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汉朝的开国大管家---萧何(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汉朝的开国大管家---萧何(随笔)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26发表时间:2022-11-29 11:31:45


   与刘邦的关系:伴君如伴虎
   萧何与刘邦,一生相伴,交往最长最深,共创天下,如影随形。秦末扰攘,是萧何将刘邦推上政治舞台。亡秦灭楚,刘邦征战于前,萧何安抚于后,刘邦兵盛食足,萧何是赖。在当时,刘邦不可一日无萧何,可以说无萧何则无刘邦。西汉建立,高祖亲自为萧何争功,封侯位次第一。君臣看似亲密无间,实际萧何亦未免于刘邦的猜疑,几至于杀身。伴君如伴虎,萧何与刘邦的君臣际遇,是一个典型事例。
   以子为质
   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始于楚汉战争,君臣分离属事之际。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按张良下邑划策的战略,汉王刘邦必须亲临前线,坐镇成皋,稳住正面战场吸引项羽,放手韩信开辟第二战场,迂回包围项羽。后方根据地关中,不得不委任萧何坐镇。太子刘盈年小仁弱,一切大事皆由萧何全权处理。
   一切国家大事,萧何均可权宜从事,先斩后奏,或先施行,刘邦回到关中后补报呈奏。萧何俨然是一国之君。
   当刘邦多次在前线打了败仗,输得精光之时,萧何源源不断运来粮食,送来兵源,甚至未成年的十五岁少年和年龄六十的花甲老者都送上了前线,而后方人民承受了极大的牺牲,没有怨言,显示了萧何的治政才干。当时萧何一摇足而关中震动,刘邦又喜又忧。喜的是萧何人才难得,是让人省心的贤宰相,忧者畏惧萧何之能,于是猜忌心生。刘邦时时给萧何以警示,处处给以防范,慰劳、警卫、下狱,只差杀头了。萧何一生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可叹可怜。
   汉三年(前204),当成皋之战陷于胶着难解难分之时,刘邦“数使使劳苦丞相”。战事告急,是后方慰劳前线之时,倒过来反是刘邦慰劳后方丞相,萧何大惑不解。这时一个叫做鲍生的人,是萧何的幕僚,看出了刘邦的猜忌,他对萧何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经过点拨,萧何才恍然大悟,于是从鲍生计,遣子孙亲属赴前线从军,实为人质,“汉王大悦”。
   汉十一年(前196),刘邦率兵平定陈豨反叛。萧何留守京都,与吕后合谋,诈称高祖平叛胜利,陈豨已死,满朝官员都要去祝贺。萧何骗韩信也要去祝贺。韩信不想去,萧何“绐信曰:‘虽疾,强入贺。’”。韩信不好推辞萧何的面子,一入宫便被擒拿,立即“斩之于长乐钟室”。刘邦闻萧何协助吕后杀死韩信,“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位大臣见刘邦如此重视萧何,又是封赐又派卫队护卫,荣宠之极。只有一个人看出其中的机关,此人就是秦代东陵侯召平。召平在秦灭后沦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因种的瓜大而美,人称“东陵瓜”。正当大家全都恭贺萧何时,惟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悦。”萧何至此才明白刘邦加封及派兵保卫他,原来是怕他乘机造反,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一拉一打,监视其一举一动。于是萧何听从召平之计,用自己的钱财赞助国家的军队,花钱消灾,“高帝乃大喜”。
   古代帝王,猜疑臣下,司空见惯。至于汉高祖,作为开国皇帝,则疑心更重。林治平先生对高祖心态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林先生说:汉高祖刘邦“以一平民而登帝位,其雄才大略,识见高超,自非他人所能比拟。他有自己的主张和办法,他之用萧何,和齐桓公之用管仲,显然是不同的。齐桓公尊管仲‘为一仲父’,一切政治上之大权完全付托仲父而不疑。汉高祖则不然,一面指定任务要萧何去完成,一面还要多方的、不断的监察和防范。由于高祖是平民出身而得政权,故防范他人之夺取政权,最为严密”。因此,萧何送子弟到高祖军中充当人质,实在是出于免祸自全的一种办法,无可奈何的事。
   自污求全
   汉十二年(前195)秋,黥布造反,刘邦带病出征讨伐黥布,再次“数使使问相国何为”。萧何以为刘邦在统兵打仗,需要支持。于是加倍工作,抚慰百姓努力耕种,尽一切财力物力支援前线,就像刘邦征伐陈豨时一样勤勤恳恳地工作,全然不知高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有人告诉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孽孽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萧何要以多买置田地、放高利贷等方式来糟践自己的名声以求自全,想来确实可怜,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萧何引起刘邦的猜疑,都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出色而招致,而且每次的自保行为看起来并不高尚,却无一不奏效,这就表明刘邦对臣下的心态始终处于高度防范臣子夺权的戒备状态之中。
   纵观刘邦在外统兵打仗,而慰劳于后方之萧何,确系有目的的警示行为,幸而为萧何友人所识破,才免去了杀身之祸。即使如此,刘邦还是不放心萧何。
   汉十二年(前195),刘邦征讨黥布得胜归来。萧何见连年用兵,百姓负担甚重,于是为民请命,请刘邦开禁上林苑“愿令民得人田,毋收稿为禽兽食”。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赢得民心之德政,理应支持。上林苑为秦旧苑,是关中最大的苑囿,“方三百四十里”。汉二年(前205)曾一度开禁,为适应战争之需而解决关中饥荒。汉朝建立后又将其收回,归刘氏皇家所有,百姓无缘再田。汉十二年萧何上言请开上林苑,是在军费开支极大而“上林中多空地”的背景下提出的,实在是为国为民之善举。但是,刘邦听完大怒道:“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
   并下令廷尉将萧何抓起来,并带上刑具,投入狱中。过了几天,有位姓王的卫尉乘警卫刘邦的机会,问刘邦说:“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刘邦回答说:“吾闻李斯相秦始皇,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刘邦的怀疑毫无根据,只是凭猜测而已,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穿了,就是萧何为民请苑“以自媚于民”,这与萧何常镇抚关中口碑极好有关。此时刘邦已经病入膏肓,且太子刘盈又弱,害怕难以驾驭群臣,故而借故将萧何下狱,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至于为何不杀萧何,是因为萧何为人谨慎,又非战将,仅一文职,不可能带兵打仗但若有人起事,萧何一旦介入,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刘邦杀戮完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及破韩王信、陈豨等人后,军事上再无大敌,故而留下萧何已无足轻重再者刘邦看透萧何已为利禄所陷,所以放其一马,但教训是要给的,三番五次警示萧何,不能不说疑心于萧何。刘邦同时也慑于舆论压力,终于将萧何释放。并自我解嘲说:“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他。”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刘邦一贯的做法。萧何从来都是顺着刘邦的眼色办事的,小心翼翼从不出错。萧何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伴君伴虎,了此一生。
   与韩信的关系:生死一知己
   韩信是汉初三杰中最为悲剧性的人物,史书中多有评价。韩信因萧何而得志,也因萧何而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这样的结局也并非萧何所愿,只能这样说--他们都是封建权力下的牺牲品。
   月夜追韩信
   韩信身高魁伟,年少机灵,怀有大志。韩信最初投在项梁手下做事,希望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项梁、项羽只看中他的外表,却不赏识他胸中的韬略,只不过留在帐前效命,做了一名亲兵。项梁死后,项羽提升韩信做了郎中。秦汉宫廷警卫最低级军官称郎中,秩三百石。韩信在项羽帐下做郎中,也就是低级的警卫军官。韩信利用他侍从的便利,多次进言项羽,献计献策,项羽均不采纳。韩信出身低微,项羽出身贵族,帐前有军师亚父范增,足智多谋,很自然地看不上韩信。项羽的门第之见,遮蔽了他的眼睛,不识英才,使得韩信才能无法施展,心中怏怏不平。
   鸿门宴刘项相会,项羽颐指气使,高坐尊位,刘邦忍气吞声,却柔中有刚,敢在虎口逃生,给韩信以很大的触动。刘邦能屈能伸,胸有远谋,其志不可限量。项羽骄矜跋扈,鼠目寸光,爱听恭维话,没有战略头脑,白白地丢失了斩除刘邦的好机会。韩信对鸿门宴的冷眼旁观,他得出了与亚父范增同样的结论,刘邦必胜,项羽必败。韩信打定主意,弃暗投明,等待脱离项羽的机会。
   汉元年(前206)四月,汉王就国入汉中,韩信逃离项羽,投入汉王军中。汉王见韩信在项羽军中,征战数年,没有建功,也没把韩信的归汉当作一回事,发落在萧何帐下做了一名管理粮秣的小军官,与韩信在楚的郎中级别差不多,地位更是下降。韩信怨气冲天,与部属一起触犯了军令,依法当斩。滕公夏侯婴受命为监斩官。已斩杀13人,依次应斩韩信。韩信面对滕公,扬起了头,说:“大王不是要打天下吗?为何斩壮士!”面不改色,毫无畏惧。夏侯婴是一个心地厚道的人,见韩信仪表堂堂,临危不惧,内心钦佩,停止了行刑。夏侯婴亲自召见韩信谈话,审问案情,得知韩信故意犯法,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气,心里非常高兴,向汉王提出了赦免重用的报告。夏侯婴是替刘邦赶车的亲随,极受信任。汉王免了韩信死罪,提升为治粟都尉,管理汉王全军军需的长官。都尉是次于将军的高级军官。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仅允许他带领三万人入汉中。那时汉中,巴、蜀尚未充分开发,地广人稀,十分寒冷,而且道路奇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人李白还有如此慨叹,秦汉时道路的险难,可以想见。汉王从褒斜道入汉中,一路有重重的险峻山峰,千丈峭壁,这些地方就用栈道相通。行李、粮秣,都由士兵背负跋涉,一不小心,就要掉入深渊绝谷而粉身碎骨。汉王部众,广大官兵,看不到前途,他们拼命数年,灭了秦朝,盼的是荣归故乡,而今却踏在西进途中,越走离家乡越远。失望的官兵,每天都有成批人逃亡,汉王、萧何也拿不出好办法制止,于是就听其自然,坚强的留下来,意志消沉的就让他们走。
   韩信在行进途中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已经充分认识到韩信是一个奇才。韩信也估量到萧何已多次向汉王作了推荐。韩信到南郑,又过了许多日子,仍不见有动静。韩信对汉王也失望了,他沉思后自言自语:“上不我用,即亡。”韩信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军需总长,他要的是带领数万、数十万雄兵猛将,驰骋天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来。关东诸侯,群雄并立,项羽封了18个王,我韩信不能吊在汉王这一棵树上。韩信打定主意,在一天夜里加入了逃亡的散兵中,离开了南郑。
   萧何为丞相,总理百官。他听到韩信逃亡的消息,惊得一身冷汗,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趁着夜色,快马加鞭去追韩信。萧何是全军的主心骨,他的举动震惊了全军,一时消息传遍南郑,纷纷传扬:“丞相逃走了。”汉王得到报告,着实吃了一惊,大发雷霆,茫然不知所措,仿佛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两天,萧何回来请见汉王,汉王又大喜过望,立即传令进见。汉王见了萧何,又高兴又愤怒,厉声质问说:“你为何要逃跑?”萧何回答说:“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汉王问:“你追的是谁?”萧何答:“韩信也。”汉王不信,气又提了上来,再次厉声责骂说:“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跟随多年的将领,逃亡了好几十,你萧何一个没有追,反倒去追一个新来的韩信,岂非有诈?萧何不紧不慢对汉王说出了一番追韩信的道理。
   萧何反问刘邦,你如果安于做汉中王,用不上韩信,你要想东出争天下,失却了韩信,再就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分忧计议的人。韩信之才,举国无双。汉王说:“我一心想的就是打回东方,夺取天下,怎能长久闷死在这鬼地方?”萧何说:“大王如果真心要向东方发展,一定要用韩信,韩信也会留下来效命;如果不重用韩信,韩信终究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就用韩信为将吧!”萧何说:“尽管任用韩信为将,还是留不住他。”汉王说:“我重用他为全军大将,怎么样?”萧何说:“这才是大王之福。”汉王说:“那就宣召韩信来拜他为大将。”萧何说这样还不行。萧何要汉王举行隆重的拜将礼,一是表达汉王的用人诚心,以收取韩信效知遇之恩;二是必如此方能重韩信之威,使诸将心服;三是严军礼,整饬三军。
   这真是一箭三雕之举,汉王心领神会,立即传告全军,兴建坛场,择吉日拜大将。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回,诸将奔走相告,资深的个个喜悦,自以为得拜大将。
   汉元年(前206)五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汉王在南郑南郊的练兵场上筑坛举行了隆重的拜将礼。这是汉王进入汉中兴办的第一件大事。汉王部属,日夜思归,汉王举行拜将大礼,表示整军讲武,是东出的前奏,全军有了盼头,人人欢欣鼓舞,拜将大礼成了激励士气的一项盛典。萧何做了认真的准备,庄严,隆重。午时三刻,汉王登上祭坛,由萧何主司仪。先由汉王祭拜天地,再祭拜祖宗,接着举行拜将大礼。全军注视接印大将何许人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来大将就是新来的治粟都尉韩信,全军皆惊。中国历史上一颗杰出的将星,就这样在汉王筑建的祭坛上冉冉升起。开汉家四百年基业的军事家韩信,此刻正式登上了安邦定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共 19814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叙述汉朝的开国大管家萧何,内容详实,内涵厚重,感悟深刻,文中引述了萧何的从政经历和业绩,说明了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1-29 11:33:56
  内涵厚重的文字,叙述汉朝的开国大管家萧何,内容详实,感悟深刻。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