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我在西藏

精品 我在西藏


作者:三月楚歌 秀才,1583.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78发表时间:2015-08-02 10:48:26
摘要:西藏再见吧,感谢这四十余天的朝夕相处,我将带着来自高原雪山上撷取的精神力量,回到故乡,做一个善良而纯粹的人,并且,成为一个忠实的信徒,有一天,我会倾其所有,义无反顾地上路。朝着我的布达拉宫的方向,用毕生的努力,来一次死而无憾的朝圣!


   寺庙里面,到处撒着信徒香客们捐赠的钱,估计庙里的和尚们,会定期去收拾。里面的佛象,除了少数藏区的佛象外,其他的每个中国大概都耳熟能详,如弥勒佛、观世音等等,作为藏传佛教,藏区的宗教依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母教中的很多元素。
   除了一些在藏传宗教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外,大昭寺里的几尊佛像让我有些意外: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已经成为藏传佛教中重要的精神偶象,静静的座落在大昭寺中,一言不发地接待着每天如云香客的朝拜,历史和神话,似乎可以在这里融合。
   我不是宗教信徒,从皮毛的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中知道,一切的精神偶象的创造者和朝拜者,都是人类。当溯本求源地追问一尊尊神象背后的故事,似乎已经意义无多。在朝拜者的眼中,在寺庙中供奉的,都是神灵。与历史无关,与真实无关。
   信仰,有时候它本身就是一种即使明明知道有可商榷之处,也要毫无怀疑。这是忠诚和虔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万水千山追寻的已经是一种信念,真和假不是信徒所在乎的,与其说他们在信仰观音和松赞干布,不如说他们在坚守着一种信念和希望。因信仰而信仰,不是为了谁,也不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伟大与无助,就像寺外的坝子上,两位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孩子,一直不知疲倦,不问所以然的跪拜。
   佛堂的大殿上,香烟袅袅如雾,摩肩接踵似堆,很多游客和信徒都挤着去接受洗礼祝福了。我受不了动物油燃烧之后发出来的那种味道,独自远远看着人群如水涌动。此刻,一位四十来岁的汉子,在柱子上打了一个洞,我上前去看。他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一颗牙镶了进去。然后嘴巴嘀哩咕噜的不知道念些什么,我问他那牙是谁的,他说是他的女人的。
   我问他从何而来,他说是四川的某个地方。一时之间,我说不出话来,我仿佛看到他们在朝拜上艰难的身影,风雪无阻,生死前行。虽然这种狂热的信仰让我多多少少生出些批判的情绪论,但这样的精神却让我由衷感动,肺腑难言。
   在大昭寺的坝子上,看前随几翻飞的经帆,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想,信仰让一个个目不识丁的纯朴的生命,翻越万水千山,一点不作假地向目的地进发,并且“不到楼兰誓不回”。他们或许说是愚昧了一些,但在朝圣的路上永远也不会迷茫。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执着的信念,风雨无阻,一心如箭,那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住我们渴望的追求?
   面对着一个又一个虔诚的朝拜的身影,我,一个无神论者,虽然对于各种宗教的关注,只作一种文化上的了解和参考,作为无意中的收获,我从信徒们褴褛的衣衫和额头上的泥痕,还有无怨无悔的朝拜中,获得洗礼和力量。选择了相信,便不要怀疑,勇往直前是我应该唯一的姿态,保持永远。
   当那位汉子离去时,我伸手在凹下去的柱子上,试图抚摸那枚牙齿,似乎留有真诚的温度。我手抚着被千千万万信徒和非信徒抚摸过的柱子上,喃喃自语:当死亡也无法阻止你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够不允许你进入天堂?是对她说吗,或者是对我自己。
  
   (十五)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格桑花吧,至少听说过她的名字。这是藏区最普通也最美丽的花,据说,在她的季节里,漫山遍野都会是。遗憾的是,此刻,并不是格桑花开的好季节,没能亲眼看一看,这普通,倔强,据说最能代表藏区精神的花草,如何在荒芜的雪域高原上风愈狂,身愈挺;雨愈打,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开得愈灿烂。
   不过,虽然没能在山野漫烂处邂逅,但我还是在拉萨市区的车水马龙中,一个角落的花圃上,一眼便认出了她。这是一撮淡紫色的小花,平淡无奇,很软弱地开放着。如果光论外形,她肯定难比牡丹,难比玫瑰,见过了太多内地的姹紫嫣红之后,似乎这娇弱的小花,根本没能吸引住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眼睛。
   听当地的一位朋友说,格桑花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出名,而是她代表了美好的愿望。在藏族眼里,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她还有一个更富有诗意的名字,叫“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而梅朵是花的意思。用汉语来说,这就是幸福的花儿。格桑花是拉萨市的市花,她的花语很奇怪,叫“怜取眼前人”,我问过几位朋友,也在网上查过,但不知道这具体是什么意思。
   格桑花,非常普通,非常平常。她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喜爱,大半原因或许在于,她生长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雪域上的藏族人赋予了她的某种精神。我常常想,事实上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是平淡无奇的,但为什么数千年来却一直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普照世世代代。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于一种精神,一种被渴望,被传承的精神。
   很多英雄人物,千秋万代受人追捧。事实上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人,人的魅力不在乎他是谁,而在于他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并且这种精神是我们所欠缺,但想拥有,并且可能通过努力就可拥有的。格桑花在藏区的环境下,依然能美丽绽放,代表了藏民的某种渴望,同样代表了其他地区人民的某种感动。逆境里的风采,才最璀璨!
   譬如,我们对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的感动,对于高寒某种花草的顽强生命的感动。其实,我知道这与格桑花的性格一点关系也没有,一点气节也没有。这只是她作为高寒植物的某种天然属性。这种天性注定了她只能生长在高寒地区,并且为这一方土地奉献芳香和美丽。
   我喜欢格桑花身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立足于自己的国度里,用生命去绽放。此外,她的花名所代表的温馨含义:幸福。幸福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花也一样,并不是多么肥沃的土地,多么温暖的阳光和丰富的水份,而是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开放迎风或雨,都不倒下。幸福,就是按照天性活着。幸福,就是何时何地都能笑出来。
   对了,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就像关于三叶草的故事那样,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能找到了幸福。可惜,现在不是她的季节,不然,我一定会在万花丛中把她找到。记得某天,我和恋人在凤凰山畔寻找四叶草,结果找到了五叶的。那时候,我挺迷信地想:连五叶的三叶草都被找到了,注定我们会在一起永远地幸福。
   虽然明知道故问这就是迷信,但我却愿意这样傻傻地相信着,因为相信,所以才有希望。并不是所有的希望都会实现,但所有的希望都温暖和有力量!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很多朝拜者会不远万里不计得失地前往大昭寺一样。记得有一首美丽的歌,叫《哭泣的格桑花》:
   春夏之交的雪域高原有一个璀璨的季节,风姿绰约的格桑花儿就在这片草原,你说格桑花是一朵美丽坚强的幸福花,她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你说格桑花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幻,你说格桑寓意幸福所以她是幸福之花,我看着格桑花的图画想着你说的话,我告诉你我想要一朵代表幸福的格桑花……
   在尘世的庸碌与绝望处处潜伏中,感动于一园朴质的璀璨,我宁可相信所有的传说。
  
   (十六)
   凌晨的时候,我和驾驶员小吴两个人,还在千沟万壑中一路磕碰回驻地。到西藏一个月了,似乎还没有见过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天气再差,总能从云层中漏出一些微光,加上雪山上白雪泛出的光亮,使雪域高原始终处在一种蒙胧的透明里。
   小吴放着音乐,我们一路上时不时说一些话。作为“电力天路”专职驾驶员,小吴常常一个人往工地送货物,三更半夜了还在路上。西藏地区不像内地,可能走三五个小时都遇不上村庄。我问他,平时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无聊,或者害怕。
   不觉得。他说,放着歌,不知不觉就到了。小吴还说,真奇怪,在内地晚上一个人走这么长的路程,多少会有些心虚,一只鸟或其他动物跳出来,胆子再大也会被吓一跳。但在西藏,似乎从来没有想到会有鬼怪,再荒郊野岭,也不会让人觉得阴森。
   你没发现么,我到西藏这么久了,还没见过一座坟。他说。
   这我倒是发现了,是的,西藏没有坟墓。哪怕有土葬,如果你是外乡人,也不会知道那就是人的墓地。西藏,是一个浸染在浓厚的宗教文化里,又拒绝了乱力怪神的世界。一方面,他们信仰着灵魂,另一方面,这里似乎缺乏像内地一般的牛鬼蛇神的传说。西藏有信仰,却没有鬼怪。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和他们的葬礼,有着莫大的关系。
   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不仅仅是宗教,或者气候和流光溢彩的自然风光。就是丧葬方式,也丰富精彩。就我所了解的来说,西藏地区一共有五种基本的丧葬方式,并且这五种丧葬方式,都有浓厚的宗教意味,这也印证了西藏的一切,都离不开宗教的说法。
   第一种葬礼,也是最高级别的葬礼——塔葬。
   据说藏区的白塔,其实就是一座座坟茔。塔葬,是德高望重的喇嘛才能享受的待遇。这样的坟墓,不仅仅是墓地,相反他成了一种宗教的符号,甚至朝圣的方向。在藏区,总能看到信徒们绕着白塔朝拜,德高望重的喇嘛,已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神尊者,塔葬,是立起信仰和精神上的一面丰碑而已。
   其次,便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葬礼——天葬。
   这是西藏地区最常见的丧葬方式,这是善终之人的葬礼。一生行善积德的人死后,停尸数日,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在天葬台上,天葬师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第三种葬礼,并不常见的丧葬方式——火葬。
   这是比较高等级的葬式,一般只用于高僧活佛和贵族。敛尸过程中的仪轨大致与天葬、水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焚尸后对遗骨的处理。普通人的骨灰一般是带到高山上随风飘撒,或撒进江河让流水带向远方。高僧大德的骨灰则要作特殊处理,然后存放到佛塔的瓶肚里或基座顶部,保存供奉起来。据说,西藏地区树木较少,火葬的方式虽有,但很少。
   第四种葬礼,比较低级的丧葬方式——水葬。
   水葬就是将尸体拿去喂鱼,听说拉萨河的鱼就不能吃,我们吃饭时偶有鱼便常常开玩笑。藏区的水葬,设立水葬台,四周经幡环绕,葬时,由专门的水葬师,基本按照天葬的顺序把人肢解,然后把骨头捣碎,和上青稞面喂鱼,然后喂肉。那些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低下的人死后也使用这种葬法。也有种说法,是犯了错被趋逐的人,让水把他带走。
   第五种葬礼,最低级的丧葬方式——土葬。据说,这是大奸大恶的人的葬礼,这是惩罚性的葬礼,是进18层地狱的说法,表示永世不得超生。一般随便葬在路边,没有墓碑,低低的,单纯的一个坟头,没有亲人朝拜,路人经过会吐口水。
   这五种丧葬方式中,土葬最低级,也基本上没有。因为浸染在宗教国度里的藏区人民,基本上不会有大奸大恶之徒,即使有,秉承着宗教的宽厚仁慈,我想多半也不会去进行土葬。
   所以,在千山迤逦中,我们哪怕行走百里千里,也难得一遇被人唾骂的坟头。
   值得一说的是,天葬对于藏区人民来说,或许也不仅仅是升天堂那么简单,听一位老兵讲,一生笃信宗教的藏族人民,天葬本身,是人生最后的一次行善。
   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舍身也是一种布施。譬如在佛教故事中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
   灵魂升天,以身饲鹰,完成在这个尘世中的最后一件善事。水葬也是一样。
   对于这些神秘葬礼,我仅知皮毛,多谈恐怕会“真人不露馅”。但广阔的雪域高原上,基本上没有一座坟墓,这样的风俗让我由衷赞赏,不禁感叹。
   内地的各个城市和村庄,一座座墓地横亘在生活区里,阴森恐怖的传说一个比一个毛骨悚然,西藏却干净得连人的一具皮囊,都不将她天生丽质般的脆弱污染丝毫。
   来到这个世界,本是一片干净;离开这个世界,不留一丝尘埃。
   记得余秋雨在一篇描写苗疆的散文《我本是树》中,赞赏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素朴观念和丧葬方式,事实上,在脆弱而天生丽质的雪域高原上,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体现得最为无可挑剔的地方。苗疆是我的故土,但雪域更让我感动。
   或许,环境和文化总是有着血脉上的相辅相存,哪怕是丧葬方式,与环境也总是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性选择。这里是自然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也是人和自然最和谐换地方。
   我突然有些迷茫了,在现代文明的辉映下,西藏的丧葬方式到底是进步,还是原始?这其中包含的道理,迁延到社会和人生的林林总总,我若有所思,又恍似有所惑。
   没有坟茔的世界,才是真实的纯洁和干净,连死亡都占据空间的世界,实在太狭窄了。或许占据的不仅仅是寸方土地,而是某种思想里永远不愿消逝的固执。相对而言,西藏要纯洁和简单得多,哪怕对于信仰,也只是简单的在坚持着某一种善意的执着。
   凌晨两点回到驻地,没有人会问起路上,我们是否遇到女鬼和妖怪。一位从日喀则来的老兵谈到,没有关于这些的传说,西藏的男人可以娶几个老婆,用不着女鬼妖怪。

共 33408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234567
转到
【编者按】这个地方是神秘的西藏,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属于自己心里的定义。假若你对她有着好奇与神往,就把这篇几万字的文章读下去,因为不同于很多到西藏旅游散文的要素:雪山、布达拉宫、 大昭寺、楚布寺,宗喀巴、拉萨、……因为,这是一篇深入观察体味民风民俗和严于思考人生的文章。 西藏,越是风景绝美、民族神秘之处,越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方能饱览,只有如此在你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领略她身上散发的所有“神秘”的地方,不同凡响。作者夹叙夹议,很好地为读者做了“导游”,思考着藏民对藏传佛教的崇拜的意义,作者深刻的理解和诠释了人世间传递着的这种神秘的佛教,昭示着人要有慈悲为怀的人生信条。仿佛看到了朝拜者向着正前方不禁呆呆地出了神,好像他们自己的灵魂已被它给召走,只剩下一个躯壳在人世间穿行而过。由此,我们也不由得随着作者告别了最后一天的行程,最后一天了,心里产生了浓浓的不舍之情,真想把西藏的一切美好尽收眼底,永远珍藏。【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803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5-08-02 10:53:51
  很耐读的一篇游记散文,文字和述说、写景状物、深思觉醒,耐人寻味。拜读。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