公社的赤脚医生,七年后调到公社医院担任会计。赶上精简人员,又把他调到离家十多里地的八家子村担任赤脚医生,五年后才又调回柳家乡医院,先后担任会计、医生、院长。他的女儿高巧云是一个美丽的农村姑娘,差点成为我们的大嫂,事实上已经和大哥订婚了,后来因为两地的原因,不能随军的原因,而分开了。我曾经清楚地记得,在过端午节时,去请未来的嫂子来家里吃饭。那时大哥还在部队,她扭扭捏捏地来了,不怎么说话。后来,她成了我的师母——中学牛俊义老师的夫人。
   第六家是王海英家,紧挨着西边的一个水坑也是个垃圾坑。他是王恩福的儿子。此房子以前是老陈头居住,他曾在院子里堆积了很多杂物和垃圾。他过世后,房子由亲戚转卖王海英家。
   从陆万成舅舅家向东,第一家是刘福贵家。曾经,五十年代初期,我祖母在世时,刘福贵的姐姐,曾来陪伴祖母过了几年,帮助料理家务。那个年代叫童养媳。
   第二家是靳凡升家。靳凡升是老靳家四个儿子中的老大,他媳妇叫鄢玲,是老鄢家的大闺女。靳凡升的儿子和他的四弟靳凡梁,叔侄两个出生在同一年。他家是小屯很显眼的用红窗帘的人家,在晚上尤其明显。靳凡升现在腿脚不好,走路已经一瘸一拐的。他是柳东村的铁匠师傅,铁匠房就在队部大院。夏天炎热,常下身皮裙上身赤膊打铁。火星子偶溅身上,混不在意。那时东北冰雪道路多,需给马蹄子钉掌,防止打滑。烙铁烤焦马蹄子的味道也是颇为好闻的。可能是几个月难得闻到肉味的原因吧。
   第三家是鄢玉国家,他是我的小学同学。记得他在小学时就身材高挑,但贪玩不学习,上课立正回答不上问题,被老师讽刺像根竹竿,高高的,空空的。
   第四家是张五家。张五也是我的小学同学。张家孩子五个,缺吃少穿,尤其是春天时,曾在屯里几家借粮。后来,石油六厂招工,村里照顾他家张老大成了临时工。几年后家里渐渐缓过劲来,老大娶妻生子,全家日子好过起来。可是飞来横祸,张老大从石油平台上失足摔落,性命保住,但摔伤了背脊。因是临时工,伤好拿点补偿后就下岗回乡了。昔日挺拔的身板,渐渐佝偻起来,越来越像一个老人。
   再往东第五家,是王大志家,他是王森林大叔的儿子。
   再向东第六家,是周建东家。他家是购自老于家。于恩友、贺淑芝都曾是老师。于恩友身体瘦高,先是担任中学老师,后转入乡上担任秘书,升任副乡长、乡人大常委会主任直至退休,退休前已经搬家到柳家中学南边居住。于恩友今年六十七岁。贺淑芝是我的小学老师,眼大有神。我在小学时曾到他家去玩,看到贺老师做饭而于老师在园子里铲地,两人一个说:“开饭了”,一个说“再铲一会儿”,感觉他们夫妻其乐融融。他们有一儿一女,大儿子小名叫“五一”,因为出生于五月一号。他们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成为小屯继老姚家、我们家之后的第三家大学生。目前儿子在锦州石油六厂工作,女儿在上海。老两口在上海与女儿一家共同生活,有时也到锦州儿子处。
   第七家是姚广武家。曾经脾气很大,自家打架时将家里的窗户玻璃全部打碎,然后号称要“重建家园”。曾担任大队民兵连长和生产队队长,是农村的“好把式”。
   第八家是王中锋王中元家,他们哥俩都是黄头发黄脸堂,双双打光棍,因黄发黄脸被人称为“新沙皇”。曾经他们哥俩给自家草房蓄草,中锋在房顶上喊:“中元,给哥来块泥”,被屯里许多人听到,从此,“给哥来块泥”就成了他们的代名词。目前两人都已过逝,老宅是草房子,无人再买再住,已近坍塌。
   再往东第九家是王长江家,在直向北面原房春文家的屯路西侧。印象中,外祖父常常到王长江家去串门。王长江外号“没血”,他家在小屯最穷,两口子身体都不好,干活没劲。因为他家的两间草房几近倒塌,生产队派社员出工,无偿给他家翻盖了两间平房。他家东房山子有一口井,没有洋井的时候,村东头都上那里打水。王长江媳妇五十多岁就病故了,她最经典的一句话,“扎屁蹦眼”,说的是有一次她儿子王大军在井边玩耍,她赶紧招呼:“大军过来,别掉井,看扎屁蹦眼。”小屯里都传这句话,成为了经典的玩笑话。
   王长江家道东,是第十家刘江家。刘江是刘福义的儿子。刘江家购自老戴家。老戴家可谓命运多舛,在七十年代迁入小屯,在迁入的那年夏天,家里的大闺女得的大脑炎的病,不幸病亡,当时屯里人都对那么年轻姑娘的去世感到惋惜。大儿子叫戴红星,小名戴大力,在小学高我一届。他三十多岁时,半夜肚子疼,媳妇胡乱找些药给他止痛,但是突然就咽气了。那时农民得病不轻易去医院。人们猜测可能是急性阑尾炎导致的穿孔和流血。戴红星母亲是小屯姚广玉的亲妹妹,满脸雀斑,外号“戴麻子”。戴红星的父亲瘦高个,六十不到就去世了。老戴家二儿子下落暂不详。我们感觉,屯里的这条土道,颇多怪异,原房春文一家冲道,房春文突然全身无力,总治不好;王长江一家也是多病多灾;老戴家更是多位早早病故。
   第十一家是靳凡贵家。他是家兄三哥的初中同班同学,他的媳妇是家兄四哥的同班同学。
   第十二家是靳凡荣家,靳凡荣与我家兄大哥同龄。他家东侧就是小屯东边地和大片的农田。靳凡荣曾把东边地的湿地全部开为水田。
   以上是第四趟的十八户人家。
  
   五
   第五趟也是小赵家屯的老街老户老房。最东边第一户是紧挨大片农田和东边地的五麻子家,原是老李家族老宅。五麻子至今单身,已入刘大院屯前面的柳家敬老院养老。印象最深的是,五麻子不识简谱,却吹得好口琴。只要听到调或者能唱的歌曲,都能够吹得曲正腔圆。他的房子卖给李国钢儿子,翻盖了楼座子。
   自东向西第二家是王岗家,第三家于福彬家。
   第四家老靳家,老人叫靳少富,过世后,现在由靳老四靳凡梁居住。老靳家族是个聪明能干的家族,开铁匠铺,开油坊,开磨米磨面场房,开荒种水稻,在小屯里风生水起。靳凡贵的妹妹靳雅琴是我的小学同学,清秀多姿,初中时曾来还我书,被二哥赞为小屯第一美女。刚二十岁就出嫁到东青堆子了。再未见过。
   第五家,原来是于振铎家。他有四个儿子四个闺女。几个闺女分别嫁给了夏家岗子、小屯两个大户老李家和老刘家,小女儿于素琴后来到盘锦定居,担任小学音乐老师。老于家第一次搬家到二界沟前首先在我外祖父家旁边居住,在南北道上晾晒过海带漂子。后来全家人都搬到盘锦二界沟居住了,因为二界沟地震厉害,全家搬回来。于振铎大概是1930年出生,读过私塾,在小赵家屯算是文化人,能写春联。1960—1963年,担任小赵家屯生产队的会计。后来村民选举,把他选了下去,家父继任会计直到到大队工作。所以选下去,当时可能老百姓认为他有点奸滑。但是家父认为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做事珍惜。家父在大队担任主任时,曾委托他负责小队打井和办理伙食,不像其他人稀里糊涂,认真仔细,买菜盖戳,按手印,十分到位。以后小队分开后,他又当了会计和两三年村民组长。他家的搬家,可以用“三出三进”来概括,三次搬家到二界沟,三次回来,最后一次还是和四儿子于四嘎达回来了。最后在小赵家屯过世。
   家兄三哥在《往事如烟之故乡民谣》中写道:“二界沟,三件宝。蛤蜊皮,不扎脚;大姑娘丢了娘不找;小伙子跳墙狗不咬。二界沟是盘锦市大洼县临海的一个小镇,距我家乡约一百五十华里。屯中的老房家,老于家,在二界沟都有亲属,后来两个家族都有人搬到那里去住,就把这个民谣带回家乡。小时候,虽然不甚明了民谣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却是很羡慕那两个家族,能有门贴着大海的好亲戚。童年的我,是多么向往大海啊。民谣体现了渔村生活的纯朴和粗犷。”
   于振铎家搬家后,卖给了周柱子家。关于周柱子,我曾经在回忆童年的一次打架时,写到他。“当时我六七岁,节气是冬天。三哥和我与一群孩子在姥姥家后园玩类似“扛大车”的游戏,先过关者最后将砖头扛到终点格子里为胜。那时冬天各家的园帐子大部分都打开了,只有靠街的一面还有保留。我们正玩得欢,周柱子,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非要加入进来,并让我和三哥别玩了,“滚一边去”,而我们正玩到兴头上,不肯退让。三哥十一二岁,我们和周柱子撕巴起来。正在吃亏挨摔时,二哥从姥姥家出来加入战团,好像也有老周家小子帮周柱子,我们还是落了下风。最主要表现是被摔得跟头把式的。突然,姥姥家帐子被踹开一个大口子,一个人忽地冲上来抱摔周柱子,是大哥闻风赶过来了。大哥二哥三哥齐上摔倒了虎背熊腰的周柱子。瞬间他又爬起来撕打,我插不上手,就捡起一块土坷垃,甩过去,不巧正打在大哥头上。“别乱打”,大哥喊。我又捡起一块冻土块,凑近周柱子使劲甩过去,正中他的额头,立即出了血,周柱子捂头,大家都住了手。那时打架,只要一方受伤,则立刻休战,这似乎成了规矩。不打不交,以后二哥和周柱子还成了好朋友呢。有一次,屯里来照相的,二哥和我以及周柱子、王福林等还在南园子桃树下照相呢。那时候我年纪尚小,首次经历打斗的场面,被人说下手狠。实际上是有哥哥们在前顶着,才胆壮如豹子的。
   老周家搬走后,卖给了孟祥达、王凤云一家居住。王凤云是柳家中学语文老师,后来调到北镇广播局担任编辑。孟祥达是北镇报社总编。两口子在小赵家屯居住了七八年。到1986年,我最后一个考上大学,至此,我们家兄弟五人先后通过参军和升学考试,成功进入城市学习和工作。当年,颇有小赵家屯情结的王凤云,曾专程找到已在北镇司法局工作的我家三哥采访。采访稿件先后发表在北镇日报和辽宁日报上。
   老孟家搬走后,现张老三家居住。
   第六家,三间平房,是公社为落户小赵家屯的“五七大军”马大军一家所建。小屯马大军真实姓名不考。因为他姓马,是“五七大军”,所以就被叫做马大军。“五七大军”的时代背景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就一份部队搞副业生产情况的报告,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全面阐述了他一系列社会主义的构想。这封信就是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五七指示”。“文革”开始以后,大批干部都按照“五七”指示的要求,来到了农村接受锻炼和改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专门建立“五七”干校,按照准军事化建制,进行集中劳动;另一种是带着家眷分散到农村落户。我们县里就有数百位这种下放干部,属于第二种,带着家眷分散到各村落户,统称“五七大军”。我家所在的小赵家屯,也竟然分配来一家知识分子。我曾经如此回忆:站在小十字街,我想起“五七大军”那高高的个子,想起我们兄弟三人冬天捉了一水桶的鱼,家里吃不完,傍晚我们平生第一次抬桶沿街叫卖,都害羞地不敢大声吆喝,尤其都怕遇见自己的同学。折腾一大圈,一条也没有人买。后来村东老人出主意,去第二趟街“五七大军”那里,全屯挣工资的数他最大方。所谓“五七大军”,就是因文革五七指示而下放农村的知识分子。平时大家就把五七大军作了他的外号。实际上他姓马,有时就叫他马大军。我们到他家门口叫卖,果然他就出来,买了一半桶,给了两元钱。七十年代那可是一笔大钱,尤其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当时,马大军几乎每天都去供销社打二两酒,买半斤饼干,饼干就酒,边走边喝。有时随手把饼干给旁边眼巴巴跟着的孩子吃。现在想起,行路喝酒,恐怕是他下放农村后心中郁闷的原因。据说落实政策后,他回城也依然沉溺酒中,冬天在城市街头过世了。
   家兄三哥完整地记述了落户我屯的“五七大军”的情况。
   三哥写到:一九七一年,我们小赵家屯分来一户“五七大军”,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住在北街东头,离青年点不远。
   老者,又高又瘦,神清目朗,七十上下年纪,原是沈阳某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老者为人谨慎,从不乱说乱动。据说写得一手好字,但是小队、大队干部想请他写写板报了、宣传标语了,他都是婉然谢绝。有人为此问过他儿子,儿子说,老爷子是怕写错了话,上纲上线。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了。老者有一善举,每逢春节,都要给生产队买些年画,贴得队部满墙都是。老太太呢,有一副很慈祥的面容,不说东,不说西,只是操持家务。小的,十五、六岁,是个女孩儿,长得水灵灵,娇嫩嫩,她的出现,使屯里所有的村姑都显得灰头土脸,黯然失色。女孩儿的妈妈和爸爸离婚了,就没有随着这个家庭下放到农村来。女孩儿很少出门,从不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谁也猜不透她整天窝在家里做些什么。中年人,也就是老者的儿子,漂亮女孩的父亲,也是瘦瘦的,一头乱发,一张英俊的脸。据说下放前也是大学教师,曾经有过大好的前程,却给下放到了农村。中年人是这个家庭唯一抛头露面的人,经常被公社邀请参加各类宣传活动。因为他姓马,是“五七大军”,所以就被叫作马大军。

共 29572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作者历时三年,在父兄协助下,将自己的故乡小屯全部乡邻七十四户按住房位置一趟一趟初步扫描全貌,为未来可能消失的小屯留下历史之印。小编细细品读下来共花费五个多小时,身为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奉献精神所感动。洋洋三万言,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乡亲都是有故事的人,只有很少家户是一笔带过的,而在讲述那些人的故事时,可以深深感觉到作者所寄予其中的浓浓情意。这是小编第一次看到有心人为自己的故乡写下的村志,难能可贵,令人折服!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8-14 15:36:37
  这是小编第一次看到有心人为自己的故乡写下的村志,难能可贵,令人折服!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8-14 16:25:10
  问好文友,感谢荐评,感谢费时阅读拙文。
3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08-14 18:47:07
  看着看着看成了一小段历史,一段困难重重缺吃少穿的历史时期,人物事件贴切时代,在一个大框架中做了些细致的描写。你写的真心不错!
回复3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8-14 19:21:27
  视好,谢谢!
4 楼        文友:断肠崖居士        2018-08-14 21:47:00
  真的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村志!作者不愧是北大高才生,真是做学问的有心人!并且兄弟几个都写作,真是诗书之家,令人羡慕!为你点赞!
情动便近断肠崖 无情真乃大丈夫
回复4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8-14 22:32:07
  感谢,问好。
5 楼        文友:竹林夜画        2018-08-19 10:09:33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篇文章价值无量。为小村的后代子孙留下珍贵的回忆。
6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8-19 21:19:59
  再读全文,依然很是佩服作者的才华,将全村的景貌人物一一道来,实在是有心之人,更是佩服作者的这份耐心,令人崇敬!
梦锁孤音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