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家园】关中女人(小说)

精品 【家园】关中女人(小说)


作者:张民胜 秀才,1047.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057发表时间:2013-05-28 07:19:43


   那两头牛在推磨时各自感受着两个女人态度,又相互交流着各自的感受。他们一致认为,大脚女人是个暴君,为避免皮肉之苦,还是乖乖的干活;小脚女人(指小娥)心疼人,干活舒畅。交流来交流去,得出一样的结论:听话,踏实干活,少受皮肉苦。
   推磨的问题用人牛协作的办法解决了。奶奶不用管推磨的事,有空闲时间。奶奶又提出织布。当时山里人很少织布,所需的布都是从集上买的,很贵。相对来说,棉花就很便宜。山里不产棉花,布和棉花都靠买,但棉花和布价格相差五到十倍。奶奶说,她出嫁前就织布,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织的布做的,穿的很舒服,也很结实。由于当地以前人不会织布,没人会做织布机。刘家经过商议,到关中掏了两块银元买了一台织布机,用人力车拉了回去。有了这台织布机,奶奶就开始纺线织布。乡村的姑娘媳妇都跑来学织布。一时间织布成了热门话题。由于织布机很贵,运回代价大。有一个木匠就开始研究织布机的构造,仿造织布机。第一台织布机仿造后,让奶奶试机。奶奶试机后,又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以后,这个木匠就开始做织布机。做好后,主家必定请奶奶验机,还要教主家的姑娘媳妇织布。他们按匠人标准支付工钱。奶奶是小脚,走不了长路。所以在人请验机时,有的家雇车,有的家雇轿。
   那个木匠因为做织布机,活不断,对奶奶很是敬重。每次开活时祭鲁班。活作完,还要拜祭织机娘娘。那个木匠说,在他做第三台织机时,曾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的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出了七彩云缎,那个织女就是奶奶。他深信奶奶就是织女转世。
   木匠为了说服大家,还举出了一系列的实例,证明奶奶是织女转世。说奶奶未来之前,大家都是人推磨,太苦太累。奶奶来后,开始让牛推磨,减轻人的劳累。以前是买布,奶奶来后,开始织布,大家有衣穿。不是织女,凡人能做到吗?这些不争的事实,的确是奶奶来后发生的。所以奶奶受尊敬的程度很高,被当做活菩萨。
   在家里,自从开始织布后,大嫂由于手脚笨,就自动的担当起做饭喂猪的活。二嫂心灵手巧,一教就会,和奶奶一个纺线,一个织布,轮换着干。织得布多了,给家里的人都做了新衣服,还做了换洗的衣服,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多出的布,不用上集,就被乡邻们买走了,家里因此又多了一项收入。
   九
   一年后,刘家又添新丁,奶奶生了一个儿子,二奶生了一个女儿。小娥不生的谣言不攻自破。小娥不但生了女儿,之后还陆续生了几个孩子,除过小产及夭折的,养成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刘家的事不再是秘密,人们以前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刘家人丁兴旺,老大媳妇生了两儿四女,老二媳妇生了两儿两女,老三媳妇生了三儿三女。老大媳妇开始担心自己儿子少,以后分家吃亏。老二老三一共五个儿子,都是老三的种,肯定会凝成一股,那样对她不利。老大媳妇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公婆,公婆说:“你们弟兄三个,分家按三股分。你们商量一下,是现在分还是以后分。”老大媳妇认为现在分家,他们挣钱不如弟弟,况且老三媳妇能给家里带来好运,如果分家,对自己不利。经过合计后说:“只要按三股分,我就没意见。还是不分好,一家人和和睦睦,共同挣钱,多好!”
   小娥想,老二只能放牛,别的也干不了。自己和老三媳妇织布挣点钱,还要靠老三支撑这个家,自己实际上是老三媳妇,分不分区别不大,还是不分好。
   由于未分家,家里的事就得有人来安排,有人来调拨。一些贵重的东西,还得有人来保管。在这方面,老爷掌管着家里的钥匙,大家叫他老掌柜的。爷爷兄弟三个也分别叫大掌柜的、二掌柜的、三掌柜的。我一直奇怪,在老家一带,家里的当家的人为啥一直叫掌柜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掌管家里的钥匙吗?经过长期观察,我才明白,掌柜的权威不在于那几把钥匙,而是代表家的权威及家庭的管理秩序。我现在才明白,作为一个家,掌柜的就是家庭的领导者,就像国家的总统、主席等。在国叫总统,在家叫掌柜的。作为掌柜的,事无巨细,都得去安排调理筹划。家里的吃的穿的用的,掌柜的都要提前安排好,并且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当然,也有当甩手掌柜的,什么事也不管。一个家,掌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兴衰。掌柜的为人处事方式也直接影响着这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在刘家,老爷在这方面好事做得比较好。老爷一般不管具体的事务,因为儿子儿媳已经把这些做得很好了。老爷一般就是到东家去喝酒,去西家作客。再就是发现家里的成员情绪不对时开导开导。实际上也就是个甩手掌柜的。
   眼看孩子长大,乡村没有学校,孩子无法上学。奶奶自小跟父亲读过几天书,认得几个字。由于没有学校,奶奶只好自己教孩子。刘家的孩子是中午读书,早晚干活。村里有几家也把孩子送到奶奶跟前,让奶奶教他们读书认字。奶奶教孩子读书,也成了乡间的奇闻,是乡间的第一位女先生。奶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女孩一块教。在教的过程中,奶奶发现女孩学得快,男娃比较迟钝。但学得快也忘得快,学得慢却记得牢。奶奶没有去研究那些差别,也说不上个一二。但奶奶开辟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的乡间还是很先进的。
   奶奶所学有限,奶奶尽最大努力教孩子们认字写字。刘家从此结束了目不识丁的历史。尽管所学有限,但在那个年代的乡村,也算是知识分子,能写会算,算是有文化的人。刘家的子女后来有当教师的,有当生产队会计的,都得益于奶奶的启蒙教育。现在看来,他们所学的那点文化充其量也就是扫盲的标准。由于奶奶的启蒙,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为后来又不断的自学奠定了基础。刘家从那时起,确立起了耕读传家的理念。
   当时家里准备在孩子们中间挑一两个学得好,有悟性的孩子,准备送出山去上学。但是进入四十年代后,物价飞涨,兵荒马乱,很不太平。商州虽然没有作为主战场,但也不时发生战争。日本打到河南,前线告急。从西安运送部队向东去河南前线,伤兵从河南运往西安。商州作为中转站,很是繁忙。爷爷他们被征抬担架,从商州抬到蓝田,交给接应的人。由于世事不太平,家里打消了送孩子出山读书的念头。
   刘家在那混战年代,相对平静。靠着租种的地和自己开的荒地,勉强维持生计。一直到解放时都没有分家,人口最多时达到二十五口人。
   十
   解放后,刘家划为贫农,分了地。后来,又买了王富户的四十多亩地。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就转社了,家里的地全部收归集体,人们统一劳动,按工分分粮,不再是男人种地,女人做家务活了。由于集体生产,一切以集体为中心,一度出现吃集体食堂,家里连饭也不用做了。刘家维系了三十多年的大家庭,已经很难适应这种生活了。特别是在转社后,所买的地也一并转社了,大家的心里很难受。大嫂首先不满,将矛头直指爷爷,埋怨爷爷自作主张买地,把过去几十年赚的钱一次性投进去,现在地被没收,钱财两空。要是把钱分了,自己还能分一百多个银元。那些黄橙橙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给了人,那么殷实的家,被折腾的只有几间房子了。再这么折腾,连老婆也该卖掉了。大哥劝大嫂,大嫂说,你不用劝我,这样过下去,迟早会被拖垮,干脆分家。
   话说开了,家里的其他人也开始想这个问题。买地,原本是想长期拥有这块地,作为养家活口的根本。当初担心的两个问题,钱没哈,地却被没收了。世事难以预料。尽管大嫂不满,但是这是国家的政策,非人力所为。大嫂说分家,这样可以适应现在的集体生活,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实家里已经没什么可分了,只有十几间房子和几个装粮食的柜子,吃饭的桌子。还有分得的粮食。经过商议,老弟兄三个,财产按三股分,粮食按人头分。老爷和老奶随老三生活,提房一间,他们所用的东西不分。石磨关用,每家管一年洗磨两次的钱。没有财产,家好分。
   分家后,各人安排自己的生活。二哥干不了活,就給生产队放牛。大哥的两个儿子都已结婚,女儿也相继出嫁。这次分家不久,大哥的家又分了一次,两个儿子也分开过,大哥两口子单独过。父母兄弟两人在世共同管,死后一人安葬一个。老二的大儿子已结婚,小的十六岁,也参加劳动了。老二家也分了家,两口子和小儿子、女儿过,大儿子分开过。爷爷那时老大已结婚,也分了家。刘家在短短的几年里,由一家分为七家,家庭规模变小了。只有爷爷还是一大家人,老爷老奶,爷爷奶奶,两个儿子和一个未出嫁的女子,七个人生活在一起。那时,老爷已经六十岁了,头发胡子全白了。由于身体还可以,还参加集体劳动。老奶和奶奶是小脚,无法参加劳动。奶奶只是在收获季节和锄麦时,生产队安排活,按妇女记工分,平时不参加劳动。奶奶不参加劳动,空闲时间多,就养猪养鸭养鸡织布,到自留地里干活,给一家人做饭洗衣。
   耕牛收归集体后,集体规定耕牛统一调配,不得再用牛推磨。原来驯化的有几头牛推磨,现在不能用了。以后就不再训化牛推磨了。刘家的牛转社归集体后,又开始人推磨了。分家后,大哥一家,大哥和两个儿子推,有时大嫂推。二哥的两个儿子推,二哥推不了,在每次推磨时,就要叫一个人,大哥及两个儿子一般叫不去,他们自己可以独立,所以一般都叫老三家的。爷爷给几个儿子安排,谁有空谁就去推,自己有空也去推。老二的子女就和老三的子女走得近点,老二的子女也经常过来帮奶奶他们推磨。孩子们大了,也听到一点大人的事,老二的子女知道他们是老三的孩子种时,也主动走动,拉近距离。一个庞大的家,就这样分成一个个小家,八家,九家,十家。家越分越小,人口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国家宣传“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的时候,人口空前膨胀。孩子越生越多,日子越过越苦。
   十一
   自从奶奶离开徐家庄,一晃又过去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进入1979年。当年奶奶二十三岁,现在已经七十三岁了。奶奶生病了,消瘦得厉害。家里给请来医生,也没看出是啥病。奶奶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看来我可能躲不过这一劫。”其实,奶奶的病,我们大家都清楚,奶奶一直挂念着她的孩子,现在年龄大了,思念更深。
   奶奶到刘家,生了三儿三女,现都已成家立业,现在是儿孙满堂。奶奶离开徐家庄,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回去过。奶奶一直在想着他的儿子徐有义。搬席筒时,说好二十年后,他们来找她。二十年到了,中国解放了,成立了新中国。人们盼来了解放,奶奶却没盼来他的儿子和丈夫。二十年了,孩子和男人还在不在人世?奶奶经常做梦,梦见儿子喊妈妈,向她跑来。奶奶说他去接,孩子扑向她,她伸手去抱,什么也没有,就醒了。每一次做梦,奶奶都要哭。这样的梦已经做了好多年了。解放了,孩子和男人没来找她。奶奶是小脚,走不了长路,没法回去。
   爷爷知道,那是奶奶一生的牵挂,也是奶奶一生的伤疼。
   二十年,兵荒马乱,人人都难以自保,奶奶每每祈祷他们父子平安,希望能再见上一面。二十年到了,奶奶没盼来他们。这之后,奶奶思念日切。家里人都劝奶奶,别再想了。二十年了,他们不知还在不在人世。奶奶说:“我有一个预感,娃他爸可能不在人世了,娃还在人世。”奶奶说她还做了一个梦,梦见娃他爸来找她,给她说:“我们有义当兵了,他找不到你了。他就你这一个亲人了。”说完,刮风了,他的男人化成一股青烟,飘走了。奶奶说,这是娃他爸来不了,托梦给她。奶奶相信,娃一定活着,她们一定能见面的。
   解放三年后,爷爷决定再到武功去一趟,去找徐氏父子,了结奶奶的心愿。爷爷带着大儿子一块去的,往返一月天气,没有打听到任何消息。爷爷根据当年的记忆和奶奶的描述,找到徐家庄。由于逃荒,好多人都没有返回,很少有人记得当年的情况。有少数返回的人,还能记得一点情况。爷爷向他们打听徐家的情况,只有一个人还有点印象,说徐家是财主,灾荒来时饿死了。根本不知道逃荒和搬席筒的事,他在灾荒来时,最先讨饭走了。五年后回来,庄上几乎没人了。徐家的房子被烧了,只留下残壁断墙。现在庄上的人,几乎全部是后来从其他地方逃难的人。
   爷爷回来后,把所见所闻给奶奶说了,没有线索,无法找人。以后奶奶不再叫我们去找人,只寄希望他们来找她。所以每次有路过的人,到家里歇息,或着来人找人,打听人,奶奶得到消息,都要去看,去问。奶奶的思念更加强烈。
   一次,奶奶又做梦了,醒来痛哭不止。我们都劝,奶奶就是不肯停下。奶奶说:“当年自己把孩子丢下,想着以后可以见面。没想到见不到了,这比死了还痛苦。要知道是这样,还不如一起死了好。”
   这是奶奶的心结,结的很牢,难以解开。母亲,在万不得已时,拿自己换成粮食,希望救孩子一命。现在却不知孩子生死,那种煎熬是何等痛苦。如果能知道孩子的确不在人世了,也就作罢。现在的问题是,不能确知孩子的情况。孩子如果活着,妈妈就是孩子的唯一的亲人了。活着,却无法相见,最折磨人了。

共 36411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8
转到
【编者按】一次灾荒,我的奶奶被爷爷搬席筒背回商州。奶奶这位关中女人,一生充满苦难和悲伤,屈辱、自责和期盼。奶奶的愁苦和无奈,在灾难面前的屈辱生存,苟且偷生的悲哀活着!而活着,就要承受一切苦难,承受人们的非议和指责,内心还要承受道德的审判煎熬。这样活着,需要有巨大勇气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作品故事性强,一波三折,文笔流畅,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期待江山加精共享!【编辑:关中赤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284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关中赤子        2013-05-28 08:42:19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总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甚至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等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和见解,而不是直接发表议论。文中涉及个人观点的议论部分编辑时已做改动。以上观点与作者探讨共勉!
一个文学修炼者。
2 楼        文友:关中赤子        2013-05-28 08:46:18
  个人观点、见解在小说中不显山露水地自然流露出来,应该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作。问好作者,笔健!
一个文学修炼者。
3 楼        文友:伊蕊        2013-05-28 10:55:31
  奶奶的老故事,一生坎坷艰辛,其中的曲折与辛酸,亲情与离愁,经历跨越六十余载,所有的感触只有在作者的文字当中,给后人一个感动和启迪的机会。人生苦短,生活的道路都会经历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和痛苦的抉择,期待和美好的希望。小说感染力强,值得品读和学习!张老师创作辛苦了!伊蕊不会多说,只有感动!问好!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4 楼        文友:张民胜        2013-05-28 16:15:22
  谢谢编辑和文友的关注!
执业律师,业余作家。
5 楼        文友:罗档云        2013-05-28 20:37:53
  作者是写这面的专家,祝贺加精!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6 楼        文友:水之影        2016-11-24 19:44:56
  描写出了悲喜交加的现实生活,佩服作者的积累和功力。
7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19-11-24 05:49:18
  命运,生存,道德,人性,都很好的诠释!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