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蜀秀蓉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蓉城】大散文《桂阁通城》

编辑推荐 【蓉城】大散文《桂阁通城》 ——《桂阁通城》


作者:张九紫 童生,80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46发表时间:2019-05-12 21:27:42


   二墙。蛮汉亲婚一家。图:盘匏公婆。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龙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子孙繁衍,为苗族、畲族与瑶族的祖先。南山,长江以南的山,咸宁市咸安区就在南山地。南面有大南山,即赤壁、崇阳、咸安区交界的山。赤壁与崇阳交界的南山属大南山。石室,一是指四周石山的洞冲田畈,二是指能住人的岩石干洞。大南山咸安区与赤壁有天坑群,赤壁与崇阳的龙窖山段有多个住人的干石洞。神话中的帝喾(高辛氏),正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尧家林新石器遗址相吻合。盘瓠神话故事凝缩述说明了通城与幕阜山区是中华民族共和形成的源头、雏形或说模式。苗族、瑶族、畲族一家,与南方侗族、壮族等民族有血亲关系,与中原华夏族是婚亲关系。历史上战败的部分九黎、三苗与荆楚人融入汉族,即汉族部分人就是苗族、瑶族、畲族的先人。秦汉以后,洞庭湖西为汉苗民族相处,幕阜山以东为畲汉民族同居,幕阜山与龙窖山间为瑶汉民族杂居,因此通城为多民族相融的历史汇结圣地。
   三墙。龙窖山千家峒。盘跨湖北通城、崇阳、赤壁与湖南临湘的药姑山,明以前称龙窖山,被广西瑶学会认定为瑶族早期千家峒,是瑶族人民精神的家园。从瑶族口传的《盘王大歌》得知瑶民族出自洞庭湖边的武昌府。明时,龙窖山下的通城、崇阳、赤壁皆属武昌府。龙窖山很多地名如龙头山、白石岭、凤凰山、南京岭与《盘王大歌》相同,还有千家坪、千家坡与千家峒一字之差的地名,而且通城古来自古以来就有三溪、九港、十八洞之说。洞是瑶族自然村的称呼,峒是瑶族行政村的称呼,从地形看通城是古瑶最早具有千家洞雏形的理想居地。西北有龙窖山,东南有黄袍山,南有黄龙山,还有寿龙山与古龙山,通城与崇阳就是一个大龙窖。龙窖山,苦竹岭,雨山、龟背岭、大湖山、黄袍山,天岳幕阜山及相思山将通城、崇阳围成一个足可以居住千户人家的千家洞,而且山上山脚都不同程度地遗留有古瑶族生活生产或承传古瑶风格的石屋,屋石基、石墓葬,石港、石梯田、石梯地等。千家峒文化,是对外拒入侵,对内友善,无赋税无剥削的自耕自足文化。汉以后,古瑶(莫瑶)被迫问神仁爱地退让出平畈,移居县城周围十八洞的龙窖山、相思山、幕阜山、黄袍山、龟背岭、雨山与苦竹岭的高上。
   四墙。龙犬家园桃花源。图:龙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车曰蛮夷。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古粱州、汉中郡、巴郡、蜀郡、武陵郡、长沙郡、庐江郡的蛮夷,把米饭和鱼肉混在一起,敲着木槽叫喊着祭祀盘瓠。自伏羲的字形,到炎帝派狮子狗到天宫盗来谷种,到蚩尤的字形,到盘匏负女入南山都是一脉的龙犬文化,即龙与犬结合的文化。通城南为杨越之地,西为荆楚之地。杨越民族为蛇(龙)为图腾,龙为生态环境孕育文化,犬为忠勇文化,龙犬图腾是荆蛮(苗瑶畲)共同的精神图腾,即独特的荆楚文化。九岭山的五梅山有天狗峰,黄袍山主峰是奔走的龙犬,药姑山主峰是卧伏的龙犬。通城、平江出现蛇钮的陶器和蛮夷侯印,通城、崇阳各种生活场景出现各种狗雕,而且江西德昌,湖北崇阳、通城多个家族的兴衰都与狗有关,幕阜山区与通城就是孕育忠勇文化的家乡。龙犬家乡与桃花源紧密联在一起,谈千家峒必谈桃花源,九江傒人陶渊明辞官隐居庐山,写有不朽之作《桃花源记》。桃花既指桃花树,也指樱桃树。桃树遍幕阜山村屋前后,樱桃遍长幕阜山半山腰及山顶。通城崇阳就是个大桃花源,隽水河在崇阳段为桃溪,有多众与桃花桃树有关的地名。
   (三)、瑶汉医经
   一墙。匾。悬壶济世。联:医体医心医世界,治国治鬼治神灵。图:药姑山。文字:济世之经。药姑山交界湘鄂两省,草木茂盛,有江南“天然药库”的美誉。药物种类繁多,计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等植物1700多种,药用动物有蛤蚧、油蛙、蕲蛇等,是鄂东南最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相传西王母女儿瑶姑云游到此种了仙药,传说玉帝最小女儿在此采到仙药为玉帝治好顽疾,被封为司山女神后,打开天宫药库存,播下种子,相传吕洞宾路过此地将一篓仙药倒此。从此,草是仙药,人是药仙,道是药仙,佛是药仙,鬼是药仙。此山为药圣之山,藏药理医经于此,有缘者慧识:此山药道可治心,也可治身;可治神,也可治鬼;可治虎,也可治龙;可治人,也可治国。一句话能医治民族的生命。作哦瑶祖家园,孕生的瑶医瑶药,用换花草治疗生殖问题,保证了生男生女的平衡。食疗与浴疗为瑶族主要医治方法,妇女生产不用满月可下地劳作。相传山上住着以采药为生的李氏三姐妹。有一年,疟疾肆虐,许多人不堪冷热煎熬撒手人寰。三姐妹心如刀割,决心配制出猛药来战胜病魔。白天遍山采药,渴了捧些山泉水喝,饿挖些野草充饥,困了在地上打个盹。晚上,反复配方试制,亲口品尝药性药效,终于配制成一剂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良药。三姐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挨家挨户上门送药,分文不取。乡邻们感恩不尽,视为神仙下凡,在家设立牌位,天天烧香磕头。善行感动了上天,王母娘娘引渡她们修行成仙,封为司药女神,掌管人间百草。药姑山顶峰的三仙坛,是传说中三姐妹修行成仙的圣地。相传药王孙思邈南下衡山路过此地,资料记载,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此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医国救民的共产党在此设立红军医院,医国济民的毛泽东路过此山下,感悟救国救民之经,建国后渴饮此地茶叶缓解疲劳和延防衰老。
   二墙。药王药圣。孙思邈,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为药王。西魏(公元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小时聪明过人,长大后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公元581年)时,国事多端,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学得很高医道法之术。相传医好过老虎疾病后,又医治好了龙王性命,他能骑虎伏龙,人间妖魔鬼怪他都能降伏医治,说明医药是生命的根本,一切人与民族都是经过医治,才能生存下来。他十分重视民间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完成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公元659年),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李时珍(公元1518—1593),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今博士街人,著名医药学家,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在明(公元1590年)完成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药姑山是李时珍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称作“荞壳蚪”的蛇,李时珍命名叫蕲蛇。在这里采药数载,采集到许多珍贵药物标本,留下不少药联佳话。当地至今流传许多在此山采药时向世人传药传医的趣闻逸事。
   三墙。吴公孝治天下。通城抚瑶官吏吴里胥突染重病,家人深陷绝望,突有芷兰馨香扑鼻,两位白衣白裙仙女飘来,一位扶起里胥,一位将一粒药丸族入里胥口中。一盏茶功夫,里胥竟睁开双眼,跪谢仙女救命之恩。两位仙女是传说中的盘王之后,莳蔬为食,甘泉为饮,绿菌为床,白云为裳,修练成金刚不坏之身,医术高超,治好病人无数,山被呼为药姑山。为感谢瑶族仙姑济世之胸怀,里胥将两个儿子送去学艺。元四跟仙姑学习识药采药,把脉辨症,元七在牮楼中应门守家、晾药炊茗。后,江淮大旱,蝗灾严重,京城粮食紧张。吴里胥接到县衙送粮进京公文,忙派人喊回学艺的儿子。元四、元七押着粮船,数日后来到京城,即去仓廪交割。路遇皇榜:杨太后欠安,征求民医。回到客栈,点燃三支通神香,默默祷告师傅。烟雾中现出大药姑:药在你船上,可以药到病除。不得贪慕虚荣,贪图富贵,父老乡亲还等着你去为他们祛病除痛。第二天,元四、元七揭了皇榜,带着连夜用药姑山生长的马荚刺蔸(金刚藤)碾粉制作的药丸随监榜官进宫。太后脉象细弦,主腹部癥瘕,宜清热散结,软坚化瘀,服用金刚藤蜜丸当立见功效。太后服过三丸,感到下腹疼痛如同摘去一般,精神起来,饮食如常,行动无碍。皇帝大悦,内廷召见要他兄弟留京做官。元四答道:“我们一介布衣,生在草野,长于山林,不谙官道。要他们留在太医院做御医,元四极力推辞:家中尚有老父,无人服侍,兄弟还得回乡尽孝。皇帝当即传旨写诏:封吴元四知府衔,记名大名府,钦赐仪仗牌坊。自此,吴元四故居地改名牌楼冲,吴元四成了一方名医。
   四墙。医道李存忠。李存忠(公元1887---1974年),又名崇中,湖北通城麦市镇人,幼年聪慧,性慈善,喜好道学。李存忠世系平江才子李元度之后,几代务农,一年其父重病,家贫三请郎中不到,延误而死。李存忠立志学医为人治病。始学兽医,一有空余就到在麦市乾泰顺、徐顺泰药店义务裁药制药,识辩药物形态,探索药性与配方知识,后又潜心修道习武,研究人体骨骼结构,经络穴位。医道歉修,法术高超。既可符录医治土法疑难之病,相传可驾天车夜行,又能医治跌打损伤,精长接骨术。成骨科名医后,登门求医者,遍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河南等地,住宅及邻居家常有十几张床位。存忠行医善恶分明。既用药医治骨伤损伤,又严规教育医治人心。打架斗殴者,严肃批评,甚至严厉训斥,不是真心悔过,恳切检讨者不医;行恶被伤者一律不医。医德高尚,不管富贵贫贱,来者必医。一生勤俭,粗布衣褐,蔬菜淡饭,居住间陋,一间住房,三间病室,堂房为诊病接骨处。医余种田、种菜、种药、采药、制药、配药。行医四十余年,治好病人数以万计,富贵者适当收费,贫穷者不收分文。病人的谢礼,多转送前来治病的小孩,或远道而来的穷人。遵行《四部遗书》祖训,救死扶伤,其德其艺有如神仙,锦旗挂满内堂。
   (四)、师道楚越
   一墙。匾:王道师哲。联:君臣士觅师湘北,天地人寻法鄂南。图:相师山。文字:师道之礼。苗、瑶、畲族文化是长辈与师公口口相授承传,华夏族在夏朝、商时开设有“校”、“庠”、“序”等贵族教育学校。孔圣开创儒家私学,所教无类,教育走向平民。三人行必有我师,德能佳者皆可为师。道家在道观教学,儒家在书院讲学,佛家在寺院传学。有的只会以谋进为师,有的只会以谋退为师。张良达观兼师,为人间谋圣。进,谋国谋家谋己之功;退,谋国谋族谋己之安。谋时,在于礼师。相师山位于鄂南通城与湘北平江之间,即楚蛮与杨越交界处。在楚国进杨越退的地域流传张氏大谋进退的智学。相传秦时韩国贵族张良搏浪沙锤击秦始皇不成,逃亡到江苏下坯,在圮水桥遇到黄石公。黄石公多次启发式考验他的忍耐与礼貌,得授《太公兵法》。由于帝王学被刘邦拜为老师,为刘邦谋略建立了西汉政权。张良访知黄石公隐居下隽,辞官来此伴师安度晚年,故名相师山。相传汉高祖刘邦为国事与家事,率黄白两路兵请老师出山相助,礼见了张良,尊重臣子意愿继续隐居,让其在此礼陪尊师黄石公向当地贤人礼恭学习。张良以大自然万物为师,回归自然得道成仙。唐时,建寺庙纪念,赋门联:“相耶?将耶?千古利名成幻影,师也!友也!共邀风月话神仙”。山顶还建有张良庙向礼拜告诉师道真谛。
   二墙。张师山洞寨城。张师山古称“白云山”、“天竺山”,海拔近千米,山腰古垣环带,山顶庙宇轩昂,因汉相张良僻谷而得名。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谋略家。汉朝稳定后,刘邦动辄以“莫须有”罪名治罪罢官、斩首。张良进谏被见疑,毅然辞官出走。在黄石公指点下且歌且行,在好友秦汉交替时百越部落领袖长沙王吴芮的指引下,寻至楚越交界的白云山。吟诗:我去修行不做官,朝夕禅居白云山;渴饮黄花香蓼酒,饥食长生不老丹。闲去观花并看景,一时闷坐把琴弹;我主问君今何在,每日朝夕只在山。山顶有一庙,名叫“白云观”,山腰南面有一洞,洞高丈余,宽若两丈。前洞有石几、石案,为张良“读书洞”、“炼丹岩”、“卧仙石”。洞外花香鸟语,流水淙淙:洞内凤鸣龙吟,余韵嫋嫋;四周蕙兰吐芳,幽篁森森。张良在此书画作伴,琴诗为侣。吟诗舞剑,逍遥自在。当外有匈奴骚扰,内有异姓诸侯叛乱,君臣几经对诗,礼恭相敬而见。刘邦声泪俱下请他再扶拯汉室万世基业。张良心藏全局,救黎明于水火,献上计谋安稳了天下,稳定了国家,安宁了皇室。纪念赤心报国之谋,改白云山为“张师山”,“白云观”更名“张良祠”。庙前对联:得黄石公助,熟读兵书佐刘终成帝业;从赤松子游,精通玄理,使君得保天年。

共 24922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一篇桂阁通城大散文,可谓是贯穿了古今历史文献大全,作者以通今博古的海量深厚文化底蕴广播密布,把通城的历代醇绵隽永的文化图腾信仰,耕读。禅宗,佛教,儒风,奇人侠士,的形成和发展方式,流传情况,表现方式,以及各个文献内容类别演变繁荣阶段的脉络,环环相扣。我华夏泱泱大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人文复杂,单说原古人的诞生与继承都不一定相同,所谓炎黄子孙,这只是个概括,其实作为我们一般百姓生活在某个地方,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我们的祖宗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图腾,不一定都摸得清楚。但是,总之,有证考察的各民族详细文献还有待深挖。不过,在现代的三维空间,还能保存的那些图腾文化和信仰,那它必然是有相当大的哲理精神所在。请欣赏作者的大散文《桂阁通城》你会在其中领略这个地方民族的诞生和文献的聚成!(编辑:上官蓉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蓉儿        2019-05-12 21:28:37
  请欣赏作者的大散文《桂阁通城》你会在其中领略这个地方民族的诞生和文献的聚成!
2 楼        文友:上官蓉儿        2019-05-12 21:29:25
  感谢老朋友一路支持!
3 楼        文友:山鹰孔祥生        2019-05-13 07:30:26
  该散文阐述了通城的来龙去脉,阅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作为湖北人了解一下通城很荣幸!为佳作点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