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苏老泉大器晚成之千年探微(随笔)
近来,我在慢读《苏洵传》《苏洵新传》时一直在想,千百年来,凡治学大器晚成者,第一当数苏洵(自号老泉)!今立志读书人,若能从老泉先生那里汲取一点营养,就一定会有所获、有所成。
一、念兹在兹苏老泉
“初识”苏老泉,缘于45前我读高一时,语文课中有一篇是苏洵的《六国论》。当年我们正巧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学富五车、敬业如命的任课老师吴老先生,可逮到了施展才智的良机。
人生如梦,往昔如烟,许多旧事,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唯独这一课,我还记忆犹新。
那天上午,第三、四节课连上语文。吴老师迈入课堂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他那叼着的一弯紫檀木烟斗;约摸五十来岁模样的他,浑身上下都透着仙风道骨;他空手而至,连一本书、一张纸的教案都没带,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把《六国论》从头到尾讲得通透。他那龙飞凤舞、错落有致的柳体板书;他那如数家珍、口吐莲花的颂读讲解,把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年,个个听得如痴如醉、欣喜若狂,我们就像一群饿汉,突然遇见了一场饕餮大餐。
下课铃声响起时,突然有位胆大的同学举手示意:请问老师,千年前的事,您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呀?
老师大笑道:哈哈哈!那是因为苏洵的雄文感染了我,那是苏老泉大器晚成的求学精神教育了我啊!同学们,你们若有成才的大志气,就得从头到尾,先把《六国论》背得个烂熟于心。到了下节课,我可是要检查你们的哟!
课堂上一直目不转睛的我,算是被老师的这一课彻底地迷上了。那几天,我没日没夜,反复背诵《六国论》,虽然也达到了老师要求的滚瓜烂熟,但对“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以及苏老泉那借古讽今、重在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北宋重蹈覆辙的主题要义,还是似懂非懂。
不过,那时的我们,还从老师那了解到这位老泉先生,不仅自己是大器晚成,同时还养了苏轼、苏辙两个一流的“学霸”儿子,最终培养成两位超级大才子,并同他自己一起,并称“三苏”,后被明代朱右等几位鸿儒,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而名垂青史,创下了那个文学巅峰时代的一桩奇迹。
又过许多年后,初为人父的我,在陪子颂读《三字经》时,突然发现经文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四句话,让我十分好奇!一个堂堂的文学大家,怎么可能到了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呢?迷惑不解的我,在网上查询总是不过瘾,随后就多次跑书店、逛图书馆……直至今日,我还一直念兹在兹。
二、“浪子”回头金不换
公元1009年5月,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名门望族,但论经济条件,也只是个小康之家。苏洵在家排行老三,上边有两个哥哥苏澹和苏涣。两兄长从小学习刻苦,很快都考中了进士,可长兄苏澹英年早逝。苏涣中了科第后,从政官至提刑(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正厅级政法长官)。这对眉山当地读书科考做官的风气,一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下,难道苏洵对读书,就那么无动于衷吗?当然不是。其实,苏洵在18岁那年,就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这说明之前,他就读过不少年的书,只是没能象两个哥哥那样认真,或许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个“学渣”吧。
首次名落孙山,并没有改变苏洵的做派,依旧经常邀朋呼友,游山玩水、放荡不归。日子久了,一些乡亲实在想不通,特别不能理解。于是纷纷找苏洵的父亲苏序,想探得个究竟。
他们问:你家老大、老二的学习,都已经非常用功了,可你还一直严格督责;你家老三,天赋聪颖,却整天游东逛西,为啥就不能好好地读书呢?不管谁怎么问,苏序总是笑而不语,后来有长者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带有斥责的口吻问道:你为啥对你家老三学习“纵而不问”呢?苏序慢悠悠地笑着,反问了一句:“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意思是说,三子读书的事,还要我担心么?我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忧虑!
在那个十分讲究人伦秩序的古代社会,作为一家之主的老父亲,已经是这个态度了,那做母亲的、当哥哥的还能说什么呢?至于挚亲好友、乡里乡亲的,那就更没有操这个心的可能喽!
于是,苏洵继续他的放浪形骸,终日嬉游,即使18岁那年结婚成家之后,亦玩心不改。家里的事,有父母管着,有妻子担着,连妻子生产、长女夭折,都见不到他的踪影。
苏洵做得的确很过分,依然是“只行万里路,不破万卷书”,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往还。”
直至母亲去世,在外做官的二哥回家为老母“丁忧”,那年的苏洵已25岁。有一天,二哥对他说:三弟啊,这么多年了,你饱览了祖国无数名山大川,能不能用文字,将你的见闻描绘出来,也好让为兄开开眼界呀?二哥的这一“人生大问”,可把苏洵难住了,因为他心中的锦绣河山,却一时难以点墨来描摹。
看着曾经自信满满的弟弟,当下已是满脸通红。用心良苦的二哥,还真有妙法。接着,他又对苏洵说:这个若有难度,那就以后再说吧。不过我还有一事,一直没能如愿。我早就听长辈说了,我们眉山的苏家,都是从外地迁过来的,三弟你走了那么多地方,又有那么多的朋友,能不能在你以后的游历中,通过寻访各地长者,把我们苏家的脉络梳理一下呢?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苏洵当即表示:这个我可以,请兄长放心!
为了弄清历代苏氏踪迹,苏洵四面出发,遍访苏家长辈,讨教八方先贤,还在大量的古籍中,寻觅蛛丝马迹。通过二年时间的努力,苏洵平生第一部文字成果《苏氏族谱》正式问世了!因苏氏谱牒价值非同寻常,自然得到了父兄族亲、眉山内外的广泛赞颂!后来这部家谱,还一直影响到明清之后。这位很特别的“浪子”,因回头而变成了“金不换”。
三、发愤读书终大成
在寻访编撰家谱的过程中,苏洵对自己祖先大量善德事迹极为感动,他顿觉自己荒废学业的不该,同时对研读历史典藏,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27岁的苏洵,“屏蔽”了过去所有只知玩乐的驴友,开启了真正意义的发愤苦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传颂千年的“认墨为糖”的故事,就缘于当年苏老泉的痴迷读书。
说有一天是端午节,夫人看苏洵从凌晨鸡叫起就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饭也不知道吃,就特地为他剥了几只粽子,外加一碟糖送到书房,随后便悄悄离开了。等夫人回头收拾盘碟时,看到粽子已经吃完了,但糖碟原封未动,可是在砚台上,却看到了残留着一粒粒糯米,抬头再一看,先生的嘴边还粘着黑白分明的糯米与墨汁,直把夫人笑得前仰后合。
当然,苏洵一头钻进书里,开始的人生规划,与当时千万读书人并无二样,学而优则仕,科考得功名。
然而,不知是命运不济,还是造化弄人,没想到,直至苏洵37岁,整整又苦读了10年,他的科举考试,依然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如从18岁那年算起,苏洵的“高考”,前后历经了整整20年,可一直名落孙山。
后来他还写了一首小诗,以自嘲自己与两个天才儿子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天壤之别:“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此时苏洵的心情,猜不透有多难过。但痛定思痛后,他竟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愕然的决定:从今往后,咱苏老泉彻底不考啦!
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这有什么奇怪的,这样子参加高考,那也太惨了吧。其实不然,要知道在唐宋时代,参加科举考试,有的人考了一二十年很正常,多的长达30年之久,最年长的考生,还有70多岁!
由于苏洵从此真的放弃了考试,所以他就成了“唐宋八大家”唯一没有进士资质的人。他想自己不能把余生的宝贵时光,再浪费在这没有意义的考试上了,他要来一场自由的读书,做一个真正的学问家、文章家。
决心下定后,苏洵做的第一件事,让人万万想不到。他把多年来为参加考试写的几百篇文章,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一心闭门读书。
苏家的藏书多达两万多卷,他全身心投入阅读的范围极广。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进行广泛研读,他读孔孟、韩愈、司马迁等自己最喜欢的圣贤经典。他读《诗经》觉得宽和仁厚,读《楚辞》觉得精深博大,读孟子、韩愈的文章,觉得淳朴而敦厚,读司马迁、班固的著作,觉得雄健而刚强。他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
开始看这些千古传世之作,他觉得有点惶惑不安;随后跳出来再看时,他觉得惊骇无比;接着读到精深处,他心里头又觉得非常喜悦;读着读着,他终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如此自由的读书,是为了内心需要而读,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读,而不是为了应试而阅读,那是多么开心的一桩事啊!
当年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后来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很详细地描述了这段过程:苏洵详细地研究了儒家的“六经”和百家的学说,深入探究了历代王朝兴废、圣贤成败、各朝战乱等原因,从中撷取精华,层层累积胸中,但是不轻易议论。等到厚积到了一定程度,他才外溢薄发,而且文思泉涌、下笔千言、纵横捭阖,一直写到细致入微,写到能够探究思想的末梢,这时他手中的笔才能停下来。苏洵写作了《权书》《衡论》等经典文集,散文论点鲜明,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欧阳修还说,可能是苏老泉积累得太丰厚了,所以他表达的时间有点晚;但正因为积累得特别丰厚,内心才特别忠诚,写出来的文章才特别令人信服。
苏洵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一介布衣平民,不靠官威,不靠关系,没有逼迫,没有羁绊,任凭几十年游学苦读,再为自己的内心写作,思想一经放飞,终成一代文学宗师。苏洵的散文,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后来苏洵到了京城,天下的学者们,纷纷地向他仿效,向他学习。
您知道吗?宋代以前的著作,一直没把“序言”叫做“引言”,最早使用“引言”一词就是苏洵,可见他的影响力。他在自己《嘉佑集》《权书》《衡论》《机策》等许多著作的开头,都要写一段说明,当然要忌讳父亲苏序的名字,可见他对父亲的尊敬。
四、大器晚成有因由
苏洵的自学成才,成奇才,成大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传奇第一人。回溯苏洵大器晚成的曲折历程,他之所以“大器”能成、晚成,确有不少因由值得探究。
首先,苏洵天性好玩,大有父亲苏序的影子。苏序对苏洵总是“纵而不问”,而且还一直“不忧其学”。诸君可能要问,那苏序为何不就担心他这个儿子的学业呢?
说起苏序的个性,那也实在太有趣了。这里只讲“官服包牛肉”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苏洵二哥苏涣考中进士后,苏家很快迎来了朝廷喜报到达的日子。按常理说,儿子考中进士了,很快又要当官赴任,那真是一家人不得了的喜事啊。要知道,在唐宋时代,考中一个进士,比现在考清华、北大可要难多了,因为每次能够录取进士的名额很少,而且正常是每三年才有一次考试机会,其含金量不言而喻。况且朝廷的任命诏书,还有官服、笏板等物品什么的,今天就要送到家中了,这是一个家族多么荣耀的事啊!
先不忙知道苏序是什么做派,我们先看看本村的另一个程姓大户人家的情形。说来也巧,这个程家的儿子,同苏涣一起中了进士,而且有一样的朝廷礼遇。
事前苏程两家都早已得到了喜讯,这程老爹自然在家里早早地准备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庭院摆满酒席桌,好一个隆重的庆贺仪式。看看我们现在也是,哪家孩子考了个好一点的大学,不要到酒店摆他个一二十桌,邀请老师亲友来吃个升学宴的是不?
可是,此时的苏家很奇怪,一直锅不动、瓢不响,没一点动静;而一切准备就绪的程老爹,听说苏家是这样,他纳闷得实在不行,便从家中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挤了出来,寻了好长时间,才看到苏老爹正蹲在村头,与一老头两个人喝着酒呢。
一见面,老程就急着嚷嚷:老苏啊,你是真的假的呀?家里有这么大的喜事,你总得准备一下吧,你家又不是没那条件,对不对?只见那苏老爹,端着杯、歪着头、眯着眼,慢悠悠地回道:没事没事,喝酒喝酒,要不老程你也来两口?
那天下午,朝廷派的人,骑着马找来了,苏序还蹲在那喝他的酒。看了喜报后,他大笑道:“哈哈哈!我儿子当官呐!”随手就将公文塞到了装儿子官服的口袋里,还把吃剩下的一块牛肉,也塞了进去,交给随身的小童说:你背回去吧,我喝得有点高了,马上我骑毛驴回家。
要到家门口时,大伙远远看见小童背了两个口袋,而苏老爹骑着驴,在后头醉醺醺地跟着。这个景象,自然要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笑声,也有人发出奇怪的感慨:这苏老头子,也太不像话了,哪是儿子中了进士当了官呀,就是屡战屡败的考生家,都没有这么惨啊!可苏序呢,还是连声说道:没事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