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心灵】嫁妆(中篇小说)

编辑推荐 【心灵】嫁妆(中篇小说)


作者:胡昌海 童生,8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20发表时间:2021-03-22 13:52:41
摘要:嫁妆,原本是女人出嫁的陪伴,标志着女人的尊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从嫁妆开始,演绎了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嫁妆从奶奶开始,体现的是在旧社会封建家庭女子的婚姻。及至爷爷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奶奶一共生了六个女儿,却受到世俗的偏见。奶奶在矛盾中挣扎着,给自己确定了底线。到后来的大姑、二姑出嫁,因为形势的局限,将自己的嫁妆改装后作为女儿的嫁妆。三姑结婚后,因家庭的变故,几经周折导致三姑死后将自己舍不得治病的九百六十元块钱委托八叔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作为给女儿的嫁妆交给女儿。后来八叔努力奋斗,在外打拼发迹后回馈乡邻,却遭到非议。回想起奶奶生前的日子,八叔决定从事公益。爱好音乐的八叔,在思恋之余创作了一首《妈妈的嫁妆》作为对逝去母亲的缅怀。嫁妆贯穿于小说的全线,展示的是新旧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维的转变。


   二姑小大姑两岁,也是超过了法定的结婚年纪。那时候,凡是超过十八还没有出嫁的女孩,一定会引起旁人的猜度:不是孩子有问题就是孩子的家庭有问题。
   奶奶觉得对不起女儿们,当媒婆前来给二姑说媒的时候,奶奶再没有推辞,只要求男方的家庭条件要好点,至少要比奶奶现在的家庭要好。
   就这样,大姑和二姑婚姻在奶奶的主导下算是确定下来。按照张家村的老习俗,“看人家、散茶”等等婚俗程序一一到位,剩下的就是出嫁的具体时间。大姑的媒婆和二姑的媒婆前来和奶奶商量婚期的时候,奶奶说婚期的事等和爷爷商定了再通知媒婆。
   关于大姑和二姑的婚期,奶奶和爷爷商量,干脆确定在同一天。
   奶奶说:“孩子她爹,我们家庭还处于困难中,反正两个女儿都确定了,不如一起置办,‘两场麦子做一场打’,这样会减少很多的开销。”
   经奶奶这样一说,爷爷想,奶奶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两个女儿的婚期一起办,可以减少帮忙的人,减少办喜事在乡邻处借东借西的麻烦。反正“一个羊儿是放,两个羊儿也是一放。”爷爷同意奶奶的意见。
   一九六七年的张家村,依然在贫困交加中回旋。奶奶先前的誓言一定要让自己的女儿风风光光地出嫁。奶奶和爷爷商量,女儿出嫁一定要置办八个“背的”,那是当地早就形成的规矩。衣柜、柜子、箱子是一样都不能少的,那是奶奶给自己确定的底线。自己山上本来不缺木材,可那是大集体的,不能随便砍伐。买木料没钱,奶奶就对爷爷说:“孩子他爹,你看我当初来你们家的那些嫁妆,虽然旧是旧了点,如果请木匠重新打整一下,再上上新漆,也还是不错的,你说呢?”
   爷爷说:“如今孩子们都一个一个长大成人了,再说,女孩的事本来就是为娘的当家。你怎么说怎好。”
   爷爷没有反对的意见,奶奶就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大姑、二姑各自置办了八套像样的嫁妆。
   大姑。二姑婚期的那天,爷爷喝醉了酒,但没有发酒疯。让奶奶有些意外。
   大姑、二姑在同一天出嫁了,各自风光地带着奶奶陪嫁的八套像样的嫁妆。
   大姑、二姑的出嫁,在张家村方圆几十里都有称道,说奶奶算是地方中的狠人,六个女儿,还能那么排场,在同一天将两个女儿嫁出去!
   那一年,是一九六七年的九月。
  
   七
   大姑、二姑的出嫁给爷爷奶奶一家减轻了负担,但同时又少了两个劳动力,让家庭的收益减少很多。
   爷爷心中的结一直没有解开,时不时因为子女的问题相互争吵。每次争吵的时候,爷爷就喝闷酒,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不睡到中午不会起床。在家吃过午饭再到社队出工,耽误了半天的工分。
   不管爷爷怎样,奶奶依然是任劳任怨地支撑着家,家内家外的事都靠奶奶一个安排,更多的时候都是奶奶亲自动手去做。
   爷爷的烟瘾越来越大,抽起烟来就像是烧火,烟雾一股一股从嘴里喷出来,在爷爷眼前打了两个璇儿,才袅袅地飘上爷爷的头顶。刚开始爷爷抽烟的时候,奶奶只是提醒爷爷说:烟,最好莫抽,那东西很伤身体的。可后来随着六个女儿的相继出生,爷爷的烟抽得越来越密。奶奶再也不说什么,因为奶奶听抽烟的人说过:烟,抽的是寂寞。大概是爷爷胸中有结,想借助抽烟来麻痹自己的灵魂罢。爷爷满脑子的世俗全是因为奶奶生下的六个姑姑。
   爷爷的酒量并不大,喝三两就二麻二麻,再多喝就醉。醉态的爷爷胡扯瞎诌,如若有人和他唱对台戏的话兴许就会出手打人。奶奶知道爷爷喝酒的脾性后,从来不奉劝爷爷喝酒的事。为女儿们的事,奶奶也特别的惭愧,要是能满足爷爷的意愿或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按照家乡老人的说法,“烟抽寂寞酒喝愁”,爷爷有爷爷的苦衷。奶奶经常一个人坐着劝慰自己。
   让爷爷再度振作是七叔出生的那一年。那是一九六九年冬月阴历初九。那一天正是爷爷和奶奶结婚的日子。时隔二十八年,当奶奶抱起刚出生的孩子剪断脐带的时候发现是个小子,奶奶“哇”的大哭起来,可能是奶奶的哭声吓到了还没睁眼的七叔,七叔也“哇哇”的哭叫着。
   七叔出生已经是半夜过,大概凌晨四五点的样子。听到孩子的哭声,爷爷懒得理会,却惊醒了熟睡中的三姑、四姑、五姑。三个姑姑胡乱套上衣服跑到奶奶的床前,望着女儿们睡眼醒忪的模样,奶奶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奶奶拉着三姑的手,轻轻地说:“快去给你爹说,生的是儿子。”三姑“哦”了一声,木讷的离开奶奶的产床前去爷爷的睡房。三姑刚走进爷爷的睡房,爷爷正准备起床,见三姑进来就问:“起这早干嘛?”
   三姑:“妈生了个弟弟。”
   “啊?”爷爷楞了一下,马上就吩咐三姑:“快点去把火烧燃,屋里好像还有鸡蛋,给你妈煮几个。”
   爷爷惊喜的表情三姑虽然有些反感,但奶奶的遭遇让三姑伤感,三姑鼻子一酸,迅速转身出去抱柴,随带喊了一声四姑帮忙烧火服伺奶奶。
   七叔的出生,让爷爷喜笑颜开。多年不见的欢快一下子全部显现在爷爷的脸盘上。围着奶奶的产床,爷爷忙前忙后。安顿好奶奶,爷爷坐下来,倒了一盅酒,一大口一大口地喝着,不见醉意。爷爷很奇怪,平时喝这些早就醉倒了。二十八年,不短的岁月,爷爷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为张家延续了香火。
   七叔的出生,奶奶也扬眉吐气,不再遭爷爷的唾骂。祥和的家庭氛围充斥在上阳坡的张家屋场。
   爷爷找奶奶商量,说七叔就是张家的救星,有了七叔,爷爷从此不用在张家村乡邻面前抬不起头。
   爷爷说:“二十八年了,生前面的娃儿都没有整过‘竹米酒’(土家族习俗:生孩子了办酒席称为‘竹米酒’),主要是那时候家境不好,这次无论如何整个‘竹米酒’,他妈,你说咋样?”
   奶奶很明白爷爷的用意。虽然两个女儿出嫁还欠了几百块钱的外债,按说,是没有条件办这个酒席的,可结婚二十八才生了一个儿子,终于解开了爷爷心中的结,奶奶自然也不会反对,就说:“那就整呗,要整就排场一点儿。”
   奶奶的想法其实也是爷爷的想法,只是爷爷不便说出来而已。
   七叔的“竹米酒”,定在七叔满月后的第三天。按照当地的风俗,竹米酒是一定要接嘎嘎(土家族称外公、外婆为“嘎嘎”,外公称“胡子嘎嘎”,外婆称“奶儿嘎嘎”)、舅舅,奶儿嘎嘎去世多年,胡子嘎嘎六十好几了,只是舅舅比奶奶小,但也过四十了。胡子嘎嘎和祖爷的矛盾早就化解,只是两家的来往甚少,不是过事(土家族称红白喜事为“过事”)从来就不行走。
   爷爷到奶奶的娘家报喜,说七叔出生了想整个酒。奶奶的父亲想到奶奶生了第七胎才生了一个儿子,奶奶的父亲当然喜欢,爽快地确定了日子。奶奶的父亲主要是要为奶奶二十多年的委屈讨回一些公道。
   送“竹米”置办的童床、木车、娃背篓、大小铺盖一应俱全。奶奶的两个弟弟还请了吹手乐队,还要求爷爷接东西的时候必须要讲“礼行”(土家族过事交接东西的一种仪式),七叔的“竹米酒”办得风风光光。让爷爷很有面子。
   那一年,是一九六九年阴历的腊月十二。
   那一年,爷爷四十六,奶奶四十五。
  
   八
   自从有了七叔,爷爷突然就把叶子烟戒了,酒也很少喝。爷爷说:“烟酒不是个好东西,伤神伤身体,容易误事。”
   奶奶调侃:“那以前就不伤神伤身体误事了?”
   爷爷憨厚一笑,扛着锄头忙活田里的活去了。
   三姑一晃满十七岁了。媒人来了不少,可奶奶考虑到这几年,一年一场事,外债欠了不少,特别是给七叔整酒,一下就欠了三百多元的债务。对于张家来说,是一个足以让爷爷奶奶压头的数字。
   如果三姑的婚姻快的话,再出嫁三姑就会让家庭雪上加霜,奶奶和爷爷商定,三姑还不到国家规定的婚嫁年龄,所以统一口径将三姑的婚事往后拖一拖,也好让他们喘一喘气。于是前来说媒的介绍人都被爷爷奶奶婉言推却。
   长期受家庭贫困压抑的三姑,在大姑、二姑出嫁后就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除了在社队劳动,回家后还要帮助奶奶忙活家务。七叔没出生之前,爷爷对于家务事几乎是只手不沾,动辄不是骂奶奶,就是骂孩子。大姑、二姑出嫁后,家庭中三姑最大,挨骂最多的当然就是三姑了。在辛苦、压抑、辱骂声中成长的三姑骨子里有了一股叛逆的脾性。
   给七叔办“竹米酒”的时候,大舅爷吃完酒席,又在张家玩了一天。虽然相隔不是很远,但几姊妹也很少在一起叙叙家事。那一回,奶奶把多年张家的事务倾诉给几年未见的弟弟。大舅爷对奶奶说:“我那儿子本校一晃就满二十岁了,学艺不精,又吃不得苦,只好跟着我再学几年,比纯粹的劳动轻省一点。”
   奶奶说:“那就慢慢来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要身体好,无毛无病比什么都好。”
   奶奶和大舅爷互相安慰着。
   大舅爷由于土改后搬到新的地方立业,家境也不好,还动不动的挨批挨斗。虽然大舅爷解放前在外学了一点医术,解放后传给了他儿子黄本校,但儿子不学无术,让大舅爷十分恼火。
   那次大舅爷回家后就想,儿子不争气,如果早点给儿子说一门亲事,让儿子一结婚,或许就会走人道了。大舅这样想的时候,突然记起姐姐的三姑娘,好像年龄也差不多。于是就请媒人前去“讨口气”(土家婚俗:媒人正式说媒之前的试探,称为“讨口气”)。讨口气的人去上阳坡张家,奶奶毫不隐瞒地说:“我们家这几年事过多了,还欠着债务,一旦三丫头的婚事定下来,我们没有钱嫁,耽误了他舅舅孩子的青春时光不好。”
   前去讨口气的人将奶奶的话如实汇报给大舅爷,大舅爷听了面带喜色。心想:越是这种时候,这门亲事越好成就。
   盘算几天的大舅爷突然想到奶奶家去,说是要找奶奶玩玩,顺带聊聊儿女的婚事,还说儿子本校和三姑都是谈婚论嫁的年纪了,需要早点儿找个归宿。大舅爷把想法说完,奶奶接过话题:“上次不是给你说了的吗,这几年我们家中事多,精力跟不上来。再说。孩子还不到十八岁,拿不到结婚证明社队又要找麻烦。”
   大舅爷说:“其实,我就是为这事来的,我们姊妹之间又不是别人,有什么话不好说呢?”
   “怎么说嘛,一没钱二没人缘的。”
   “我也知道姐姐这几年家中事情多,如果能让三丫头和我家本校结婚,一是想给本校盘个绳子(结婚成家,土家族又叫“盘绳子”),好让他有个管头儿,或许知事早点,这样下去真叫操不完的心;二是我们两姊妹有什么话不好说的?丫头的嫁妆不要你们置办,我还可以资助你们一些。你们家大口阔,要开销的地方多,我们虽然也困难,但毕竟人口少,开支要小一些。”
   大舅爷的话让奶奶有些心动。只是奶奶早就承诺每个姑娘出嫁时的嫁妆一个也不能少。
   奶奶说:“那样不行,女儿们跟着我没有功劳有苦劳,最主要是女儿跟着我受的委屈太多了,我发过誓,一定要在女儿出嫁时对得起孩子。”
   大舅爷知道,奶奶是个要强的人,说出去的话从来就不往回收。大舅爷揣摩了一会儿,又说:“我知道姐姐是个说话算话的人。你看这样行不行,丫头的嫁妆你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办嫁妆和酒席的钱我先拿出来,就算是我借给姐姐的,到时姐姐们家里闹好了再还给我。”
   奶奶寻思半天,说:“这样不太好吧,养得起女儿却嫁不起姑娘,不是让人笑话呀。”
   “姐姐也莫心太强狠了,说句姐姐你不多心的话,如果你欠的外债五年偿还不清,那孩子要等你五年吗?”
   奶奶一想也是这么个理。于是又和大舅爷说了半天,两姐弟终于就大舅爷的儿子和三姑的婚事搭成了共同意见:按照张家村当地风俗一样,只是奶奶给三姑的嫁妆由奶奶比照大姑和二姑的嫁妆置办,所需要的钱由大舅爷借给奶奶,待奶奶有钱后再还给大舅爷。
   半年后,三姑结婚。三姑父就是大舅爷的儿子:姓黄,名本校。三姑和三姑父属于姑舅老表结婚。
   那年,是一九七零的七月。
   三姑和三姑父结婚后,正如大舅爷所料,三姑父改掉了许多陋习,偶尔还能帮忙做做家务,给患者看病也更加用心。
   三姑父结婚后,大舅爷并没有提及分家。大舅爷有大舅爷的想法:一来大儿子本校的医术还没完全学到家,再跟着学几年单独出去他也好放心。没有分家,挣的钱属于大家的,一家人打伙开支;二来大舅爷还有个小儿子还小,加上大舅爷的年龄一年大一年。他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三姑嫁到三姑父家,由于三姑父家里人口少,家底也比娘家厚实得多。大舅奶是一个贤惠的家庭主妇,对三姑很好,三姑感到特别幸福。那时候,在三姑看来,结婚就好比是进入了人间天堂。
  
   九
   八叔出生是一九七三年春季。
   上阳坡的春,绿意滴翠,风轻轻,云淡淡,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远山近水都无不在一片温润明净的春日里。
   张家自从有了七叔以后,爷爷的状态就像这春季里的松柏,刚毅而昂扬。奶奶的妊娠反应出现后,爷爷就告诫奶奶不要做重活,免得对肚子里的孩子造成伤害。听了这样的嘱咐,奶奶感到温馨。

共 37044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
转到
【编者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篇优秀的作品。小说《嫁妆》以朴实灵动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家族延续了四代的故事,让有幸读到它的人沉浸在了深深的感动之中。关于小说的梗概,作者在摘要中已经讲得很细了,本按就不再赘述。小编只想倾情地推荐这篇凝聚着作者心血的作品。作品语言核实、流畅,以时间前后为序,围绕着作品中女主角“奶奶”的婚姻(嫁妆)展开,把一个家庭在长达数十年的兴衰和发生的故事讲述了出来。作品情节生动,构思细致,充满了生活气息,方言的加入让作品充满了地方色彩,可读性很强。感谢作者带来的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3-22 13:53:04
  拜读大作,为你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3-22 13:53:32
  很好的作品,感谢你的付出和分享。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3-22 13:53:46
  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