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精品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作者:潘小平 秀才,146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55发表时间:2016-10-29 07:57:19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我们在前面就已说过,风水是徽州村落的起源、发展和布局中最重要的因素。阳基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有河流或溪水从村基前源源流过,似金带环抱。这便是徽人通常所说的“傍水结村,依山造屋”。考察一些依山傍水的村庄,初期均是傍着水流的走势建成狭长状,随着人口的繁衍与屋宇的增多,渐渐由纵向向横向发展,成为一大片真正意义的村落。让我们今天很难解释的是,建成牛形村落后的宏村,果然没再遭受大的天灾人祸,经500年繁衍壮大,到了明清时期,已是“栋宇鳞次,烟火千家”,发展成为黟县东北“森然一大都”。而后来的汪氏家族,也日趋发达兴盛,涌现出一批巨商和显贵,如1922年担任黎元洪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汪大燮,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等等,就都是宏村人。汪大燮出生杭州,少年时回到宏村读书。他进入北洋高层后,维护国家主权,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关键人物。
   水圳与月塘
   走进宏村后你会发现,这个牛形村落最动人的景观,是贯穿全村的人工水利系统。早在五百多年前,宏村人就将仿生学原理运用到了村落内部人工水系的设计上,使之既有利于生产、生活,也有利于防火和调节气候,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的自来水”。
   宏村也因此变得美好和灵动。
   宏村的人工水系,主要由水圳和月塘两个部分所组成。水圳建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汪氏族人汪升平等人出资,凿主圳700余米,支圳500余米,引西汐河水南进东出,蜿蜒流转,最后注入村中的天然水窟。水圳建成后,水绕屋,院掘池,流水千家,千家流水,整个宏村,都笼罩在氤氲的水气之中。
   我第一次到宏村的时候,村子十分安静,随着九曲十八弯的“水圳”在村巷中行走,能够清晰地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有一种名字叫做“屯”的家禽,在水圳边蹒跚,红头,金吻,是一种类似于鸭,但比鸭要美丽的动物。它们蹒跚的步态,越发增加了村落的静谧。月塘的建造,比水圳工程要稍晚一点,是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动工,1408年完成。据史料记载,宏村的正中有天然一窟,冬夏泉涌不竭,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干涸。水圳工程竣工之后,宏村人又对这口天然水窟进行了修整,筑堰而成月形,名为“月沼”,当地人称月塘,引水圳之水西进东出。
   汪氏总祠“乐叙堂”,坐落在月塘北畔的正中位置,现存的门楼,依然保持着原貌。月塘的东西两侧皆为民居,粉墙古楼倒映水中,是最经典的宏村画面。有一些漂浮的白云,浮在水面,衬托着湛蓝湛蓝的天。几个美术学院的学生,坐在那里静静地画,捕捉瞬间的徽州感觉。
   人说徽州村落,宏村最美,指的正是这种水天一色,澹然恬静的境界。正是夕阳西下时候,村外的南湖光洁如绸,平展如镜,远山近屋,高天流云,在晚霞的洇染下,一片绯红。湖畔的南湖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当时清廷93岁的翰林侍讲梁同书,为它亲笔题写了“以文家塾”的匾额。南湖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馆、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所组成,大厅宏梁伟柱,巍峨壮观,至今保存完好。在过去的年月,这里曾是黟县的文人墨客兴会讲学之地,诗酒雅集之所。与丁敬、黄易、蒋仁一起被誉为“西泠四家”的一代印坛大师奚岗,少年时就在南湖书院读书,他的篆刻博采众长,苍然遒劲,开近代浙江金石阳刚之先河。暮春时节,绿柳绕堤,花摇风动,缅昔怀古,慢慢感到,离世俗的喧嚣,越来越远了。
   国之瑰宝承志堂
   今天,使宏村蜚声于旅游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村子里美仑美涣的承志堂。
   承志堂地处上水圳,背倚雷岗山,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大盐商汪定贵的私宅。黟县境内现存明清古民居近4000余幢,从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设施齐全、制作精良等等方面综合评价,首推承志堂。这座宅子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7处层楼,9间天井,60余间厅堂,136根立柱。整幢建筑分为外院、内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渔厅、地仓,打麻将的“排山阁”,吸鸦片的“吞云轩”,平面布局具有典型的徽派民居特点,前院、福堂与寿堂,位于主轴线上。
   真是奢华啊。按照明初定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而且不许用斗拱,饰彩色。但是到了汪定贵时候,早已礼制崩坏,徽州商人“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拥赵女”,奢靡得一塌糊涂了。汪定贵在经商发财后,花钱捐了一个“五品同知”的官衔,虽不是一个实职,却令他感到已经跳出了原属的阶层,与那些普通的商人有了很大区别了。于是就在前厅,增设了一道具有官家威仪的中门。中门又称仪门,原为官府所设,但后来,一些人将这种设置移于自家的私邸,在重大喜庆之日,或是贵客光临之时,开启仪门,显示一种气派或规格。不仅如此,汪定贵还特为在福厅的额枋上,雕了一幅“唐肃宗宴官图”,展示一群京城里的高官显贵,在花园里诗酒燕乐的情景。这幅木雕,在五、六十公分的厚度上,雕出了七、八个层次,画面上的人物,无不趾高气扬。
   这幅“宴官图”,一定程度地满足了汪定贵的虚荣心。但大盐商汪定贵,仍感忿忿不平。为此,他又别出心裁,在中门两边的边门上方,雕刻上两个极大的“商”字门头,使任何从边门出入的人,都低商人一等。
   此举有点恶作剧的味道,也透露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
   承志堂木雕中的神品,还有那幅著名的“百子闹元宵”,100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神态各异,在画面上耍花灯、玩狮子、踩旱船、放鞭炮。经过岁月的淘洗,这幅大型木雕连同它下面的板壁,都显出沉甸甸的古铜色,看上去恢丽而凝重。
   据村里人传说,汪定贵在建造此屋时,仅用于木雕表层的饰金,就是黄金一百余两。
   以密集型劳动为代价的徽州三雕艺术,不仅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过去,一些徽商在营建私宅时,为了获得最好的雕刻装饰,往往举行声势浩大的打擂比赛,以至“百工竞技”。据歙县《虬川黄氏宗谱》记载,歙县虬村黄氏、张氏,皆以雕刻著名,自明至清,代守其业,在家族内部,将三雕技艺发展到很高水平。
   3、龙川
   有龙在川
   龙川位于绩溪县东北的大瀛乡,是一个胡氏聚族而居的大村落。障山、七姑山、龙须山、石京山在这里形成一个长长的畚箕形谷地,发源于天目山主峰清凉峰的登源河,在绕过了九十九道弯,汇集了平银河和卓溪水之后,一收它浩荡的气势,平缓地从龙须山下绕村而过。
   关于龙川村名,还有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我们眼前的这一条小河,正对着龙须山,这条河很神奇,每逢山洪爆发,登源河水便漫过它的水面半尺多高,但并不因此倒灌进它的河道。人们认为,这一定是有一条龙把守住了河口,这就是“龙川”二字的来历了。根据“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理论,此地的风水极好,以登源水为青龙,龙川河为朱雀,两河交汇之处,形成藏龙卧虎之坑,从《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之义,坑满必有口出,所以龙川又名坑口。
   龙川胡氏的历史十分古老,早在宋元时期,就被视为“徽郡罕有出其右”的世家大族。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大将军胡奋的侄子胡焱以散骑常侍领兵镇守歙州,在当地兴修水利,免征赋役,发展农桑,深得人民的爱戴。胡焱后来娶华阳汪氏为妻,爱新安山水清漱,任满之后没有返回原籍山东,而是在华阳镇定居下来。有一天,胡焱偶尔路过登源河口,正是黄荆花开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而对面山上一面石镜,晶莹剔透,尽收一川美景。胡焱不由得感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不久,他便带领全家迁居于此,这便是龙川胡氏的始迁祖。
   凭借着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儒家文化传统,胡焱和他的子孙们,很快将这一片长满黄荆条的荒河滩,建成古徽州一个远近闻名的船形村落。关于“龙川村像一条船”的说法,不仅在族谱中有记载,也能得到实地的印证,站在高处往下俯瞰,龙川的整体布局,确实很象一条大船。传说800多年前,江西有名的风水先生赖文正,曾在徽州一带长时间地漂泊滞留,经过湖里、仁里、瀛洲等村子时,均无人理睬。后来他来到了龙川村,受到胡氏族人的热情款待。感念之下,赖文正从风水的角度,指正了龙川村舍的建筑格局。在旧时徽州,赖文正的名声很大,人称赖布衣。在龙川,以“龙”字命名的事物很多:龙须山、龙须草、龙峰、龙泉、龙台、龙池、龙峰禅院……龙须山的主峰龙峰,海拔1000余米,北峰之下有龙池,四季流水淙淙,大旱之年也不枯竭。
   江南第一祠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于登源水和龙川河交汇的河口之上,今天,国内外很多人辗转前往徽州,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座祠堂。目前,它不仅是徽州祠堂中规制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而且就全国范围看,也是经文革动荡幸存下来的最好的祠堂。进了村口,沿龙川水街缓缓而行,远远的,我们就能看见胡氏宗祠的重檐歇山式门楼,和门楼上的八只戗角。这八只戗角,将它和徽州的众多祠堂,在外观上区分开来了。这是一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的三进七开间建筑,由影壁、龙川河平台、门楼、天井、廊庑、祭堂、厢房、寝厅、特祭祠等十大部分组成,因为体量宏大,一进高于一进,它看上去要比一般的徽州祠堂,雄伟庄严得多。在这座著名的祠堂前,龙川逶迤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阔的空间,表明了宗法权威的至高无上。龙川河代替了泮池,而龙川平台作为祠堂的前台基,占地面积高达100平方米,这在坦地特别金贵的徽州山区,甚至显得有些奢侈了。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这以后代有修缮,动作最大的一次,是明朝嘉靖年间,出于该祠的兵部尚书胡宗宪,出巨资对祠堂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兵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防部长。走进祠堂的大门,我们明显感到,龙川胡氏宗祠大殿的进深,比一般祠堂要深得多。站在龙川南岸往北看,从平台到寝厅逐步上升的地平、门楼、正厅和寝厅屋脊,在空中形成三个高峰,使整座祠堂看上去深邃而宏阔。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500年来,龙川胡氏宗祠高大的殿宇中,从未发现过一个蜘蛛网。这样一座沧桑大殿,落上了多少岁月的尘埃呀,居然就没有一张蜘蛛网,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啊。流连于阔大的殿宇之中,周围飘荡着隐隐幽香。祠堂的大梁和各类构件,采用的大多是银杏、香樟和柏木,木质的香气,回味悠长。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胡氏宗祠,经数百年岁月始终不见一张蜘蛛网。
   重修后的胡氏宗祠,月梁、雀替,全部是镂空雕刻,后进东西两厢的隔扇上,也雕刻上各色博古花卉。这些雕刻的艺术价值极高,集中体现了明代徽派雕刻的精华,同时具有明显的文人风格。这是因为,兵部尚书胡宗宪在那一时期,罗致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像大书法家文徵明,大画家徐渭等等,当时就都在他的幕府中。这些人将大艺术家的眼光和才情,融入了对胡氏宗祠的整修与装饰,加上重修工程集中了徽州的能工巧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川胡氏宗祠,才这样气势恢弘,富丽堂皇。
   胡富与官桥
   沿龙川水街一直往东,过胡氏宗祠,就是龙川河与登源水的交汇之处。我们眼前的这座木桥,当地人把它叫作“官桥”,是明成化年间任户部尚书的胡富所建造。明朝的户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财政部长。
   说起胡富造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胡富7岁能诗,被誉为神童,但是屡试不第,直到34岁才中进士。进入仕途后的胡富,勤政爱民,廉洁公正,很快就赢得了清官的美名。他在福建任上,5天清理了70多件陈年积案,民间以“滩头水,急又清”来形容他的清正廉明。升任户部右侍郎以后,他坚持要查户部的帐目,得罪了大太监刘瑾。罢官后的胡富回到了龙川,住在村头一座破败的祖屋里,门前是日夜流淌的登源河,河对岸是浒里村。平常的日子,登源河水清澈见底,可是一到雨季,山洪暴涨,浒里的乡亲们要想过到河这边来,就得绕上数十里的山路。胡富想在河上造一座桥,于是亲自带人勘察地形。
   但是,朝中的权贵并没有把他忘记,胡富走后不久,就有人密告,说他还乡时,24个担头进村,而这24个担头里,担的都是金银财宝。气焰熏天的刘瑾立即派人下来调查,扬言查实了,非砍他的脑袋不可!
   据说化装成算命先生的朝廷官员来到龙川时,胡富正赤着脚在河边勘测,天空中飘着小雨,细密的雨丝将胡富的全身都打湿了。朝廷的官员悄悄进入胡富家的院子,发现他家徒四壁,胡富的老母亲正坐在地上,用山上的龙须草编织草席。走访了村中的老者,才知道胡富进村时担回的24个担头,原来是24担书。
   朝廷的官员回到京城,把这一切说给皇帝,皇帝也很吃惊。他没有想到,胡富为官数十载,竟是如此一贫如洗!他立即降旨对胡富进行表彰,并下令地方官员拨出专款,在登源河上架一座桥。而胡富不愿扰民,就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造了这样一座简陋的木桥。这座跨度80多米,以24块杉木桥板串联而成,在石拱桥遍布的徽州很少见的桥梁,老百姓叫它“官桥”。官桥虽然简陋,胡氏后裔却十分珍惜这份清廉的声誉,为了护桥,他们专门成立了“桥会”,从宗祠产业中拨出田地和林山作为“护桥基金”,并订立护桥规约,由族中德高望重的人轮流管理。汛期出现险情,立即以锣声为号,发动全村男丁投入保护。穿链官桥桥板的铁索,据说是请屯溪一位有名的胡姓铁匠所锻打,至今仍被使用着。历经600年风雨沧桑,遭受上千次洪水冲击,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官桥牢固如初,而铁链上“官”字,也依然清晰可辨。

共 61999 字 13 页 首页上一页1...567891011...13
转到
【编者按】很多画家,都喜欢去西递、宏村等地写生,不需要刻意找,随意停留在一个地方,就是一幅极美的画卷。《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一文,就好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黄山水,新安源、徽州民俗、徽商、徽州古村落则是水墨画的四个层次。而有缘依次走过的作者,则是这幅图中,被古民居、祠堂、牌坊掩映的那一个。她并不期许在走过的地方留下什么,而是一直在思考,可以带走什么,反馈回来什么。每次走入徽州,这个古老的地理概念,作者都会被徽州昔日的辉煌震撼,她用文字一笔一笔用心描绘,将对她所有的喜爱和尊敬,都跃然纸上。 先说水。水是这幅图的脉络,“黄山水、新安源”一章节,顺水流动。新安源头六股尖、九曲率水几流转、世外横江有桃源、丰乐水下岩寺来、有水若绩扬之水、大徽岭下大徽村、新安江口汇三江七小节,描写徽州之水“缭绕变化,浮光摇影”。同时,也为下一层描绘,搭建好忠于事实的极为精准的框架。每小节之间,作者书写“现在,让我们进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并非在阅读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徽州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丈量那里的每一幕风景。作者常用独立的段落:毫不过分;这说法很诗意。以表示她的惊叹之心。 写过水,继之写这里的民俗。“徽州是个独立的民俗单元”,道出这里的独一无二。同时,深层次挖掘出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聚族而居烟火万家、百年不乱谓为纯族、傍水结村依山造屋、风水咽喉水口财神、街巷勾连形似迷宫、马头花墙五岳朝天、有堂皆井无宅不花、祠堂连云远近相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寂寞青春风雨牌坊、汪公崇拜岁时俎豆、烟雨廊桥寂寥古亭、打目连嬉龙灯等十四小节,顺着各自的纹理,呈现徽州独特民俗,描绘画卷独特的底色。 框架底色绘制之后,人物悉数登场,“徽州与徽商”。徽商可以说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身背包袱、夹着雨伞,行走在山间宽不过一庹小路的徽商,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血泪史。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徽州古道商路迢迢、走到深渡丢了家务、北达燕京南极广粤、东南无徽不成镇、扬州繁华以盐盛、海上贸易亚欧通商、一世夫妻三年半、儒贾不分亦儒亦商、绩溪厨徽菜馆、弥天花雨唱徽州等十一小节,若十一根线条,将徽商勾勒,虽并不精细,但个性分明,栩栩如生。 框架、底色、人物都有了,就有了家。“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龙川、棠樾、呈坎、唐模、篁墩、浯村、上庄、雄村、万安、渔梁等12个古村落,是徽州数不清的古村落中代表。有的诸如西递、宏村已经享誉中外。有的则依然在徽州山水中静默。村落中的祠堂、牌坊、街道、桥梁、谜窟、水坝大多还保留着最初建造的模样。 作者用文字描写的惠州水墨长卷,似有訇訇水流之声,将我们环绕的同时,让我们不受赞叹作者为了书写此文,而查阅的大量资料,以及缜密、详尽、精准、客观的描写,都彰显作者严谨的行文作风。这些,亦是徽州文化精神的传承。作者此刻好似背着包袱,夹着雨伞的徽商一般,行走在古老而仍灿烂的古徽州之间,脚印里,是作者的领悟,双眼所及之处,是对这里一草一木,一房一屋的敬重和珍爱。 此文,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清晰的层次,徐徐展开这幅水墨长卷,读过,仿佛置身其中,移步换景,流连忘返,受益匪浅。此文,具有深厚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可谓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03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10-29 08:05:17
  细细品读了好几遍,从来没有去过,就仿佛真的跟着您走过一遍似的。一幅幅美景交替呈现,一幕幕场景穿越时光重现。真的好喜欢。有机会去,一定带着您的文字,重游故地。
2 楼        文友:醉吟烟霞        2016-10-29 11:44:01
  作者的笔触,灵魂的邀约,就这么一步一步走进去了,单就徽州二字就会让人联想,村落,花海,民居,还有那些在语言里,服饰上,饮食中的淡淡思绪。
   编按的洋洋洒洒没有简单的复制,编辑与作者的共鸣,给读者当然也是同样的烟火味道。谢谢!
用腳步丈量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用相機記錄身邊的故事。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10-29 22:21:57
  读后
   1、那些在漫长而黑暗的徽州古道上亮起的一星两点的火把,该是多么温暖而美丽的意象啊。
   2、鸿篇巨制,学识储蓄,隽永见识,深邃思想,如排山倒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读之如饮甘泉!
   3、感谢作者无私分享!真真辛苦!【敬茶】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10-31 17:34:2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