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精品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71发表时间:2021-10-16 16:16:42

【神舟】【读名著•传经典】读《典籍里的中国》有感(随笔)
   屈原的《橘颂》,展示了一个爱国者的情怀。农耕文明安土重迁,必然会带来对土地、对家乡的依念,所以,中国人最爱自己的祖国,最爱自己的家乡。上到天子国君,下到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都是最不能忍耐的痛楚,而叶落归根都是心中最后的祈盼。所以,屈原的《橘颂》在当时就引起了人的共情,是可以想见的,甚至楚怀王都喜爱这首诗,也是可能的。当楚怀王吟诵着这首诗客死他乡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屈原,有没有后悔自己的抉择。
   屈原是个文学家,但不是个政治家。文学家,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家,有着自己的憧憬和理想,有着自己的认定和坚持,有着自己的清高和孤傲。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忧国忧民的人,这毫无疑问。但是,也仅此而已,他并不是一个能救国的人。他不是没有过机会,他也曾参与政治十年,结果并没有把楚国改变什么,反而落得上下的一致埋怨。为什么?很简单,政治是利益的妥协,是权术和诈术,是求同存异以求一逞。屈原不懂,他只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自己的一片热忱,自己的一颗丹心,按照自己的理想绘制楚国政治社会的蓝图,结果当然会遭到楚国反对势力的抵制,而国君也无法再容忍他。其实,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晁错,王安石,甚至后来的东林党,翁同龢,都是想当然的政治家,是伪政治家。政治家需要有浪漫的理想主义追求,更要有务实的利益妥协和让步,这是屈原想不到的。屈原的犯颜直谏,也不一定对。中国古人信奉文臣死谏,但其实是不了解人性的,当一个人愤怒时,你说再多都是无用的,哪怕你说的再对,别人可能也会越听越生气,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国国君?如果你再以死相威胁,国君会听你的威胁吗,君王的威严何在?所以,进谏的方式其实很重要,像东方朔那样讲求进谏方式的聪明人,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又利己。屈原这样的力谏,误人误己,根本达不到半点效果,只是让国君担了不纳忠言的恶名,更让自己更是遭到了直接的灾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当然,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反而是他的幸运。文章憎命达,正是因为他的落魄无助,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可以说,没有离骚,楚辞这种文体会在中国文学史上黯淡很多,屈原也达不到中国浪漫文学的高峰。《离骚》,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清高孤傲的个性,忠贞不渝的追求。香草自喻,圣贤对话,升天入地的求索,这都是中国浪漫文学的典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文人,甚至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固定体例。
   屈原是幸运的。他虽然没有得到上层的认可,却得到了普通百姓的认可。在他投江之后,百姓自发划船救他,用粮食代替他去喂鱼,以致形成了中国的端午节文化。仅此一事,他就不朽矣。沧海桑田,岁月变幻,一切功业都会随风飘散,唯有融入普通百姓生活方式的礼仪和节日,才是最好的纪念。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记得屈原,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端午节的
   粽香和龙舟。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被称为游圣,据说中国519旅游日就是源于徐霞客。旅游嘛,文人墨客,在游历之余有感而发,写下游记很正常,三藏法师西游时就曾写过《大唐西域记》,柳宗元等也多有游记名世。但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更是其地理学上的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地理学。
   徐霞客的旅游和我们现代的旅游不一样的,他是把旅游当做事业的。所以,他的旅游不是放松心情的,而是带有科考性质,他的游记很严谨地记载了当地的地形地貌,是地理学的第一手准确资料。难得的是,中国的地理学著作似乎天然具有文学色彩,《山海经》如此,《水经注》如此,这本书更是如此。可以理解,中国能流传下来的各个方面的著作,都是中国文人的作品,而文人嘛,文学性是第一位的,所以中国的典籍都很优美而富有底蕴,哪怕是科学地理方面的专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如此,徐霞客更是如此。当然,古人的游历不像我们现代方便,我们的旅游其实都是国家或社会组织已经开发方便出游的景区,而古人不是,几乎都是靠着一己之力攀登山峰或者泛舟江湖,是很危险的。当然,有利就有弊,我们的旅游缺少了古人静静观赏和思考的意趣,有的只是人潮汹涌中的匆匆一瞥,更别说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了。而且,古人的游历很率性,就是一个行囊,因为旅游不是享受,而是历练,是学习;现代的旅游,事先要做攻略,要征询注意点,准备的东西越多越好,其实就是在强调旅游的舒适度,因为我们的旅游是享受。而国家和旅行社还专门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只为提高游客的舒适度。这当然不错,但我还是觉得,越来越舒适的旅游,逐渐远离了历练的本意,返璞归真的钟情于山水和人文,才是旅游的实质。说走就走的旅行,也符合游历的本质,但说着简单,做到却真不容易。
   “朝碧海而暮苍梧”,这句话是互文,也就是说,早早晚晚都在碧海苍梧之间,这是徐霞客的志向。这也是他的夸张之语,因为在古人看来,这只有御风飞行的神仙才可以做到,普通人是无法做到早上在海边,而晚上到了苍梧之山的。不过,我们现代人确实能轻易做到朝碧海而暮苍梧。在我们出行越来越便捷的时候,那种探查未知,终身求索的勇气,应该是我们秉持的。在更便捷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更高的理想,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个古人无法企及的目标,对我们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果徐霞客有幸生活在我们的年代,他的游记又会是何等的丰富和光彩夺目!
   现代人方便的同时,闲暇却少了,大多要工作,要赚钱,本就不多的空闲时间还要陪家人,陪朋友,如果有谁啥都不管整天在外游玩,肯定会被认定为没有责任心而遭到口诛笔伐的。其实,古人也一样,父母在不远游,要求更严格。难得的是,徐霞客有一个好妈妈,她鼓励他游历,鼓励他记日记,甚至将游历当做事业,从而才会有了这部地理学的奠基之作。试想之,如果家中都是反对之声,徐霞客的到处跑,能达成吗?徐霞客的游记,首先是给自己的妈妈看的,所以文章中必然会有浓浓的感情,才会更加感人。
   徐霞客还有一句话,何处不埋骨,深有感触。当然,古人强调叶落归根,他也就是这样说说,最终他也归了根。记得刘伶有过同样的狂放,以酒为伴,喝死即埋,那是何等的畅意人生!不过,古往今来,真正做到人生通畅的可能也只有李白了,酒后捞月而死,当然这也只是传说。窃以为,人死如灯灭,当一切还于自然,从此悄无声息,又何必烦之后人祭奠。如真有此感悟,确实,何处不埋骨,甚至曝尸荒野,以肉馁虎又如何!不过,在视死如生的人看来,那是万万使不得的,会成为孤魂野鬼甚至魂飞魄散的。真的,当死也不成为背负时,人生才是真正的通透。何处不埋骨的思想遗留到革命者身上,那就是为革命献身的豪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今人在这个方面,确实超过了古人,像周恩来总理,连埋骨都不需要,那是再豁达的古人都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
   徐霞客在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考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抛弃了岷江是长江之源的说法。我就不明白了,长江本来就是众多水流汇集而成,特别是上游,几股差不多大小的水系汇成长江,哪条水系是正宗的源头,这不是见仁见智的事吗?还是哪条长就算哪条是正源?就像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新的部门,如果一个部门明显为主,可以说他为主体;如果几个部门差不多大小,那就是一个新的部门,原来的谁都没有了,谁也不是主体。当然了,不管怎样,徐霞客个人的意见,能够成为现在的正统观念,这足以说明他的科学严谨。
   老子
   老子和尹喜的故事,带有传奇色彩,颇符合道家炼丹飞升的玄幻之意。据说尹喜为函谷关守备,老子西出函谷,需要出关,而尹喜早就看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到来,当看到一个老者骑着青牛迤逦前来,便拒不让他出关,逼着他留下教诲,于是才有了《老子》这部经典。这个故事还诞生了一个成语:紫气东来,形容人将碰到喜事或贵人。问题来了:老子愿不愿意传书?按照故事,老子是不愿的,是被迫的。但易中天先生早就分析过,道士并不是隐者,道士是关心天下的,虽然他们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代表自己就什么都不做,而是也都在著书立说影响世人,传达自己的主张,甚至还和儒家等学派论战的。老子当然也是士,本质上自然也希望能将自己的主张传之世人,怎会被逼写书?最多一拍即合。窃以为,这个故事和三顾茅庐一样,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惺惺作态的理想情结。剧中老子感谢尹喜给自己一个安静的著书立说的机会,倒是挺新颖和符合真实值得赞赏的,颇显编剧的功力。
   老子是中国先秦第一个圣人,或者说思想家,孔子还向他求过学。老子的思想是集大成的,短短五千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逻辑等等学科,涉及到治国理家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千古奇文。这部书,这个人,从而成为神话传说一点不为过。现实来说,老子之所以能这么通晓一切,与他的工作有关。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肯定是个爱学习又有天赋的人,有能力又有条件,所以能融会贯通卓然大家。他悟出了道,自然想流传并指引后人,所以才有了这部奇书。我一直觉得,学习,不仅仅是自己悟道,更应该指引世人,所以孔门圣贤,我一直对颜回入圣不解,因为他学习再好,也没做任何贡献,没留下任何思想巨著,只是个老师喜欢的好学生,绝对够不上世人表率。
   上善若水。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很多人都会说上善若水,但为什么最好的善良是水,恐怕并不能说清。智者乐水,仅仅是因为水的灵动吗?再读《老子》,详细揣摩,才能明白老子从水中悟出的智慧,才会明白水的善良。有几点:1、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给了万物以利益,但从不炫耀,这是最大的善良。施恩不图报,是最难的。当然,从西方性恶论出发,是无法理解的,只有中国性善论出发,从人的恻隐之心是人的本性出发,才可以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除了法家,儒道墨虽然相互攻讦,但就施恩不图报这点,是共同的。2、处众人之所恶。这里的恶是厌恶,人都反感的人,儒家也提倡敬而远之,但道家却认为,最大的善良就是能以自己的力量,沉淀这些罪恶。宗教就是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佛教的地藏王菩萨也是不渡尽世间罪恶,誓不成佛。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善于因地制宜,这是典型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广;与人为善;言而有信;治国有法;能干;随机应变。水是最能随物变化因地制宜的,遇到圆的器皿则圆,遇到方的器皿则方。水又自甘其下才能成势,自己越低越有力量,这不就是越是谦虚的人,越能得到知识和力量的最好写照吗?这些,都是善良的种种表现,也是水的种种表现。总之,在老子看来,善良者像水一样,看似低下,实则能干,现代人那种将善良等同于低劣老实再等同于无能的观点,老子是不赞同的。
       道家的德才观和儒家是不一样的。儒家传统都强调道德至上,而才干与道德是二元的。当然,德才兼备者最好,但是,如果德才不能兼备,还是更看重道德的。很简单,“德者,才之帅也,”如同一个汽车,德是方向,才是马力,只有方向正确,马力强大才能很快到达目标。如果方向不正确,马力越大越会南辕北辙。反之,如果方向正确,哪怕马力很小,但持之以恒也会到终点。但是,老子说了,德和才其实是一回事,没有才能的人,其实就是没有道德,或者说是伪道德。很简单,我们经常会遇到好心办错事的人,我们往往因为其是出于好意而原谅他,但其实,这些人造成的危害,有时并不亚于有意造成的伤害。比如,庸医误人,这些庸医也想看好病,却治死了人;再比如,庸君误国,典型的崇祯皇帝,也想励精图治,但能力有限最终死守社稷。在老子看来,这些人就是邪恶之人。
       上善若水,首先需要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能力,能够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与人为善言而有信心胸宽广,这是善良的前提,也是善良的表现。然后要面对一切邪恶不动摇,用自己的善良改造对方,至少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最终,在有了种种善良的表现和结果后,还能不衿己功。这样的善良,才不致引起灾祸,“故无尤”。当然,老子无意于功名利禄,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无尤”,养身自保并利人。我倒是觉得,这样的善良,纵然自己可以不争,但社会必须弘扬这样的正能量。
   周易
   周易被封为群经之首,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奇怪的是,在一些江湖术士手中,他又和黄老之书一起,成了算命打卦的必备用书。

共 17918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作者深夜将这篇洋洋数万言的“读书有感”完稿并发表,可见吴需荣老师治学精神之发墳,之刻苦。“有感”中对“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徐侠客游记”“老子”“周易”“传习录”等十一部我国古代经典名著,舒发了自家的精辟见解与评价,展露出作者渊博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包括文学、哲学、政治诸方面,诚所谓“学富五车”。 我由衷地赞赏老师的精辟见解和老到的文学功底:他是这样娓娓道来,“尚书”的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它是古代政治史方面唯一的书藉,是中国散文的开始,是中国文学起点; “天工开物”的成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此书是屡试不第的学者宋应星,凭着自己的记忆将这些真正有用的学问和技术写了出来,成为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 他这样赞美“史记”:它之所以伟大,是它开创了一个传统,中国文化从未断流,这是他的功劳之一。司马迁的伟大是他曾遭受“腐刑”忍辱偷生,不惧生死,秉笔直书,直言当朝皇帝的伟大和过错。他献给皇帝的手稿没有被采用,现在传下来的是留给外孙的另一本,由外孙捐献出来的。鲁迅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司马迁才学之高。 在读“本草纲目”后,他这样赞扬李时珍,以个人之力,穷一身之力,考量本草,著成此书,古往今来,李时珍第一人也。 他以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在他四处碰壁时,他没有绝望,没有怀疑和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教育来影响后人,孔子是永远的老师。天下读书人都可称之为老师,而他确实是老师的典范。 看了“孙子兵法”后,他写道,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从来都是以质胜,而非量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绝不是一个将军,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哲学家,有着对军事透徹认识的智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这是孙武的思想,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屈原作天问,他真是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不是的,他不是科学家,他只是塑造自己的伟岸形象,敢于对天发问,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的时空中游弋。没有“离骚”,楚辞这个文体会在中国文学史上暗淡很多,屈原也达不到中国纪实文学的高峰。“离骚”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清高孤傲的个性,忠贞不渝的追求,香草自喻,圣贤对话,升天入地的求索,这都是中国浪漫文学的典范。他投江之后,百姓自发划船救他,用粮食替代他去喂鱼,以致形成中国端午节的文化。仅此一事他就不朽了。 老子的思想是集大成的,短短五千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逻辑等科学,提出物及必反,福祸相依规律。涉及到治国理家,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乃千古奇文。 另外对“周易”和“习传录”也都有着独到和精辟地见解。 需荣老师品读的这几篇古典名著,没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是很难看懂的,也是一般人很少读到的。这篇读后感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需荣老师的大作往后能在本社团多多发表,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和对古典文化珍品地鉴赏能力。对这篇“读后感”我大大地赞赏,也特别地推荐! 【神舟编辑:周世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02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0-17 15:56:56
  感谢吴需荣老师投稿对神舟社团的支持!期待老师再创佳作继续投稿支持神舟社团!问候老师!遥祝秋安!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美蓉        2021-10-17 19:21:22
  读了老师的这篇文章,受益匪浅,从中了解了许多从未认识到的知识,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经典的方法,我们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深切地感觉到,老师对经典的独到见解,拜读学习!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3 楼        文友:石尖        2021-11-01 16:02:35
  吴需荣老师对历史典籍熟稔于心,洋洋洒洒,古今结合,见解深刻!拜读学习!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