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节气时光书(散文·征文)

精品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节气时光书(散文·征文)


作者:伊蘭 秀才,154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87发表时间:2018-09-28 20:24:54
摘要: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亲人们,所有这些,与节气息息相联,每一个日子都值得庄严回望。向它们致敬,我才不会忘记回乡的路。

【流年·那年花开月正圆】节气时光书(散文·征文)
   写立秋,要写秋忙割稻。写自己村庄割稻的情形,回忆时不乏溢美之辞,其中的艰辛一旦成为往事就会变得甜蜜。写割稻早上吃“米粑”,是家乡独有,自然会落于笔端。精工细作,用心用情,自然会忆起母亲,徒增怅惘。
   写立秋,写歌咏不尽的诗词,有悲秋,也有胜春朝之立意。文章写到此,有了亮色和昂扬。
   今天读处暑篇,作者蒋蓝。
   若不是作者的文字,真想不起“处暑”这个节气的明显特征。它没有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那么直接,有色彩有寒冷,也不像立春立夏立秋那般有明显季节提示,老觉得它是容易被淡忘的二十四分之一。
   才知“处暑”二字,别有一般意味。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解》中写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処(处之繁体),止也。得几而止。”止的前提是得“几”,拟人修辞,夏去秋来,正是逢几案而斜靠濒临报废的身体。这种说法真是形象且巧妙,过暑热,身体会被重新唤醒,有个生机和活力。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正是这第三候唤起了我对处暑的记忆。家乡的禾,原来有谷子、高粱、和水稻。谷子和高粱,早就失了踪迹,可能是产量低需求少之故。最后消失的是水稻,干旱缺水,白花花的水顺着垄沟流到齐整的秧田里,很美也很浪费。但那确实是我关于自家水田存留的最美好的记忆,给稻田放水,我认为是最惬意的农活。我坐在树下,听着收音机,有时候拿一本书,偶尔抬头看过往的人和牛马车。登,是成熟之意,原来水稻在处暑时成熟。那一个个清早,我跟着父母,趁着凉意,割稻,左手揽起一把金灿灿的熟秧,右手挥镰,惊飞无数只蝗王,吵醒了它们的酣梦。
   处暑,也有成熟的意韵。
   后来,我家的水田没有了,村里的水田也没有了。大面积种上了蔬菜,蔬菜的收入更高些。那块稻地在分地时也易主,主人是谁,也不得而知。偶尔回家,那是必经之路,我总会打开车窗,深望上几眼。
   秋天有两个带“露”的节气,白露和寒露,它们是秋分的左邻和右舍。“白露为霜”,这“白露”二字或许就是从古老的《诗经》中随伊人而来的,雅致唯美。那一珠珠,剔透莹白,有了它们,那些植物才柔软可爱。
   《白露》篇作者以一个不爱农活专爱舞文弄墨的少年视角来写。种晚饭花,拔稗子,对黄豆“黄”的特别体验,正在秀芦穗的芦苇……这些,在一个喜爱写诗的少年眼中都有温度,值得玩味。他更多的篇幅写他精于专于劳作的父亲,知天气,习作物,靠双手种地生活,父子对土地的爱有所不同。
   作家阎连科说,“对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来说,对一个有写作经验的成年人来说,无论你是青年作家还是中年作家,对少年经验的回归和想象,都是你写作是否成熟的一块标记。”
   好的作家对阅读者有唤起和勾沉的作用。家乡的那小块棉花地的记忆像被沉入深海一般。不记得是否如作者一样剥开青棉挑吸里面甜味的汁水,倒是记得棉桃开出遍地白花时偷摘棉花的情形。周末午后偷偷溜到地边,四下张望,一瞄见远处有个人影,就赶紧蹲下或掩在东沟的高粱地里。那滋味儿都不好受。黑花蚊子发着最后的疯狂,手拍脚跺,难解其痛痒。藏在棉花地里更不舒服,受着花蚊的叮咬,还会遭遇裂开嘴的棉桃坚硬铠甲般对抗。大多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会去捡漏,桃花地里顶着几朵稀疏的花朵,是开得晚的和开得不美的。这个时候不必担心有人来,可以放心大胆地摘。主人真来了,还会主动和你打上招呼,让你把剩下的花朵摘净,为着不浪费几个月的收成。
   拾到的棉花基本上都有些脏污,妈妈放在大簸箕里晾晒,阴雨天闲时,一点点摘除上面的脏物,赶上村里有“弹棉花”的声音喊起,妈妈会把它们掺在家里原有的棉花里一起去弹。
   姐妹们相继出嫁,基本上用光了妈妈的存货。白花花,柔软、温暖,记录着被温柔相待的岁月。时间久时,不拆洗,盖上身上会有岁月的沉重感。待晴日静好,拆洗里面,棉絮晾晒在微风里,轻轻敲打,重新做上,那些温柔的时光重上心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在文中忽略了这一细节,月圆与白露相遇,就有了团聚的喜乐。节气、节日,年复一年,总是最易触发人们敏感的弦。
   汗漫的《秋分》篇是我先入为主的节气之一。窃以为,与汗漫神交有一阵子了。在江山文学网做编辑,从第一次点他的文到逢他的文必点,他的文字总能让我缴械投降。我尤其喜爱他的阅读随笔,文字中总能见到一个他,他的生活、他的性格,这些使他的文字不会成为随波逐流的平庸者。我也点过他的诗,那首写伊犁马的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一种名马的品性。他的诗胜于他的散文,文字有一种触碰感,能让你的感官活跃,让心灵震撼。《秋分》篇超过了我的想象。秋分,秋天的分水岭。汗漫在徘徊、在思考,秋分是他笔下中年岁月,而后是其他节气构建而成的暮年,他的笔触有些消极,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词——老气横秋。
   处于中年,他习惯了和已经不健康的躯体抗衡,并坦然接受;
   处于中年,面对越来越多的疾病和分别,而这些分别基本上是永别;
   处于中年,更加珍视亲情,即便老父已然去世多年,秋天最容易触发他的怀念回忆;
   处于中年,已经心如止水地面对年轻时让他驿动的人和情愫。
   是汗漫的风格,洋洒不拘,读到文末才读懂他的向暖、不消沉。颇有秋水长天的况味。秋、水、长、天,是秋天最壮丽的诗篇,这诗篇属于秋分。
   少年时代就记下了一句:秋分种麦正当时。彼时,以仰望的姿态看着我的父辈们,觉得他们是天地的告知。多年后才知,那是古老的预言和慧语。
   莹澈的天空下,刚刚犁过的土地,被如虎之阳晒出了几分热度。我喜欢在那时光着脚,深一脚浅一脚,从温暖到潮湿,充分享受我家的田地。这是种麦之前静谧的土地。几天前热闹的玉米地,热闹的收获场景,似乎被土地的襟怀收纳了一般,突然就四野无声。偶尔会蹦出几只不安分的蛐蛐,蹦到我光着的小腿上,吓得我激灵激灵。
   静谧只是暂时的。犁耕过的土地晾晒半天或一天,热闹又卷土重来。四叔负责犁垄沟,爸管点麦种,军人出身的他已被土地驯化成合格的农民,他的手机械地一下一下点种,麦粒们已经成了齐整整一条线。四婶、妈和我轮流撒化肥,白花花的气肥,黑土地上像落了一场秋天飞雪。
   夜晚的土地重又回归安静。静夜里,有抽水机哗哗的水声。星空下,有烟火晃动,继而是轻微咳嗽声和小声说话声。爸和四叔,就这样幕天席地,为几天后新生的遍地油油绿意。
   秋水长天是后来学到的词语。初见,怦然心动。旷达、诗意,相识恨晚。后来才真正懂得,这个时候的土地含蕴的朴素的诗情,足矣抵达“秋水长天”的意境。
   北京的寒露,秋凉尽显,昼夜温差肯定让生在南方人的作者极为不适应。旅居在外,特定的情境,让他想起友人,向他倾诉。寒露篇,是作者写给二禾君的书信,如数家珍般叙说一个节气里让他感受颇深的种种,语气舒缓,给人一种细雨清风般的舒适感。只是单向倾诉,足见与二禾君情谊不浅。作者写他日常的一碗牛肉面,他的烟火人生;与事事如意谐音的果品柿子;还有香山的红叶,渴望与二禾君汇入登山的人流。
   作者最想与友人分享的还是家乡寒露获稻的情形,亲历其中,细致描摹田间秋景的热闹繁华,浓墨重彩渲染获稻的兴奋与激动,收获的除了稻田还有各种果实,把它们纳入家中,尽享收成的富足。把特写镜头给了花甲之年的金大娘和刘大爷,他们亲自上山采摘山茶果后,晾晒剥籽,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以辛勤的劳动向秋天的收成致敬。作者笔下还有将要开工的那些木榨油坊。山茶籽幻化成油香飘荡在村庄上空。获稻了,父亲会把新碾好的大米带进城,乡土的甜香在米中、在心中,永不消散。
   说不尽的细微寒露,满是收获的喜悦,这种喜悦必须分享给友人。
   读着寒露篇,我突然伤感了。家里的稻田已经消失很多年。从今年开始,家里几亩地也不让老父种了,年龄一年大一年,干着越发吃力,姐妹们也都干不了农活,农忙时,干着急,帮不上忙。地已易主。
   想起了大姨、大伯、大妈三个八十岁高龄老人在我家院子里,包玉米,堆成一座座玉米金山的情景。前阵儿大伯过了三周年祭日,大姨九十一岁,糊涂不记事了,连我们姐妹都分不清。此刻,心头只有秋的凉意了。
   气温持续下降,那些寒露终于不堪冷寒,紧缩团聚成霜白。当清晨第一缕朝阳苏醒,四野望去,白霜刺目。脑子里还有醒目的鲜艳。“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秋最后的绚丽和繁华。自从闭塞的山村实现了村村通,就有了春朝赏桃、看杏、观梨花落雪,秋日进山看斑斓梨树叶。红色是主打,路边红得纯正的火炬树,给山沟镶上了红艳艳的花边,风起,涌起红色的波澜。那些悲秋的情愫,才上眉头,就被这遍布的红驱得落荒而逃,逃到远山更远处。关于霜降,浮浅的记忆如之。
   傅菲写霜降,开头满是哲理。“霜不是降下来的,降下来的是衰老的时间,时间在催化,在鬓发上,在草叶上,在浆果里。霜是一个隐喻,是凝与散,是相逢与告别,是万物的起始句和结束语。”
   《霜降》篇是傅菲的一幅山乡风情画卷。作者的视角。从村落的白鹭写到埠头淘米挑水的妇女、男人和一顿最滋养的三黄鸡板栗米饭,一派静谧祥和的烟火生活图景。移步换景,秋山之上,霜色中透着各种落叶的色彩,深浅不一,闪着太阳的金色,芦苇飞起白絮,在山间荡漾,野菊开得正盛,它是最好时光刚刚开始。层林尽染,霜降时的山峦集万千色彩、万千喜爱于一身。
   画卷上最不该缺的是人。做灯笼的梅七,腌杮子的师傅,弹棉花的老洲师傅,这些手工艺人,镀着时光的古铜色,与重彩的秋山相呼应着。
   霜降,是季节的一个节点,也是生命的一个节点。霜白叶红,或许说的就是一个人的中年。这一点许许多作家达成了共识。或许,只有人到中午,经了岁月的风霜,才会看透些什么,看淡些什么。
  
   六
   秋分种麦,夏至收麦,头伏萝卜二伏菜,立冬收菜正当时。对于农人而言,节气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像一个首领,对着万千部落一声令下,开始农耕劳作。
   立冬,家乡的土地迎来了最后的忙碌。在以种菜为主的农村,这时候依然是遍地青绿的白菜。家乡以“玉菜”而闻名。正值收获,地头上不乏收菜加长货运车。人们热情高涨,一刀下去,三下五除二,腐叶刷刷落地,一棵棵光滑洁净的白菜摆放成垛,装入编织袋,开始了家乡一种菜品的异乡之旅。
   一方水土一方蔬菜,玉菜汁多汁甜,不同品种满足人们不同饮食需求。可炒可涮可蒸亦可凉拌,可做主菜,也可辅菜。家乡没有哪一种菜有如许热度。土生土长,亲民本性。无论走到哪儿,吃上大白菜,就满足了对家乡所有的想念。
   收获完成的土地,终于可以安静了。父辈们终于开始享受冬闲,抽上旱烟,喝点小酒,坐在自家的热炕头上,扯着不着边际的国内外大事,兴极时,摆上桌子,推几把排九。自是烟雾缭绕话声不断。
   闲了,婶子大娘们有的是时间鼓捣吃。和白菜纠缠不清,白菜饺子、卷子,白菜细粉儿一锅出……变换着花样,吃不够的白菜大席。爹妈的饺子,姐妹们百吃不厌。白菜肉蒸饺满满一大屉,怕不够吃,还要在锅边贴上一圈儿,屉下半锅水,灶膛里腾腾烧着玉米秸秆,爸又开始充当合格火头军了,一会儿功夫,热气浮游在屋顶上空,还有愈发诱人的香气,破门而出,消散在院子里。
   冬,自此在苍凉大地上立起来了,完成了一个季节的转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冬季的宣言,有烈风,有寒雪,万物都消停了,天地藏纳起一切,等待着越来越冷的日子。
   小雪篇,是令我迟迟难以动笔的篇章。一遍又一遍阅读,能够感受到作者不凡的笔法。阿贝尔这篇散文章法无拘束,写小雪这个节气里的景物变化,落雪前后,从南方写到北方,写庄稼地的荒寂,写岷山峡谷里点亮单调旅途的柿子树。凡细微之处皆入笔,可见作者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小雪篇中作者的哲思。
   小雪是青春的祭语和诗篇。青春的悸动不安,对爱的向往和迷茫,对自由的曲解和向往,从惊蛰时的醒来,到小满芒种时的略显成熟,一路走到小雪,有些寒冷和倦怠,在失望中重拾希望。
   小雪那天,真下起了雪。作者想起了一路走来的童少时光,不觉间,走过青春,青春将要落幕。小雪中,“小”也是一个“小”我,从一个节气到一种生命状态,作者的小雪有此等深意。
   已是人到中年,却从未像作者一样从一个节气中悟出如许深意。告别讲台的忙碌、劳累,心一下子闲了下来,开始有意识关注节气,像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突生出了好感。在节气推进中感知时序变化,天地自然变化。读小雪篇,自然想到近几年小雪落雪的情形。

共 19043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短短二十八个字,囊括了一年的四季更迭。二十四节气,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犹如一株参天老树,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2018年6月,由庞培、赵荔红主编的《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正式面世。在这本新书里,钟鸣、祝勇等二十四位散文家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文字风格书写这“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如同繁茂生长的枝桠、变幻光色的树叶与姿态摇曳的花朵,向古中国致敬,向先哲们的智慧致敬。于本文,作者伊蘭老师则因喜爱作家苇岸的为人及其沉郁诗意的文字而爱上了二十四节气,并像这二十四位散文家一样,向古老的节气文明迈出了探究的步履。于暑热极酣之时,在蝉鸣贯耳、微风拂面之际,伊蘭老师从“立春”篇开始,直至“大寒”篇结束,力求精读《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篇目,并随时摘抄,随时书写读书心得。之后,受各位散文家的启发和触动,往事汩汩而出,写下了这篇洋洋洒洒近两万字的大散文。这篇大散文,对《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各篇目的赏鉴与评析,内容有长有短,有伊蘭老师在场,也融合了伊蘭老师的合理想象,不仅对各篇目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得失做了较为客观中肯的评述,而且结合自身经历,“庄严回望”了故乡,回望了自己的童少年以及与亲人们之间的种种过往。恰如伊蘭老师所言:“遇见一本书,就有了与它的碰撞和解,每一个节气,都是过去时,在阅读中与过去的自己重逢,在不断回望中走向远方。”这篇散文立意厚重,纵横捭阖,将读书心得与个人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柔婉。其中,既有对农耕文明的赞颂、对故乡的怀恋,也有对父母亲情、对生命脆弱的深刻体察与领悟。文章援引诗文典籍随手拈来,不仅增强了文字的历史纵深感,而且更具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尤其语言,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精巧,新奇,优美,凝练,且金句多多,极具哲理意味。譬如,“其中的艰辛一旦成为往事就会变得甜蜜。”譬如,“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每个人而言,寒是考验,也是淬炼……隐忍、坚强,以度世上的寒凉。经寒彻骨,得梅花香。抗得住寒冷,才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抵挡人生路上的寒凉之风。”再如,“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亘古不变,以坚定的步伐走着,走成一部浩帙长卷,这部长卷没有结尾……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总能在每一年的每个节气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频频回首,都是时光的印记。感叹,时光已去,容颜渐老,幸而有一颗日渐丰盈的心,与岁月抗衡。”诸如种种,不一而足,显示了伊蘭老师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内涵丰富、畅快淋漓的好作品了,感谢伊蘭老师,编者郑重推荐共赏!【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030003】【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0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9-28 20:34:02
  如果说,《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位当代散文家以自己深刻而富有意韵的文字向古中国的先哲致敬,那么,当编辑完这篇散文时,编者则要向热爱读书,且认真细致读书的伊蘭老师致敬,向这篇内涵丰富厚重的文字致敬!真心敬服伊蘭老师的坚韧精神与华彩文笔,问好!
思绪飞扬淡墨痕
回复1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09:31:54
  谢墨痕先生的按语和留评,在文字中有您这样的益友,实在是我之幸矣。辛苦您了。奉茶。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9-28 21:11:28
  这个必须点赞回头。能读完一本书,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真棒!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09:34:42
  谢谢雪,其实一直支撑我的,还是流年,我要坚持写出来,以此为七周年的献礼。投稿的时间也正是27号那天。
3 楼        文友:风逝        2018-09-29 08:43:43
  听到墨痕先生的推介,先在朋友圈分享,然后来此占下位置,尽管没了沙发,但是还是心情激动,为作者读书的毅力,更为作者文中深刻的思悟,厚重的意蕴。
   先为伊籣竖大拇指,等有时间来细细品味。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09:35:49
  谢谢风的留评,感谢我们因文字相遇在这个社团,在编辑这个集体,一起拾字取暖。祝好。
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8-09-29 12:37:53
  我的天,差不多两万字。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书评可以看做一篇前言了,作者一定是细细读了那本原作。这么长的文,却像是一首散文诗,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
江凤鸣
回复4 楼        文友:伊蘭        2018-09-29 12:45:08
  哪儿有二哥说得那么好,就是一些读书记录,有些是有感而发。只愿没浪费二哥的时间,愿您多提些意思,在写作上得好好向您学习。
5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8-09-30 11:23:28
  伊蘭,我真没想到,你对书评有这么高的造诣。无论语言叙事还是表达手法,无论领会原作的深意还是阐述自己独到的思想,你都是特别的。读得出你对文字的敬畏,你对作品的尊重,你是一个有温度的作者。向你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伊蘭        2018-09-30 14:02:42
  得土地哥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尽管我知道还差得很远,我会努力的。山地哥,一起来吧。
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9-30 23:12:48
  24节气,是中华民族写给大自然世界最美的情书,读懂了这情书,就找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金钥匙。如果说《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是对这份情书的深度解读,那么本文《节气时光书》就是对情书的最好注释。
   佳作阅读。不一样的赏析。赞。
回复6 楼        文友:伊蘭        2018-10-08 10:28:45
  感谢明月哥哥的阅读,关于文字,还比较幼稚,愿您多给我些批评和建议。祝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