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尘埃里一朵凄艳的花(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尘埃里一朵凄艳的花(散文)


作者:阿圣 秀才,143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9发表时间:2018-05-28 12:09:32


   相对父亲曾经有过的美好,对于母亲的感情相对就要淡薄多了。毕竟与母亲的交往,总是聚少离多,而且在张爱玲四岁,正需要母亲用心呵护的时候,母亲却远渡重洋,离他而去,而且一去就是四年之久。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母亲留给她的,几乎是大量的空白。
   再次见到母亲,已经是四年之后。虽然母亲充满西洋美女的气息,以那种独特的娴静与高雅让她感到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但在新颖的感觉中,仍溢满了浓浓的陌生感。母亲似乎也察觉到女儿的异样,为了弥补缺失的母爱,也在尽力地进行补偿。
   首先是让女儿走出深沉的大院,从陈旧的老八股似的私塾中解救出来,让她接受了新式教育。为了送她去学校读书,母亲可谓是煞费苦心,在向丈夫多次提出未能奏效的情况下,母亲只得偷偷地从后门将女儿带出报名。在填写入学证时,母亲觉得当初起的瑛字不太响亮,想改一个好一点的名字,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沉思之间想起了宙斯的女儿海伦,觉得这个名字不错,而海伦的英文读法就是爱玲,于是就提笔写上了张爱玲。
   母亲接下来就是着力将女儿打造成一位新时代的淑女。一是教女儿画画。张爱玲画画是有天赋的,中学,她曾经画了一幅漫画,投到了《大美晚报》,后来居然发表了。因此还获得了人生第一次稿费。她还曾经幻想过,等她长大了,要画卡通片。要把中国风揉进卡通片,让世界人去领略中国的古韵。只是,她看了一场描写穷苦画家的电影后,才毅然放弃了画画。为了这样的理由放弃理想,张爱玲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孩。
   二是教女儿学英文。希望她能够走出这个病怏怏的大家庭,到世界各处去看一看。张爱玲学习英语,一直很努力,所以她的英语一直都很棒。任何英文书,她都可以拿起来读。这让早早留学英国的姑姑都有些惊叹。
   三是练习钢琴,但张爱玲不喜欢音乐。她在后来的散文《谈音乐》中提到:“音乐离开了音乐本身而到处流泻的东西,流到哪里,谁也说不定,刚刚觉着它在,片刻它便去了,留下的只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惆怅。”
   母爱还隐隐看出了女儿的文学天赋,她不管张爱玲听与不听,她总是把手里报刊大声朗读出来。张爱玲总是随着母亲的笑而笑,随着母亲悲伤而哭泣。同时,还经常向女儿介绍外国文学,使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充分汲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为她后来的作品实现中西合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个时候的张爱玲,还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只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父亲的故态复萌,恶习难解,父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由争吵到打闹,最终还是走向了破裂,一纸离婚书,结束了婚姻,也破碎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的确,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后来张爱玲冲出大院,投奔母亲,母亲尽管经济窘迫,也毫不犹豫地接纳了她。不过,母亲对她的关怀,却是十分有限的,导致后来的张爱玲文学天赋极高,生活自理一塌糊涂,性格孤僻,不通人情世故,乃至孤独一生的后果,缺乏母亲的教导,缺失家庭的温暖,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上帝总是公平的,当它为别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毫不吝啬的打开一扇窗户,生活给了张爱玲太多的磨难,然而,也同时赋予了超人的才华,乃至在她还是学生时,就以手中的生花妙笔赢得了赞誉。
  
   五、声名鹊起
  
   张爱玲语录: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中学毕业,张爱玲如愿以偿的考上了牛津大学,可是却因为欧战爆发,只能持牛津大学成绩单转入香港大学文科。坐在开往香港的轮船上,她的心里有着几许忐忑、几许迷离、几许对于新生活的期待与渴望。
   就在轮船上她认识了一位同样是到港大读书的混血儿女孩,她叫炎樱,这个中文名字也是张爱玲起的。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兼同学很快就交往得十分融洽,最终成了私交最好,也是交情最久——长达五十六年的好朋友。
   到了港大,张爱玲为了学习英文,几乎放弃了中文写作,不过,她的一篇《我的天才梦》,在参加《西风》杂志三周年纪念的征文中获奖。本来编辑通知的是前三名,可因为她是香港学生,最后只获得第十三名。
   这篇自由散文,充分展示了天才少女的异样才情,成为她在文学上脱颖而出的标志: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苏格兰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在港大因为蔓延的战火,无法开课。三年的苦读,最终化作东流的一场春水,了无痕迹。她只能回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读书,却闹一场转学考试中,中文不及格的笑话。好在开学不久,她的国文就从初级跳入了高级班,回归了她的绝代才华。只不过好景不长,当年簪缨世族的后人,却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缀学。
   寄居在姑姑家的张爱玲,很想尽快赚钱,独立起来。经过仔细地思考,她决定替报馆写稿,依靠稿费来养活自己。于是,她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
   一开始她写得最多的是影评和剧评,其中《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干红》等都是她的手笔。其评论的犀利与文辞华丽,使她宛如初升的太阳,在文坛上冉冉升起。
   早在1941年,她的一篇名为《ChineseLifeandFashions》(中国的生活和服饰)的文章,刊登在《二十世纪》上,文章中还附了她画的发型、服装的插图。全文把中国人的服饰变革写得非常细腻清楚,而那些插图集动感和美感与一体,与文章相得益彰,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一些杂志社纷纷向她约稿。她又写了《洋人看京剧及其他》、《中国人的宗教》。
   就在写影评的那一年,张爱玲完成了两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在黄岳渊先生的引荐下,在1943年春意料峭的一个下午,张爱玲携着“两炉香”拜见周瘦鹃后,很快就告辞。
   周瘦鹃躺在椅子上,漫不经心地翻开书稿,一见题目,感觉到十分别致,有些味道。读到第一句:“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他不由自主地抬头望了望案头的香炉,似乎看到一股淡紫色的青烟从香炉中缭绕升腾,仿佛整个书房里弥漫着麝香的味道。
   再往下读,他突然坐直了身体,拍案惊叹,赞不绝口。很快《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复刊后的第一个月发表,第二个月又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两炉香的问世,震撼了上海滩的芸芸众生,也让上海文坛燃起了一缕奇香。
   紧接着张爱玲获得了一个收割的季节:七月,《茉莉香片》发表在《杂志》月刊上;8月《心经》叩开了《万象》的大门;9月发表小说《倾城之恋》(上);10月发表小说《倾城之恋》(下)……
   总之,在当时所有有名的刊物上,都在争先恐后地发表她的作品。尤其由《杂志》社出版的小说集《传奇》,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巨石,荡起了掀天巨浪,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仅仅四天《杂志》社就不得不再版。
   《传奇》所描写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作者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她以犀利地笔锋,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原罪意识”,为中国女性掀开了女性心理充满疮痍的一面,活画出一群生活在黑夜中的女奴形象。
   《传奇》的前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笔下的普通女性,有知识的如《倾城之恋》中的流苏,无知识的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经济的如《留情》中的于敦风……这老老少少的女性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就是经济。为了钱,这些女人出卖了灵魂。
   张爱玲出生于显贵家庭,亲眼目睹了显赫家庭的瓦解破败,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病态的,其实这些并非虚构与捏造,这些人都实实在在的就生活在她的周围。其实,张爱玲只不过是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倾诉心中的悲凉。
   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中说道:
   《传奇》的各篇人物和故事大多“各有其本”……《金锁记》的故事、人物,脱胎于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中。其中“大爷”真名叫李国杰,1939年遭国党军统特务暗杀。曾虚白原来是《孽海花》作者曾孟朴的儿子。姐姐和我喊“曹七巧”三妈妈……
   《金锁记》发表后,李鸿章的后代没什么反应……也许李府那些人也不太看书,根本不知道我姐姐发表了那篇小说,把他们丑陋的一面写进了历史,世世代代还要接受批判。
   不过《花雕》发表后的命运,就不若《金锁记》平静。看了《花雕》舅舅很不高兴。我的表姐黄家瑞回忆说,她爸爸读完《花雕》大发脾气,对我舅妈说:“她问我什么,我都告诉她,现在她反倒在文章里骂我来了!”
   《花雕》的女主角“郑川娥”,是舅舅的三女儿黄家……
   第二年,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出版。对这本书,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仅自绘漫画,而且还附上了她的玉照,照片上题上:“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总之,在1943年至1944年,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宛如飞龙腾空,在上海纵横跳跃,二十三四岁的张爱玲,就十分强势地登上了上海文坛的金字塔尖。
  
   六、婚姻魔咒
  
   张爱玲语录: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
  
   也许命运之神也是嫉贤妒才之辈,也许是老天爷看不得才女的大圆满,因此总要给她设置更多的磨难。当张爱玲在文坛上左右逢源名利双收之际,她人生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婚姻,却陷入了难以自拔的魔咒。
   张爱玲原本性格孤避,不大愿意见人,尤其是陌生人,然而,却出现了一个特例,这个特例发生在一个男人身上,这个男人就叫胡兰成。
   对于张爱玲,胡兰成并不熟悉,得知这个名字,还是缘由一篇名为《封锁》的小说。
   这一天正是旧历的除夕,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刚被释放的胡兰成躺在藤椅上,享受着阳光的沐浴,优哉游哉地翻开苏青寄来的《天地》创刊杂志,读着那篇名为《封锁》的小说时,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涌出了一见作者的冲动,翻到文章的开头,张爱玲三个字牢牢地印在了脑中。忙给苏青写了封信,询问张爱玲是何人,对方回信只说是女子。及至第二期《天地》寄到,又有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还有她的照片。胡兰成再也抑制不住,当即乘火车直赴上海,找到苏青又问及张爱玲,苏青说张爱玲不见人的。问她要张爱玲的地址,她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了胡兰成,是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六楼六五室。
   第二天,胡兰成就急匆匆地叩响了张爱玲的门,却被拒绝在外,不得其门而入。可他并不甘心,当即写了一张纸条,说明自己拜访的原因和家庭地址及电话,并希望能在方便的时候见上一面。
   纸条递到了张爱玲手里,让她十分震撼,她知道这个胡兰成可是政要大员,虽然名声不好,被人们斥为大汉奸,不过她对政治不感兴趣,只觉得这个胡兰成乃是《中华日报》的总主笔,政务在身,公务繁忙,让他屈尊前来理应回访。
   第二天张爱玲拨通了胡兰成的电话,提出前去看他。两人终于得以见面,张爱玲也就情不自禁地陷入了这场不可能有结果的魔障般的姻缘……
   张爱玲很不喜欢与人交往,更很少和男人说话,可是与胡兰成却是相谈甚欢,一谈就是五个小时。
   胡兰成本就是情场里手,原本就见识广博,谈吐幽默,加之颇通晓女人心思,因此字字句句都是投其所好,很快就打动了对方的心。
   张爱玲虽然在文学上是个天才,可因为自小缺乏母亲教导,对于生活可说是一片空白,毫无所知,在她熟悉的男人,一个是只会抽大烟读古文的父亲,一个是胆小懦弱没有出息的弟弟,而今天的胡兰成却给她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胡兰成天生就是一个演讲家,讲话不仅风趣,还极富煽动力,很快她就被对方滔滔不绝讲述的经历和故事深深打动,牢牢地吸引。
   送走张爱玲的路上,胡兰成在她的耳朵里轻轻说道:“明天我来看你。”从不肯见客的张爱玲,没有着恼没有拒绝,当然是默认了明天的见面。这一年张爱玲24岁,胡兰成38岁。虽然年龄相差14岁,且胡兰成又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还是有妇之夫,可张爱玲还是爱上了他,并且是无可救药地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位玩弄女性的大情圣,世上少有的花心大萝卜。

共 18125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尘埃里一朵凄艳的花,这是作者为张爱玲写的小传!第一章奇葩陨落,讲述张爱玲1995年在美国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公寓去世,七天后被房东发现报案,她死于心血管病……张爱玲死前似乎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清醒地整理了各种重要证件和信件,装进手提包,放在靠门的折叠桌上,就这样以独特地清清白白而又冷冷清清地形式,淡然地告别了走过七十五个岁月的世界。第二章高贵血统,讲述张爱玲的祖父是张佩纶,祖父的妻子是李鸿章的小女儿,张佩纶和李鸿章,这两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清朝政府红极一时的官员,尤其是他们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功名。李鸿章的掌上明珠只有二十一岁的小女儿李菊耦与四十有余张佩纶一见钟情,且是续弦,可因为爱,李菊耦还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嫁了过去,李鸿章尊重小女的选择,不仅答应了他们的婚事,还买了一所宅子作为嫁妆送给了他们。没有多久他们就有了一双儿女,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和姑姑。遗憾的是父母的才情没有遗传给儿女,却隔代传给了孙女张爱玲,造就了她的绝世才华。第三章惊世才女,讲述了张爱玲从出生到出名的成长过程,还在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她的天才梦;十二岁那年,她就在校年刊《凤藻》上发表小说《不幸的她》;刚上女中,她又在《凤藻》上,发表了《秋雨》;紧接着她投给校刊《国光》的一篇小说《霸王别姬》更引起了深深地震撼。第四章渴望温暖,讲述张爱玲并不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父亲张廷重成日浸泡在锦衣华食里,春风得意自得其乐。尤其是又娶到了一位门当户对美丽聪慧的妻子,使这种悠闲逸致的生活上,增添了无尽的幸福,美满得仿佛就要溢流出来。婚后只有两年,又添了一双儿女,和谐的家庭里可谓是锦上添花了。可是他的父亲沾染了一切阔少的恶习:流连于青楼酒肆、纵横于赌场酒馆、风月场里显身手,醉生梦死图享受。原有的幸福家庭,早就在无法抑制地追求生活刺激中消失,心中残留的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已消亡殆尽,围绕日子的主旋律只有花天酒地抽大烟的纵情欢乐,心中再无家中妻子儿女的地位,甚至还偷偷摸摸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太太。张廷重的斑斑劣迹,极大地伤害了深情的妻子,由最初的出走海外到最后的签字离婚,终于用自己的手将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打破,缔造了几颗破碎的心。后来母亲重视对张爱玲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五章声名鹊起,讲述张爱玲成人后的发展,寄居在姑姑家的张爱玲,很想尽快赚钱,独立起来。经过仔细地思考,她决定替报馆写稿,依靠稿费来养活自己。于是,她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一开始她写得最多的是影评和剧评,其中《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干红》等都是她的手笔。其评论的犀利与文辞华丽,使她宛如初升的太阳,在文坛上冉冉升起。就在写影评的那一年,张爱玲完成了两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很快《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复刊后的第一个月发表,第二个月又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两炉香的问世,震撼了上海滩的芸芸众生,也让上海文坛燃起了一缕奇香。紧接着张爱玲获得了一个收割的季节:七月,《茉莉香片》发表在《杂志》月刊上;8月《心经》叩开了《万象》的大门;9月发表小说《倾城之恋》(上);10月发表小说《倾城之恋》(下)……总之,在1943年至1944年,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宛如飞龙腾空,在上海纵横跳跃,二十三四岁的张爱玲,就十分强势地登上了上海文坛的金字塔尖。第六章婚姻魔咒,讲述了张爱玲与大汉奸胡兰成的三年婚姻,一场本就没有结果的倾城之恋,终于在无声无息中,落下了帷幕。虽说是曲终人散,但胡兰成的影响依然祸及张爱玲,为了摆脱麻烦,张爱玲只能以去香港大学复读为理由,再一次踏上去香港的旅程,而且一去再也不复还。在香港,张爱玲得到了宋淇夫妇的关照,也结下了终身友好之缘。只不过香港的生活并不尽人意,通过理查•麦加锡作保,获准前往美国定居。就是在这里,张爱玲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赖雅,这位赖雅是德国移民的后裔,也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十七岁就读宾州大学文学专业,后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情人终眷属,张爱玲与赖雅迎来了第二春,拥有了第二次婚姻,也带来了彼此依靠,精神寄托。他们的婚姻维系了十一年,以赖雅去世而结束。也许是因为彻底摆脱了婚姻魔咒的束缚,张爱玲的作品在台湾突然火热起来,稿费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汇入了她的户头,有了经济的支撑,她再也不需要依托文艺营,而能够自己租房居住,只不过没有赖雅的日子,只感到孑然一身,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再也找不到乐处。全篇文字精炼,构思精妙,脉络清晰,一代才女张爱玲曲折震撼的一生,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感人至深!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5-28 12:10:54
  全篇文字精炼,构思精妙,脉络清晰,一代才女张爱玲曲折震撼的一生,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感人至深!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