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李卓吾与黄宜人及梅澹然(杂文)

精品 【流年】李卓吾与黄宜人及梅澹然(杂文)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44发表时间:2017-07-21 15:05:12


   衣食无忧不等于无忧无虑,刚缓过劲来的黄宜人就开始忧虑丈夫的子嗣。
   谈到自己的子女,李卓吾后来一直称有过四子三女,但只存活一个长女。三个女儿都有交待,四个儿子却只说了两个,另外两个儿子是怎么回事?没有交待最大可能就是一出生就夭折了。这两个儿子是什么时候呢?在前在后都有可能,但从对明确夭折的两个儿子一直准称长子、次子上看,另两个儿子很可能是出生在后,那就是李卓吾出任北京礼部司务一职以后的事了。两个儿子都没有成活,李卓吾身后就没有了子嗣!那个时候重男轻女,李卓吾虽有长女也不算“有后”。
   李卓吾不以为意。
   李卓吾的“不以为意”,或者是感念黄宜人跟自己吃苦受罪、不离不弃的恩德;或者是礼部司务任上他开始痴迷“心学”,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想这个事;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黄宜人却真的为他着起急来:李卓吾上任礼部司务时年已四十,黄宜人也三十五岁了,这个年龄再没有儿子,身后子嗣就真的危险了!许是又接连两个儿子都没成活,还在李卓吾礼部司务任上,黄宜人就力劝李卓吾纳妾。那个时代,男人无子嗣纳妾顺理成章,黄宜人如此也是真为丈夫着想,心中是否酸楚不得而知,她在这件事上非常积极。
   黄宜人不只说说,她还真的从官眷中物色了人选:李卓吾礼部一位同僚有个女儿,人品样貌黄宜人都已看好,都说通了到李卓吾这里却卡了壳。李卓吾坚不纳妾,黄宜人苦求无用也无可奈何(事见许建平《李卓吾传》)。类似状况其后多次,李卓吾再迁南京、又迁云南姚安,黄宜人都做过努力,李卓吾始终没有动摇。黄宜人大仁大义,李卓吾重情重义,这样的夫妻真是难得,尤其在当时那个时代,尤其是李卓吾,或者是黄宜人的恩德太让他感念了。如果说北京礼部司务任上李卓吾还因为经济,这后来官越做越大,俸禄也越来越多,一再拒绝就真诚可鉴了。李卓吾为道求真,做人也真诚不伪。
   事实上李卓吾如想纳妾冠冕堂皇,根本用不着黄宜人同意更别说多次力劝,尤其当时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这样做反而属于不近人情。这可以说跟他的反道统思想有关,但跟他与黄宜人的感情也不无关系,如果黄宜人本身令他不满,这种状况就根本不可想象了。有分析认为李卓吾与黄宜人是包办婚姻,两人事实上没有爱情,因此才有后来李卓吾遣黄宜人回泉州,及交往梅澹然等事,不知读到这里是否自觉偏颇?但空穴来风,这对“模范”夫妻,也真不是没有一点问题。
   问题出现在李卓吾成为一个思想家之后。
   李卓吾北京礼部司务任上俸禄虽低,但负担减轻,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不再贫贱的夫妻反而没有那么多故事,自此黄宜人留下的事迹就不多了。隆庆五年(1571)李卓吾升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官阶一下提高了好几品,官高禄厚更不用再为过日子发愁。妻女随迁南京衣食无忧,自然不需要交待什么,但南京六年,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迁南京不过一两年后,李卓吾便开始赁屋于钟南山南麓一个叫鸡笼山的地方,闲暇时在此读书。
   文人喜欢安静,读书、写字不希望有人打扰,官大有钱了想“摆摆谱”……太多理由让这个事显得自然而然、无足轻重,但事实上这对夫妻的分歧已现端倪:李卓吾已经是一位思想家,他的很多观念开始不同常人;黄宜人却还是一个普通人,她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是该怎么过日子。分歧就这样产生了,但一开始不是很大分歧,李卓吾与黄宜人又是共过患难的生死夫妻,这一点点分歧不会生出什么事来。事实也是这样,南京数年,黄宜人在李卓吾文字中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李卓吾官运亨通,万历五年(1577)竟被擢升为正四品云南姚安知府。这一次接到升职令时,李卓吾却并不开心。他已经是一位思想家,升官不是他追求的目标,因此对他安逸生活和求学交友环境的搅扰,远大于升官带来的喜悦,何况姚安还是个偏僻蛮荒之地,又正在动荡不安之中?万历元年(1573)姚安发生少数民族起义,如今战乱初戡,此去任职还不知有多少凶险。想到此,李卓吾更担心起妻女,带她们前去,万一出点事如何是好?不去当然不行。还好好友焦竑猜到他的心思,在他离开南京前,告知他已帮他联系安排了一切:家眷可留居湖北黄安耿府,李卓吾自己去姚安上任就可以了。
   到黄安向耿府托眷十分顺利,但在黄宜人这里却出了问题,黄宜人坚决要与李卓吾共赴姚安,任李卓吾和女儿、女婿怎么劝都不听!
   黄宜人主要是为李卓吾着想:李卓吾脾胃不好、饮食挑剔、体弱多病又素有洁癖,到了云南若有个水土不服,谁人能仔细调理、照料?弄不好非出问题……“知夫莫过妻”,黄宜人说出的每个理由,都无可辩驳!不说的理由可能还有:夫君担心自己安危,要将自己留在黄安,难道自己就不担心丈夫的安危吗?夫妻一体,理应生死相随。这个理由不需要说,两个人都心领神会。此外黄宜人也有为自己着想的地方,这李卓吾可能猜不到,那就是黄宜人担心他走得太远。南京时他都能出去赁屋读书,这要独自到了云南还能回家吗?不能让丈夫成为自己手中断了线的风筝!
   理由必要充分,态度坚定决绝,黄宜人与李卓吾此时已是三十年的夫妻,他对李卓吾从没有这么执拗过,这一次却是铁了心。
   李卓吾自知妻子是关心自己,又想起河南辉县时自己相逼过甚的惨痛教训,难免心中愧疚,实在无可奈何,最终不得不答应了黄宜人。于是李卓吾将女儿女婿寄留黄安,自己携黄宜人到姚安赴任。
   没想到黄宜人的担心果然应验:李卓吾到姚安不久,即因为水土不服重病一场,且“大衰欲死”(李卓吾《圣教小引》),若不是有黄宜人在身边精心调理,一条命真的可能就留在姚安了。此病得一高僧救治,李卓吾因又痴迷上佛学,与名僧宝刹走得很近,知府任上有时公务也在寺庙处理,如没有黄宜人在,说不定真要整出个“世外高人”。
   李卓吾此时心学基础根深蒂固,一颗拳拳入世之心不改,不可能真去做和尚,但如和尚一般洒脱,斩断世俗羁绊,自由自在求问真学,无疑是李卓吾的理想生活,只可惜这个理想暂时还无法实现。黄宜人在不在身边还在其次,身为朝廷命官,政务总得处理,李卓吾当时并不过分,政绩官声也都不错。黄宜人随侍李卓吾但求平稳,一些细节也不计较,包括李卓吾为办官学“罄俸以营之”(李元阳《姚安太守卓吾先生善政序》),官俸建桥修庙等,黄宜人都没有反对,反正四品知府收入不菲,能过日子不出事就好。一如之前在南京时,姚安三年黄宜人留下的事迹也不是很多。
   或者还是痴迷佛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李卓吾知府任上任期未满就决意致仕。对于丈夫这个决定,黄宜人倒是一心支持,她了解李卓吾性格,更知这仕途不易,此时急流勇退,应该是最明智之选。致仕归隐故乡,老夫老妻也好过段安静日子,自从自己嫁给李卓吾,先是贫困难挨,后是担惊受怕,若此也算是终于熬到了苦尽甘来。或者也正因黄宜人支持,李卓吾致仕之心坚决,但终于获得朝廷允准,李卓吾却流连云南半载有余。
   李卓吾迟迟不归,黄宜人忧心不已,一日她终于忍不住,劝李卓吾早日还乡,没想到李卓吾一听竟断然回绝:“大丈夫四海为家,何以故乡为?况故乡家族众多,人多事繁,我所以辞官为的是清净自在耳,我意已决,不再回去。”(许建平《李卓吾传》)黄宜人闻听此言一时呆住。她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丈夫果然已无心还乡!对李卓吾这个决定,黄宜人无力回天,要知道那个时代夫为妻纲,她与李卓吾感情再深,也不能违忤丈夫,但这样的决定对黄宜人何其残酷!
   李卓吾与黄宜人是患难夫妻,他们一起走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李卓吾终于走上思想家的道路,黄宜人的内助之功不言而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黄宜人就没有李卓吾后来的成就,很难想象一个时刻被妻子抱怨和指摘的人会成为一个思想家,自信和具体环境支持是成就一个思想家的必要条件。对于黄宜人的付出,李卓吾感戴于心,他宁可无子也坚不纳妾之举,很大成分上就是为了不辜负黄宜人,他们夫妻感情不可谓不笃,但生活中他们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李卓吾已经是一位思想家,他环境的选择必须有利于自己的学术,当然不能选择回学术氛围紧张(泉州时为程朱理学的根据地,与李卓吾的陆王心学对立),且家族人众琐事缠身的故乡;黄宜人对此是难以理解的,她始终是现实中人,有正常人的情感、正常人的计较和判断,希望过正常人的生活,落叶归根乃是不二之选。这次分歧是两个人一路分歧的必然结果,结果只能是黄宜人继续牺牲,否则两个人就只有分道扬镳,这甚至与夫妻感情没有关系。事实上这是黄宜人早已做出的选择,既然她支持李卓吾走上了思想家之路,这条路就无法半途而废。若半途而废,又何必当初?这条路一旦走上就难以回头,尤其当李卓吾已看到未来的时候,什么力量都拉他不回了。
   这种状况可说黄宜人“咎由自取”,只不过她当时不自知而已,最终是否能想明白也很难说,但直观感觉总是有的。黄宜人当时,连分道扬镳的选择都不可能,即使有,她也肯定不会选择,毕竟她和李卓吾共过患难,他们之间情深意笃。李卓吾决意不归,黄宜人无可奈何,但凡事总能有个折中,不回泉州,总应该先去黄安与女儿、女婿一聚吧?李卓吾却仍然犹豫彷徨。
   最终还是焦竑一封书信,促成了李卓吾黄安之行,焦竑约李卓吾一起到黄安吊唁耿定向之父,客观上帮了黄宜人。黄安虽不是故乡,但女儿、女婿现在那里,此去总可以先见到女儿、女婿,且离故乡近了一步。
   黄宜人随李卓吾终于到得黄安,又见到了女儿、女婿,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李卓吾在黄安得耿定向挽留,决定暂时留居黄安耿府,黄宜人不甚情愿,却也只能夫唱妇随。黄宜人此时应该已经感觉到,丈夫是一个做学问的,他的生活既不能被搅扰,也不能太闭塞,他需要身边常有一些同道交流探讨……这些条件老家泉州都不具备。不过想到这些黄宜人自知落叶归根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心中难免惆怅又无可如何。在丈夫和故乡之间,黄宜人当然选择丈夫,但她总是忧心忡忡,一家人这样寄人篱下,终归心里头不踏实,这是任一平常人都能感受到的,奈何丈夫偏不是一个平常人。
   黄宜人的担忧,几年后便应验了。
   李卓吾答应留住黄安耿府,原也是权宜之计,他心中最理想的归处,本来是到南京去就知己焦竑,无奈焦竑当时一心科考上进,功名富贵日日萦心,根本顾不上他,更且焦竑家境贫寒,经济上也帮不了他,不得已他才暂时留在黄安。耿定向与李卓吾学术观点不同,其弟耿定理却是李卓吾知己之交,有耿定理在,住在黄安原也稳妥,谁料万历十二年(1584)正值壮年的耿定理突然撒手人寰,黄安一下就变成了是非之地:耿定向担心自家子弟被李卓吾“异端邪说”带坏,不久便开始了对李卓吾的“劝说”;李卓吾自然要反驳,这来来往往关系就越来越紧张。
   寄居在人家屋檐下面,却和人家主人争吵起来,这地方还能再住下去吗?这种情况李卓吾终于体会到,黄宜人则比他更早就预见到了。还在耿定理去世之初,黄宜人就提醒:定理已去,定向与君多有隙,再呆下去已是无趣。此议不久,黄宜人之弟黄屿南自闽中来,言其母盼女儿、女婿归,日夜啼哭,自己此来,誓要接他们回去。这件事时间上实在凑巧,是否黄宜人做局不得而知,但李卓吾竟不为所动,黄宜人也只能日夜啼泣,其事终于不成,黄宜人的努力再次泡汤。
   要说黄宜人真可谓用心良苦,时机也把握得正是时候,无奈李卓吾归心已死,无论如何他都不愿回去家乡。黄宜人当然是为李卓吾好,当时状况,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看得出黄宜人的主张合情合理,也是正常人正常的选择,但问题是李卓吾不是一个正常人,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李卓吾心里想的,黄宜人也未必不知,她甚至可能理解,但作为一个正常人,她总是希望丈夫过正常人的生活。然事实上两个人已不属同一境界,所思所欲格格不入,甚或已完全背离。从这个状态上说,两个人的夫妻之路已走到头,尽管他们之间依然感情深厚。
   根本问题出在李卓吾身上,李卓吾求学问道太过痴迷,他已不适合有家,不适合有妻子儿女,他只需要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志者。黄宜人被动的不能适应,她的问题,只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但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李卓吾也没有超脱到不食人间烟火,为了丈夫的一切好,黄宜人又怎么能不尽人妻规劝之责?百分之一的希望,她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黄宜人没有错,有也是无心之错,黄宜人的悲剧只在于她的丈夫是一位思想家。李卓吾成为一个思想家,少不了黄宜人内助之功,但这一切在她不知不觉之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黄宜人并非早知,又何以问责当初?要完全理解这些,除非黄宜人也是一位思想家。
   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李卓吾,也不得不为生存考虑,黄安是待不下去了,拒绝了黄宜人回家的请求,他总要为自己寻一个更好的去处,他的眼睛又聚焦在南京焦竑身上,但焦竑那里依然没有响应。请焦竑到黄安来,或是自己到南京去,围绕焦竑的各种可能都想到了,结果都不成功。正在李卓吾一筹莫展,准备亲到南京焦竑处一探究竟的当口,黄安临县好友周柳塘的盛情邀请,恰好解了他燃眉之急。

共 23481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李卓吾是明代的官员,又是思想家,文学家,他反对八股文,提倡心学,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卓吾自幼家境贫寒,在21岁时才娶黄宜人为妻。黄宜人心地善良,明事理,伺候公婆,哺育儿女,知书达礼。年轻时,丈夫仕途不畅,家境贫困潦倒,黄宜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随着丈夫官运亨达,她也一直跟随其左右,夫唱妇随。即使丈夫弃官讲学,周游全国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时,她也是一心一意地陪伴在身边。无疑,黄宜人是个好妻子,李卓吾不但非常满意,也非常地爱她。他们夫妻到了老年时,黄宜人想回归故里,叶落归根。可李卓吾不同意,他还要为了他的事业,周游讲学,继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黄宜人非常伤感。她在无奈之下,撇下丈夫,与女儿女婿回到故乡,不久便逝去了。黄宜人去世后,李卓吾便与年轻的梅澹然书信来往密切。梅澹然积极向上,深得李卓吾欢心,但两人始终未曾见面,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知己。黄宜人和梅澹然是李卓吾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她们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文章立意厚重,主题丰沛,语言优美,知识面广。用大量材料为读者描述了李卓吾的感情生活。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五十玫瑰】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72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7-07-21 15:10:45
  欣赏老师佳作,感谢老师的分享!
   问好老师,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刘福田        2017-07-22 11:18:15
  感谢老师的编辑和点评,问好祝好!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