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精品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72发表时间:2021-10-16 16:16:42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李时珍以个人之力,穷一生之力,考量本草,著成此书。古往今来,一人而已。本草是官修,其实历代都在做,我们现代也都有《药典》,那都是煌煌巨著,甚至比《本草纲目》更详尽。那是当然,一人之力怎么和举国之力相比。不过,我们决不能因此低估了李时珍的价值。他的病人至上思想,他的谨严态度,他的科学探究,那是永远应该彪炳史册的,就此万世而不朽。更何况,他的书在他那个时代,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成为本草之集大成者,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当然,他唯一遗憾的是,人生不过百年,上天不会应该他有伟大志向而多给他一百年,在他暮年成书以后,他知道仍有欠缺。当然,天下医书,天下人共修,就算当时他的考证毫无破绽,我们现代人也不可能就此行医,因为生物会进化,本草的性状也会有变化。做药材的都知道,同一种药材,人工种植和野生的都会有区别,更不要说几百年前和几百年后,环境变化了,生物的性状当然会随之改变。
   李时珍穷一生之力写就的煌煌巨著,差点不能出版,是笑话,更是现实。很明显,刊印这样一部巨著,出版商投入巨大,风险巨大。《天工开物》遇到了涂绍煃出资,《本草纲目》没人买单。幸运的是,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慧眼独具,看中了此书,为之作序,从而顺利刊行。当李时珍捧着《本草纲目》去找王世贞时,我感到了悲哀和讽刺。试想,现代某个人拿着一本医书找作协主席作序,可能吗?所以,李时珍是幸运的,《本草纲目》是幸运的。我甚至会想,历史上会不会有个张时珍或者王时珍,也有同样一本书,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流传,就此湮没无闻了。人生的境遇,又有谁能说得清?
   论语
   《论语》是直接记录孔子言行的最重要的典籍。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说儒学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一点都不为过,以至于中国的文化人都被称为大儒。儒学的功过,一言难尽,但这些,并不是孔子的功过,因为儒学肇始于孔子,但后来成为统治思想以后,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孔子的思想了。正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化了,成了毛泽东思想乃至邓小平理论,在西方西方化了,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以,近代很多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们,虽然反对儒学,但对孔子还是尊崇的。所有国外的华语学校,均被命名为孔子学院,足可见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为了不让山东被割让,称山东是中国的圣地,如同西方的耶路撒冷,就是因为山东是孔子的出生地。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有志于拯救天下的读书人,他真心认为,天下归仁,人人向善,就会天下大同。我们可以笑他幼稚,但这真的是他的理想,并且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事实上,他被称为“至圣”毫不为过,因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一生都在践行他的理想人格,是我们遥不可及的人格典范。我在想,如果现实中有这样一位人生的导师,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追随他。所以,孔门子弟都是真心实意的追随他。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并不能救世,孔子并不是没有过机会,他在鲁国实践过,但并没有多大效果。而当时实施法家思想改革的诸侯国,无一不是富国强兵。法家思想最彻底的秦国,最终还统一了六国。事实说明,孔子的学说,在当时,比不上法家思想有用,是改变不了乱世的。后来儒学为什么能成为统治思想,是因为秦朝尚法,二世而亡,而改造后的儒学契合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又指给了中国读书人上升的道路,所以赢得了社会的尊崇。而孔子,也被捧得越来越高。
   孔子的思想救不了世,但是可以改造人。一个真正践行儒家思想的人,必然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为孔子的学说就是首先修身,然后齐家,最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对普通人而言,可能没有机会治国平天下,但修身是可以的。这是中国的光辉典范,中国人温文尔雅,克己容人,这是世界公认的。当然,性善论和性恶论永远在斗争,人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恶魔,中国始终会有小人,或者有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但也始终会有接受儒学传承的君子。人性的较量和儒学无关,但真正的中国人,一定是会受到儒学影响的。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不器,当我达到君子时,有没有用?或者说,我为什么要做君子?司马迁说大舜的高尚人格导致只要他在的地方,人会自动追随他成为乡村城市乃至都邑,我觉得是神话,太不可能了,因为孔子就是一个至圣的人,一个君子的典范,但除了几个学生之外,社会上的人们并没有主动追随他,更别说成为都邑了。但是我知道,如果你孔子“君子有没有用”,孔子一定会奇怪地看着你,因为追求君子是人的本性,是没有理由的,你如果想做小人,甚至想做禽兽那都是你的自由,孔子也只会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而已。孔子提倡守孝三年以报答自己刚出生时父母对自己的三年关爱,有学生问他能不能少点,孔子也是很奇怪的问他,不守孝能不能心安理得。他说能够,那孔子就说你就别守吧,医生救不了不想活的人,一个人真心不愿意做君子,孔子也没办法,只能视你为禽兽。
   孔子是至圣,因为他做到了典范。温良恭俭让是他的常态,为学为人都无可挑剔,因材施教让人如沐春风,特别是道穷而不改其宗,而且毫无怨言。高山仰止,每一个人越深入了解孔子,越感到榜样的力量。当然,至圣不一定是最高地位的人,他在当世并不如意。难得的是,在他四处碰壁累累似丧家之犬的时候,他没有绝望,没有怀疑和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教育来影响后人。孔子是永远的老师,天下读书人都称之为先师,而他,也确实是老师的典范。记得易中天先生讲到孔子万世师表时,动情地提到“孔子一生就希望做一个好老师,仅此一点,就永远值得人们尊敬。”记得游玩孔庙时,看到杏坛,看到“万世师表”巨匾,看到孔门学生在孔子身边垂拱而立,真正感到师生的和谐,感到老师的伟大。
   老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因为教书育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什么样,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未来。与医疗类似,中国的教育也出现了问题。我一直想不通,老师是为了学生好,医生是为了病人好,为什么在中国,师生关系、医患关系会这么微妙,双方都像防贼一样猜疑对方?老师也是人,当然不应该道德高标,也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诉求,但老师教学生不是应该天经地义的吗,为什么会存在课余有偿补课?反过来说,家长给老师送礼也是应该的啊,孔子就强调“束脩”,也就是说学生要给老师送礼,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也强调学习的重要,免费的知识会不重视,正如唐僧取经到灵山,如来都说经不可轻传;二是警戒学生,学习就是约束自己,修身养性,也就是“束脩”的本义。当然,送礼多少,那就因人而异,孔子从不在意。真的很难想象,补课明码标价,老师的知识是可以换成金钱的,更有甚者,该讲的时候不讲,不该讲的时候花钱了可以讲,这种种问题,当然也不能归罪于学生、老师、家长,这些都是系统性、制度性的问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之伟大,还在于他不计较于名利。我们的儒家经典,都是他整理修缮,但不是自己创作。也就是说,他不强调著作等身,不强调署名原创,以看到多少出版物上有自己的名字为荣,而是真真切切的希望把自己的思想传给后人,能够给别人以帮助。《论语》也不是他所写,而是他的语录集。可以说,他没写过一本书,但他的思想却反映在每一本儒家经典中。这让我们当今精力都放在出书发论文而到处拼凑的所谓学者,该有多汗颜!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从来都是以质胜而非量胜。
   孙子兵法
   不出所料。言及孙武,必谈伍员。原因很简单,孙武的经历简单,而伍员的经历更戏剧化。《史记》中提及孙武,就是一场战争,一部兵法。当然,还有序幕,孙武演兵,杀了吴王两个宠姬。
   先说伍子胥。伍子胥为公子阖闾做了莫大贡献,当然,这是投资,当阖闾成了吴王之后,伍子胥也终于得到回报,能够一骋胸中郁垒。我一直奇怪,一个楚国人,逃亡到吴国,居然认识那么多能人异士,让阖闾称霸,吴国就没有一个伯乐吗?说伍员和孙武是刎颈之交,未免臆想,伍员就是通过孙武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孙武,也只不过通过战争建立不世之功。孙武如范蠡一般功成名就逍遥田园,而伍员如文种一般忠贞为国惨遭不幸,他们伐楚以后走向不同人生,压根就没有重合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武比伍员聪明,当然不需要像剧中那样让伍员来救。另外没想到的是,田穰苴居然是孙武的叔叔,这一家真不简单。古往今来,家学渊源,几世之功成就一番伟业,数不胜数。司马迁如此,李时珍如此,孙武孙膑亦是如此。
   《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家始祖,既对又不对。说不对,是因为在这部书之前,亦有兵法传世,有吴起的吴子兵法,司马穰苴亦有兵法。说对,是因为孙武在短短十三篇中,不仅谈兵,更涉及到深层次的哲学思维,其中的很多思想,不限于兵法,更是为人处世,所以《孙子兵法》是第一部让后世人人修习,个个受益的兵家经典,称为始祖不为过。
   孙武最重要的思想,是重战。重战分为两个方面:1、慎战。“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事,不可不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绝不是一个将军,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哲学家,有着对军事透彻认识的智者。孙武虽为兵家之圣,但他一直强调不要依赖战争,能不打就不打,战争是迫不得已的手段。这是所有兵家未达到的高度。军事家嘛,强调如何赢得战争,有了战争就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有谁会考虑战争的危害?后世任何一个朝廷,在面对战与和的问题上,都是文人主和武将主战,亦可见孙武的修为,早已超过了一个武将,一个军事家的境界。2、不能忘战。国家无事,忘战必危,人必须居安思危,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英雄所见,总是一样。而孙武更高人一等的是,武备长修,但修武备的前提是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否则穷兵黩武,必将走向灭亡。“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种声音,哪是兵家,完全是看透一切的智者。
   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历来的军事家,很少有政治眼光,就像岳武穆一心想着直捣黄龙,他却没想过,迎回二圣后怎么办,让高宗赵构怎么自处?孙武作为军事家,难得的是,他有政治家的眼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能通过外交手段取得成功的,绝不要通过战争手段。战争,永远是为了和平,永远是政治的一个基础。当然,这不是说战争不重要,如果失败了,城下之盟,一切都是空谈。甲午之战后,李鸿章和日本谈判,任他巧合如簧,倾心为国,还是不得不出卖国家主权,签订合议,以致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朝鲜战争,中国一胜再胜,所以有了谈判的底气,你要谈就谈,要打就打,我们随时奉陪。板门店协议是典范,正是有了强大的武备,所以才有公平的合约。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这是孙武的思想,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孙武的名字起得好,止戈为武。孙武在历史上是个谜,五战克郢,以弱胜强,而且胜的彻底,胜的毫无悬念,那是何等的天才!奇怪的是,这之后他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吴起、廉颇等终身驰骋疆场的名将不同,他选择了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许有他的榜样,他的后人孙膑亦是如此。剧中的分析很有见地,也是最大的可能,他看到阖闾穷兵黩武,知道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选择了离开。飞鸟尽良弓藏,按理说,阖闾在时,飞鸟尚未尽,良弓应未藏,阖闾不应该放弃这么一个军事大家,怎么会让他轻易离开,这又是一个迷。当然,历史究竟如何,没有谁知道。我们只知道,孙武没有离开我们,他的兵法,带着他的光辉思想,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而绝不仅仅是军事家的读物。这是他,也是这部典籍最重要的价值。
   楚辞
   楚辞其实不是一部典籍,而是一种体裁,一类作品。勉强说是典籍,是后代人编纂了《楚辞集注》。当然,学习楚辞的人,不一定非要看这本书。楚辞的肇始和巅峰就是屈原,虽然还有宋玉和其他作者的文章,但和屈原相比,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差得很远。所以看楚辞,就是看屈原。
   屈原的《天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他以问题为诗,以优美的语言,提出了种种问题,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倾向。戏剧以此出发,诠释了天眼,飞船等现代科技,其实有点偏题。屈原作天问,但他真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不是的,他不是科学家,才不关心答案是什么,他只是在塑造自己这个伟岸的形象,敢于对天发问,对史发问,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和时空中游弋。这是所有浪漫主义作者共同的特点。李白也会问“青天有月来几时”,但他真会去研究什么时候有月亮吗?不过,屈原有着求索精神,这倒符合我们科研工作者的钻研,虽然他求索的只是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是天问中的问题。

共 17918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作者深夜将这篇洋洋数万言的“读书有感”完稿并发表,可见吴需荣老师治学精神之发墳,之刻苦。“有感”中对“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徐侠客游记”“老子”“周易”“传习录”等十一部我国古代经典名著,舒发了自家的精辟见解与评价,展露出作者渊博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包括文学、哲学、政治诸方面,诚所谓“学富五车”。 我由衷地赞赏老师的精辟见解和老到的文学功底:他是这样娓娓道来,“尚书”的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它是古代政治史方面唯一的书藉,是中国散文的开始,是中国文学起点; “天工开物”的成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此书是屡试不第的学者宋应星,凭着自己的记忆将这些真正有用的学问和技术写了出来,成为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 他这样赞美“史记”:它之所以伟大,是它开创了一个传统,中国文化从未断流,这是他的功劳之一。司马迁的伟大是他曾遭受“腐刑”忍辱偷生,不惧生死,秉笔直书,直言当朝皇帝的伟大和过错。他献给皇帝的手稿没有被采用,现在传下来的是留给外孙的另一本,由外孙捐献出来的。鲁迅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司马迁才学之高。 在读“本草纲目”后,他这样赞扬李时珍,以个人之力,穷一身之力,考量本草,著成此书,古往今来,李时珍第一人也。 他以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在他四处碰壁时,他没有绝望,没有怀疑和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教育来影响后人,孔子是永远的老师。天下读书人都可称之为老师,而他确实是老师的典范。 看了“孙子兵法”后,他写道,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从来都是以质胜,而非量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绝不是一个将军,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哲学家,有着对军事透徹认识的智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这是孙武的思想,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屈原作天问,他真是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不是的,他不是科学家,他只是塑造自己的伟岸形象,敢于对天发问,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的时空中游弋。没有“离骚”,楚辞这个文体会在中国文学史上暗淡很多,屈原也达不到中国纪实文学的高峰。“离骚”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清高孤傲的个性,忠贞不渝的追求,香草自喻,圣贤对话,升天入地的求索,这都是中国浪漫文学的典范。他投江之后,百姓自发划船救他,用粮食替代他去喂鱼,以致形成中国端午节的文化。仅此一事他就不朽了。 老子的思想是集大成的,短短五千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逻辑等科学,提出物及必反,福祸相依规律。涉及到治国理家,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乃千古奇文。 另外对“周易”和“习传录”也都有着独到和精辟地见解。 需荣老师品读的这几篇古典名著,没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是很难看懂的,也是一般人很少读到的。这篇读后感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需荣老师的大作往后能在本社团多多发表,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和对古典文化珍品地鉴赏能力。对这篇“读后感”我大大地赞赏,也特别地推荐! 【神舟编辑:周世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02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0-17 15:56:56
  感谢吴需荣老师投稿对神舟社团的支持!期待老师再创佳作继续投稿支持神舟社团!问候老师!遥祝秋安!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美蓉        2021-10-17 19:21:22
  读了老师的这篇文章,受益匪浅,从中了解了许多从未认识到的知识,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经典的方法,我们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深切地感觉到,老师对经典的独到见解,拜读学习!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3 楼        文友:石尖        2021-11-01 16:02:35
  吴需荣老师对历史典籍熟稔于心,洋洋洒洒,古今结合,见解深刻!拜读学习!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