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苏老泉大器晚成之千年探微(随笔)

精品 【菊韵】苏老泉大器晚成之千年探微(随笔)


作者:茆屋闲客 秀才,106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5发表时间:2022-08-16 00:50:53
摘要:唐宋八大家中的父子三人苏洵、苏轼和苏辙,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为探访千年先贤苏洵老泉先生,许多年来,笔者广泛阅读,关注现实,深入思索,近日又从念兹在兹苏老泉、 “浪子”回头金不换、发愤读书终大成、大器晚成有因由 、教子有方育英才、文学大家官道窄和玉汝于成系家风等七个方面,草撰了此文,全方位展现苏老泉大器晚成的背后秘籍,以飨有志研究家教家风家道的同修们,并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近来,我在慢读《苏洵传》《苏洵新传》时一直在想,千百年来,凡治学大器晚成者,第一当数苏洵(自号老泉)!今立志读书人,若能从老泉先生那里汲取一点营养,就一定会有所获、有所成。
  
   一、念兹在兹苏老泉
   “初识”苏老泉,缘于45前我读高一时,语文课中有一篇是苏洵的《六国论》。当年我们正巧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学富五车、敬业如命的任课老师吴老先生,可逮到了施展才智的良机。
   人生如梦,往昔如烟,许多旧事,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唯独这一课,我还记忆犹新。
   那天上午,第三、四节课连上语文。吴老师迈入课堂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他那叼着的一弯紫檀木烟斗;约摸五十来岁模样的他,浑身上下都透着仙风道骨;他空手而至,连一本书、一张纸的教案都没带,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把《六国论》从头到尾讲得通透。他那龙飞凤舞、错落有致的柳体板书;他那如数家珍、口吐莲花的颂读讲解,把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年,个个听得如痴如醉、欣喜若狂,我们就像一群饿汉,突然遇见了一场饕餮大餐。
   下课铃声响起时,突然有位胆大的同学举手示意:请问老师,千年前的事,您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呀?
   老师大笑道:哈哈哈!那是因为苏洵的雄文感染了我,那是苏老泉大器晚成的求学精神教育了我啊!同学们,你们若有成才的大志气,就得从头到尾,先把《六国论》背得个烂熟于心。到了下节课,我可是要检查你们的哟!
   课堂上一直目不转睛的我,算是被老师的这一课彻底地迷上了。那几天,我没日没夜,反复背诵《六国论》,虽然也达到了老师要求的滚瓜烂熟,但对“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以及苏老泉那借古讽今、重在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北宋重蹈覆辙的主题要义,还是似懂非懂。
   不过,那时的我们,还从老师那了解到这位老泉先生,不仅自己是大器晚成,同时还养了苏轼、苏辙两个一流的“学霸”儿子,最终培养成两位超级大才子,并同他自己一起,并称“三苏”,后被明代朱右等几位鸿儒,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而名垂青史,创下了那个文学巅峰时代的一桩奇迹。
   又过许多年后,初为人父的我,在陪子颂读《三字经》时,突然发现经文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四句话,让我十分好奇!一个堂堂的文学大家,怎么可能到了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呢?迷惑不解的我,在网上查询总是不过瘾,随后就多次跑书店、逛图书馆……直至今日,我还一直念兹在兹。
  
   二、“浪子”回头金不换
   公元1009年5月,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名门望族,但论经济条件,也只是个小康之家。苏洵在家排行老三,上边有两个哥哥苏澹和苏涣。两兄长从小学习刻苦,很快都考中了进士,可长兄苏澹英年早逝。苏涣中了科第后,从政官至提刑(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正厅级政法长官)。这对眉山当地读书科考做官的风气,一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下,难道苏洵对读书,就那么无动于衷吗?当然不是。其实,苏洵在18岁那年,就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这说明之前,他就读过不少年的书,只是没能象两个哥哥那样认真,或许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个“学渣”吧。
   首次名落孙山,并没有改变苏洵的做派,依旧经常邀朋呼友,游山玩水、放荡不归。日子久了,一些乡亲实在想不通,特别不能理解。于是纷纷找苏洵的父亲苏序,想探得个究竟。
   他们问:你家老大、老二的学习,都已经非常用功了,可你还一直严格督责;你家老三,天赋聪颖,却整天游东逛西,为啥就不能好好地读书呢?不管谁怎么问,苏序总是笑而不语,后来有长者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带有斥责的口吻问道:你为啥对你家老三学习“纵而不问”呢?苏序慢悠悠地笑着,反问了一句:“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意思是说,三子读书的事,还要我担心么?我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忧虑!
   在那个十分讲究人伦秩序的古代社会,作为一家之主的老父亲,已经是这个态度了,那做母亲的、当哥哥的还能说什么呢?至于挚亲好友、乡里乡亲的,那就更没有操这个心的可能喽!
   于是,苏洵继续他的放浪形骸,终日嬉游,即使18岁那年结婚成家之后,亦玩心不改。家里的事,有父母管着,有妻子担着,连妻子生产、长女夭折,都见不到他的踪影。
   苏洵做得的确很过分,依然是“只行万里路,不破万卷书”,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往还。”
   直至母亲去世,在外做官的二哥回家为老母“丁忧”,那年的苏洵已25岁。有一天,二哥对他说:三弟啊,这么多年了,你饱览了祖国无数名山大川,能不能用文字,将你的见闻描绘出来,也好让为兄开开眼界呀?二哥的这一“人生大问”,可把苏洵难住了,因为他心中的锦绣河山,却一时难以点墨来描摹。
   看着曾经自信满满的弟弟,当下已是满脸通红。用心良苦的二哥,还真有妙法。接着,他又对苏洵说:这个若有难度,那就以后再说吧。不过我还有一事,一直没能如愿。我早就听长辈说了,我们眉山的苏家,都是从外地迁过来的,三弟你走了那么多地方,又有那么多的朋友,能不能在你以后的游历中,通过寻访各地长者,把我们苏家的脉络梳理一下呢?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苏洵当即表示:这个我可以,请兄长放心!
   为了弄清历代苏氏踪迹,苏洵四面出发,遍访苏家长辈,讨教八方先贤,还在大量的古籍中,寻觅蛛丝马迹。通过二年时间的努力,苏洵平生第一部文字成果《苏氏族谱》正式问世了!因苏氏谱牒价值非同寻常,自然得到了父兄族亲、眉山内外的广泛赞颂!后来这部家谱,还一直影响到明清之后。这位很特别的“浪子”,因回头而变成了“金不换”。
  
   三、发愤读书终大成
   在寻访编撰家谱的过程中,苏洵对自己祖先大量善德事迹极为感动,他顿觉自己荒废学业的不该,同时对研读历史典藏,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27岁的苏洵,“屏蔽”了过去所有只知玩乐的驴友,开启了真正意义的发愤苦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传颂千年的“认墨为糖”的故事,就缘于当年苏老泉的痴迷读书。
   说有一天是端午节,夫人看苏洵从凌晨鸡叫起就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饭也不知道吃,就特地为他剥了几只粽子,外加一碟糖送到书房,随后便悄悄离开了。等夫人回头收拾盘碟时,看到粽子已经吃完了,但糖碟原封未动,可是在砚台上,却看到了残留着一粒粒糯米,抬头再一看,先生的嘴边还粘着黑白分明的糯米与墨汁,直把夫人笑得前仰后合。
   当然,苏洵一头钻进书里,开始的人生规划,与当时千万读书人并无二样,学而优则仕,科考得功名。
   然而,不知是命运不济,还是造化弄人,没想到,直至苏洵37岁,整整又苦读了10年,他的科举考试,依然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如从18岁那年算起,苏洵的“高考”,前后历经了整整20年,可一直名落孙山。
   后来他还写了一首小诗,以自嘲自己与两个天才儿子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天壤之别:“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此时苏洵的心情,猜不透有多难过。但痛定思痛后,他竟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愕然的决定:从今往后,咱苏老泉彻底不考啦!
   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这有什么奇怪的,这样子参加高考,那也太惨了吧。其实不然,要知道在唐宋时代,参加科举考试,有的人考了一二十年很正常,多的长达30年之久,最年长的考生,还有70多岁!
   由于苏洵从此真的放弃了考试,所以他就成了“唐宋八大家”唯一没有进士资质的人。他想自己不能把余生的宝贵时光,再浪费在这没有意义的考试上了,他要来一场自由的读书,做一个真正的学问家、文章家。
   决心下定后,苏洵做的第一件事,让人万万想不到。他把多年来为参加考试写的几百篇文章,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一心闭门读书。
   苏家的藏书多达两万多卷,他全身心投入阅读的范围极广。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进行广泛研读,他读孔孟、韩愈、司马迁等自己最喜欢的圣贤经典。他读《诗经》觉得宽和仁厚,读《楚辞》觉得精深博大,读孟子、韩愈的文章,觉得淳朴而敦厚,读司马迁、班固的著作,觉得雄健而刚强。他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
   开始看这些千古传世之作,他觉得有点惶惑不安;随后跳出来再看时,他觉得惊骇无比;接着读到精深处,他心里头又觉得非常喜悦;读着读着,他终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如此自由的读书,是为了内心需要而读,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读,而不是为了应试而阅读,那是多么开心的一桩事啊!
   当年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后来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很详细地描述了这段过程:苏洵详细地研究了儒家的“六经”和百家的学说,深入探究了历代王朝兴废、圣贤成败、各朝战乱等原因,从中撷取精华,层层累积胸中,但是不轻易议论。等到厚积到了一定程度,他才外溢薄发,而且文思泉涌、下笔千言、纵横捭阖,一直写到细致入微,写到能够探究思想的末梢,这时他手中的笔才能停下来。苏洵写作了《权书》《衡论》等经典文集,散文论点鲜明,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欧阳修还说,可能是苏老泉积累得太丰厚了,所以他表达的时间有点晚;但正因为积累得特别丰厚,内心才特别忠诚,写出来的文章才特别令人信服。
   苏洵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一介布衣平民,不靠官威,不靠关系,没有逼迫,没有羁绊,任凭几十年游学苦读,再为自己的内心写作,思想一经放飞,终成一代文学宗师。苏洵的散文,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后来苏洵到了京城,天下的学者们,纷纷地向他仿效,向他学习。
   您知道吗?宋代以前的著作,一直没把“序言”叫做“引言”,最早使用“引言”一词就是苏洵,可见他的影响力。他在自己《嘉佑集》《权书》《衡论》《机策》等许多著作的开头,都要写一段说明,当然要忌讳父亲苏序的名字,可见他对父亲的尊敬。
  
   四、大器晚成有因由
   苏洵的自学成才,成奇才,成大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传奇第一人。回溯苏洵大器晚成的曲折历程,他之所以“大器”能成、晚成,确有不少因由值得探究。
   首先,苏洵天性好玩,大有父亲苏序的影子。苏序对苏洵总是“纵而不问”,而且还一直“不忧其学”。诸君可能要问,那苏序为何不就担心他这个儿子的学业呢?
   说起苏序的个性,那也实在太有趣了。这里只讲“官服包牛肉”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苏洵二哥苏涣考中进士后,苏家很快迎来了朝廷喜报到达的日子。按常理说,儿子考中进士了,很快又要当官赴任,那真是一家人不得了的喜事啊。要知道,在唐宋时代,考中一个进士,比现在考清华、北大可要难多了,因为每次能够录取进士的名额很少,而且正常是每三年才有一次考试机会,其含金量不言而喻。况且朝廷的任命诏书,还有官服、笏板等物品什么的,今天就要送到家中了,这是一个家族多么荣耀的事啊!
   先不忙知道苏序是什么做派,我们先看看本村的另一个程姓大户人家的情形。说来也巧,这个程家的儿子,同苏涣一起中了进士,而且有一样的朝廷礼遇。
   事前苏程两家都早已得到了喜讯,这程老爹自然在家里早早地准备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庭院摆满酒席桌,好一个隆重的庆贺仪式。看看我们现在也是,哪家孩子考了个好一点的大学,不要到酒店摆他个一二十桌,邀请老师亲友来吃个升学宴的是不?
   可是,此时的苏家很奇怪,一直锅不动、瓢不响,没一点动静;而一切准备就绪的程老爹,听说苏家是这样,他纳闷得实在不行,便从家中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挤了出来,寻了好长时间,才看到苏老爹正蹲在村头,与一老头两个人喝着酒呢。
   一见面,老程就急着嚷嚷:老苏啊,你是真的假的呀?家里有这么大的喜事,你总得准备一下吧,你家又不是没那条件,对不对?只见那苏老爹,端着杯、歪着头、眯着眼,慢悠悠地回道:没事没事,喝酒喝酒,要不老程你也来两口?
   那天下午,朝廷派的人,骑着马找来了,苏序还蹲在那喝他的酒。看了喜报后,他大笑道:“哈哈哈!我儿子当官呐!”随手就将公文塞到了装儿子官服的口袋里,还把吃剩下的一块牛肉,也塞了进去,交给随身的小童说:你背回去吧,我喝得有点高了,马上我骑毛驴回家。
   要到家门口时,大伙远远看见小童背了两个口袋,而苏老爹骑着驴,在后头醉醺醺地跟着。这个景象,自然要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笑声,也有人发出奇怪的感慨:这苏老头子,也太不像话了,哪是儿子中了进士当了官呀,就是屡战屡败的考生家,都没有这么惨啊!可苏序呢,还是连声说道:没事没事。

共 1290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万字之多的文,读完竟然没有一点冗长之感,倒是觉得意犹未尽,这不得不说是文中内容的吸引人。第一吸引人的是苏家的家教,所谓教子有方莫过于此。首先苏序对苏洵的教子之方,众多人告诫,为何放任自流,苏序不慌不忙回答,没事,没事。棍棒之下管教出来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你的样子,无法超越,而这种放纵任其发展的教育方法,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范。其次是苏洵对两个儿子的家教,把欲擒故纵,用在了教子上更是独出心裁。让两个儿子悟出了在快乐中读书的秘诀。有形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睡着,醒着,都在读书。还有就是苏洵夫人的教子有方,都是堪称典范。第二就是苏洵的好学也是后人的楷模。从放荡不羁到好学成性,到博览群书,一个不小的转变。虽大器晚成却使后人无法超越。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讲述了苏洵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以及对后人的贡献。让人读了惊人慨叹折服。受益匪浅。一篇探究古人学习古人的深度好文,推荐阅读!【编辑:叶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2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22-08-16 00:51:29
  此文值得一读,受益匪浅。给茆屋闲客老师点赞!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1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05:08:29
  叶社太敬业了,深夜还在编按,让我十分感动,真有点苏老泉精神。按语写得精妙,将小文解读得很到位,也增色了许多!诚挚感谢,恭祝秋安文祺!
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05:02:23
  深谢社长!子夜还在弄文,这也太辛苦了!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8-16 11:09:23
  千年探微,万古壮举!苏老泉大器晚成,闲客了凡早慧速成,用力写出这样的千古妙文,可谓超群拔萃,研究古人的作为,对今天的人也颇有教育作用!这样的文章我们拼死也要点赞!好好好,就是好!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3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14:56:54
  感谢黄老社长热心审阅与热情鼓劲!恳请大师勿再谬赞,小弟与大师,如在操场循环长跑,我大汗淋漓一圈尚未搭头,可大师已轻松跑完了三十圈!而且这仅仅是量上的比喻,论质我的字句,只是村夫草谈,而大师则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早已脱俗成圣经典诗文滔滔不绝矣!祝福大师永远体健文丰泽披华夏施惠众生!
4 楼        文友:袁野        2022-08-16 14:06:21
  好文!点赞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6 14:39:46
  谢谢袁老师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拨冗点墨!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8-17 10:28:20
  该文对苏老泉的家世渊源以及苏氏家族的卓越成就做了有条不紊的梳理解读,内容完备细腻深邃,读之令人动容!苏老泉奉行自由读书,读自己喜欢的有用的书,大器晚成仍名垂千古。苏氏世代书香,苏老泉教子有方,英才辈出,传为美谈。该文洋洋洒洒,厚重宏阔,史料翔实,夹叙夹议,彰显出作者娴熟的文笔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情感深挚,表达有味,启人共鸣,发人深省。盛赞才思情怀,问候闲客老师上午好,谨祝创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17 10:48:54
  诚谢才女诗人文学评论家莲香老师的光临雅评与盛情鼓励!虽然我是个“少壮缺努力,老大常伤悲”的代表分子,但我深恋老泉先生久矣,还一直想说点什么,可思来想去,限于水平能力,也只能如此了愿,一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感恩老师的精心指导!
6 楼        文友:野山梅        2022-08-18 14:06:42
  学习苏老泉,传承好家风!输家后来咋就没有再出苏老泉这样的人物呢,请闲客大师再去探索一下,谢谢!
回复6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20 06:24:50
  梅师过奖过誉了,闲客只是村夫草谈而已,哪有梅师那么高深的学问!学习致敬梅师,顺致秋安文祺!
7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8-24 18:45:39
  问候吉祥!问候吉祥!问候吉祥!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7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8-24 20:19:40
  感恩黄老,致敬大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